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跨度超过58年的高分纪录片:《跨月飞行THE MOON AND BEYOND》

各类型电影常有首映礼,但纪录片不常有。


上周五,扒叔就参加了这样一场震撼效果直抵心底的纪录片首映礼——


《跨月飞行THE MOON AND BEYOND》



现场布置非常酷,整个环境与氛围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科技感。


仿佛置身于广袤宇宙之中,登月场景之下,临场感十足。


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曾飞往月球探测的Alfred Worden也来到现场,分享了他登月的真实感受,以及那份几十年后仍然历历在目的震撼。



很多观众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掌声不断。

就像从未想过,登月这项看似离普通人很遥远的事情,在这一刻竟然如此之近。


那股神奇的宇宙魅力,透过大银幕和这场活动真实地击中了在场的每位观众。

它为纪念人类登上月球50周年而生,也因此成为最好的致敬。

关于登月的影视化作品,也是每一部都在打破我们对宇宙魅力的想象。


1968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就拍出了至今仍称得上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



而在此之前人类对于太空的幻想就已经付诸了实践。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四年后实现载人航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2013年的人物传记片——《搏击太空》就再现了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的全过程。



但是进入太空还远远不够。


1958年NASA成立,为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奋斗了11年。

全世界为之瞩目。据说发射升空那天,全球至少有四亿人在观看这场登月直播



去年拿下奥斯卡最佳视效的长传记片《登月第一人》,就以登月第一人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的视角,讲了这次登月之旅。



这被称为是一次浪漫且克制的记叙。


浪漫的是,影片以阿姆斯特朗沉着忧郁的性格奠定了全片的基调,让他成为了一个“非英雄主义式”的普通人。


登上月球时,他带的是已故女儿的饰品。



脱下宇航服,他又是一个爱着妻子的普通丈夫。



而克制的是,跟《2001太空漫游》一样,它一点都不好莱坞,没有任何主旋律。


只是以一个极为冷静,甚至有些悲伤的基调,完成了这个十分伟大的时刻记录。


也正因如此,对于很多真正太空月球迷或者对这段历史好奇的影迷来说,是不够过瘾的。


好在,我们等到了这部——《跨月飞行 THE MOON AND BEYOND》




由享有全球最高品质赞誉的探索频道(Discovery)拍摄的一部时间跨度超过58年,真实还原大量历史影像资料的揭秘型纪录片。

---以下为纪录片完整版 约45分钟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906eqww0e

这次,关于人类登月的谜底彻底被揭开


就像影片中,《流浪地球》的编剧刘慈欣说的一样: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源自我们生命本源的欲望。而生命,如果不去向外扩展的话,那他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于地球上的风化侵蚀、板块运动等等,关于地球上的生命何时起源已经无从考究了。


而月球上,一切都保持着最原本的样子。没有风化,没有板块运动,那里有地球生命起源的答案。


所以,对于探测月球的欲望,就是源自人类对本身的好奇。



随着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未来的空间时代正式到来。


NASA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类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



但当时除了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去过太空之外,NASA对于深空探索并没出充足的经验。



于是,工程师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探月计划的激情和着迷,开启了这个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名为“阿波罗”的探月计划就这样在跌跌撞撞中展开了——


第一大难关,就是建造载人火箭



1962年,有5个巨大引擎36层高,需要分三阶段点火推离地球轨道的“土星5号”建成了,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更大胆的尝试是,为了达成“送人上月球”计划,还需要创新一个技术“月球轨道交会”:


“一个航天器在月球着陆,另一个在轨道上等待。然后再对准位置接轨,一起返回地球。



难度超高,NASA为此特别设立了“双子星”项目,一切都在尝试中摸索进行。


1965年双子星6号和7号上了太空,他们要在高速运行中找到彼此并尝试一个最佳对接位置。


一旦失误或者偏离,都是两败俱伤的下场。



幸运的是,第一次尝试成功了。


这给登月计划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更加速了阿波罗登月的进程。


月球轨道交会、太空行走、长时间飞行...一个个登月难题被攻克。



与此同时,在地图坐标轴上的另一端——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地实践着登月计划。


那一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句口号,“中国的学子们,你们应该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他们显出无尽的宝藏”。


