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诞文化小史|谁在抵制圣诞节?

2017-12-25 Energeia 从普林出发

圣诞树、圣诞老人、冬青树、姜饼屋、灯光展示、耶稣诞生的场景复原(Nativity)……这些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了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标配。而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警察的疏导下,经过一个个艳丽的商场橱窗,向着洛克菲勒中心前广场高耸入云的圣诞树蠕动,则是岁末的纽约城中,除了时代广场守岁之外,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消闲方式。

大部分人——无论是美国人、欧洲人,还是中国人——都会认为,以这种方式热热闹闹地庆祝圣诞节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以“抵制洋节”为己任的传统主义者,也将庆祝圣诞节看成西方世界自基督教诞生以来的传统——基督徒不过耶稣诞辰日,就跟中国人不过春节一样,怎么说得过去?



这种看法并没有错,毕竟耶稣基督的诞生是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本生故事”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如何过圣诞节这个问题上,自古以来就存在共识。事实上,就连要不要过圣诞节这个问题本身,在西方历史上都是大有争议的。

这似乎和我们的常识颇有冲突。毕竟,我们自学生时代就被教导,美国以基督教立国,时至如今依旧是一个基督教昌盛的国家。圣诞节难道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吗?

现在是,不意味着一直是。

圣诞节的文化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早期圣诞节的仪式具有非常强烈的异教色彩,但是关于圣诞节在欧洲中世纪是如何发展的,在宗教改革之后是如何被抵制的,在19世纪又是如何被复兴的,同样是一段有趣却少有人提及的历史。

圣诞节是如何被确定为12月25日的,又是如何从异教节日演变而来的,在这里就不赘述(参见林三土:《圣诞节真的是耶稣的诞辰吗?》)。在早期中世纪,圣诞节在基督教历法中还不那么重要,因为从年底到年初的这段日子,大家更看重的是“主显节”(Epiphany)。根据新约圣经,耶稣在降生为人之后,于1月6日第一次在外邦人面前露面,有三位来自东方的老博士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来探访小耶稣,这就是著名的“麦琪的礼物”的故事。



“圣诞日”(Christmas Day)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跟政治性的仪式密切相关。公元800年的圣诞日,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Charlemagne)被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基督教世界第一大新闻大大促进了圣诞节的流行。855年,不列颠岛上的东昂格鲁国(East Anglia)国王殉道者埃德蒙(Edmund the Martyr)在圣诞日当天被涂油加冕。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占领不列颠之后,也于圣诞日当天登基。看起来,圣诞节与统治的合法性息息相关。

到了12世纪,过圣诞节已经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惯例,国王和贵族在这一天的放荡主导了人们对圣诞节的想象。1377年,英王理查二世搞了一次盛大的圣诞节派对,据史料记载,与会的人们一共吃掉了28头牛和300只羊。除了牛羊肉,贵族们还爱吃野猪。吃饭的过程中,文工团的歌舞演员会大唱圣诞颂歌(carol)。据说,那时候的颂歌走的是“十八摸”风格,极为龌龊下流。而伴随着宴饮和歌舞的,则是现在美国大学生派对上的惯常行为——酗酒、乱交和赌博。

这说明,那时候的贵族还是把圣诞节当成一个异教节日来过,很像尼采笔下的希腊酒神节。这种放纵淫荡的习俗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每到圣诞节,国王本人会带头乱搞,把宫廷的气氛带动起来。老百姓也起而效尤,据说,每到圣诞节,“社会和性行为的等级制都被嘲弄并颠覆了”。


查理大帝的加冕


这样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圣诞节,在中世纪横行了几百年,然后一头撞进了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神学家的手里。

从天主教到新教的转变,虽然仍然从属于基督教传统之内,但其剧烈程度完全不亚于一场真正的革命。从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到苏格兰的约翰·诺克斯,新教神学家们不仅仅要在神学教义上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在组织关系上与教皇恩断义绝,还要在宗教仪式上根本颠覆天主教一系列“愚昧落后”的习俗,如弥撒、洗礼、偶像崇拜,以及繁复的节日庆典。而圣诞节,正是传说中的“繁复的节日庆典”。

