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国旗护卫队队员讲述国旗背后的故事

2017-07-08 人民武警 人民武警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编者按

editor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79年前写下的这行诗句,至今依然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也许,不是所有的泪水都能让人一生难忘,但那些在信仰中流淌过、翻滚过的泪水,一定会有照亮灵魂的光芒。

今天,我们以国旗护卫队为纽带,找出5个与国旗有关的故事呈现给大家。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沿海闹市,有的发生在西部边陲,也有的发生在地震灾区;这些故事里,有退伍军人,有八旬老人,也有身患绝症的女孩。他们的生命都曾与国旗相拥,与国旗护卫队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曾因为国旗而流下激动的、感动的、幸福的眼泪。这些滚烫的泪水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国旗,不仅关乎国旗卫士的使命,更关乎每一个人的信仰,还有一个民族的情感和命运。


  

次仁曲珍用酥油抹亮心中的旗杆

1

 


  地处中国与尼泊尔交界的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樟木口岸一个绿树掩映的农家院里,每天都有一位藏族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又小心地呵护着五星红旗,将它高高升起在自制的国旗杆上。

  

  这位老人,就是被人们誉为“国旗老阿妈”的次仁曲珍。生前,老人曾经连续48年,每天用这种“朝圣”般的方式,虔诚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次仁曲珍一生中经历了新旧西藏两个社会。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她是受尽压迫、每天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背夫,直到西藏彻底废除农奴制,百万农奴从此站起来了。老人清楚地记得,那一年,金珠玛米(解放军)打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走进樟木沟,他们腰里系着绳子,悬空打炮眼,开山劈乱石,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连接外面世界的公路。战士们告诉她,那面鲜艳的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叫五星红旗。

  

  1965年,次仁曲珍领到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证,土地证上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一年的国庆节,她第一次在院子里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这一升就是48年。

  

  一次,当政府工作人员对无儿无女的次仁曲珍进行帮扶时,她突然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我每天都升国旗,你们能送我一面新的国旗吗?”工作人员流泪了,他们表示一定满足老人这个心愿。

  

  次仁曲珍和她的国旗情节、升旗故事,从喜马拉雅山麓流传到拉萨,又从拉萨流传到北京。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五十周年纪念晚会现场,次仁曲珍老人的故事,再一次被主持人饱含深情地讲述,令无数人感动。3位来自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士兵,双手捧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到舞台中央,把它郑重地交到了樟木镇长邦村党支部书记罗布手中,并请他转交给次仁曲珍老人。

  

  那一年的4月5日清晨,次仁曲珍和往常一样,在家中的院子里升起了国旗,而这面国旗,是来自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国旗升起后,老人洗净双手,含着眼泪,仔细地把一块块酥油抹在碗口粗的松木旗杆上。7块酥油,这是夏尔巴人最隆重的祝福,祝愿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如今,次仁曲珍老人已经离我们远去。而在那个院子里,沐浴晨风,迎着朝阳,人们抬头仰望,都会激情澎湃、心怀梦想。这,就是五星红旗传递的信念和力量。


陶维革把最后的军礼留给国旗

2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

  

  走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荣誉室,一眼看到的就是高悬的8个大字——这是国旗护卫队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的诺言,这也是“国旗之子”陶维革的真实写照。

  

  

陶维革祖籍湖北黄冈,一个写满共和国红色印记的地方。1984年,他成为光荣的武警战士,到了“国旗班”,升旗护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6年后,与国旗朝夕相伴多年的陶维革即将退伍。在返乡前,他独自一人来到日夜护卫的国旗下,在告别国旗的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曾经亲手升起过1200多次的国旗,早已和他的心、他的血、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退伍后,凭着过硬的作风和顽强的毅力,陶维革成为当时湖北省黄冈地区交通局的一名优秀职工。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再生障碍性贫血,将他一把推到生命的悬崖边。身体状况在一天天恶化,他说:“多么想再看一眼我扛过的国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4年国庆节前夕,由人民日报记者傅昌波采写的新闻稿件《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人民日报一版刊发。病床上的陶维革看到这篇文章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于是,陶维革口述,请人代笔,连夜给傅记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表示,希望傅记者去趟天安门广场,代他向国旗敬个礼!

