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圈最“值钱”的职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岛汇 Author 听风
来源丨新岛汇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银行不良资产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已经达到2.84万亿。实际不良资产规模预计十万亿。
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存在着诸多的市场机会。很多媒体鼓吹“不良资产已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不良资产市场一片蓝海”等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
而行业内的人呢,却对这个行业是“又爱又恨”,很多人提起自己做的项目也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不良资产行业的从业机构主要都是哪些类型,也分析一下这个行业中“无本万利”的职业—居间服务。
不良资产行业市场上的机构
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投资型
这类机构主要是一些大的“金主爸爸”,比如保险公司、央企、地方国企、家族财富、三方理财公司、信托公司等。
这类机构大多对不良资产行业的投资策略、投资机会等都并不是很熟悉,缺乏项目的判断力,他们的投资管理和投后处置能力也不太强,他们主要是把钱交给市场上的两种类型的公司进行投资:
A:有业绩的基金管理人;
B:有实力(兜底能力)的公司。
投资型结构的主要优势就是“有钱”,什么都掩盖不住这类金主爸爸的气场,所以是大部分机构争先恐后都想去抱的“大腿”。不过他们也有自己比较高的要求,比如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对基金管理人有很多硬性门槛,如果基金管理人达不到要求,也是很难拿到他们的资金的。
对于一些央企国企的对外投资,也有很多限制,一旦出现亏损,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相关人员就可能会承担责任,所以投资时也会比较谨慎,决策周期会比较长。
和投资型公司合作时“人”的要素非常重要,合作是基于人,很多合作多年的机构因为“人”变了,合作就被迫终止了。所以这类“大腿”也不是那么好抱的。
2.投资管理型
这类机构主要是基金公司,既要负责募集资金,又要负责投资,以及投资后期的管理和处置。
很多人都说基金管理人都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中国的LP基本上都不是合格的投资人,都是要求没风险,还要求高收益,所以说在中国募集资金都是做的“债”。如果基金到期没有退出,并且投资协议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是风险自担,很多LP也是会要求GP刚兑的。GP为了以后能够募集到资金,也会想办法让LP按照计划退出。
如若不然,有的LP(特别是个人投资人)会通过上访给监管部门施压,比如前段时间的基金暴雷投资人跑到托管银行去拉横幅等。基金管理人GP赚的是基金管理费和收益分成(管理费拿到手其实并不高,未来分成拿到手需要项目退出,时间会比较长),这就会导致很多机构尽管管理的基金规模很大,但仍然会出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他们只能不断的募集新的资金,并收取管理费来维持公司运营。
投资管理型机构既要募集资金,维护投资人的关系,又要负责投资,还要负责投资后期的管理和处置退出,所以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这类型的机构是否长期可持续,也会是个问号。
3.处置管理型
这类机构大多是以前为外资基金做服务商的,负责帮助合作的基金寻找项目、尽调评估项目投资、投后管理,处置退出等。
这类机构的风险相对比较小,赚取的是投资时和处置服务费,不过他们没有权利去制定投资策略,自己的投资理念也难以得到资金方的支持和认可,并且他们需要一直维护资金方的关系,资金方的一个普通项目经理在服务商这都是“老大”,所以很多这类型的公司都觉得自己赚的是辛苦钱。
处置服务商管理的项目不上规模不赚钱,可能都养不活团队,想上规模却又很难上规模,因为项目处置对人的要求很高,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资产处置的,一个合格的不良资产处置经理至少需要三年的处置实践,甚至说有的人一辈子也胜任不了处置的这项工作。
资产处置的人需要懂法律、会谈判、能整合资源。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在家里看看报告,做做分析,项目就能处置的,而是真刀真枪在市场上拼杀,解决最困难的问题的,所以资产处置的信心和决心比什么都重要。
正因如此,很多处置管理型机构都想自己去做投资,自己投资劣后或者跟投、直投,希望能从“矿工变成矿主,要翻身做主人”。而事实上,投资管理和处置管理完全是两码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具备的要求并不一样。
4.处置型
不良资产的地域性非常强,需要当地机构去推动司法程序,能够解决当地的租赁问题等等。如果你要进入一个新的区域市场,要想通过自己的团队去建立司法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需要好几年的深耕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市场上有一种机构类型就是“处置型公司”,他们深耕一个区域市场,不一定具备基金公司要求的填NPL复杂表格的能力,也不一定具备整体投资的价值评估能力,不过他们就是“有关系”,能解决某一个法院的问题;能解决当地“人”的问题;能解决某一种特定资产类型的处置退出问题。
这类机构大多是当地人,他们主要是和基金公司或者和处置管理型公司合作,通过终极处置赚取服务费,部分机构也会跟投、自己直投一些项目,获得投资收益。这类机构大多是当地的律师、拍卖行的人、当地有资源的人等。这类机构成为不良资产行业终极处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良资产行业领域的机构主要是以上四种类型,其实还有第五种,也就是今天重点介绍的,这个行业“无本万利”的机构类型—居间服务商。