不过纵观整个16世纪,圣诞节的命运似乎还好。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在德意志号召宗教改革,改革的风潮席卷了德意志北部的公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以及不列颠。天主教的很多节日,比如教历中繁复的圣徒日都被取消了,但圣诞节被保留了下来。在英国,宗教改革的表现形式是英格兰教会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亨利八世担任国教的领袖。所以,天主教的繁文缛节多被保留了下来,宫廷圣诞的淫荡自然也没有被清除。荷兰的新教教会也将圣诞节定为福音节日之一来庆祝,并开始有圣诞老人给小孩子发礼物。

然而,在英国,宗教改革是不断激进化的。在16世纪,改革不过是更改一下教会组织方式。到了17世纪,那些批评宗教改革不彻底的激进“清教徒”(Puritans)开始对国教发起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清教徒认为圣诞节不符合圣经的精神,因为它本质上是异教节日。并且,人们在节日庆典中表现出来的放纵是不道德的、腐化人心的、反基督教的,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应该每时每刻都保持着端正的操守。既然灵魂得救只能出于内心的信仰而不是对宗教习俗的遵守,那么不过圣诞节也并没有让真正的基督徒失去任何重要的东西。

在1642到1660年的英国内战时期,清教徒向圣诞节这一习俗发起了总攻,特别指责王室和贵族在庆祝节日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端”(misrule)。他们将圣诞节看作是“敌基督的符号”,是“天主教的发明”,是“教皇制造的陷阱”,是“野兽的脏抹布”。1647年,以清教徒为主的议会军战胜了国王查理一世,于是他们颁布法令,把圣诞节给禁掉了,以斋戒日作为代替。

但是,就像周总理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要知道,每到圣诞节,不光宫廷喜欢酒池肉林,辛苦了一年的老百姓也想放纵一把,而且根据旧例,贵族老爷们为了体现“慷慨大度”,还会给农民们发礼物呢。你不让过节,那我就造反给你看!于是,禁令发布之后,多个城市爆发了圣诞骚乱。

在宗教首都坎特伯雷,市长勒令商人不要在圣诞节打烊歇业,因为这是腐朽时代的旧传统。愤怒的商人起而反抗,在市民的帮助下殴打了市长,并且把居住在市内的所有清教官长都锁在了家里。之后,热烈向往节日庆典的百姓开始在全城办起了足球比赛,并且按照旧日习俗把整个城市用冬青树的枝条彻底打扮了一番。据说,他们还搞起来了当时的历史记录者所不愿意描述的各种“娱乐”——闭着眼睛就能想得出来,所谓娱乐,不外乎是酗酒、乱搞和赌博。

动乱渐渐平静之后,清教老爷们开始反攻倒算。1648年5月,议会宣布肯特郡戒严,并且起诉去年圣诞节的闹事者。可是,由于市民一致向往过节,大陪审团拒绝对闹事者定罪。市民们重新上街,并且派出代表提出请愿,呼吁议会与国王和解——毕竟,那些严肃的清教议员连个玩笑都不会开,只有国王才能真正带着大家high。在这次抗议中,保王党的一支部队趁克伦威尔攻打威尔士的时候在肯特登陆,英国内战的局势变得再度紧张。

1649年,克伦威尔取得决胜,查理一世被砍头。与禁掉圣诞节相比,这次激进的政治行动竟然没有引起骚乱,由此可见抵制圣诞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好在,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这位“好人国王”履行了带头大哥的职责,立即取消了圣诞禁令。所以当时的人做了一首诗:“感谢上帝让查理回归/没有了他,圣诞节只能洒泪/因为那时候我们完全不知道/圣诞节是要还是不要。”


查理一世被砍头

查理二世


在英格兰为了圣诞节而大打出手的时候,苏格兰的教会也在抵制圣诞,并且在很长时段中真的抵制住了,这或许跟苏格兰的宗教改革更为激烈有关。新的教会(长老会)以严苛的加尔文宗为指导思想,对圣诞节的态度特别敌视,认为一切张扬的庆祝活动都有损真正的基督教教义。

1618年,已经加冕为英格兰王的詹姆斯一世/六世想在苏格兰国教中引入一些英格兰国教仪式,包括庆祝圣诞节。这引起了长老会的极度不满,在他们的抵制之下,几乎没有人参加圣诞节的任何活动。1640年,当国王查理一世与苏格兰国教就仪式和教会政体方面的矛盾激化之时,苏格兰议会公开禁掉了圣诞节,宣称“教会已经清除了日常生活中一切迷信般的礼仪”。这一禁令的效力令人叹为观止——直到1958年,苏格兰才将圣诞节恢复成法定公共假日。