  

  当这封信辗转送到傅昌波手上时,傅昌波流泪了。他知道,这个看似小小的要求,无异于一种生命的托付。1995年3月17日清晨,傅昌波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当年3月24日,人民日报用半个版的篇幅全文刊登了陶维革给傅昌波的信以及国旗护卫队升国旗的照片,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95年4月20日,为了表达对这位“国旗卫士”的敬意,经上级领导批准,中央电视台记者和国旗护卫队时任指导员谢辉带着一面在天安门上空飘扬过的国旗,来到了湖北黄冈陶维革所住医院的病房里。陶维革紧紧地把国旗拥在怀里,激动得号啕大哭……

  

  1995年10月1日清晨,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陶维革身穿旧军装,胸前戴着军功章,满含热泪地向国旗敬了一个长达2分零7秒的军礼。实现了愿望的他激动地说:“我心里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国旗万岁!祖国万岁!”

  

  英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返回家乡后,陶维革主动到各学校宣讲国旗知识,在短短的几个月里,直接听众超过5万人。1996年6月5日,他为救一名病重想跳楼自杀的病友导致颅内出血,年仅29岁的“国旗之子”永远离开了我们…… 


李 江把母亲的抚慰带进汶川

3


  2008年5月22日上午8时,遭受地震灾害的四川省汶川县渑池镇高店村的灾后废墟上,伴随着雄壮有力的国歌声,一面特殊的国旗冉冉升起。武警官兵敬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从惊恐中走出来的村民们一个个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作为抗震救灾先头部队的一员,8740部队参谋李江与战友们徒步21个小时,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向党中央报告了那里的灾情。

  

  刚刚进入汶川的时候,没有灯光,没有人声,四周笼罩在一片黑暗和寂静之中。部队继续前行,只有影影绰绰的手电光和脚步声。忽然,一点灯光出现在不远的前方,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走近一看,原来是汶川县公安局的民警利用小型发电机点亮了县城中心的一盏路灯。微弱的灯光下,几名公安民警和十几名群众站成一排,朝着武警官兵走来的方向用力鼓掌。

  

  “听到那掌声,我哭了,我觉得整个路上付出的代价,哪怕是牺牲,也都值了。对他们来说,看到我们身上的绿色,就是看到了希望。”回忆起那一幕,李江至今印象深刻。

  

  第二天,李江沿着原路返回,徒步20多公里后,几经辗转,最终乘飞机到达北京,上报了灾区第一部完整的影像资料。

  

  一直到北京,李江都不舍得脱下那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从马尔康到理县、再到汶川,这身军装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我要把它留给儿子作纪念。”当时儿子刚出生50天,李江相信,有一天,他会亲口告诉儿子,自己的家乡曾经历了怎样的灾难,而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是怎样在废墟中站起来,坚强地面对这一切。

  

  既然来了北京,就一定要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并带一面国旗回去。这是李江自己的心愿,更是前方将士共同的心声。

  

  2008年5月18日一大早,李江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向国旗庄严地致以军礼。仪式结束后,经上级协调和有关部门批准,国旗护卫队官兵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郑重地递到李江手中,并委托他回到汶川向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这面国旗浓缩着全国人民对汶川的支持,见证着党和政府的温暖。虽然路途艰险,但是我始终把它放在最贴心的地方,直到安全到达汶川。”一路上,李江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国旗,第一时间将国旗护卫队官兵深情托付的五星红旗送达灾区。

  

  2008年5月22日,是全国降半旗向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结束后的第一天,8740部队官兵在高店村升起了这面国旗,现场所有的人都泪流满面。震后的汶川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里显得格外醒目,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抚慰着儿女的创伤,激励他们去战胜一切苦难。 

  

牛建波护卫国旗是我一生的使命

4

  

  牛建波和张燕辉都曾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队员,日夜与国旗相伴。退伍后,他们虽然找到了称心的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国旗卫士的身份。

  


  1999年10月2日,一则“国庆期间广州街头许多国旗悬挂不规范,一些市民将国旗扔在街头、摆在地摊上”的新闻,让牛建波和张燕辉久久不能平静。国旗,再一次将这两个退伍老兵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去广州怎么样?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宣讲国旗知识,让那里的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懂得珍惜国旗。”牛建波的想法得到了张燕辉的积极响应。2000年2月26日,牛建波和张燕辉各揣着2000多元钱南下广州。

  