今天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就是被这句话打动,开始了太空梦。



50年后,梦想发芽结果,他开拓了月球背面这块“处女之地”。

这块在他之前没人挑战成功,却深藏古老历史、生命起源秘密与更多未知能源开发的地方。



但是,回到第一次登月,在成功之前也经历了不少的失败。


正当双子星项目逐步攻破难题,阿波罗登月计划却在第一次飞行就出现了巨大的损失。


按理说,一号的任务是相当简单的:只要在地球轨道上测试火箭和指令舱的操作即可返回。


指派的宇航员也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宇航员,一切看似势在必得。



但是,悲剧就是这么毫无预兆的发生了。


注满纯氧的操作间,因为一个没有预见的小火花在几秒之内燃成了熊熊大火,三名宇航员因此无一幸存。



所以,一切重来。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登月舱在阿波罗8号的测试阶段爆炸了。



但是,时不我待。


阿波罗8号还是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开启了它的使命:离开地球


可能真的有上天眷顾,它成功记录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辽阔、孤独、令人生畏



他证明了人类追求知识和进步的过程是坚定且不能被阻止的。


所以,阿波罗11号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准备登月了。

他们承载了全世界的希望,走向那个神秘且未知的地方。



就在成功返回的几率还不到50%的情况下,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了。



现在看到这个画面,仍然是一身的鸡皮疙瘩。


因为这个创世性的举动,才有了未来世界上很多的改变,才有了50年之后,中国的“嫦娥工程”第一次在月球背侧着陆所缔造的新历史。



更有意义的是,我们不光上去了,带上去了“月球车”,这个月球车还是一个移动的太阳能科学实验站。



在装置上,它有6个轮子,用来应对月表崎岖的岩石地形。

在性能上,它可以拍照,探测月球土壤成分,测量土壤性质,并且将数据带回地球。

而它去到的位置,正是欧阳自远提到的“艾肯盆地”。



这次探测,改变了很多科学家一直以来对于月球的固有认知。


而当这一切出现在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更显得更加浪漫且意义深刻,它也太有价值被传播。

从表达形式来说,欧阳自远、刘欣慈、以及多位科学家亲自为影片解说,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揭开登月真面目,包括一首又一首激昂的背景音乐,将人类登月表达的如泣如诉。



一次又一次将登月的史诗级骄傲感,推向高潮,激情澎湃。


同时,Discovery秉承了一贯的纪录片品质,画面绝美。

整个观影过程既是对这段历史的重新回顾,更是一次感官上的极致享受。



很多真实影像资料甚至是第一次公之于众。


当然,除了精神感官的满足。


登月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也是远超你我想象。


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受益于50年前登月所积累下的实用价值。


著名企业“孟山都”在转型为农业科技公司之前,曾是一个化工企业。NASA曾在阿波罗一号事故之后,就委托它研发了一款阻燃纤维材料和轻量化呼吸系统。



在后来的消防服上都装了这个系统,它让无数消防员幸免遇难。


还有在开发登月科技时,一位NASA的工程师想到了用“点控”的方式代替键盘。


于是,他尝试做了一个套着金属滚轮的木盒子,用两边的方块点击操作。


这就是,鼠标的诞生。



不光有科技的进步,对人,也有不少影响。


观看登月直播那一天,贝拉克·奥巴马就守在电视机前。在他后来的当选演说中,有一段就讲了登月直播对他的影响:


“是那次登月让我明白,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不可能也有机会变成可能。



甚至于,今天我们的国民级应用软件——微信,启动页的那张图片,也是来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时,在月球视角下拍的地球照片。


当时取名——蓝色弹珠



当我们知道这些实用价值的前提都因登月而起之后,便更能体会到登月这项事业对于人类历史进程更深远的意义。

而这项人类工程,它也从不孤独。
▼往期精彩回顾▼57篇经典BBC纪录片合集,收藏学习吧!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2019最值得看的英文书单!
54部经典经典英文名著合集,收藏贴~20部学英语必看的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290篇双语阅读美文大合集,mark~

公众号 : yykouyuwu

微博:@Talk英语视频

扫码关注

英语学习资源等你拿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