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次对峙事件来头不小,印度已经进退两难

2017-07-19 百姓时事焦点

 提醒:点上方(百姓时事焦点)即可免费本刊。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印洞朗的对峙持续了一个月了,不知道现场情况如何,官方态度都是非常的强硬,舆论的声音更是剑拔弩张,看来这次的事情来头不小,各方都是有备而来,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可能成为南亚地缘政治再洗牌的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南亚地缘政治格局


南亚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次大陆,印度是这块大陆条件最好的地区性大国,东边是地理条件一般的小国,西边到若开山脉,北边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南边是印度洋,热带季风给这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印度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和周边的小国相比,印度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不考虑中国的话,南亚一家独大的格局这是必然的结果,与印度对抗的巴基斯坦,也是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苦苦的支撑。


印度认为,如果不是中国,印度也应该是五常这样的全球性的大国。


从这角度去理解印度,他的大国梦、他对中国一贯的不友善也就有了一个可以说得通的逻辑了。



《荀子·王霸篇》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则百事不废


站在印度角度来看,其主要的战略威胁确实是来自北方,对印度最理想结果是西藏高原以一个独立的缓冲国的形式出现,所以印度一直对我们西藏存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可印度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能力染指西藏,所以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仅此而已!


但这对印度也不算一个多坏的消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实在太雄伟了,北边的国家要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来影响印度也是件很困难的事,即便是科技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依然如此,所以整体上来说,印度的地理位置还是相当不错的。


应该说,印度占据了地利。


其实不止是地利,印度也一度占据了天时,上世纪50年代,相对于中国,左右逢源的印度有优越得多的国际环境;即使是在人和方面,印度也不比中国有多少劣势。


在那个时候,印度若能够务实和理智一点,通过谈判就能获得今天的印度想获得的大部分领土主张,如果是这样的话,巴基斯坦即便不被印度蚕食,屈从于印度也会是大概率事件,没有了这些领土问题的牵绊,印度专心解决国内问题应该也会有所收获,那么印度说不定还真能称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也未可知。


但历史没有假如,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62年的那场短暂的战争,彻底葬送了印度的大国梦,一手好牌打成这个样子也真是够水的,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沉淀在事实中得到了检验!


1962年,被俘的印度士兵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即便是地利这种看似属于客观条件的东西,在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它的标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比如像林芝、亚东这些地方,在60年代,这里对当时的中国是没有多大战略价值的,不夸张地说,我们要守住这里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中国和印度一直保持当时的那种整体实力的对比,失去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地区是迟早的事情。


当时的中国是怎么做的呢?在收集有利的历史证据的同时尽可能的搁置争议,尽可能的通过谈判去稳定局势(当然也有硬的手段,比如支持巴基斯坦,牵制印度)。


但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自强不息,近代史让中国人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才会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我们前三十年的两弹一星,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今天强盛的根基。


到了今天,再来看洞朗(亚东)和林芝,别看在前线的兵力和武器部署上,印度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可问题在于,印度的能力也就是部署的这些兵力和武器装备了(印度那边的道路条件也很恶劣),中国的能力则不能看前线的那点兵力了,大家都知道青藏铁路,大家是否注意到离印度200公里的日喀则也已经修通了铁路,有了铁路的运输,就不存在什么补给上的难题了。


另一方面,现代战争和62年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对士兵数量的要求低了很多,对武器的要求和后勤的保障能力要求更高了,200公里的距离,充足的后勤保障,封锁几十公里的咽喉要塞,这对现在的中国真没什么难度可言!


这里很自然就会想到“战略平衡”这个词,战略平衡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相对的势均力敌,比如中国和美国有战略平衡的问题,中国和韩国是不存在战略平衡问题的,放到这里,印度是否有和中国保持战略平衡的必要?


对林芝来说,重点就不是军事了,而是经济,相对藏南地区的贫穷,只要林芝的经济发展起来,不需要中国直接干预,藏南、甚至是印度的东北邦就会离印度越来越远……


中印在对峙期间,印度东北邦发生骚乱


回过头再来看现在印度的东北部的地缘政治格局,印度的天时、地利、人和已经一个不占了,但印度要想保住东北邦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印度并不是中国的主要对手,中国也没有印度那么强烈的领土扩张需求,中国也一直在提倡共赢的合作理念,发展和中国睦邻关系是明智的选择!


