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总结】成长与裂变:安迪斯晨风2020书单

顾情长 书海鱼人 2023-02-09

今天的我们也无法预料,

汹涌澎湃的大潮到底会卷向何方。

但不管时代如何巨变,

我相信,

喜欢读书的人永远都在。


我成年以后的两次本命年,每次都很不平静。

2008年我24岁,大事小情不断,经历过的人都记忆犹新,堪称是我们80后的成人礼。2020年我36岁,年初的时候,我发了一条微博,说这是一个从现实走进科幻的时代,然而随后发生的天灾人祸让我的想象力都追之不及,让95后、00一代也经历了一场成人礼——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的责任。就在不久以前,无菌温室长大的这代年轻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这代人早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去创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了。


其实不必提醒,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2020年以前的世界和以后的世界将会明显不一样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抗击疫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世界其他国家却几乎全部沦陷在病毒威胁之下,尤其是我们曾经仰望的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先后成为了严重的疫情,除了疫苗外竟看不到丝毫曙光。这一切都让我开重新反思,到底什么样才是正确的,到底什么才是错误的。 

如果说年初的我们可以面对病毒同仇敌忾的话,今年下半年就更明显感受到了时代大潮下的冲突与裂变。很多曾经的铁律,一夕之间变得千疮百孔;很多曾经的偶像,一夕之间变得面目狰狞;很多我们熟悉的人,一夕之间变得陌生。性别议题取代了左右分歧成为微博上最敏感的话题,“打工人”成为流行语,说明阶级意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两百多岁的今天重回历史舞台。今天的我们也无法预料,汹涌澎湃的大潮到底会卷向何方。 

对我个人来说,今年其实是个收获之年。三年磨一剑,《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在各位师友大力推荐下销售量超过了我最乐观的预计;微博粉丝量达到了70万,全年都保持了金V;微信公众号“书海鱼人”稳定更新了一年之久,也有了固定阅读群体;一手操办的“晨曦杯”顺利开始了第四届征程;书鱼联文活动以及书鱼文学创作社,从3月份开始迈开了稚嫩的脚步。《明日方舟》里面,本博士也拥有了黄金大队,好吧,这条划掉…… 

不管时代如何巨变,我相信,喜欢读书的人永远都在。以下是我从今年读过的几十本书中精选出的十本,推荐给大家。


1

《交错的世界》

《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詹姆斯·冈恩

我最早接触科幻是在20年前,上高二的时候,有位同学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套97-99年的《科幻世界》旧杂志。从那以后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块这样美丽又刺激的精神领地,让人狂喜乱舞又陶醉不已。 

阿西莫夫和刘慈欣两位科幻作家在《交错的世界》的序言里面,都提到了自己儿时读科幻小说时候,那种刻骨铭心、欣喜若狂、无以言表的阅读快乐。阿西莫夫说:“那是一种彻头彻尾、不掺杂一点杂质的快乐……”刘慈欣则称之为“科幻的原力”——只要看到机器人,看到外星飞船就开心快乐。 

《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这本书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作者詹姆斯·冈恩先生首先是一位科幻读者,其次是一位科幻作者,再其次才是一位科幻研究者。他能够站在读者的视角上,观察科幻与现实世界互相叫错,越来越接近的历程,为我们描摹一幅世界科幻从萌芽到发展的壮丽图景,而不仅仅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写历史。 

凡尔纳定义了科幻小说,威尔士发展了科幻故事的写法,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茵等黄金时代科幻大师把科幻推进到了艺术领域……这一切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到了今天我们发现,科幻已经和现实无法区分。 

如果你想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说”,读这本就对了。


2

《小说鉴赏》

《小说鉴赏》布鲁克斯&沃伦(主编)

今年我又一大半业余精力都花在了跟人一起写短篇小说上,除了自己写的15篇之外,每周至少也要读30篇书鱼联文的作者交上来的稿子并作出评点。到底怎么读懂、读出短篇小说的味道呢?我个人感觉有一个办法可以尝试,把它当成是考卷上的阅读理解题或者干脆当成课文来读,反复读几遍,差不多就能理解了。 

