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掌控情绪的第一步:了解情绪的真相
译者:于灵歌
责编:李汪洋
译者的话 美国心理学家凯文·查普曼博士开设了一个名为“焦虑调节器”(the Anxiety Regulator Blog)的博客,作为一名心理科学家和有多年情绪问题治疗经验的专家、从业者,他希望通过这种分享帮助大家调节强烈的情绪,包括但不限于焦虑和其他相关症状。该博客旨在提供有关诊断和治疗情绪障碍数十年来学术研究中的洞见。第一篇博文算是基础入门,介绍了关于情绪的一般性假设。本篇译文正是这一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情绪的真相吧!
图片来源:pixabay
我的首篇博文将作为一个基础入门,是根据我自己(以及我的认知行为学同事们)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希望帮助你今后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关于“怎么做”的思考和行为策略。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一些常见的关于情绪的一般性假设,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解决某种特定焦虑及其相关障碍的深度讨论。
简言之,理解情绪在核心层面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情绪“障碍”,亦可以帮我们在情境的基础上管理这些情绪。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讨论情绪“障碍”之前,需要特别强调各种各样情绪的特定作用。
那么,那些被我们贴上“情绪障碍”标签的症状和诊断又是怎样的呢?
如上所述,既然情绪试图帮助我们驾驭日常的挑战,那么情绪本身就从来不是问题所在。然而,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有以失调的形式体验正常情绪的倾向(通过基因并结合学习经验)。换言之,我们中大部分患有情绪障碍(或那些没有障碍但通过学习体验过激烈情感)的人,在体验基本的情绪时太过强烈,并发展出了多种应对方式。讽刺的是,这反而增加了情绪的强度。情绪障碍除了已有文献所确认的之外,还有更多的共同点。
特别地,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恐慌、社交焦虑、重度抑郁、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等等)以失调的形式体验基本情绪,这形成了一种模式,使得个体试图“摆脱”这些情绪体验时采取适得其反的方式反而加重了失调。换句话说,个人的调节策略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缓解(例如,强迫症中的洗手仪式),但最终仍会反过来造成更长期的痛苦(我需要更多地洗手以获得解放)。 总之,回避强烈情绪发生的情境,思想抑制(“我不会去想”),分心,仪式(洗手、检查行为、寻求安心)和逃避行为(早早离开聚会、在非高峰时段购物),都是“暂时得到缓解但长期使我感觉更糟糕”这一策略常见的例子。 并且,情绪障碍的研究揭示了情感障碍有如下共同的组成部分:不良的应对策略却适得其反、保持着不必要的强烈的情绪,思维模式的困难(倾向于消极预期和威胁的发生)和回避行为。 此外,情绪障碍有共同的终极需要,即长期正面迎击强烈的情绪以使情感体验回到个人的正常限度。最后,情感的障碍都源于潜在的情绪失调倾向,我们的环境经验加上遗传学则决定了哪些“障碍”得以发展(如对特定恐惧症的社会焦虑,等等)。
图片来源:pixabay
总而言之,我们的情绪意在帮助而非伤害我们,尽管我们中的许多人仍会倾向采取使自己不舒服的方式体验着正常的、有益的情绪。为了感到更加舒适,人们通常会做出那些令人暂时得到缓解、但长期来看反而更痛苦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基本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以及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这将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会轻易被那些情绪体验的“感觉”部分所支配。
原文链接: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evidence-based/201610/mastering-your-emo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