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勤:聚力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立足大局、统揽全局、引领变局、开拓新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广安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两省市工作部署,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以建设川渝高竹新区为抓手,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子,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市。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川渝高竹新区的设立,是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试验区。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勇担改革使命,边探索边总结,蹚出一条新路。
增强机遇意识
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率先启动建设的全国唯一跨省域新区。我们增强机遇意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力建设川渝高竹新区,努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当作为。
增强大局意识
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有利于拓展优化成渝中部地区发展空间,国家有期许、省市有政策、渝广有需求,占天时、得地利、享人和。我们增强大局意识,找准国家“大盘子”中的广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广安、全省战略布局中的广安,坚持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合作共建川渝高竹新区为着力点,突破行政壁垒,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增强责任意识
川渝两省市赋予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重大改革任务,明确渝北区、广安市是规划建设管理责任主体。我们增强责任意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发扬拓荒牛精神,与渝北区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川渝毗邻地区跨省域一体化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认真落实《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明确“12345”工作思路,设计工作抓手,推进川渝高竹新区建设率先突破、加快成势。
达到一个目标
紧盯“建设国家级新区”这一目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现代化城市新区,为毗邻地区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新路。
确立“两区一城”定位
打造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着力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壁垒,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重点探索城市新区管理权、所有权适度分离,建立跨行政区统一的制度体系,提高政策制定的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推动政策叠加共享、择优使用,实现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示范引领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全要素配置、全景区建设、全产业融合推动城市开发,联动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国家级功能平台,打造国家创新型产业协作配套区。依托华蓥山、铜锣山、御临河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景城相依。打造重庆中心城区新型卫星城。融入重庆中心城区发展,按照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和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效承接重庆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推动交通同城化、产业一体化和人口职住平衡,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实施三步走计划
一年起步:成立新区管理机构,抽调人员到位,各项工作进入实质化运行,高标准编制完成新区建设规划,在新区50平方公里的核心范围内建基础、拉骨架,完善路、水、电基础设施,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争取引进重庆高校、中学入驻新区,聚集人气,推动新区开好局、起好步。
三年打基础:建立相对完备的财政、税收、政务服务等新区运行机构,基本建成新区公共服务、城市建设、旅游景观等基础服务设施和重庆南北大道北延段、川渝大道、包茂高速高竹互通等骨干道路设施,搭建起四大功能区主体框架。
五年大发展:到2025年,城市形态初步形成,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内畅外联,现代产业加速集聚,公共服务全面融合,示范引领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作用充分凸显,常住人口15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以上。
统筹四大功能布局
一是布局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高滩镇、茨竹镇场镇毗邻区域,以四川广安川渝合作高滩园区为主要载体,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推动产业成链化集聚集群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体系,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协作配套区。
二是布局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在武印峡、宝竹寺、八家山、凤龙等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山地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定制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创新农旅融合发展新机制,建设优质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三是布局高品质生活宜居城。以高滩场镇、茨竹场镇为主体,以石马河村—平安寨社区—中河社区—茨竹村为轴布局,统筹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公园城市。
四是布局生态康养旅游带。在华蓥山海拔800—1500米区域,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布局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沿山度假康养带。以御临河及其支流桥坝河为廊道,集中打造水系景观,建设沿河休闲观光带。
强化五个抓手
一是抓规划。聘请国内外一流团队编制新区概念性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构建具有科学性、引领性、前瞻性、实操性的“2+N”规划体系。规划预计2021年内完成。
二是抓基础。强力推进新区骨干道路项目建设,融入重庆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加快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双创中心、人才公寓、标准厂房等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生活配套设施。
三是抓项目。聚焦康养旅游、生态治理、学校医院、产业孵化园等重点领域,策划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制定工业、服务业、总部经济招商引资“黄金政策30条”,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新区。
四是抓政策。争取由川渝两省市共同出台专门文件,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新区专项政策支持,实现更多的权限下放、政策倾斜、指标保障,推动新区在重大改革任务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积极的试验示范作用。
五是抓资金。设立高竹新区开发建设基金和产业培育引导基金,加大向上专项资金争取力度,用好财政资金、债券资金和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
三、乘势而进,狠抓落实
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
围绕川渝两地国家级功能平台主导产业,强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积极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轻量化材料等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摩),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借助国内知名高校特别是川渝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推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集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无水港”。
建设高品质宜居新城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进行功能布局,集约节约开发国土资源,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紧凑高效的公园城市发展格局。结合穿城水系、田园风光等地理环境,实施小组团、点状式城市开发。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5G、能源、环保、水利、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贸功能设施。推动重庆南北大道北延段、川渝大道、包茂高速高滩互通等项目建设,建设内畅外联骨干道路。推进新区至广安和渝北城际公交(班车)至江北国际机场专线大巴开通,实现公交“一卡通”。研究论证新区融入重庆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体系。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突出城市智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治理效能,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宜居。
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用好华蓥山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要素,高位构建旅游空间体系,整合华蓥山宝鼎、放牛坪、保家溶洞群、茶园温泉、倒碑温泉等景区景点,建设宜居宜游的华蓥山生态康养基地。用好滨水空间,建设御临河、桥坝河水系景观带,打造生态湿地、花海、健身绿道、水上乐园、水上运动等项目产品,完善沿线服务配套,形成沿河旅游线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桃李春风等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肉禽等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深入挖掘农业景观、农耕文化、村史记忆、乡土风情等资源,打造定制农业、研学农业、乡愁记忆等新业态产品,创新农文旅融合机制,打造跨区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原则,探索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开展集成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经济管理权限、社会管理事务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机制。推进交通联建联管联运,建立重大交通项目协调联络和建设托管机制。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协作共兴、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保障,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合作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推动人才向新区集聚,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加强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平台协同开放,在营商环境、外资利用、贸易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试点,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落实一张负面清单,统一环境准入政策,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全域生态文明体系,深化华蓥山、铜锣山、御临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探索实施联合河(湖)长制、林长制,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地监督管理,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共建、联合执法等机制;协同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共同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和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治联动。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建立污染预警及告知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运行体系。
创新合作开发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一体实施,成本共摊、利益共享”,构建“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市场化运营公司”运行体系,一体推进新区建设发展各项任务。探索创新跨区域规划管理、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统计分算等经济管理方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制定新区利益分配方案。创新投融资模式,用好财政资金、债券资金和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引进川渝两省市重点国有投资平台公司、专业化运营公司等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探索设立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发展基金,采取PPP、EPC等模式,通过产业运作、资本运作和土地运营等方式,推动新区项目加快建成投用。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
来源|半月谈
编辑|贺靖芝 冯爱迪
审核|陈小艳
监制|尹存林
黄永鸿带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暨宣讲县委全会和县“两会”精神
【报纸摘要·书记在忙啥】黄永鸿:稳农业强特色 打造邻东北乡村振兴发展区
【县“两会”精神解读】城市提质|大街小巷换新颜,城市形象“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