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1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爱国秀”成为社会时尚是民族悲哀

2016-07-21 墙国




河北“爱国人士”拉横幅围(图源:网络)


“南海仲裁案”“戴立忍事件”“抵制肯德基”……中国最近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无不与“爱国”有关,与“爱国”相关的话题也成为了网络热词,其中目前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抵制肯德基”事件。


今天,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发文提醒国人爱国应该理性,“爱国”不是为所欲为的丹书铁券。这种提醒虽然及时,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大陆网友调查发现,此次“抵制肯德基”事件的主使者是一个热衷于网络炒作被称为“立白”的网络主播。关于立白为什么热衷于炒作,这是他的个人问题,而对于他为什么选择“爱国秀”进行炒作,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显然,立白选择“爱国秀”进行炒作是因为他认为激进的爱国行为有市场。诚然,前几年在中国大陆确实存在着“砸同胞的车抗日”的现象,虽然在这次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后,很多网友在言行上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克制,但从一些网友的发言上看,仍带有较为民粹的激进爱国主义倾向,一些网友虽然没有抵制肯德基,但也会以其他方式秀自己的爱国情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理性因子。翻开中国历史的英雄谱,“屈原”“岳飞”等人物的名讳不胜枚举,而如“李鸿章”等人在中国历史中则位于“奸臣”之列。我们无意评说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单就历史人物的性格来看,似乎被我们列为英雄的人物都是正气凛然但极易走极端的人物,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所以我们的文化所构建的社会被称为“人情”社会。

黑格尔始终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令很多搞国学的老先生心情不快,但也无力反驳。确实,在中国的历史中,没有产生过理性的、思辨的思维习惯,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战国时期稍有逻辑学味道的“名家”,其价值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重感性轻理性的历史性格也铸就了今天中国人的性格。

戴立忍事件之前一直是中国大陆网络上的重要议题,一方面是因为戴立忍含糊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则是大陆网民对戴立忍的声讨,要求其承认一个中国。这显然就是一种情绪宣泄。这种情绪宣泄从民族性格的角度固然可以理解,但若进一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则会发现戴立忍的表现实际上是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台湾 “去中国化”倾向的结果。这种“暗独”现象,才是大陆在促成两岸统一的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让一个戴立忍公开承认一个中国的立场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台湾有多少个不承认“一中”的戴立忍,这是我们在表达完情绪后需要进行的思考。

其次,网络群聚状态易使情绪宣泄。上文已经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在网络环境下被逐步放大。法国群体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网络自媒体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体状态,个人的表达必须服从于群体表达,否则就是一个被群体排斥的异类。这种群聚状态下的盲目,为一些朴素的爱国情感提供了传播和发酵的平台,也使得一些“爱国秀”有市场。

再次,隔岸观火易使口无遮拦。在南海仲裁案公布之初,网络上充斥着一种要求中国出兵开战的声音,这可以算是一种爱国情绪的表达,但其实战争离他们很远。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战争同样不是请客吃饭。战争不仅意味着“重创”,还意味“家亡”。任何人若想到自己与亲人可能会阴阳两隔时,谁还会希望战争。甚至有公众人物公开表示大陆人多,死十亿人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我想这名公众人物若想到这十亿人中可能有自己或者家人时,恐怕也会为自己说过的话后悔。不懂得尊重生命,何谈爱国?

相对于当年中日钓鱼岛争端,网民已经表现出了行为上的克制,这无疑是个进步。但是从网络上的情绪宣泄和抵制肯德基等现象上看,只在网上喊一喊、秀一秀的廉价的爱国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市场,这也说明中国人理性性格的培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从游行砸车,到理性克制的转变中,显示中国人已经开始尝试着做一个理性的爱国主义者。廉价的爱国主义总是教导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不禁让人想起近代外交家顾维钧的一句话:“个人还可以'玉碎',一个民族,是'玉碎'不得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