实际上读懂一片短篇小说并不简单。尤其是当你遇到一个海明威这样专门以折磨读者为乐的作家时,“读懂”小说就意味着要跟作家本人正面对垒,猜透他的心思。海明威讲过一个“冰山”理论,小说里明示给读者看的只能有八分之一,剩下八分之七要藏在水面之下,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和揣摩。所以我们读海明威的小说,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领会那些精炼简洁的小短句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深意。 

以海明威的《杀手》为例,我第一遍看的时候被外国人名劝退,第二遍勉强读完感觉“就这?就这?”,不就是两个杀手没杀着人的故事吗?没头没尾的。到第三遍就着布鲁克斯&沃伦的解析才算勉强读出了水下冰山的轮廓,然后我忍不住去读了毕飞宇老师的解析,然后再重头读小说,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就像是看着一朵花苞缓缓开放成为了美丽的花朵。接着我又读第五遍、第六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些小对话后面居然藏着刀光剑影,每多读一遍都会觉得作者比之前认为的牛逼一点。 

是这样,海明威写出来的只有一些画面、动作、对话,一句废话没有,能不写出来的绝对不写出来,我们要把它在自己脑子里伸展铺开,渲染涂色,形成一种肌肉丰满的故事,把水下隐藏的冰山一单一点描画出来。 

这本中收录了50多篇经典的短篇小说,但我暂时只能看懂并理解其中一部分作品的妙处。它不仅仅是讲解和介绍一些经典短篇小说给我们读,也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小说该怎么写,更是一整套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作者会在每篇文章的结尾提出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让我们回答。这次出的新版最棒的地方就是采用了双语排版,我们可以从更原汁原味的选文中,找到作者的表达方式和翻译版本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3

《中国游侠史论》

《中国游侠史论》汪涌豪

什么叫“侠”?《说文解字》讲,“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可见,侠的原意跟我们现在的理解相去甚远,是指那些辅佐贵族大人物并被他们驱使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贵族豢养的,精神比较自由的帮手。比如说李白《侠客行》中用大铁锤杀死晋鄙,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侯生和朱亥,就是最原教旨的“侠”。“侠客”最初实际上就是指那些给人当门客的侠士。 

然而随着时代变化,“侠”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秦汉时代又出现了另一种“暴豪之侠”,也就是地方上有钱又没有官位的土豪,靠自己的影响力控制一方,充当正义的化身。比如说著名的大侠郭解、朱家都是这类人。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给这些大侠画了一张画像:“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意思是说,这些人虽然会触犯法律,但是极有人格魅力,严守承诺、扶危济困、不顾自身安危。大概也正是从司马迁这里开始,“侠”和孟子提倡的“义”才合流成为了“侠义”。 

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侠义”之辈是从社会上层逐渐过渡到底层的。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四公子”还颇有侠气;隋唐时代仍然有一些名臣名将出身游侠,但是到了明清之后,侠义就已经几乎只是民间秘密结社的专用词,卿相之侠逐渐过渡成为了布衣之侠。一直到晚清时节,才有“鉴湖女侠”秋瑾等革命义士重新擦亮了“侠”这个历经千古的名号。 

当世道清平、国泰民安的时候,保障所有人生命安全的应该是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但是当“朝堂之上,朽木为官”的浊世到来,法律蒙羞之时,那些藐视权贵,愿意为了平民百姓一怒拔剑的侠士,就成为了受欺压、受迫害的普通人最期盼的对象——这也是侠义精神的进步意义。

近代以来的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真正侠客,大体上都是遵循了“重然诺、轻生死、扶危济困、赴汤蹈火”的侠义精神,直到金庸先生写《神雕侠侣》中的郭靖,才把侠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扩展成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武侠”的世界变得更为宽广浩瀚。


