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台新书速递 | 布迪厄《区判》(新译本)

麥田 政治哲学研究 2023-10-08


港台新书速递 |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1] 书籍信息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邱德亮 译,麥田,2023年6月。



[2] 作者简介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法國一代社會學大師,1930年生,後於巴黎大學文學院及高等師範學院受教,取得哲學教師資格。自1964年起先後任教於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及高等社會科學院,1981年成為法蘭西公學社會學教授。長期主編《社會科學研究學報》(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奠定其法國社會學研究主導地位。1996年自立門戶,開辦「以行動為由」出版社(Liber-Raison d’agir),專門出版社會科學宣傳小冊。終其一生,布赫迪厄不斷透過學術論辨及社會參與投身世界,著作俱稱經典,主要作品有《區判》、《學術人》、《國家貴族》、《繼承者》、《藝術的法則》、《社會學問題》、《世界的苦難》、《論電視》、《防火牆》、《實作理論綱要》、《所述之言》等。2002年辭世。



[3] 书籍简介


社會中任何的品味判斷都其來有自。《區判》出色地闡明了現代世界中產階級的自命不凡,該書出版於1979年,是一部當代法國的龐大民族志,也是對社會階層思想的深刻剖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我們認為具有美感的事物」和「我們認為俗氣或醜陋的事物」之間做出抉擇。品味並不純粹,這些不同的審美選擇都是「區判」,也就是「與其他階級的選擇相對立的選擇」。世界同時倚賴權力關係系統與符號系統運行,而品味的細緻區別,便成為社會判斷的基礎。


布赫迪厄推翻了從未被質疑過的關於美、藝術與文化的範疇:「區判」的類別取決於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決定它們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資本」,即教育水準;另一方面是「經濟資本」,即社會處境。透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及教育系統之間關係的轉變,在每個階層中區分出一般的行為法則,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統」成為可能。社會主體透過其成員所展現的「區判」,即美味與平淡、美麗與醜陋、別致與俗氣、傑出與低俗之間的區別判準,針對分類系統(品味)與生存條件(階層)展開分析,轉化為客觀系統選擇的形式,從而觸發了「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本書揭露了這些模式與社會階層及其生活樣態的描繪密不可分,並輔以大量田調成果及理論批評辨析,梳理了所有關於美感、藝術、品味與文化等傳統問題的重新表述。


無庸置疑,《區判》是衝擊當代社會科學最為劇烈的經典之作,國際社會學會(ISA)將其列入二十世紀最重要十大社會學著作,影響力跨越各學門領域,開拓數十年來大眾文化分析全新路徑。其所提出的美學稟賦思辨,足堪撼動康德以降的純粹美學理論,迫使研究者重探品味生產的社會條件。不論當代的經典書單如何更新汰換,永遠不會遺漏《區判》:它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社會學樣貌。



[4] 书籍目录


總序 李明璁
導讀 邱德亮

譯注說明
導論

第一部分 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第一章 文化貴族的頭銜與居住區
第二部分 實踐的經濟
第二章 社會空間及其轉變
第三章 慣習和生活風格空間
第四章 場域的動力
第三部分 階級品味與生活風格
第五章 區判感
第六章 文化學習的意志
第七章 基本需求的選擇
第八章 文化與政治
結論 階級與等級分類
後記 對「純粹」批判的「庸俗」批評

附錄 1 幾個研究方法的反思
附錄 2 補充資料
附錄 3 統計資料 訪調
附錄 4 連連看:一種團體的遊戲



【友情提示】希望购买港台新书的读者,可以在“博客來網路書店”选购。关于如何登录“博客來網路書店”及购书后如何邮寄,请自行参阅网上的教程。


除“博客來網路書店”外,本书也可从以下链接购买:




近期书讯


○ 新书速递 | 海德格尔《存有与时间》阐释:对《存有与时间》83节的逐节导读

○ 新书速递 | 沃格林《法的本质》

○ 新书速递|《心智与政治秩序》

○ 新书速递 |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

○ 新书速递 | 努斯鲍姆《傲慢的堡垒:性侵犯、问责与和解》

○ 新书速递 | 哈贝马斯《哲学导言:交往理性五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