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5月28日-6月1日,随着两场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议题的线上国际学术讲座成功举办,我院“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系列活动(‘Ecology, Humanity and the Society’ Network Activity Series)拉开帷幕,正式起航。
该系列活动以国际化视角聚焦全球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影响,以“生态·人文·社会”为主题和理念框架,以期突破学科边界,搭建起内容丰富多元、形式活泼多样的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通过讲座讲学、文化沙龙、纪录片公益展映、主题音乐会、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国内会议组织、期刊杂志组稿与对话、学术与行动网络构建等方式,营造具有生态关怀、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的学术氛围以及行动空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持。
我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出席第一期线上讲座活动并致辞。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该系列活动重点关注环境变化及其社会影响,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借此机会勉励青年学者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和行动当中,期望该系列活动能够在未来产生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研究所的阿尼姆·谢德尔(Arnim Scheidel)研究员作为第一期活动的主讲嘉宾,以“环境问题的全球视野:作为记录和研究工具的环境地图”为题进行讲座,将“全球环境正义地图(EJAtlas)”这一政治生态学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工具进行普及,并通过呈现其团队在对环境正义地图上近3000个案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部分结果,与参会人员深入探讨、分析如何将全球环境冲突转化为可持续转型的积极力量。讲座结束后,主讲嘉宾与一位古巴歌剧演员共同演绎了两首经典西班牙语歌曲,将艺术与人文的力量融入学术交流之中。
第二期活动的主讲嘉宾是来自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的环境治理研究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埃里克·戈麦斯-巴格蒂洪(Erik Gómez-Baggethun),他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们应该给自然定价以保护大自然吗?”为题,从主流政治和经济观点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展开论述,他从经济学思维如何用“外部性”等概念阐释自然和生态系统服务谈起,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从多重维度对“自然的商品化”趋势进行了形象化的呈现;进而通过反思、辨析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与相关学术争论,层层递进,激发了与会人员的参与热情,大家围绕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讨论与对话。
“生态·人文·社会”学术交流与行动网络由我院刘娟副教授等青年学者策划发起,外事秘书郑宇洋参与活动组织与实施,前两期活动累计吸引包括我校师生在内的来自全球不同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与,大家跨越时空相聚云端,以学术之思辨、思想之争锋传播真知灼见,也为世界环境日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未来,将陆续有更多来自我院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相关工作,以多元视角为该系列活动的持续举办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文/张森 郑宇洋
编辑/王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