4

《茶馆之殇》

《茶馆之殇》秋原

以前多次说过,读库挖掘出的作者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勃秋原。刘勃是大学老师,写东西也像给学生讲课,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秋原老师是搞影视的京城侃爷,写的东西除了通俗好玩之外,最大特点是旁征博引,有很多在别人看不到的资料和见闻,文风也像侃大山,读起来舒服熨帖 

《茶馆之殇》是秋原在读库出的第三本书,顾名思义,讲得是北京城里的茶馆从清朝到民国大几十年里的兴盛、改良与衰落,以及附着在茶馆之上的评书、相声等曲艺项目的兴衰变革。 

题目说得是茶馆,但内容涉及到清末民初国计民生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比如说,清朝之所以有“大茶馆”和“二荤铺”之分,大茶馆所以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种格局,根源在于消费者有的是吃铁杆庄稼的旗人,有的是卖力气的蓝领。甚至就连《茶馆》里面的烂肉面,在不同茶馆里面就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做法。看这本书之前,可以说是完全想不到的。 

传统茶馆的生意跟旗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到了民国八旗制度一废除,旗人消费者们固然日子不好过,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茶馆也必须随之改变,由茶馆而生的文艺项目也必须要变。所以我们就看到,原本受人尊重的评书先生不得不去学被人看不起的单口相声,因为消费群体已经没耐心听大书,必须用小段就把人吸引住。 

这本书看起来很薄,也非常小,但是内容非常丰富,特别适合慢慢看,慢慢嚼。


5

《大汉帝国在巴蜀》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饶胜文

玩光荣《三国志》游戏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会从“实力”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我练成10万精兵,攒下足够的兵粮银钱,麾下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哪怕背弃盟友、被天下诸侯声讨、信望跌成狗也丝毫不惧,反正可以一路平推。但是历史并不是游戏,评判政治家的优劣,考量的是怎样才能得到整个集团内部的衷心拥护,“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才叫政治。 

作为一个政治领袖,跟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不是什么大本事,能够把手下的人拧成一股绳,真正识人、用人、容人,为一个激励人心的目标奋进,才是政治水平的体现——所以金庸笔下最厉害的政治家是张无忌,而不是任我行之流。所以饶胜文先生这本书里面,讲阴谋诡计的地方很少,大量笔墨都着落在了从刘备、诸葛亮到刘禅、姜维等蜀汉高层的大政方针上面。 

由刘备开创,诸葛亮发扬,刘禅丢失殆尽的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天下三分有其一”,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绵延四百年的大汉帝国在广大的士人和民众心目中仍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所以刘备临终前才亲自制订了蜀汉的基本国策,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之所以能率领疲敝弱小的巴蜀一地,对抗兵多将广地大物博的中原曹魏,除了他“三代之下第一人”的超强能力之外,也是靠一股理想主义的信念和精神。 

然而诸葛亮死后,蜀汉理想主义的情怀便逐渐散落,特别是当司马氏开始侵夺曹魏江山之后,蜀汉内部开始出现了“为谁而战”的争论,到最后主张北伐最为得力的居然是两个降将姜维和夏侯霸——后者甚至还是曹魏宗亲。这也难怪到最后蜀汉军无战心,被邓艾的奇兵天降轻松击破。

《大汉帝国在巴蜀》是一本好书,好在堂堂正正、理直气壮,既有大量史料干货砸脸,又有精妙的论证阐述过程,好几个桥段讲得都非常让人信服,读起来心旷神怡。


6

《吃主儿》

《吃主儿》王敦煌

在京城文化圈里面,王世襄先生是公认的美食家,他不但见多识广、能吃会吃,更有一首不俗的厨艺,蒙他亲手下厨招待过的客人无不交口称赞。不过,在他儿子王敦煌的笔下,王世襄老先生只是自己家三大“吃主儿”中的一个。 

北京人嘴里所说的“吃主儿”,可不单单是“美食家”这么简单,不光要知道怎么吃,还得懂得食物怎么买、怎么做,既要识货又要物尽所能,就像本书中王敦煌家的帮厨张奶奶和玉爷那样。“会买、会做、会吃,缺一不可。” 

