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包办离婚:你的婚姻谁做主? | 学人说
撰文:钱岳
责编:李汪洋
本期介绍的文章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2015发表在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国际社会科学期刊》)上的论文 Parent-Driven Divorce and Individualisa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Youth(《父母主导的离婚和城市青年的个人主义》),讨论中国80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与父母包办离婚的关系。
首先,父母在“包办离婚”中的重要角色,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余姚晚报曾经登出一个真实案例:“张某和戚某均为1985年出生。张某在离婚起诉书中称,自己的婆婆干涉他们夫妻生活过多,经常不敲门进入他们的卧室,有时候还睡在夫妻俩的卧室内,侵犯了夫妻的隐私,严重影响了双方的日常生活。戚某则称因其生病不能受凉,母亲经常进入甚至睡在他们的卧室是因为要给他盖被子。张某认为婆婆干涉过多,戚某则认为母亲是一片好心,最终谁也不能说服谁,只能离婚。”
那么,这种“包办离婚”的兴起,是对传统的回归吗?
研究者认为,这种包办离婚的兴起,恰恰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个人主义的发展,而不是对传统习俗,比如“包办婚姻”的回归。
80后面临很有意思的状况。
一方面,包办婚姻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里就被禁止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再加上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我的婚姻我做主”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80后是独生子女,往往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关系。从择校、找工作到找对象,再到结婚时买车、买房,80后几乎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尤其对于婚姻大事,得到父母的认可,几乎是先决条件。
那么,为什么说,如今的包办离婚,不同于以往的包办婚姻?
包办婚姻,强调的是,父母替子女决定什么时候结婚、与谁结婚,这背后最大的动机是,把婚姻作为繁衍后代的合法化场所,通过包办婚姻,达到延续家族血脉的目的。
而包办离婚的动机,不是基于整个家族的考虑,而是父母希望通过他们的力量去保护他们唯一的心肝宝贝孩子的利益。
婆媳关系难处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女方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提出离婚,却不是在旧社会经常发生的事。
2003年到2010年中国法院记录在案的离婚申请中,有75%都是女方主动提出的。女性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高,自然是重要原因。同时,在独生子女一代中,嫁出去的女儿再也不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当媳妇和婆婆发生矛盾时,当男方碌碌无为、不做家务、沉迷游戏、吸烟赌博时,女方的父母很快就会卷入其中去保护他们的女儿。
从子女的角度来说,当他们要结婚却无力负担房子、车子时,当他们的婚姻出现矛盾时,或者当他们没法“好聚好散”时,往往是孩子最容易找父母寻求帮助的时候。
所以,孩子依赖父母以及同意父母高度参与到他们的结婚、离婚的决策中,往往不完全是出于孝顺的考虑,而是体现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换句话说,他们渴望最大化自己的权利和收益,但是又逃避责任和义务。找父母打点一切或者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往往是他们操心少、信得过的选择。
80后在精神上、物质上依赖父母,寻求父母的保护和资助,可以说是他们为了实现生活目标,而做出的一种个人选择。
80后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标榜创新和自由的一代人。那么,什么是自由?
80后小说女作家春树登上2004年《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她说:“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交我们想交的朋友。”
春树的回答自然不能代表所有的80后,但是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完全没有提到民主、独立、平等这些西方价值观里“个人主义”对自由的核心定义。
因此,80后所谓的自由,似乎是一种缺乏精神和经济独立的的新个人主义。包办离婚,裹着传统的壳,却是这种“新个人主义”的产物。
参考文献:
Yan, Y. Parent-driven Divorce and Individualisa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Youth.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5, 64(213-214): 317-330.
社会性别关系。
“缪斯夫人”诚挚地邀请你成为我们的稳定供稿人!当然,不定期投稿也是大大的欢迎!(此处有掌声)
如果你是硕士生、博士生或研究人员,如果你的研究与“缪斯夫人”的定位相关,我们诚意邀请你加入稳定供稿人团队。你可以介绍你喜欢的研究,更可以通过“缪斯夫人”的平台推广你自己的研究。
如果你希望加入这个团队,无论是定期供稿还是不定期投稿,欢迎联系缪斯夫人责任编辑钱岳(yue.qian@ubc.ca)。
想要了解更多征集令信息,点击链接就可以啦:缪斯征集令 | 你就是我们寻找已久的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