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就优秀兵哥哥的五个好习惯 你值得拥有

2017-07-14 邢佩伟 人民武警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俗话说,出门看队伍,进门看内务。天天都干的事情,看个啥?用当兵的话说,看养成;用百姓的话说,看习惯。


习惯不起眼,却支配着每一个人。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天的活动超过四成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也有人说,高达90%的日常行为都在被习惯支配。


看习惯,能看清人;抓习惯,能塑造人。去年年底,武警辽宁总队沈阳支队鲜明提出倡导五个习惯——读书看报、常写家信、规范用语、讲究卫生、严己谅人。这套20个字的行为规范推行了半年,不仅影响了一批官兵,解决了一批难题,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实现了建队育人双丰收。看似水到渠成,却很耐人寻味。


坏习惯误人误事


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不是我不想看书,那东西真是催眠啊!”战士李磊刚入伍时,上课一看视频就来神,一听理论就犯困。比起“给脑子灌铅”,他宁愿跑五公里,让胳膊腿撒撒欢儿。一段时间以后,只爱训练的他发现,不学习在部队一样混不开。


战士方保安的痛点则不在读书,在表达。当兵前他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部队,这个文化层次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他一张嘴就犯难,一提笔就卡壳,想和领导战友交交心,半天讲不到点子上,索性不交流了,自己闷着。


比起方保安,战士李宏博表达的本事就大多了。他一下队,见着老兵就叫班长,叫得“乱了套”。还有人爱给战友起外号,或和战友称兄道弟。被起外号的战士心里不痛快,气不顺的时候就“炸”了。嘴上没规矩,只能添乱添堵。


除了谈吐,还有衣着。士官杨志华说,三年前,他在某领事馆外上勤,遇到一对情侣路过。男的看了看杨志华的鞋,炫耀地说:“在‘国境线’上站哨,鞋还没我的亮呢。”小杨因为不爱擦鞋挨过批评,可哪句批评也没这一句吐槽厉害。一下哨,杨志华奔回宿舍猛打鞋油。现在想起来,他还觉得形象问题无小事,丢的是军人的脸,还没有解释的机会。


部队是战斗集体,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战斗力。战士司豪有段时间爱开小差,战友提醒了他两句。也不知道哪来的脾气,他竟冲人家发起火来。干部来质询,司豪振振有词,觉得战友“管得太宽”,自己“没毛病”。结果一来二去,搞到“没朋友”,工作也受了影响,伤了感情还误事。


这些日常琐碎小事里,都有坏习惯的影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坏习惯会捅大窟窿,决不能听之任之。


可坏习惯是怎么来的?



细细一想,和大环境息息相关——战士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习惯了在电视手机上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并非感情淡漠,而是现代社交短平快,难得深入交流;并非口无遮拦,而是在网络时代,语言求新求变,不重规范,容易受到庸俗思想影响;并非不爱干净,而是把讲卫生变成了搞卫生,搞得越多越疲沓;并非只爱自己,而是如今社会大环境讲竞争多、讲合作少,影响了战士们的观念认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主流在发展,但也有反复。原来的一些老毛病,到了新时代、新环境里,又改头换面冒了出来。”支队政委庞鲁豪说,“建‘四铁’连队、育‘四有’军人,必须踢开这些绊脚石!”


大道至简。培养好习惯,越简单越好办。他们掐住病根,缩小切口,用“读书看报、常写家信、规范用语、讲究卫生、严己谅人”这五把“小钥匙”,解锁了一套育人的“新抓手”。


遇见更好的自己


习惯决定命运。坏习惯,再难也要改。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带兵人既当“家长”又当“校长”,用不到2年的时间改变战士近20年养成的习惯,让人“变了样”。



对大学生士兵王林田来说,是先改了口,才有了军人样子——少说“嗯”“啊”“哦”,多喊“到”“是”“明白”,他感觉自己的气场都大了一圈。正确使用军语、使用文明用语,让战士的气质发生了变化。以往“叫大不叫小”“叫高不叫低”“叫正不叫副”的不良称呼和“脏字挂嘴边”等不良习气,给军人精气神、作风意志造成了“隐形损耗”。规范文明的用语习惯,净化了风气,让大家倍感清爽。


一个习惯的改进,就是一次成长的攀登。青年官兵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爱网胜过爱书。在支队引导下,大家翻开书本,打开了求知的新世界。他们自己列书单,找驻地图书馆借,看完了再换;借不到的,支队给买。如今平均下来,每个中队不少于1000本书,读书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入伍前“凡事问百度”的战士孙畅说,看书和上网比,就好像把零食换成了正餐,把快餐改成了大餐,更有营养。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皇姑区中队营区条件一般,士气也受影响。有人说,除非把楼拆了重建,不然硬件设施不可能达标,先进永远是个梦。在一次讨论活动中,有老兵引用了习主席“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的论述,质疑“硬件差就进不了先进”这个结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个中队如梦方醒,人人为中队建设出谋划策,显著改进了中队面貌,当年就摘掉了后进的帽子。


