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讲座 NO.373 | 张小艳:谈谈“音韵”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敦煌写本为例
3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张小艳教授应邀来到文苑楼708室,为研究生带来题为《谈谈“音韵”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敦煌写本为例》的讲座。
主讲人 张小艳教授
张小艳教授从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谈起,指出形和音是理解词义、通读文本的根本途径。在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形”的要素向来备受重视,“音”则容易被忽视。讲座从敦煌写本的研究实践出发,从形声字、通假字、联绵词、押韵、谐音双关五个方面,介绍了“音韵”在古籍整理研究中的作用。
张教授以“赤㾄”为例,结合异文和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敦煌写本与中土文献的医书记载,指出“赤㾄”也作“赤油”“赤游”,是小儿所患丹毒,病症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张老师以敦煌写本中“恩洽”的误释为例,从押韵角度,指出其为“恩怜”之误。她还列举了《伍子胥变文》的药名诗对答、《启颜录》中“九尾狐”的笑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汉语词汇谐音双关的魅力。
最后,张教授强调:在整理研究古典文献时,既要用眼“看”,也要用口“诵”、用耳“听”、用心来感受诗文的“音韵”,探求其中的奥妙。张老师回忆起她本科时老师留给她的“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并将这句话送给在场学子。
讲座现场
提问环节,不少同学和老师就敦煌写本和对音韵的运用向张教授提出问题,并就敦煌写本中的一些字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毛蔚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