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家 | 《家庭三部曲》:从叛逆到妥协的家庭默契
不知道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家看了没有?夫人早早买了首映的票去观影,毕竟李安一直是夫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于是,看到本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夫人马上就想到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今天夫人就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三部经典的电影,也让我们在新年交接之际一起思考“家”的意义。
撰文:王文同(北京电影学院)
责编:李汪洋
1990年,李安的剧本《推手》和《喜宴》同时获得台湾“1990年度最佳电影剧本”政府优秀剧作奖。而在此之前,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他已经在家赋闲6年,无片可拍。获得台湾中影公司的投资后,李安终于第一次获得了拍长片的机会,他选择了《推手》。
《推手》讲述了爱打太极拳的老朱从北京来到美国儿子的家后,和当作家的“洋媳妇”因为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和家庭理念上的诸多不同而产生冲突。《喜宴》则是关于一个传统的中国军人父亲在来到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后,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的故事。
电影《喜宴》片段
电影《喜宴》片段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又称“父亲三部曲”,即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十分重要、作为主要戏剧冲突点的父亲形象存在。李安前三部作品的主题,在其后来作品的印证中,也说明了这种关系是其创作的母题。
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大多与其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李安的父亲是从大陆到台湾的知识分子,对于长子李安一向给予重大希望。而李安不仅没能光宗耀祖地考上大学,还选择了上艺校,沦落成父亲眼中“给别人逗乐”的形象。更离经叛道的是,李安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硕士毕业之后,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做一名教授,而是冒着不能养活自己的风险,坚持着自己做导演的梦想。
李安透露,长期以来他和父亲的关系都十分紧张。李安曾说,“我一生的内心勾结都是和父亲完成的”。“我离家越远,我的能力越强,一接近父亲,人就蔫了,做事也不灵光了,想到我连大学都没考上,就会有一种自卑感,他越壮,我越弱,他越年老力弱,我就感觉自己越来越壮了。”
这种父亲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父权”这一东方家庭伦理之内 50 30063 50 15089 0 0 1556 0 0:00:19 0:00:09 0:00:10 2989的体现。父与子冲突的映照下是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推手》中,儿子娶了洋媳妇,生了混血孩子,儿子只能更多地关注于自己的家庭。《喜宴》中,儿子同性恋的身份,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形成了更重大的冲击。传统的家庭秩序已经没有了维系的可能。
这样的景象在目前的中国也处处可见,子女们都更专注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已经非常少见。这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而李安电影中给出的答案是,随着父亲的年老力衰,子对父的战胜几乎是必然,传统必然妥协,让位于现代。
电影《喜宴》片段
但是,在“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中,李安让这份对抗逐渐温和化了。女儿的形象代替儿子,开始思考,在父亲晚年子女一个个已经离开家的时候,能不能不只是专注于个人的生活,而是对父辈有更大的宽容和反哺,使得父亲可以挣脱扮演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的形象,成为一个纯粹的“男性”。本来与家庭最疏离的二女儿家倩,在影片的最后也开始不舍这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庭状态,重新理解家和亲人的意义。这也是李安在电影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之后和父亲逐渐达成和解后心态的变化。
电影《饮食男女》片段
这三部电影的结局在最后都达成了一种打破原有秩序的新的平衡。这是东方家庭伦理的思维逻辑,我们倾向于与家人保持一种不言说的默契,这种默契之下是出于爱、出于亲情而甘愿的妥协,也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使家庭依旧保持一个整体的愿景。
更多分享家:
分享家|我理想中爱情最美的样子
分享家|消失的爱人:细思恐极的爱情与婚姻
分享家|《跳出我天地》:关于梦想,更关于亲情与自我身份认同
分享家|《丈夫得了抑郁症》:和你一起拥抱不完美的人生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