从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窥见一户老北京有钱人家一年当中的生活。什么时候要吃“打卤面”,什么时候能吃大螃蟹,什么时候必须得吃干菠菜饺子,什么时候必须要喝几十种干果熬煮的八宝粥,都有讲究。每一种食物该怎么料理,几种时令蔬食到底该怎么搭配妥当,也有讲究。所谓“吃主儿”,做饭、吃饭就是最重要的事儿,绝对不会应付差事,胡乱对付。 

比如说,我们北方人日常吃的西红柿鸡蛋打卤面,看起来挺简单,但是要想做得好吃就需要下大功夫。西红柿要选酸甜多汁的,不能选个大肉厚的;炒鸡蛋的时候讲究火候,打卤过浆的时候也要讲究。总之四个字:精益求精。

这本书有一点像是菜谱,里面讲了许多老北京人爱吃的食物,还回忆了许多家里“吃主儿”们自创的拿手菜。但是又不单纯是工具书,每一道菜都搭配着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唠唠叨叨的,像是一个有文化、没架子的北京老大爷跟你唠家常,语言生动、亲切、熨帖,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可亲,读起来馋得要命,而且真的能跟着学做饭


7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

《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顾雪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离不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梁羽生常常接触左翼人士,笔下的人物便常带革命气;金庸身边的人多是文人,笔下的侠客就多带文人气;温瑞安坐过牢,所以喜欢写孤愤的囚徒或是残忍的官差;古龙的身边多是纵情换场的浪子,所以他笔下的侠客就多数都是浪子,而女子则很多像是欢场优伶。但他又生来至情至性,所以笔下的友情和爱情写得尤其婉转动人。

毫无疑问,古龙的小说风格对热爱他的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他还喜欢在书中插入大量的格言与哲理,年轻人读他的书很容易以他为师为友。从“楚留香”到“李寻欢”和“陆小凤”,再到《绝代双骄》与《欢乐英雄》,古龙先生笔下那个波谲云诡而又风姿绰约的江湖深深让我眷恋。他的每一部代表作都有着独出机杼的绝妙想法,简洁、凌厉、奇妙的文风搭配上一群江湖浪子的传说,可谓是如诗如画,相得益彰。 

不过,和金庸小说相比,古龙作品显得相当繁多而芜杂。在他出道之初,还未闯出自己的写作道路,多部作品都仅有少许灵气而整体泯于众人;在他职业生涯晚期,又因为长期耽于酒色,体力和精力大为不足,许多作品都没按其构思完成。所以除了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几部精品之外,大量归属其名下的小说良莠不齐,甚至根本就不是出于古龙之手。如果阅读时候不知辨别,很容易就会读到代笔伪作。另一方面,古龙48岁便英年早逝,也没办法像金庸先生那样对自己的作品一遍遍精心修改、去芜存菁。所以要想真正认识和研究古龙及其作品,就必须对几十年来归到他名下的小说进行系统性的解析诠释、辨别真伪。 

因为古龙小说的版本十分复杂,既有连载版,也有旧版小薄本、新版大厚本,还有许多冒名伪作,所以古龙的大弟子丁情先生才说:“条分缕析、正本清源的古龙小说版本研究,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幸好,古龙先生直到现在还有一大批死忠读者,而且网络时代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大大拓宽了研究者们的认识界域,顾雪衣这位古龙铁杆爱好者像是飞燕啄泥筑巢一样,一点一点搜集、整理、比对资料,历经数年才终于写除了这本《古龙武侠小说知见录》,迄今为止最认真、完备、权威的古龙小说版本学研究著作。

对我来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终于搞清楚了古龙小说的台前幕后,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心目中古龙先生的印象。他既有坊间传说中纵情声色犬马的一面,也拥有天才般的文字创造力和虔诚的作者之心。古龙的作者生涯中,既曾有过金庸封笔后,《陆小凤》接档《鹿鼎记》的荣耀时刻,也曾有过被几度拒稿甚至中途砍文的败局。他一心“求新,求变”,想要打破武侠小说的成规藩篱,为这个世界带来新鲜的空气,同时他也因为风格独树一帜,而承受着社会舆论带来的巨大精神痛苦和压力。

