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運:不惩恶不足以扬善,但惩恶不必嫉恶如仇

2016-07-16 文運 文運心田


按:有一位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发信息提问,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惩恶?文運老师以音频的方式做了简要回答。

 

答问音频

 

文字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讲不讲惩恶呢?当然要讲。有扬善,就有惩恶。有时候,不惩恶,就不足以扬善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之序。其中,秋是万物肃杀之时。秋之序,包含着惩恶的精神。所以,古时候处决犯人,一般都在秋天进行,这就是俗话说的“秋后问斩”。

 

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惩恶,和怀着刻骨的仇恨去报复敌人的那种惩恶,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并不主张嫉恶如仇

 

一般人所说的恶以及恶人、恶事,大概有四种情况:

 

第一,我们看到的恶人恶事,有时候是由于立场的不同导致的。

 

比如,最近的南海仲裁问题。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立场,菲律宾人有菲律宾人的立场,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立场。大家的立场不一样,引发了种种矛盾和外交冲突。

 

基于立场不同产生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很难区分绝对的善恶。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起来是恶的说法、做法,换成菲律宾人、美国人的立场,就不一定是恶。反之,亦然。

 

对于这种从立场上区分的恶,更需要以合作的智慧,来达成共赢,而不是以嫉恶如仇的心态,置彼此于死地。

 

第二,我们看到的恶人恶事,有时候与环境有关。

 

比如,前几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问题。当时,很多人对奶农往奶里面加三聚氰氨非常愤怒。这里当然有奶农的道德问题,但同时也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

 

那时候,我国奶粉市场的检验标准、监管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奶农加三聚氰氨,可以迅速提高牛奶的蛋白质检测指标,降低生产成本,风险不大,收益不小。反之,不加三聚氰氨,要达到规定的蛋白质检测指标,必须较大地提高生产成本,而且也卖不出高价。因此,很多奶农基于利益驱动,往奶里加三聚氰氨。

 

对于这种市场环境导致的恶,更应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约束,实现正向的利益引导,而不应该以嫉恶如仇的心态对待奶农,仅仅停留在对奶农进行道德谴责和罚款处理上。

 

第三,我们看到的恶人恶事,有时候与信息有关。

 

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杀掉蔡瑁、张允的问题。曹操中了反间计,得到蒋干带来的错误信息,以为蔡瑁、张允和周瑜有勾结,一怒之下就把这两人杀了。杀了之后,曹操才醒悟过来,知道自己杀错了。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恶,往往是一种误会这时候,如果以嫉恶如仇的心态对待,就很容易误杀好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加强信息甄别,了解真实情况

 

第四,我们看到的恶人恶事,有时候与思维有关。

 

比如,我们一般人见到一个人痛苦的时候,会产生怜悯之心。而有的人见到别人受苦,反而产生快感,于是,他就会以损害他人为乐。这种人建立了一套和善良的价值观相反的思维模式就是真正的恶人了,因为他有恶心。

 

对于这种有恶心的恶人所做的恶事,当然要去惩治。一方面,要让他为自己所做的恶事付出足够的代价,让他自己以及受害者、旁观者都能看到正义的力量,认识到作恶不但害人,也会害己。另一方面,最彻底地惩恶,并不在于能不能把恶人从肉体上消灭,而在于能不能改变恶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能不能把他的恶心转为善心。

 

比如,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唐朝贞观六年,全国报上来的死刑犯一共是290人,唐太宗李世民在了解了这290个人的情况后,作出了一个很惊人的决定——把290个死刑犯全部放回家,等到一年后的秋天,让他们自己回到京城接受死刑。

 

一年之后,到了贞观七年的秋天,在没有人看管押送的情况下,这290个人全部自觉地按时回到了京城,等待被处死。基于这种情况,唐太宗就把这290个死刑犯全部赦免了。

 

为什么要赦免呢?因为这些死刑犯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转变了。他们感动于唐太宗的教化,已经宁死也要遵守诺言,已经没有过去的恶心了。既然没有恶心,也就不再是恶人,也就不用杀掉了。

 

因此,对于那些确有恶心的恶人恶事,我们也要知道,真正恶的,是他的那种思维模式,而人的思维模式是有调整的可能的,因此也不需要嫉恶如仇。

 

不惩恶不足以扬善,但是惩恶并不必嫉恶如仇。如果以嫉恶如仇的心态去惩恶,我们就可能生起以伤害别人为乐的恶心,让自己也成为恶人,让惩恶也变成恶事。

 

本文及音频的版权属于文運老师。为了更好地传播老师的理念,欢迎转载、引用,敬请注明作者、出处。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拥有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等高校;拥有在多个国家部委任职的经历,曾担任司局级领导职务;乐读文化经典,注重真学实行,与诸多儒释道大德结下深厚法缘。

 

文運老师现已辞去公职,回归田间,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和文化志愿者。他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传统文化学习宗旨和“回归文化经典,塑造共同语境;追求精神价值,促进社会信任”的文化经典共读理念,以帮助有缘人提升生命价值,力所能及地净化社会风气


欢迎认同文運老师理念的朋友,一起支持老师的文化探索事业。

 


敬 告

文運老师的系列讲课音频,正在陆续制作完成中。需要的朋友,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