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理解《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文運老师读《大般若经》有感

2016-11-09 文運 文運心田

导读:


1.如果将“无所住”误解为什么都无所谓,在实践上,就可能变成没有能力“生其心”的废人。


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理解为:应以无所住而为方便,生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心,因为所生的愿和能生的心均不可得。


3.只有达到“无所住”的境界,才能真正生起圆满的大愿心,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所住”是发起愿心的开始。

 


在《大般若经》读到一句话,“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很受启发。这也让自己想到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对《金刚经》“无所住”的误解


《金刚经》这句话非常有名,但也很不好懂。我们比较容易偏于“无所住”,往往觉得既然“无所住”,似乎就可以什么都放下、什么都无所谓,但走到最后却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愿意干了、什么都干不动了,变成了一个没用的人。这样的“无所住”,实际上失去了“生其心”的能力,显然是一种误解,既不是《金刚经》的妙义,更不是《金刚经》的妙用。


读到《大般若经》中的“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就对《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了更深的感受。


对《大般若经》“无住”的理解


“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无住”是“方便”、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安住”。


如何做到“无住”呢?那就要去观:“所住”“能住”均不可得。能够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是谁?其实,了不可得,自性本空。所住的般若波罗蜜多又在哪里呢?究竟来讲,也是了不可得。


如果能够在“所住”“能住”均不可得上一直下功夫,就可以体会一点点儿“无住”的感觉。这种“无住”才会真正成为“安住”的方便。


借助《大般若经》理解《金刚经》


套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的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理解为:应以无所住而为方便,生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心,因为所生的愿和能生的心均不可得。


也就是说,“无所住”是手段,“生其心”是目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路径在哪里呢?那就要去体会:无论所生的种种大愿,还是能生种种大愿的心,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空性的。


“无所住”与“有所住”的妙用


比如,我们要做一项事业,应当先“无所住”,什么都不在乎呢?还是应当先“生其心”,有一个做事业的目标?答案当然是后者。不管是为了个人的理想,还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我们都要先通过“有所住”,生起一个做事业的愿心。


有了愿心,就可以去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对做事业的愿心越执取,就会越累,视野也会更狭窄,心理压力会变大,包袱就越来越重,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


这时,我们就应当去观一下:我们要做的事业是不是永恒的呢?显然不是。我们的人生不过几十年,转眼即过,何况事业呢?通往事业的道路是不是只有一条呢?也不是,实际上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想做事业的心是不是永恒的呢?其实也不是,人的念头刹那都在变。


这样去观察思维,就可以对“无所住”有点儿相似的体会,我们的执取就会松得开一些,心胸就会更加开放,头脑就会更加灵活。这也就是“无所住”的妙用。


归结起来,只有达到“无所住”的境界,才能真正生起圆满的大愿心,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所住”是发起愿心的开始。




文運老师简介


文運老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已辞去公职,闭门读书;注重学习借鉴前人智慧,启发解决当下问题,提出了“探索根本规律,发现内心世界;追求无限价值,担当天下道义”的学习宗旨和“回归文化经典,共享前人智慧;塑造共同语境,促进相互信任”的共读理念。


欢迎加入微信群学习


文運老师辞去公职后,无定期闭关,一般情况下,不外出,不会客。为满足大家的学习需要,应同学们之请,老师将在工作日期间,每天通过“佳句群”、“问答群”、“听课群”等不同微信群,分享读书心得、答疑释惑、解读经典。本文即是将于“佳句群”发布的部分内容。


有兴趣参与微信群学习的朋友,请加“明德共学值班员”(微信号:mdgxzby)好友,报名入群。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文運老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视频

(演讲内容从第6分钟处开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37o6pmtq&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文章链接:

佛教与中国,谁征服了谁?——文運老师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

佛教悲智双运与儒道异曲同工——文運老师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

佛教补足了中国文化对死后世界的描述——文運老师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下)

道相、道用、道体与感性、理性、觉性——文運老师在清华大学谈传统文化与公益慈善

文運老师谈西方实证科学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关系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