居间服务无处不在,良莠不齐
先说说这个领域的乱象:
1.吹牛的居间人
你会看到一个人在公交车上或者地铁上,动不动提几个亿的生意,旁边的人一般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骗子。在这个行业的确都是几千万起步,没投个几个亿都不好意思说,特别是损失类的资产包,都是以几十亿为单位。
还有的居间人,上来就是我一个大哥和某银行行长关系很好,能排他性的拿到资产包,随便挑选,价格我们自己定。我真想说,你大哥和行长关系好,那副行长呢,资产保全部总经理呢,银行卖一个资产包不可能只有行长知道,并且都是要走公开程序,另外还有财大气粗的四大AMC,地方AMC进行竞争,实际是很难做到依靠所谓的“特殊关系”获得投资机会的。
所以我们在公共场合,聊天打电话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身边的同行声音小点,小心被旁边的人骂是骗子。
2.信息满天飞的居间人
不良资产行业的确存在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也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让投资机构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也让居间人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过现实中,你是否经历过,一个居间人很神秘的说有一个资产包,你了解一下概况,觉得的确是不错,希望能跟进。居间人这时候就需要你签订保密协议,需要和对方谈居间费(正常市场是成交额的1%,而且是需要完成专业的居间服务,帮助获得投资才能拿到1%,如果只是提供信息其实价值并不大),有的居间人会提出来成交额的10%-20%的居间费。
好容易把对方引导进入正常的居间费用上来,签订了保密协议,居间协议,资产包详细信息拿过来一看,居然是我们自己手里的资产包,那时候真的是想骂人,因为你已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就是,这个行业的群里各种信息,其实有效的也并不太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良资产行业未来,信息不对称一定会越来越少。
3.完全不专业的居间人
不良资产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像其他金融行业,可能都是标准化的,不良资产行业的项目是非标的,投资的交易结构是非标的,资金也需要关注底层资产,所以不管是项目的居间方还是资金的居间方,都是需要专业能力的,至少沟通的效率上能够更高。很
多居间人由于不专业,传递的信息也是完全不准确的。前段时间看了一个项目,一块土地要转让(以物抵债的土地),不过规划是商业占比太高,居间人跟我谈的是确定价格和交易后,由转让方负调规(调整商住地比例)。
虽然我兴趣不大,基于是朋友介绍就过去谈了,我后面和对方见面谈时,发现对方也不是转让方,还是一个居间人,告诉我们说只有他能和转让方沟通转让的事,并且卖的是现状,需要买方自己去调整规划。我也是很无奈,有时候发现,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别人去扫盲。
总结和思考
个人对居间服务的总结和思考:
1.行业需要居间服务
不良资产行业是个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匹配的行业,有信息不对称就需要居间服务,和很多其他行业一样,比如房产中介等,只要能够给行业赋能,给客户创业价值,这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贝壳的市值已经是735亿美元了,这说明居间服务也是大有作为的。
2.需要专业和合理收费的居间服务
不良资产行业是这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想在这个行业提供居间服务,只是一些信息意义不太大,也很容易“跳单”,所以当你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自己的估值逻辑、能解决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并且有非常合理的收费时(不要寄希望于居间一个项目就能暴富),我相信每一家机构都是需要这样的居间人服务的。
其实对于居间服务业务,是不良资产行业投资收益最高的模式,前期主要是精力的投入,享受的收益却是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所以算是“无本万利”。
对行业的思考
近期个人对行业的一些思考:
不良资产行业的“生意逻辑”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深入交流,他们基金已经投资了30亿了,不过现在他对行业新的认识是:中国的不良资产行业,大部分资源、资金还是掌握在四大AMC和大的地方AMC手里,再加上中国募集资金的“债”思维属性,不良资产的投资并不适合私募基金来投资,其中的压力和风险都是非常大的。这个行业是一个“生意”,每一个项目就是一单一单的生意,更适合小的机构,自己做一部分投资,小规模的寻找“投机性”的机会。
他的这个观点我大部分是认可的。我认为不良资产行业要不就认真当成一个“生意”来做;要不就是努力去做一件未来“值钱”的事。
行业已经20多年,不过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创新,最终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业务模式也可持续,能够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
江湖混战的不良资产行业
回顾丨从“三打”到重组重整重构,不良资产行业转型求变
气氛组,不良圈不可或缺的角色....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
《第四届中国个人信贷不良资产处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