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未必能提升夫妻幸福感,怎么办?|学人说

2016-07-04 靳永爱 缪斯夫人
有言在先


我们常常听人说: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当然,孩子们某种程度上会给父母带来幸福和乐趣,但也会带来不少的烦恼。根据社会学家们的研究,在美国,有孩子的夫妻不如没有孩子的夫妻幸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提升父母的幸福感呢?


撰文 | 靳永爱

责编 | 钱岳
如果要人们描述幸福的家庭,大多数人脑海中一定浮现的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这就是传统文化观念对父母角色的乐观期待:为人父母是幸福的。的确,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很多正面的情感:比如从为人父母的体验中获得满足感,找到生命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实现社会身份的认同等等。 然而,众多研究表明,在美国,与没有孩子的夫妻相比,有孩子的夫妻的幸福感不仅没有更高,反而更低。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为人父母的‘惩罚’(Parenthood Penalty)”。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学家、政策分析员、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为人父母的惩罚”呢?

对于这样的发现,现有文献的主要解释是基于社会学家Leonard Pearlin的压力过程范式。该理论认为,孩子会让父母暴露在一系列的压力源中,这些压力会带来抑郁、失望、焦虑、生气等一些负面情绪。 的确,为人父母的压力数不胜数:比如,在忙于应付孩子吃喝拉撒和被领导催着完成工作的夹缝中精疲力竭,经常处于一种时间紧张和精神紧绷的状态;一面是职位晋升的激烈竞争,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工作和家庭如何兼顾是一个永久的难题;想要送孩子进托幼机构却又苦于找不到服务质量有保证的机构;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一切支出带来的经济压力等等……对于成年子女,父母依然面临着给予子女经济资助的压力,比如供子女上学甚至出国学习,资助他们独立生活、结婚、买房等等。如果孩子有健康或行为上的问题,父母的烦恼和压力就更多了。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有发现“为人父母的惩罚”吗?

除了美国,在其他国家,也存在“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更不幸福”的现象吗?什么样的因素有助于缩小这两类家庭幸福感的差距呢? 研究者Glass,Simon和Andersson利用22个欧洲和英语国家的数据,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们撰写的文章《为人父母与幸福感:对22个OECD国家家庭政策影响的研究》,即将发表在社会学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期刊《美国社会学杂志》上。 受另外两位研究者Link和Phelan研究健康不平等时考虑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的启发,Glass和她的同事们选取一系列有关协调工作与家庭生活的政策的变量,考察社会政策是如何缩小有孩子和没有孩子两个群体之间的幸福感差距的。 作者构建了国家层面上一系列家庭政策的指标,包括带薪产假、带薪生育/收养假、带薪病假、带薪休假;工作时间的自由度;社会提供的儿童看护补助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  带薪假:用带薪假期时长(可休假的周数)和各类带薪休假是否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来衡量;
·  工作时间自由度包含:能否为照顾孩子而临时性地减少工作时间、能否自由选择工作天数及时长,研究者用设立了工作时间自由政策的公司比例来衡量;
·  儿童看护的公共补贴力度:养育一个2岁孩子的成本所占工资的比例。 除此之外,为了综合体现一个国家家庭政策的友好程度,作者还结合带薪产假、带薪休假和病假以及工作时间的自由度三个因素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政策指标 。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22个国家中,整体而言,美国有孩子和没孩子的两个群体幸福感差距是最大的;换句话说,在美国,有孩子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最大。 澳大利亚、比利时、捷克、丹麦、德国、希腊、爱尔兰、以色列、荷兰、新西兰、波兰、瑞士、英国这13个国家也呈现出“有孩子的人比没孩子的人更不幸福”的现象。不过,这些国家两个群体的幸福感差距比美国小得多。 而在葡萄牙、匈牙利、西班牙、挪威、瑞典、芬兰、法国和俄罗斯这8个国家中,有孩子的人反而更幸福。
帮助平衡工作-家庭的政策有助于消除“为人父母的惩罚”

那么,为什么在美国有孩子的人和没有孩子的人幸福感差距这么大,而在其他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呢?研究者进一步考虑到家庭政策的影响,得到了非常令人惊讶的结果。 有没有孩子带来的相对幸福感差距能够被家庭政策所解释:一个国家有没有帮助实现工作—家庭生活平衡的政策决定了有孩子和没孩子两个群体的幸福感差距是否存在,以及这种差距的大小。 换句话说,在给家庭提供大量资源和强有力社会支持的国家,有孩子和没有孩子两个群体之间幸福感差距完全消失了。而在家庭能够获得较少社会支持的国家,有孩子的人幸福感则会低于没有孩子的人。 而且,这些家庭政策(比如带薪病假、带薪休假、带薪产假、带薪亲子假、孩子看护补贴)有利于提升所有人的幸福感,但是对有孩子的人的提升作用更大一些。其中,降低孩子看护成本的政策对提升父母幸福感的作用最大。研究者还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家庭提供儿童补贴对相对幸福感并没有明显影响,而是需要给家庭提供能够平衡就业和生活的政策和环境。 以上结论无论对父亲还是对母亲都适用,不过父亲和母亲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父亲的幸福感对与金钱相关的政策更敏感(如孩子成本),而母亲的幸福感则对与时间相关的政策更敏感(如带薪病假和带薪休假)。 

回到本段提出的问题,关于孩子对幸福感的影响,为什么美国家庭感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呢?主要原因还在于家庭政策,美国并不提供孩子看护的公共服务,也并没有孩子照料补贴,孩子看护完全依赖质量参差不齐、价格贵、可及性差的私人看护服务。大多数工作场所的家庭政策由雇主提供,是市场驱动型的,对男性、有经理职位的人、专业工作人员或大公司职员有利,相反,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单亲妈妈这些最需要家庭政策支持的群体却很难获得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有孩子的父母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研究虽然是针对发达国家的数据得到的结论,在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还不清楚。但这些结论对中国也有很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友好型家庭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现阶段,平衡就业和家庭生活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提升家庭幸福感角度,都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家庭政策,为家庭提供一个友好的、有利于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Glass, J., R. Simon, and M. Andersson.forthcoming.Parenthood and happiness: Effects of work-family reconciliation policies in 22 OECD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CCF BRIEF: Parenting and Happiness in 22 Countries. Posted on June 15, 2016 in Brief Reports, CCF News

(https://contemporaryfamilies.org/brief-parenting-happiness/)



靳永爱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权威、严谨、客观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情感婚姻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和我们一起玩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