而印度不愧是神的国度,我发现印度决策层做决策的时候非常的随性,着眼于眼前而不考虑长远,战术上精于计算,战略上迷茫而又混沌,记住这个特点,会体现在很多方面。


印度并不缺少冷静理性的精英,但其迷之决策机制总能做出愚蠢的选择,半个世纪前是这样,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没有改观的迹象!


印度选择了和中国对抗的道路,以目前的发展趋势,印度失去对东北邦的控制是可预期的。


再回到洞朗的对峙,目前舆论普遍比较关注是否会引起军事冲突,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的问题,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于各方真正的焦点可能都不在这里。


说到这里不可能发生战争的原因:


首先是双方都没有挑起战事的意图,现在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好时机,战争对中国来说绝对是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错误选择;对印度来说,印度再狂妄,也不可能不明白,中印之间存在的军事差距,出于某种原因(比如转移内部矛盾)做做样子是可能的,说要对中国发动战争实在是有点离谱了,所以印军虽然越界,但是没带武器,也能说明这一点。


更重要的一点,这次的对峙和以前的对峙是有本质上区别的,以前的对峙主要发生在争议地区,后退了可能意味着失去实际控制,这对今后的划界谈判会带来不利,这一次洞朗对峙的地方归属中国,我们的法理依据很充足,何况就算有争议那也是和不丹之间的争议,印度直接干预是没有法理依据支撑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对峙最后如何结束,都不可能改变洞朗地区归属,所以这次的对峙的解决方式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只关系到颜面和某种信息的传达,不会影响到各方的直接利益。


在对峙的前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我们看到的顺序大概是:


中国敏感地区修路--洞朗发生对峙--莫迪访美--印美军售--印以军售--美日印军演


表面上看好像是中印先有摩擦,因其印度的重视,然后产生摩擦以及后续的军购和拉外人壮胆。


但是仔细琢磨一下是不对的,上面的任何一件事(除了对峙,阿三行动前欠考虑)都不可能是偶发事件,临时决定的,不管是访美军购还是联合军演,前面少不了多轮的沟通和协调,就算是宾馆开房,也不是用身份证登记一下就可以了,还要看宾馆有没有房吧!


所以,真正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应该是:


印度和美国出现了不正常的勾勾搭搭(阿三拒绝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就是很好的证明)引起了中国的警觉,中国决定警告一下印度,向印度咽喉地带修路,形成对印度的战略威慑,但我们巧妙的选择了和印度不直接相关的洞朗地区,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让印度发现我方正在修这么一条路。



如果在这个时候,印度立即通过外交渠道或者军方渠道和中国进行沟通,可能就不需要今天的这种对峙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了印度已经决定联美抗华的决定,印度并没有启动和中国私下协商的选项,而是很欠考虑,拍脑袋的直接派兵越境来制止,出兵前肯定既没有既定的目的,甚至连理由都没想好,相信当时我们官方也很无语,这种智商真是令人捉急!


印度:你在争议地区修路!


中国:这个地方没有争议,1、2、3,而且这个地方是我和不丹边界,和你无关。


印度:你欺负不丹,不丹要我帮他出头。


中国:据我所知,你出兵的事情,不丹事前根本不知情。


印度:……


中国:你侵犯我领土,滚粗!


印度:……


印度:我们谈谈?


中国:先滚再谈!


印度:先谈再滚?


中国:一边凉快去!


印度:#¥%&*


现在的印度,进退两难,如果这么被呵斥回去会颜面扫地,会更加坚定不丹和尼泊尔倒向中国的步伐,不退的话,即阻止不了中国继续修路,又不知还能干什么(出发前就没想好),而且这还是在对方的领土上。


接下来的军购和军演只不过是印度之前的多轮磋商谈判的结果最后落地而已,对峙之前应该就已经定好了。而这个时候,巴基斯坦出手了,在克什米尔与印度发生交火,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也发生骚乱。


这可能还真不是中国在捣蛋,比如印巴矛盾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中印关系紧张,对巴基斯坦难道不正是一个好的机会吗?而且对巴基斯坦来说,印度倒向美国这也是对巴基斯坦的威胁,巴基斯坦此时作出回应是出于自身考虑,且非常必要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没看够?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