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都市区未来如何排序?
欢迎各位杆友关注杠杆游戏系列号“杠杆财富”,这里我们将首发很多精彩好文。
撰文|张银银&编辑|欣欣然
杆友应许之年推荐黄雨篱的《逃亡》:做完歌词,已经学会唱了,太好听了。我们是无耻而狂妄而自私自利的。(ps:欢迎杆友们点第二天的歌,或将自己的歌发给我们,可以写句简短的话,我们会将音乐下面原文附上)
不久前,《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出现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即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的字样。
户籍围墙的拆除,可能比预想的还快。近期很多文章探讨未来哪些城市因此会成为大赢家。我看了部分文章和作者的数据、定义错误很多。
实在忍不住,翻出自己2018年末的一文章,根据最新情况做了些修改,既谈谈未来的都市圈体量,也纠正下一些流传的错误。
1
混乱的都市圈“定义”
首先,杠杆游戏想对经济区、城市群、大都市区或都会区的地域范围做个从大到小的排序。
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区(都会区)>城市。
前三者和城市的排序逻辑,相信杆友都认同。主要是都市圈和大都市区(都会区)的定义和范围,可能大家有些误会。一些媒体在报道和分析时也比较随意。
从目前披露的上海都市圈征求意见稿信息,以及近期很火的某研究机构发布的都市圈分级,我们发现,很多近邻的都市圈之间实际有重叠。
到底谁会拿下谁的“地盘”,谁和谁关系更紧密,其实还有争议,或者处于竞争中。
甚至一些都市圈的划分中,因为主要以省会为中心,过多地划入了周边地级市。把一两百公里之外的地级市,也划入省会为核心的都市圈。
实际情况却是,两者之间通勤近期、中期、远期都难。当然,都市圈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满足每天可以通勤上班;经济耦合、产业分工,也关系不大,未来似乎也不会很多。
反倒是该地级市和更近的隔壁省/自治区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更近、经济关联度更高。
未来,都市圈的相关规划和划分,肯定会慢慢出来。而这些规划的制订过程,一定是惊心动魄,中心城市一定会努力抢夺周边地市县“资源”,既包括省内,也包括跨省的争夺。
和较大、地盘“争夺”还有争议,成长过程也还需要很久的都市圈比起来,杠杆游戏觉得,围绕体量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大都市区(都会区)的成长过程会更快。
我个人认为,大都市区(都会区),是实实在在可以通勤、行政关系更为简单(除了深圳,我国主要城市的市域面积都不小;通常只包括自己的辖区和真正紧邻、关系密切的其他地市县,且数量并不算多)、产业协作分工更为紧密的城市生活和经济区。
简单说,大都市区(都会区)的半径,一般来说要比都市圈更小。60-80公里的半径大概到了极致,真要突破100公里的半径,其实很难。
2017年,我写过文章分析,我国将出现10多个2000万及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区。
这些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将引领我国未来,为我国完成城市化、工业化贡献力量。并最终成长为世界级城市,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当然,这一切还有个过程。扎实提高人口和产业承载力,做大做强是基础。
2
超大城市到底有几个?