17世纪英国国内的宗教矛盾,直接导致了英国对美洲的殖民。现在,美国就要登场了。

今天的国人都知道,美国历史的开端之一是“五月花号”载着清教徒驶向马萨诸塞湾。很多研究甚至声称,没有清教徒,就没有美国对个人自由的重视和保护。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清教徒来到美洲虽然是为了避免在国内遭到迫害,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天堂,而是建立一个完全按照清教原则组织起来的“山巅之城”,在这个城市中,不信仰清教的人没有权利可言。这个清教社会是我们现代人完全受不了的,因为它严苛、教条,而且狂热,充满了对迷信和异端的迫害。

所以,1620年的五月花号不仅给美洲带来了清教徒,还带来了对圣诞节的狂热抵制。当年的12月25日是他们的第一个圣诞节,清教徒们在当天集体劳作,以表达自己对圣诞庆典的鄙视。1659年,当马萨诸塞殖民地已经渐渐走上正轨之后,波士顿自治议会正式颁布了对圣诞节的禁令:“庆祝圣诞已经被定性为亵渎神明。因此,交换礼物、互相问候、穿华丽的衣裳、大吃大喝,以及诸如此类的撒旦式活动都已被禁止,违犯者将被罚款五先令。”1681年,从英国本土派来的殖民总督取缔了禁令,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波士顿地区的人们才重新开始认真庆祝圣诞节。不过,教会对圣诞的抵制不一定为全社会所认可。1735年的一份波士顿报纸提到,那时候的人们只要一得到机会,整个圣诞节都会喝得醉醺醺的。


波士顿的圣诞禁令


不过,美洲大陆并不全是清教徒的天下。17世纪的弗吉尼亚、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等殖民地并不是以清教立国,所以对圣诞节没有特别的敌意。在宾州定居的德裔基督徒对于过圣诞极为看重,北美的很多圣诞习俗就是他们从德国带过来的——正是他们在宾州的伯利恒镇(Bethlehem)布置了北美的第一棵圣诞树。但这些德国习俗并没有被传播开来,只是局限在德裔定居点的内部。

18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也是启蒙的世纪。虽然英美不再执着于对圣诞节的抵制,但是在反基督教热情最为浓烈的法国,一切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都为哲学家所鄙视。这种“理性启蒙”的极致,就是法国大革命对格里高利历法的废除。1793年,由雅各宾派控制的国民公会通过了“共和历”,新立法不仅仅废除了一切宗教节日,而且推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纪年方式。假如共和历还在使用,2017年12月25日应该是共和二百二十六年雪月四日(4 Nivôse CCXXVI)——一个普通的、跟圣诞节完全无关的日子。

19世纪才是圣诞节真正迎来新生的时代。法国的启蒙和革命虽然激进,但从未成功革除天主教的传统。德意志人和德裔美洲移民一向重视圣诞,也就无所谓“复兴”这个节日。所以,圣诞复兴这一故事的主角,就落在了英美的头上。

根据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叙事,圣诞节的重新盛行,得益于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著名小说《小气财神》(A Christmas Carol, 直译为“圣诞颂歌”)。这本书出版于1843年12月19日,本是狄更斯为了赚钱还债而写的通俗短篇小说,没想到刚一出版就在英国社会造成了轰动效应,短短一周之内,6000册书就已经售罄了。


查尔斯·狄更斯及其《小气财神》


小说讲了一个吝啬的守财奴在经历了一系列圣诞灵异事件之后终于决定改邪归正的故事,但它的主要效应却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复兴了人们对圣诞节的热情。“Merry Christmas”这一祝福语就是出自这本小说,而今日英美的圣诞习俗也大多以狄更斯的描述为蓝本。在新泽西,相互竞争的各种圣诞节活动,都打着“最忠实于狄更斯”的口号招揽游客。

