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奥斯卡最佳短片刷屏,真相太扎心

江淮正道 2021-07-21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1



今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由华裔导演拍摄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荣获最佳动画“小金人”奖。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让中国式亲子关系在网上引发热议。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一天,她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喂食、逛街。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满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的痛苦也随之来临。


一天,“包子宝宝”想加入踢球的小伙伴,妈妈生怕他受伤,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气的他不再吃妈妈递来的面包,两人开始有了第一次分歧。



渐渐地,不满被控制的“包子宝宝”,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妈妈想挽回,可“包子宝宝”却视而不见,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风。


看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妈妈非常气愤,认为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听话了。


终于有一天,“包子宝宝”回家了,母亲满心欢喜开了门,却迎来了他的新女朋友。



更让她崩溃的是,“包子宝宝”是回来收拾东西,离开家。


难以接受现实的母亲去阻拦,她不愿看到儿子不听话,更不愿儿子“逃出自己手掌心”。


几次把儿子拉回来,但都无果,在“包子宝宝”再一次想要离开时,着急的母亲,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她一把攥住“包子宝宝”,张开大嘴,一口把儿子吃了下去。



看到这惊人的一幕,让人脊背一直冒冷汗,这位母亲的“掌控欲”直接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视频传到网上,立刻引来了大批网友围观:



很多网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们并没有被吃掉,但父母过分的掌控欲,也在无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


很多父母不解,为何自己的付出没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给亲子关系带来困扰。


其实是没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踏入社会,经历碰撞的过程中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长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开手,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2


前段时间的新闻还记得吗?

周木(化名)26岁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就没有找过一份长久的工作,偶尔在家接点小活,被母亲伺候着,觉得日子过得很轻松。趴在电脑上,看看这玩玩那,一天一晃就过去了。到30岁还宅在家里,母亲开始催婚。


不断地找七姑八姨给儿子介绍对象,不断陪着儿子去相亲,不断地帮儿子评判别人姑娘这个不能干那个太花哨,有的吃饭出声,有的对儿子太粘乎⋯⋯周木只需要像个“木头人”一样被母亲牵着就行,不用思考,不用表态。


周木40岁以后,母亲真开始着急,可儿子宅习惯了,成天在家也变得越来越邋遢。母亲便要自己的好友刘阿姨帮儿子在网上买衣服“打扮打扮”。


刘阿姨很为难,自家女儿成年后她都不管孩子吃穿,帮一个不熟的人去买衣服确实叫她不知所措,便说了句:“这么大的儿子了,你管那么多做什么?你儿子不谈恋爱都是被你瞎操心害的!”周木的母亲从此和刘阿姨断了来往。


这样的催婚持续了20年,如今周木50岁了,母亲也不逼婚了,母子似乎都适应了这种生活。母亲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在身边有个照应挺好,虽然儿子的所有隐私对她都不是隐私,电脑、银行卡的密码都是对她公开的,手机微信聊天都平淡简单得没有一点油腻,但她从来不知道儿子真正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很多父母以为的“爱”孩子,就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企图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规避可能遇见的风险,甚至安排他的终身。


可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正确的养育孩子,是让他们活出自己。



3


知名人生导师刘墉,有一双很有出息的儿女,但当被问及如何教育子女时,刘墉也坦言走过不少弯路。


他说:


“以前我对儿子,也是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发现这让他越来越叛逆。


有天刘墉问儿子刘轩:“你为什么这么叛逆?”


刘轩的回答让他吃惊:


“因为我觉得我长大了,不该什么都听你的,我也不想听你的了,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


听了儿子的话,刘墉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教育画风是这样的:


 “儿子哈佛研究所念一半,突然说要休学去阿拉斯加,我说:‘想好你就去!’。


女儿毕业后去往北京,连工作都没找到,居然说要留在北京,一待就是三年,我也毫无任何阻拦。


有人问他如此“放任自流”,就真的放心吗?


他的回答是:“我确实不放心,但是我也知道,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能飞,就让他飞吧!”


身为父母,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撒开手”,还要学会把孩子“推出去”。


高晓松在《如丧》中描述了和母亲的一次对话:


我:“妈妈。”


妈:“你在哪?干嘛呢?”


我:“我在厦门,没钱回来,你借我一千块钱吧。”


妈:“我的地理知识没出错的话,厦门有码头。”


我:“是的。”


妈:“我没记错的话,你20岁了。”


我:“是的。”


妈:“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会在码头活不下去吗?


我:“好吧,我懂了。”


有人会说高晓松妈妈“绝情”,但相信她和刘墉一样,领会到的是: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变成参天大树也好,变成废柴也好,这都是孩子的自由选择。


诗人于戈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他经历不到这些,他就没有对生活的获得感。” 


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学会,让孩子自我成长。



4


音乐家龚琳娜在一次采访中说,她一直思考亲子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后来她终于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亲子关系,不是平等关系,而是前后关系: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让他们自主选择想做的事,想走的路,父母能做的只有慢慢的目送。


有一位笔名为三秋树的母亲理解到了这点,可惜已到晚年。


退休后的她,还照顾儿子和媳妇的起居生活。


还为此搬到了儿子的小区,每天为儿子烧饭、洗衣、打扫卫生。


当有一天,打不开儿子的家门,她才意识到是儿媳妇换了门锁。


老伴安慰着他,带着她去了从未去过的大草原。


驰骋在大草原上,她有着从未有过的欢快和愉悦。


再次回到家,她终于告诉儿子和儿媳:准备和老伴过晚年生活了,再也不为他们的事操心了。


听到这句话,儿子长舒了一口气。


很多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就变成了“孩奴”,生活重心全部围绕着孩子,替孩子安排一切,甚至包办一切,一直到孩子成人成家还不松手。 


这样的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也正因如此,孩子的一生都活在父母的压抑之下。


北大才女赵婕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父母对孩子的人生介入越深,孩子背负的精神压力就越大,自由也就更少。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会走得更远,并且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愿大家都能理解,孩子年幼时给他足够的爱,而当孩子渐渐长大了,一定要去践行那一场,得体的退出。


共勉。

-END-



看完别急着走哦~

记得戳右下角的小花花

您的每个在看

都是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

欢迎评论转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她视频』来源:明月

往期精选

这17张偷拍照,暴露了中国夫妻的真面目

被蚊子咬一口,21岁女孩已躺重症监护室快一年...

各省高考排名出炉,三张图揭露真相:读书很苦,但没有更容易的路

卫生间不用时,门是打开还是关着好?大多数人做错了……

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