除了渐趋经典化的金庸小说外,大多数武侠作者都已变成了历史的遗迹,繁花似锦的武侠时代渐渐成为了遥远的绝响。但是我始终觉得,古龙的武侠小说不应该就这么被时代遗忘,他的才情和哲思,以及他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活人物,都值得年轻读者们阅读与铭记。


8

《话/镜》

《话/镜:世界因语言而不同》盖伊·多伊彻

我曾注意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十年前,哪怕是五年前,我们都很少听说过“橘猫”这个词,我们小时候,那种长着橙黄色皮毛的猫都叫“黄猫”,最近几年才开始叫“橘猫”——并开始流行“大橘为重”这个梗。事实上,橘色(或橙色)在口语中流行的时间应该不长,至少我不记得小时候说什么东西是“橘的”,最多是叫“橘黄的”或是“橘红的”。 

这种猫的颜色这几年当然不会有巨大变化,为什么以前的人管它叫黄猫,现在却改叫橘猫了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以前的人分不清橘色和黄色,把它们混为一谈;另一种可能就是人们可以分得清橘色和黄色,但仍然觉得它们是同一种颜色。 

这种情况并不只发生在橘色和黄色身上,我的奶奶那辈30后或40后有不少人分不清蓝色和绿色,明明是一个蓝色的暖壶,偏要说是“绿壶”。我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看了这本《话/镜》才大体明白了怎么回事:在他们的概念当中,蓝色和绿色确实是同一种颜色,只是色调、深浅有不同而已。

实际上,这就是语言带来的思维惯性,换一个例子,我们就能大概明白了。俄语中海洋的颜色(siniy,深蓝)和天空的颜色(goluboy 浅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但在我们看来,它们都属于蓝色。如果一个俄国人来研究我们的语言就会非常抓狂,明明siniy色和goluboy完全不一样,中国人却偏偏要用同一个词来概括它们,简直不可理喻! 

越是古老、原始的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就越少,比如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黑色”用过大概170次,“白色”100次,“红色”只有13次,“黄色”不到10次,其他的颜色就更少。他甚至会说波澜壮阔的海水“变黑”以及“绿色的蜂蜜”。学者们曾经认为这是由于人类的视觉在几千年里获得了长足进步,能看清古人看不出的色彩,但是达尔文进化论却告诉我们,这么短的时间不可能累积这么快速的进化,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了语言上。 

《话/镜:世界因语言而不同》这本书讲的就是类似问题,从人们对色彩的理解、识别与感受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语言塑造的魔幻世界。


9

《生吞》


《生吞》郑执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有两三天不舒服,一闭上眼睛就看见黄殊袅袅婷婷地走进教室,我像小说中的视角人物王頔一样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她,心里的惊喜炸成一朵烟花。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难过,因为那个仿佛集齐世间所有美好的女孩子,被生活生吞活剥了,一点残渣都没留下。 

书封推荐里称其为“中国版《白夜行》”,大概是觉得黄殊和秦理这对少男少女在黑暗和残忍中互相扶持成长的境遇有一点像亮司和雪穗。但跟通篇残酷偶有温情的《白夜行》相比,或是跟另一位东北作家双雪涛的悬疑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相比,《生吞》中的感情都要饱满、浓烈和灿烂很多。黄殊和秦理若隐若现的青春爱恋不提,他们俩跟王頔、冯雪娇在患难中结成的友谊也并不全是虚假,冯国金与小邓的战友情就更让人动容。 

我之所以能够轻易代入这个故事讲述者“我”(王頔)的视角,可能是因为小说有着鲜明的年代感,主要人物都是比我略小两三岁的准同龄人。除了成长环境略有不同之外,他们和二十多年前的我几乎是一样的——比如说的升学、考试和竞赛;比如说看到自己暗恋的姑娘,会脸红心跳说不出话;比如说看《还珠格格》,给班里人物对号入座取剧中人物外号。以及,可能也是同样的朴素善良和心底脏污,同样是很容易原谅自己的凡人。