只不过,狄更斯所领导的这场复兴,并不仅仅是一场宗教的复兴,不是对于耶稣本生故事的重新重视,而是一场“人道主义的复兴”。根据社会学家詹姆斯·巴奈特(James Barnett)的说法,狄更斯所倡导的其实是一种“圣诞颂歌的哲学”(Carol Philosophy),这种哲学“将宗教和世俗的态度结合起来,使圣诞庆祝成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行为。它严厉责难自私自利的行为,并在圣诞节提倡兄弟情谊、慈爱和慷慨等德性……狄更斯教导说,在圣诞节那天,人们应该忘记自我,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那些穷人和不幸的人。这一教导是宗教和世俗人士都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在狄更斯的笔下,圣诞节的道德意义胜过了宗教意义。

其实,圣诞节的复兴并不是狄更斯一人造就的。在他之前,一位博古学家威廉·桑迪斯(William Sandys)就已经在1833年集结出版了一本《古今圣诞颂歌》(Christmas Carols Ancient and Modern),里面收录了很多流行于当今世界的圣诞歌曲。这种对复古的热衷在宗教界也有所体现。那时,英国国教教会发动了传统复兴运动,呼吁人们恢复对国教中一些习俗的遵守,这其中就包括庆祝圣诞节。

圣诞树在此时传入了英国。当斯图亚特王室的安妮女王绝嗣之后,为了保证新教徒继承王位,议会将德意志的汉诺威王朝迎接到了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历代君主——乔治三世、乔治四世、威廉四世以及维多利亚女王——都保持了与德意志小王室联姻的传统,所以德国的习俗就渐渐被带入了英国。19世纪初期,圣诞树开始出现在英国王室之中。1848年之后,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室成员流连于温莎城堡的圣诞树的场景被英国和美国的报纸纷纷转载,两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对圣诞树产生特殊兴趣。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圣诞树下


美国人对圣诞节的热情也是由文学家们点燃的,但具有美国特色的是,促进圣诞节流行开来的不是王室和教会,而是资本家。1820年代,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美国文学之父、《睡谷的传说》的作者——在一系列短篇小说之中描绘了已经在英国濒临绝迹的圣诞节习俗,从而使得美国公众对这个节日再度产生兴趣。但很快,商人们就介入到这场复兴运动中来,因为在圣诞节送礼物的习俗给制造商创造了极大的市场。没过多久,资本家们就把圣诞节转化成了一场购物狂欢。到1850年,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已经开始抱怨圣诞节过度商业化,以至于人们只热衷于买买买,而忘却了圣诞节的真谛——友善、互助、慈爱。


华盛顿·欧文


在一系列因素的助推之下,即使连最坚定抵制圣诞节的新教派别也开始软化下来。1856年,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已经观察到,在新英格兰,事情正在起变化。“老清教徒的情感阻止圣诞节成为一个快活的、热烈的节日,但越是抵制,节日气氛越盛。”在圣诞节一向被重视的宾州,一份1861年的报纸评论说:“即使我们那些迄今为止最坚定地抵制圣诞节的长老会朋友们,也开始打开教堂的门,聚在一起欢庆救世主的诞辰了。”1864年,伊利诺伊州的新闻记者发现,那些定居在本州的新英格兰公理教信徒(Congregationalists),虽然“完全是清教徒的血统,也开始为一场盛大的圣诞节狂欢做准备了。”

在一个消费至上的社会里,维多利亚时代复兴起来的圣诞习俗迅速就被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所利用了,所以整个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的圣诞节文化史,基本上就是由消费主义所主导的历史。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圣诞符号——装饰精美的圣诞树、穿红衣服的圣诞老人、驯鹿车、白雪皑皑的村庄——基本上都是商业资本为我们制造的“景观”(spectacles)。

1880年代,大型商场就已经开始像今天一样布置圣诞节橱窗了。1923年,《时代周刊》指出橱窗的布置“一年胜似一年”,以至于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景观。1930年代的大萧条暂时抑制了圣诞节的商业化浪潮,却在纽约缔造了一个新的传统——为了重振人们对经济的信心,1933年的圣诞节,洛克菲勒中心的前广场树立起了一棵巨大的圣诞树。这个传统,连带马路对面萨克斯第五大道名品店(Saks Fifth Avenue)的橱窗展示,在今天已经成了消费主义时代美国圣诞节的极致景观。