我的朋友,“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君认为,未来3000万人口规模的体量,是大省省会们发展,包括房地产未来的超级红利。
这个说法,当然略微夸张,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人口流动情况和人口结构,真正3000万体量的城市,未来我国屈指可数。
但大方向很对。杠杆游戏一贯认为,千万人口只是起步,我国不少城市群内部出现1、2个2000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确确实实非常可能。
就目前来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哈尔滨、武汉、石家庄、苏州、郑州等,城乡常住人口都超千万。
另外还有几座城乡人口超过千万或接近千万的城市,因为城市建成区面积和经济体量不够大,这里暂不多说。
从市辖区城市常住人口角度,哈尔滨、武汉、石家庄、苏州、郑州等没有达到千万。
所以严格来说,按照市辖区城市千万人口标准,我国目前有7座超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
当然,从连片建成区城市常住人口角度说,注意两个关键词:连片建成区、城市常住人口——重庆、成都、哈尔滨、武汉、石家庄、苏州等实际没有达到千万。
重庆、成都只是无限接近千万。天津也只是千万上下,存在争议。
但未来超大城市,即便按照最严格的规定,肯定会有他们。撤县、撤(县级)市设区在我国特大、超大城市中如火如荼。特超大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吸引力都很大,人口自然增长条件都不错,继续在做大城市和各自的大都市区。
就目前来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部,起码就已经好几个两三千万人口体量的大都市区了。
加上厦漳大都市区、青岛大都市区、沈阳大都市区、武汉大都市区、长沙(株洲、湘潭)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西安大都市区、重庆大都市区、成都大都市区等(不一一列举,还有一些,请勿过多联想)。或许还包括刚完成行政区划调整的济南大都市区。
这样一算下来,我国未来必然有10来个,2000万人口左右体量的大都市区。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和旁边城市的配合,数个超级城市群基本也就成型。
这么说起来,郑州、西安、杭州、青岛,近期陆陆续续加入常住人口“千万俱乐部”还只是开始,未来必然是更大体量的城市和都市区。
围绕这些超级城市、都市区应该怎么布局很清晰。当然不只是说房子,这么多人要涌入大都市区,有很多商机。
我有一个朋友抓住城市化后的母婴市场消费升级,已经有所成就;我还有律师朋友,抓住城市化基建融资需求,也成了著名的金融律师。
3
从人口角度而言,我国大都市区未来如何排序?
哪些大都市(会)区、城市群更强?其实悬念不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无疑是最强的。
而处在这三大城市群的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新区几个核心城市,前景自不用说。
此前有人探讨过,我国会出现5000万人口体量的城市吗?上述城市有这个可能吗?
无论国外的超级城市东京、雅加达、德里、马尼拉、圣保罗、孟买,还是我国的北京、上海,这些两三千万人口的城市、大都市区,虽然已经足够大,但要突破四五千万人口,确实很难。
如果说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可以说有了。东京大都市区(都会区)也有……
单体城市没有先例,不代表一定不可以。人类之所以很少出现过这样超级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很大程度因为少有国家总人口,能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或大都市区。
除了中国和印度人口超过10亿,第三的美国只有3亿人出头,接着印尼、巴西之外,剩下的人口大国很快掉到只有1亿多。
而美国有很多特殊性,国家大,其城市化已经很成熟。所以,人类未来真要出现新的5000万人口体量的城市(大都市区),恐怕只有印度和我们有希望。
当然,一个城市(大都市区)资源承载能力、交通时间成本,是否可以实现5000万人在一起还勉强能运转,一方面可能和技术进步、城市科学规划有关。另一方面,是否可行,可能本身是个科学和经济效益问题。
如上文所述,从目前的客观实际来说,上海大都市圈1+7城市人口总量可以达到。
京津、广深佛莞惠(时髦的湾区)内部,未来也是有可能的。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京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方面的约束。
具体到城市来说,目前,我国城市连片建成区常住人口迈上2000万的,可能只有上海。
北京2017年常住人口虽然有2170.7万,但是北京还有一些郊区农村,所以连片建成区只是接近2000万人。
外界很多看法认为深圳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主要根据的是移动用户数量来判断。
但是从水电气数据看,这一可能不是很大。
