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四轮驱动,引领创新之城崛起——长沙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驶入快车道

2017-08-24 创新长沙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已成为长沙一张世界瞩目的科技名片

        天舟一号的液晶显示器、国产大飞机C919的刹车系统……上半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长沙元素”频频亮相;

  中低速磁浮快线、超级杂交稻、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一张张科技名片世界瞩目。

  2005年至2015年,长沙GDP以460%的增长率领跑全国。2016年,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0%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中部地区,悄然崛起一座科技创新之城。

  长沙凭什么?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也是科技创新效应同步释放的十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总量“核聚变”的强大内生动力,答案不言自明。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长沙科技创新大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轮驱动,万众创新,长沙在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路途上走得更快更稳。

铁建重工研制的国产首台高铁大直径盾构机。

1

成果转化
以机制创新带动成果创新

       7月20日,湖南顶立科技自主研制的“全自动智能化十八管还原炉”投产,成功打破了美国、德国垄断高端钨粉还原设备的局面。其与中国工程院罗安院士联手开发的铜箔加工智能装备纯国产小型样机,也将在明年正式亮相。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沙速度”。

  发挥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给成果转化加一把“料”,长沙特别设立了“产学研合作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2011年至2015年,“产学研合作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支持项目2425项,支持金额达4.57亿元。

  2014年10月,被称为“长沙自主创新33条”的政策,酝酿了4年后横空出世。在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在中联重科,记者看到,同样是资金支持项目合同,一个是立项之后给予资助,一个却是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这一前一后,对企业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由“无偿、事前投入”调整为“无偿与有偿、前补与后补相结合”,市财政科技资金更加注重成效。如今,在《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配套细则中,相关政策再次细化。

  上周,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教授,带着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面对面进行成果对接,这样的对接会在长沙每年有数十场,已经成为新常态。引进来,走出去,让尘封在高校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长沙先后成立22家市外高校长沙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湖南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科技园、岳麓科技产业园、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等成果转化平台;特别是依托国防科大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芯城科技园和中电软件园等军民融合重点园区,园区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典范。

  孵化器、众创空间……这些创新平台托起了科技成果成长之路。目前,长沙共有规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31家,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出台了《长沙市关于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实施细则》,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的创客空间、众创空间有34家,阿里、腾讯、亚马逊等也纷纷在长沙布点。

  从2007年至今,长沙成功举办了10届“科交会”,共收集发布各类科技成果54806项、技术需求及融资需求5813项;举办技术成果对接、投融资对接、成果发布等成果转化活动122场,累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项目2148项,签约金额1707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已经畅通,长沙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服务机构——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南首家且以公司制运作的技术产权交易经纪机构——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专门服务驻长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各区县(市)、园区也成立了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统筹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2011年以来,长沙市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19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41项,国家级奖励74项,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0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139978件,获得国内专利授权84532件。长沙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26%,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最为直接的“风向标”。2017年上半年,长沙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增长迅速,已完成34.53亿元,相较于2016年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2.79亿元,增长51.51%,同比翻番。

2

平台打造

夯实科技家底,服务科技创新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首条开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

  8月17日,在位于湖南师大的淡水鱼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刘少军向记者展示了实验室的重大成果——世界上首次研制出的一系列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品系。“实验室的建立,为的就是服务于湖南的产业发展,服务于湖南的父老乡亲。”刘少军说,湖南是“鱼米之乡”,该实验室的建成,将成为我国从事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助推湖南千亿渔业目标的实现。

  技术研发平台是创新之基。除了22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截至目前,长沙共支持建设了科学研发机构9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4家,并且这个数字仍在增加中。

  创新服务平台是“勤务兵”。作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科技创新券在2016年正式启用,由政府向中小微企业无偿发放,专门用于购买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最近,专门为高铁提供电源产品的长沙广义变流技术有限公司要对产品进行型式试验,在委托湖南电子检测所进行试验后,企业仅需支付一半的费用,剩下的费用凭着一张虚拟的科技创新券的券号,就可以抵扣。“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类似的试验每年要做几十次。而科技创新券所有的申请流程都在网上进行,非常方便,每年可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传统的研发平台也在进化、嬗变,工研院这种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于一体。“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工研院通过引进、合作和自主开发得到的科技成果可以推向市场!”在依托航天凯天环保成立的长沙环保工研院,副总裁曾毅夫告诉记者,其环境治理拉动了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打造了湖南省VOCs治理、环保装备、环保材料等细分领域新兴产业,预计未来可为涂装行业节约100亿元VOCs排污缴费。环保工研院建设了完备的研发试验基地,引进国际知名专家,研发成果包括新型过滤材料、土壤修复剂、固废处理成套设备、高温烟气治理技术装备等,部分成果甚至可以供给曾经的竞争对手,共促行业发展。在以华曙高科为主的3D打印工研院,为航空航天、汽车、医疗、义齿等领域提供众多轻量化、功能化、定制化的金属产品,其下游企业将平台研发的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迄今为止,双方已将3D打印拓展到全国20多家三甲医院。

