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座 NO.153 | 人文大讲堂 | 厌乱思治:元代各体文学的共有主题

2017-06-20 学术人文 学术人文

厌乱思治:元代各体文学的共有主题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长河中,元代文学是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元代文学的解读多冠以“反封建、反传统道德”的称谓,并没有准确地概括出元代文学的时代主题。


2017年6月8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邀请到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从元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再审视元代文学精神的相关问题。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查清华教授主持。


◆ 主讲人查洪德教授


◆ 主持人查清华教授


回归元代具体的社会环境,“乱”是其鲜明的特征。


与前代的战乱不同,元代的“乱”主要是由缺乏治理而导致的混乱,表现在朝政之乱、政治与社会混乱、法律缺失、教化不行、风俗败坏等各个方面。因此,郝经由衷悲慨云“纲纪礼义,文物典章,皆已坠没。其绪余土苴,万亿之能一存”。元人评耶律楚材功绩时也由衷地说:“国家承大乱之后,天纲绝,地轴折,人理灭。所谓更造夫妇、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


立足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去反观“反封建、反传统道德”的说法时,我们自然地会思考:传统断裂的时代会去反传统吗?道德几乎崩溃的时代又谈何反道德呢?恰恰相反,处于这个混乱时代的元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自然表达出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正如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所言:“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无论是呼吁人间公道的《窦娥冤》,还是吐露男女情愫的《西厢记》、《墙头马上》,都不具有自觉而明确的反对封建制度或封建观念的意识。即使后者体现出人性解放的特点,也只是有超越封建观念、封建制度的思想,并不能武断地认为其“反封建”。


“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是元代常见的一句俗语,这也正是元代文学精神的一大表征。


从具体的文献材料来看,“厌乱思治”之情普遍渗透于各体的文学创作中。例如: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百姓每家家庆,庆道是民安国泰,法正官清。邵亨贞《点绛唇》(秋夜横泖旅窗听雨有怀故园):“两鬓秋风,掩关坐听黄昏雨。灯前自语,世乱甘清苦。”张翥《授鉞》:“天子临轩授钺频,东南无地不红巾。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义士精灵虹贯日,仙家谈笑海扬尘。都将两眼凄凉泪,哭尽平生几故人。”


由此,“厌乱思治”可以看作元代各体文学的共有主题。一方面,它符合乱世之下重建社会秩序的心声,也契合了文人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从民族融合的背景来看,“厌乱思治”也是汉文化传统影响下的精神向往。


供稿:方舒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