洛克菲勒圣诞树与萨克斯商城的橱窗展示


1931年底,可口可乐公司在一个广告中表现了一个穿红衣服的白胡子老头形象,从此成为了圣诞老人的定装照。此前,圣诞老人虽也常着红衣出现,但其他颜色的圣诞老人也并不罕见。但是到了今天,如果圣诞老人穿着蓝衣服出现,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怪怪的。对此,可口可乐公司表示非常自豪。(参见顾景言:《圣诞节:耶稣的生日,为什么被圣诞老人抢了风头?》

商业资本对圣诞节的重塑,甚至间接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议。在当代美国,由于大量非基督教移民的存在,社会已经变得越发多元,于是一些保守派指出,维系美国社会团结的文化底蕴——基督教——已经在世俗化和多元化的浪潮中被牺牲掉了。进入21世纪之后,每到圣诞节,都有人提及“圣诞节之战”(War on Christmas)。由于圣诞和新年与非裔美国人的宽扎节(Kwanzaa)和犹太人的光明节(Hanukkah)有所重合,很多美国人在年底已经不再互相问候“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而是代之以“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s)。保守派认为,这是左翼的“政治正确”,因此包括川普在内的右翼人士都呼吁大家勇敢说出“圣诞快乐”四个字,以捍卫美国的白人基督教传统。但他们所忽略,或者不愿提及的是,商业资本在“节日快乐”的推广中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不在文化上打击少数族裔的消费热情,百货商场当然乐于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祝福语招揽顾客了。

近年来,消费主义对圣诞节的绑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以至于“抵制圣诞节”的呼声在英美世界再度兴起,虽然极为微弱,不成气候。跟几百年前一样,对圣诞节最厌恶的反而不是诸如犹太人、穆斯林和亚裔等非基督徒,而是一些具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虔诚新教徒。比如,十年前,一位基督徒在网上发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参与这个节日,如果大家崇拜的重点已经从马槽中的婴儿(babe)变成了维秘橱窗中的佳丽(babe)?……如果上帝能够从地狱中雇来一个律师,他可能有足够正当的理由来起诉版权侵犯。他的伟大故事已经被绑架,并被转化成了与他对着干的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上帝联合教会(United Church of God)的一位牧师给出了抵制圣诞节的十条理由,其中第一条就是“圣诞节的驱动力是消费主义”。后面的九条理由与17世纪清教徒给出来的差不多,比如“圣经中从未提及圣诞节”,“耶稣并不是12月25日前后出生的”,“圣诞节总体上是个被回收再利用的异教庆典”等等。这篇文章的激进性在于,作者不是要恢复圣诞节在狄更斯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要根本取消圣诞节本身。对于这位牧师来说,单单提倡在圣诞节互帮互助根本没用,取缔圣诞节才能让基督徒的灵魂真正得到上帝的救赎。(已被译成中文的一篇相似文章,见Charles Halff: 《为什么基督徒反而不过圣诞节?》

在“抵制洋节”为大家所热议的今天,回顾一下圣诞节的文化史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新方向。圣诞节确实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但历史上对它最激烈的抵制却来自于基督徒。圣诞节确实是个源于西方的洋节,但自其在19世纪复兴以来就已经被消费主义所绑架。现在,这一消费主义已经走遍全球。在这个商业资本甚至能够凭空制造出节日(双十一、双十二),而不仅仅是改造传统节日的时代里,我们即便抵制得住洋节,抵制得住自己买买买的双手吗?





参考文献: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mas

http://www.historyextra.com/feature/commercial-christmas

https://www.nytimes.com/2017/12/01/books/review/christmas-biography-judith-flanders.html

http://www.coca-colacompany.com/stories/did-coke-create

http://www.vaguelyinteresting.co.uk/canterburys-cancelled-christmas-and-the-plum-pudding-riots/

https://www.ucg.org/the-good-news/the-top-10-reasons-why-i-dont-celebrate-christmas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opinion/2017/12/22/happy-holidays-isnt-threat-christians-its-consumeristic-culture-shift-andrew-mcgowan-column/96674900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steverything/wp/2015/12/21/has-capitalism-devoured-christmas/?utm_term=.d11b584372dd




祝剁手愉快啦






入彼合众国,登彼合众山。赏彼合众物,聆彼合众言。

欢迎来玩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