考虑到深圳一些工厂外迁、制造业人口较高峰或有所减少。移动用户数量远超官方人口数据,杠杆游戏认为主要因为是,商务人群、家庭宽带很多都是2个及以上的手机号。
必须承认的是,深圳人口多是肯定的。而且制造业人群虽然可能下降,白领岗位则多半继续在增长。这是深圳之于大部分城市的不同,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
以深圳人社局披露的数据为例。2018年8月,深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156.87万人,环比减少17.84万人,下降1.5%,同比增加50.85万人,增长4.6%。
这个同比增幅还是很说明问题,充分说明了深圳的吸纳就业能力。
而如果抛开深圳、广州等的行政区划因素,深圳、广州及周边连片城市建成区的总人口,则是妥妥的2000万级别。
总而言之,广佛大都市区和深莞惠大都市区,别说2000万,未来肯定也是3000万,甚至更高体量的大都市区。
而我国户籍、城乡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抛开较远、自成体系的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不算,其大都市21区目前接近2000万人,但因为山川和发展程度因素,尚未形成像上海、北京那么大体量的连片建成区。
目前,重庆大都市区每年都是20多万,接近30万人的增长状态。照此速度,最终可能会形成2500-3000万的大都市区。加上四川、贵州周边部分地区,重庆都市圈体量会更大。
杭州、南京为核心2000-3000万人口体量的大都市区,也基本没悬念。
同样,目前自身人口较多的成都,未来其大都市区也有望达到2000万这个体量。
武汉大都市区、长沙大都市区、郑州大都市区、厦漳大都市区、西安大都市区等,终极规模大概也会达到2000万人上下。
当然,上述大都市区如果在规划上拓展到更多周边城市,上述都市圈体量还可以更大。比如武汉、郑州这样的平原城市,周边人口密度较高、人口总量很大。
4
引领中国未来的大都市区,什么人都要“抢”
作为一名在外打过工的人,杠杆游戏非常讨厌一个城市排外。可喜的是,这轮人才争夺战让人本身,越来越得到重视,不管目的是吸引你买房或者其他。
对人的争夺,无论人才还是蓝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为什么说是变量?
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是相对稳定的,短期内很难改变,唯有人是有主观能动性、想要且可能改变世界的。
2017年开打的人才争夺战,看似很激烈,打到今天,套路其实都差不多。大学生直接落户、简化商服创业门槛、亲商重商,适当弄些人才房……当大家招数一样的时候,其实又有多大个差别呢?
无非是有些城市的套路更多互联网思维,但互联网思维最终得靠O2O、落地解决。比如人来了,得有产业支撑,否则买了房还是要走。所以改善营商环境,让就业、创业环境更好,是关键。
这次《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则意味着,户籍门槛时代基本终结。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
上文所述的10来个大都市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实际都很强。
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前三大城市群具备超然地位外,其他较大体量的城市差别其实不大,所谓腹地也都不小,随着高等级道路、市郊铁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完善,不存在谁比谁弱多少、强多少的情况。
各大城市实际都卯足了劲在干。一些网文和报道,总喜欢站在自己中心立场凸显自己城市,实际有点故意或井底之蛙。
如杠杆游戏上文分析的,这些大都市区最终体量,大多在2000-3000万的超级体量。
这个数目实在惊人。而一个城市,除了白领、大学生,怎么都还得有数百万蓝领和中低端服务业从业者。这些人的高素质、稳定,一样重要。每个行业都存在职业素养问题。
就以很多特大、超大城市看不起的蓝领为例,尽管内地和沿海收入差距已经不那么大了,但珠三角的蓝领职业素养、生产效率普遍比内地高。
而内地这些想要成为超级大都市区的城市们,如果不吸引或回流更多高素质的蓝领、中低端服务业从业者,火鸡肯定还是会变凤凰,但你的羽毛比别人还是差一点美。
细细品味会发现,东部、沿海和内陆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高端,也体现在被人看不起的中低端产业中。
因此,希望下一步的抢人,能够对蓝领、中低端服务业从业者更多包容,在公租房建设分配、义务教育方面,能投入更多,给他们及其子女更多机会。
多建一所学校、多招聘一个老师;多修一所医院,多招聘一名医护人员——未来我国就有更多高素质、健康的蓝领及白领、企业家,少一名罪犯。
而在这些方面更努力的城市,在综合竞争中,留住各色人才的几率更大。
往期文章精选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头条号、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继续阅读杠杆游戏友号黄大拿明史拍案新作:晚清部级衙门谋个职位要多少钱?这里有明码实价!
“杠杆地产”为“杠杆游戏”系列号,欢迎杆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