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说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两位竞选人相关的新闻层出不穷,电视辩论的台上台下都精彩纷呈。
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从性别意义而言,她的参选如同当年奥巴马作为第一位黑人总统参选一样意义重大。本周,夫人为各位准备了一组与政治相关的学人观点,希望你我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也都能有所收获。
撰文:王伊文
责编:钱岳
作者的话:
前段时间与一位北美的教授讨论大选,他告诉我,据他个人的观察,许多美国人之所以不希望希拉里当选总统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将自己国家的军权交到一位女性手上。这些人并不是无法接受希拉里成为默克尔那样的女性领导人,而是无法接受她成为三军统领。他的一席话引发了我对公众性别态度与女性领导人受欢迎度的思考。2016年3月《Politics and Gender》发表的一篇论文正好深入地探讨了这一议题。
在论文中,研究者Mary McThomas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致力于回答公众的性别态度在希拉里2008-2012年日益增长的支持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女性候选人在竞选国家层面的领导职位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学者将其称为“两难困境”(double bind)。 一方面,女性候选人为了证明自身有能力胜任领导人的职位需要展现“男性”气质、表明自己刚强的一面,但这一点通常并不招人喜欢,会遭到持传统性别角色观念者的反对,认为其背离了女性“应有的”角色规范。 另一方面,如果女性候选人没有展现自己“男人般”的气质和能力,则会被认为“不够格”,无法担当重任。于是,女性候选人就会被置于左右都不招人喜欢的“两难困境”。 2008至2012年,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她所面临的性别两难困境更甚: 一方面,性别态度的传统主义者认为她应当回归传统的女性角色而不应担任手握莫大权力的国务卿。
另一方面,持“女性被过分优待”观点的现代性别歧视者反对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并认为她之所以在美国政坛中有一席之地是沾了她丈夫的光。
不过,尽管如此,2008至2012年,希拉里的支持率仍上升了近20%。而支持率上升的背后,究竟是因为希拉里处理好了性别角色的两难问题,还是因为公众性别态度发生了变化、“性别”不再是影响政治人物的一大重要因素呢?
研究发现,2008至2011年间,性别态度较为自由、并不固守传统性别角色态度的人对希拉里的支持大幅上升,而性别态度保守的人对希拉里的态度几乎没有变化,他们似乎并不被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任期内的良好政绩所影响而对其态度改观。 在控制了个体的政党、意识形态、种族偏见等特征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性别平等主义在希拉里支持率上升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体来说,公众的性别态度是影响希拉里支持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大。性别态度平等的人更愿意基于希拉里的政治表现更新对她的评价,而性别态度保守的人则倾向于对希拉里担任国务卿的出色表现视若无睹。
为了进一步探究公众的性别态度是否对希拉里支持率的影响比对其他政治人物的影响更大,研究者使用了2012的两组数据(ANES & CCES)分别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现代性别歧视观念(认为女性被过分优待,强调女权会制造更多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对希拉里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其他任何公众人物的影响。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现代性别歧视观念对每一个民主党的政治人物都存在负面影响,这可能与民主党更支持女权的政治立场有关。但在所有民主党的政客中,希拉里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
尽管如此,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希拉里是民主党内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她的支持率超过了总统奥巴马。并且在希拉里众多的支持者中,主张性别平等主义的人是主力军。
希拉里2008年的参选经历提醒着人们女性在政坛所面临的重重阻力:媒体和公共领域中的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无所不在。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许多职业中都存在,而对一个参选总统的女性来说,她可能要面临更大更多的困难。 特别是在后9/11时代的美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认为男性才能更好地处理有关国家安全与军事危机的事务。甚至有学者认为美国人对女性总统候选人的偏好程度达到了近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Lawless, 2004)。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候选人不可能获胜,而是她必须让选民相信她具有“男性”的强硬气质并且有能力处理“男性化”的政治事务(Huddy and Terkildsen, 1993)。 研究结果表明,希拉里通过获取性别平等主义者的支持,很好地化解了女性候选人面临的两难困境,这也为今后的女性参选人提供了借鉴。同时,政界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像Emilys’s List这样的团体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女性政治家的当选。这表明,解决性别歧视的方式不应只是选出那些在女性议题上持自由态度的人,而更应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女性群体去参选,让女性也能在原本被认为是“男人的世界”的政坛施展力量。 参考文献:Tesler, M. T. M. (2016).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gender attitudes on public support for hillary clinton, 2008–2012. Politics & Gender, 12(1), 28-49.
王伊文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硕士
她还没有往期文章,请多支持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