带兵,不可能带他一辈子。要带出好兵,少不了关键处那几下子。支队长李志祥说,带兵人做好服务引导,把战士从坏习惯里拉出来,就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大队大队长宋强对此体会很深。他回忆说,以前战士下了哨很累,脱了袜子往鞋里一塞就休息了,最多去水龙头下冲一下脚。“一双袜子穿到烂,臭味熏天让人醉。”现在,支队给每人多配发一个洗脚盆、一块擦脚毛巾,鼓励战士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站岗真累,泡脚真舒服。如今不用干部提醒,战士们自己养成了泡脚的习惯。随后的蝴蝶效应是:臭袜子没了踪影,鞋擦得勤,裤缝线笔直。干净带来了舒适愉悦的体验,让战士们不再嫌讲卫生是个麻烦事。


如今,执勤官兵容光焕发、精神振奋。前不久,支队担负地铁临时安保勤务,密集的人流中,执勤官兵气质出众,引来路人称赞,还被电视台拍了视频。


带着向上的惯性冲顶


养成好习惯,困难变简单。


“想念的爸妈!见字如面。身体还好吧?我在部队一切都好,勿挂念。上次爸说我的字写得差,现在我开始练字了⋯⋯”周末休息时,新战士田俊浩认真地写起家信。


他原来可不是这样。赌气入伍的田俊浩每次和父母交流都觉得煎熬,常常头脑一热就说错话,搞得话不投机。第一次写家信,他硬着头皮,写了又划,划了又写。信改好了,人也有了变化。第一封信只写了半页纸,就让父亲感动得流下眼泪。如今,父子心贴心,“栓塞”消融,田俊浩安心服役,工作劲头很足。


手书家信,让战士听到了内心的声音,享受着从未有过的精神对话。战士张浩的母亲一口气写了10页纸,与儿子谈挫折、谈理想、谈爱情,甚至告白了自己婚姻、健康的隐情,把多年来想和儿子说的话一吐为快。张浩深受震撼,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许多家长的来信在官兵中传阅,连干部都深受教育。


信是一面镜子,写信就是观照内心。士官袁春林给服役的同学写信,找原因、想对策,足足写了7页,帮她解开了没评上优秀士兵的思想疙瘩。他说,这也是写给自己的一封信,鞭策自己争当优秀士兵。



改掉旧习,如同经历一次手术,而操刀的人,正是战士自己。能够改造自己、战胜自己的战士,是无敌的。


战士庞跃自称是“转基因”社会的产物,做事追求另类。战友说他是一块冰,都不爱和他打交道。庞跃表面上无所谓,内心里却渴望被肯定。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支队提倡严己谅人,广泛开展“我和班长角色互换”活动。一天下来,班长说,平时下口令多、示范少,感谢庞跃帮他认识到这个失误。庞跃也换了个角度看自己,慢慢改变了特立独行的性格,融入了集体轨道,开始做守规矩、讲团结的好兵。去年年底,两人双双被评为“优秀士兵”。


严己谅人的好习惯,直接服务着战斗力生成。支队考核防暴弹投掷,4名新战士没及格。中队长周晓峰二话不说,承担了全部责任。4名新战士也没二话,玩命苦练,很快考了个全优。


好习惯成就卓越。如今,李磊已经被中队评为“理论学习之星”;方保安和家人的“两地书”攒得越来越厚,谈吐自如;李宏博丁是丁、卯是卯,作风扎实,下队半年就上了中队的“点赞墙”;杨世华虽然看着还是“大大咧咧”,但一上勤就严抓细扣,成了战友眼中的“形象大使”;至于司豪,现在经常请战友提意见、给批评,很受大家的尊敬。好习惯,改变了他们的军旅人生。


“五个好习惯”让战士立身为人,为部队厚实了底蕴。大家说,“五”只是开始、不是穷尽,好习惯会越来越多,既管当兵一阵子,更管将来一辈子。 



你可能还喜欢

 

1、首次海外驻军  解放军驻吉布提部队正式出征!

2、中白“联合盾牌-2017”联合反恐训练举行启动仪式

3、沈指  一段无法拂去的记忆

4、到武警当兵  其实一点不累  不信你试试!!!(横屏观看)

5、北指  忘不掉的总是你


此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杨敏、孙延东、刘凤桥图片监制:刘海山
主编:王文、魏国荣编辑:赵冰晶、赵洪虎、周达峰、王化炜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