  “科技平台和科技服务,其核心是提供服务能力,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能够为产业发展创造基础和环境!”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赵跃驷说。

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微小型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以纯商业模式自主研发制作的微小卫星。

3

人才洼地

创新的大地需要更多领跑者

      “只要把血样和尿样试纸放进去就可以检测,非常方便!”8月16日,在长沙三诺生物,美籍华人科学家蔡晓华向来宾展示了“秘密武器”——即将进入市场的特种蛋白质分析仪,国外同类产品售价几万元,而这款在众多指标上远超进口产品的仪器,成本仅千元。蔡晓华曾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医院级血糖仪,被许多同行作为黄金标准。如今,他带着团队在长沙打造中国自主研发的血糖仪品牌。

  2016年,长沙立项支持境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项目项目34个,总金额1080万元。引导华曙高科、华腾制药等一大批“海归”创办的企业,成为长沙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城市求贤才若渴,凤凰择良木安居。长沙市自“十二五”以来先后实施人才引进“313”计划、“3635”计划、万名优秀青年计划等,先后引进国际高端人才107人、高端人才团队17个、“3635”人才164名;目前全市已拥有两院院士58名、国家“千人计划”人员82人、湖南“百人计划”人员113人、各类科技人员42万人。最近出台的“人才新政22条”以及配套落地细则,更是将纳才之举推向高潮,天下英才摩拳擦掌,尽入星城。

  高端人才纷纷落户长沙,因为它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安居和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全国瞩目。为支持领军人才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发挥高端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长沙设立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资金专项”,2016年支持项目13个,支持经费1300万元。在科技成果收益方面,更是明确“成果收益”的利益分配: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可按70%的比例归属成果完成人和团队。

  “人才新政”的手笔更大:引才引智、百亿资金奖励补贴,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育2000名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建设30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分别给予每家100万元、100万元、60万元经费支持。其中对于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更是引发关注,市属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同等享有职称、社保等权利。

  作为“新长沙人”,率领团队打破国外盾构机垄断的铁建重工总经理程永亮感受颇深。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老家河南、四川求学的他在星沙的一片荒地上,带领团队打造了世界上最完备的盾构生产线。这位由相关部门“四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担任铁建重工盾构机的总工程师时只有31岁。研发过程中,程永亮另辟蹊径,汇聚了一批工程机械、液压和电气行业内的顶尖人才。2016年6月,他和团队研发的“国产首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敞开式TBM)”被选作中国掘进机械行业唯一代表,在北京“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展”接受检阅。近3年来,铁建重工的TBM占据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实现了批量出口。

4

企业集聚
创新主体带动产业崛起

       在市场竞争中磨砺的企业,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这个时代舞台上的主角。

  近年来,长沙坚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先进储能材料、太阳能光伏装备、生物医药、3D打印等技术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生物和信息网络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科技局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的产品和技术给予直接支持。仅2015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8个,支持金额2235万元。“北斗卫星通信及导航等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一批重大专项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长沙市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秉承“3个70%”的原则:企业项目占比不低于70%,资金占比不低于70%,其中中小微企业资金占比不低于70%。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撬动起了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超过53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759.65亿元。仅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支出236亿元,同比增长7.8%。近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占全市专利申请数比重年平均达到47.97%。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国内首款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处理芯片均出自企业。

  根据市科技局统计,2016年,长沙备案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接近3000家,认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201家,为壮大长沙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年通过专家评审经公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464家,同比增长85%,占全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70家的53%。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为攻克技术壁垒,长沙的企业更多采取了抱团发展。多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长沙汽车行业,今年产业产值有望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市第七大千亿元产业。产业联盟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功不可没,长沙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4家整车企业的检测实验室、3个国家级的零部件测试实验室以及湖南大学等共9家检测单位,开展产业服务、产业对接活动93次,联盟承担的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汽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汽车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顺利通过验收。这样的产业联盟,长沙一共组建了19家。

  如今,湖南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沙占了半壁江山。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以高新技术为驱动力的八大产业带动下,201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9569.2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增加值2868.0亿元,同比增长1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8%。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11家,占全省50.2%。从“科技小巨人”到大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长沙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背后,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初具峥嵘,科技之城的“城市名片”更加耀眼。

数说科技创新

       2192 项

  2011年以来,长沙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192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10强。

  65%

  长沙市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26%,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

  96 个

  截至目前,长沙共支持建设了科学研发机构9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2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

  107人

  自“十二五”以来,长沙先后引进国际高端人才107人、高端人才团队17个。

  42 万人

  目前,全市已拥有两院院士58人、国家“千人计划”人员82人、湖南“百人计划”人员113人、各类科技人员42万人。

  3000 家

  2016年,备案登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接近3000家,认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201家。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11家,占全省50.2%。

来源:长沙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