  经过努力,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先后在十几所中小学开展“爱国旗、爱祖国”主题宣讲活动,感动了广大师生。

  

  虽然开局不错,但接下来的遭遇却给牛建波和张燕辉泼了盆冷水,有的人把他俩当“骗子”冷眼相待,有的人把他们当成花言巧语的“推销员”,拒之门外。与此同时,由于是义务宣讲,不收取任何报酬的他们,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他们常常咬着牙,含着眼泪,靠方便面充饥。

  

  在最艰难的时候,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广州穗华科技专修学院院长宋斌找到了牛建波和张燕辉。从此,出于对军人、对国旗、对祖国共同的热爱,一名校长和两名退伍老兵开始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宋斌的帮助下,牛建波和张燕辉在学校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办公室。从此,升旗、护旗、爱旗、宣讲国旗就成了他们的全部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退伍老兵纷纷加入到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几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广东省的河源、中山、茂名及广州的每个城区。

  

  至今,牛建波和他的团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员工300多人,在全国建立起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秀企业。十余年间,他们总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旗知识教育30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400余万人,同时为学校、企业等单位培训升旗手4.5万余人,国防军训120余万人,培训企业员工8.6万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国旗、热爱国旗、捍卫国旗。 ZG02


朱欣月一个绝症女孩的国旗梦

5


  

  2006年3月23日中午,长春市一个胡同内,一名身患绝症的7岁女盲童朱欣月在众人搀扶下走下了汽车。小女孩高兴地喊着:“我从北京回来了,我到天安门看升旗了。”

  

  

望着小女孩幸福的神情,周围很多人流下了心酸的泪水。他们知道,小女孩去的“北京”,实际上是长春市上千人组织起来,用爱心精心编织的“美丽的谎言”。

  

  时间回到2005年,小欣月还是吉林省九台市卢家小学的小升旗手,她最大的愿望是到天安门看一次升国旗仪式。然而10月的一天,天真烂漫的小欣月突然被医院诊断出患上脑瘤。随着病情的恶化,小欣月的病情越来越重,直至双目失明。医生说,她的生命随时可能中止。

  

  此时,小欣月的父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想帮孩子圆最后的梦,哪怕只在天安门广场停留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小欣月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她长途跋涉,仅凭家里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将她带到北京。

  

  小欣月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后,牵动着长春市民的心,好心的人们突发奇想,何不在长春模拟一个升国旗仪式。于是,一个城市为了一个女孩的梦想而行动起来,2000人共同努力为小欣月打造一个心目中的“天安门广场”。

  

  当庄严的国歌声奏响,小欣月屏气静听,本来略显苍白的脸也瞬间红润起来。伴着雄壮的国歌声,小欣月试图举起右手,向国旗行少先队员队礼,一次、两次……父亲朱德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将女儿的右手举到了头顶,这一情景,让现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一个小女孩对国旗如此执着热爱,感动了在场的人们,感动了一座城市,更感动了整个中国!听到这个故事,国旗护卫队官兵被深深打动,他们决定将这个“美丽的谎言”和特别的爱心传递下去。

  

  组织上派时任国旗护卫队副指导员彭凯和他的战友专程赶到小欣月的病床前看望她,并对她说:“你是小升旗手,叔叔们是大升旗手,你热爱国旗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所有人。盼望你能好好养病,等病好了再来天安门广场,来国旗护卫队做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欣月到北京接受手术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

  

  2006年5月8日,小欣月终于如愿以偿。当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歌声响起时,端坐在轮椅上的小欣月使劲睁大了模糊的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国旗升起的方向,庄严而艰难地举起右手,行少先队队礼。晨风中,她胸前的红领巾在轻轻飘动,就像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两年后的一个夏天,小欣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的美好瞬间,永远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文:肖一沙、武炎龙、王博、安晓惠、贾科林

图:金 欣



你可能还喜欢

 

1、此文0字  却感动所有人

2、国旗护卫队队员:我们每天升起的不只是国旗

3、致青春|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炫酷毕业照总有一款适合你

4、军人那些不为人知的妆容  哪个打动了你?

5、建党96周年  武警官兵这样为党“庆生”


此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杨敏、孙延东、刘凤桥
图片监制:刘海山
主编:王文、魏国荣
编辑:赵冰晶、赵洪虎、周达峰、王化炜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