跟平安顺遂长大的我完全不一样的是,小说中那些青春期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难以启齿的隐痛。在二十年前大下岗方兴未艾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人们的生活笼罩着一层灰暗色彩。冯雪娇父母感情不和,王頔家境贫困——但是他们和饱尝生活辛酸的黄殊、秦理相比,仍然算得上幸福。然而正是这两个深渊泥潭中国挣扎着长大的孩子,有着最真最纯的灵魂。黄殊的美貌和秦理的天才,与他们的善良真诚相比,甚至不值一提。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黄殊死于前面提到的奸杀大案,成了小说中所有人心头的一根刺;秦理则天才散尽,既聋又哑,金玉沦为瓦砾。小说一开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的“结局”,但是谁也没想到,故事会向着一条无法预料的轨道飞驰,让人魂牵梦绕的的青春往事中,其实隐藏着两场谋杀案的关键证据。


10

《绍宋》


《绍宋》榴弹怕水

刚开始看到主角穿越到赵构身上的时候,我是拒绝的。然而在榴弹怕水的笔下,却让读者一步步慢慢接受了主角,甚至还开始觉得他可爱、可亲、可敬,除了把名字替换成“赵玖”避免引起读者反感之外,他还赋予了这个人物一股强烈的英雄气息。 

是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穿越历史小说往往足够“唯物主义”,强调现代社会带来的科技进步和制度优势,但是南宋小朝廷缺少的恰恰不是物质进步而是昂扬向上、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这个时代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硬骨头其实并不少,但统领一群狮子的却是一头绵羊,所以才在和金国的博弈中处处被动挨打。 

《绍宋》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想:“换掉一心投降的赵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难怪有人说,本书主角一穿越就干掉了本书最大的Boss,即赵构本人。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前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大学生的赵玖颇为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怎么干——因此被戏称为“可达鸭”。毕竟历史上的赵构只要不杀岳飞,也是稳操胜券,他甚至害怕自己一通操作反而让南宋提前灭亡。但在目睹了金军的残暴、百姓的苦痛和北方军民的忠勇义烈之后,他终于决心拼死一搏,不管结局怎样都不能像赵构那样未战先怯。 

淮河一战,赵玖奋起一搏亲手杀死“长腿将军”刘光世,之后掷首稳定人心,白衣渡河收张俊,死战不退拿下第一胜;长社之战,千里赴戎机,斧劈杜充、联兵破挞懒、东京见宗泽,每一段都写得刚柔并济,让人热血沸腾之余,还会心生感慨。到了富平决战一役,在完颜娄室发起决死冲锋、宋军阵线即将崩溃之际,又是赵玖带着天子专用的金吾纛旓从山上席卷而下,如泰山压顶一般彻底逆转了战场局势。小说中很多场景描写都像极了电影画面,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 

作者写其他角色同样笔力雄健。收复东京那段,宗泽宗爷爷第一次出场也是唯一一次,由生到死作者只用了一章,几句对话,就把这位千古流芳的老英雄刻画得精彩绝伦,让人觉得历史上的宗泽就该如此。但与此同时,这样一位大英雄相对坐论的赵玖却也是丝毫不落下风,最后更提出“无论如何,绝不议和”的主张让宗泽死前的到最后的安慰。这等笔力简直骇人听闻。韩世忠和岳飞都是一身英雄气,但是英雄得不尽相同。岳飞是言必行、行必果、公正无私的真君子,韩世忠是骨头硬、混不吝、胆大包天的大丈夫。张俊贪财却忠义,李彦仙孤傲却神勇,吴玠持重又心细,至于“文武双全”但说话阴阳怪气一开口就得罪人的曲端更成了书友喜欢玩的梗。就连历史上的大奸臣万俟卨都演绎出了全新的意味。




# 2020,你的年度书单又是哪几本呢? #






扫码加入小说讨论群
探讨交流你爱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