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建军到强军:90年 十个长镜头

2017-08-01 人民武警 人民武警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蓝天和草原汇成无际无边的彩色帷幕,映衬着强大战阵。


天空与大地之间,轰鸣着钢铁撞击钢铁的巨响。


这是人民军队第90个生日的前两天——精兵云集,野战阅兵,中国北部边陲朱日和,成了举世注目的地方。


此刻,受阅阵容中的洲际导弹,已经能够打到地球上任何一处地方。而在90年前成军的那一天,这支军队手中的武器,最远的射程也不过几公里。


那个地方,与朱日和的直线距离为:1551公里。

第一军情作者:贾永

一、诞生


——周恩来让每一位起义官兵在脖子上系上红色布带,以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红色,成为这支军队的本色。


1927年7月31日,农历七月初三,大暑第七天。正是“火炉”南昌一年之中最为闷热的季节。入夜,满街都是纳凉的人们。深夜时分,人们好不容易在间或的夜风中进入梦乡,一阵急促的枪声又把他们从梦中惊醒。


枪炮声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当人们轻轻推开门,一支佩戴“红领巾”的队伍出现在了眼前。


起义部队来自共产党所掌握的北伐军,领导起义的中共前委书记周恩来让每位官兵在脖子上系上红色布带,以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红色,从此成为这支军队的本色。这一年,周恩来29岁。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刚刚过去的1927年春天,无疑是最为黑暗的一段日子。就在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背信弃义,共产党人被昨天的盟友推进了血泊之中。从上海到武汉,从城市到乡村,惨遭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超过30万。一位外国记者报道:“在中国,从19世纪50年代血腥镇压太平军以来,再没有什么事像这次大屠杀一样野蛮和残酷了。”


鲜血,让年轻的共产党人猛然醒悟:只有拥有一支自己的人民军队,才能守护不灭的理想之火和燃烧的信仰之光。


8月1凌晨2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宣告中国诞生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也是成立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作为起义指挥部的南昌大旅社,如今成了这座英雄城市的地标。


战至拂晓,起义军全歼守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子弹70余万发。翌日,南昌各界群众集会,庆祝起义胜利。


南昌起义总指挥和前敌总指挥是同为31岁的贺龙、叶挺。是时,他们分别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和第十一军军长。41岁的九军副军长兼南昌公安局局长朱德和35岁的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也是主要参加者。


10年后的同一个季节,朱德、叶挺分别作为八路军总指挥和新四军军长一同走上抗日战场。而贺龙、刘伯承成了八路军一二零师师长和一二九师师长。八路军的另一个主力师一一五师的师长,是南昌起义时的连长林彪。

南昌城里的枪声,震惊天下。反动军队从四面八方扑将过来。起义军主力撤出南昌后几经苦战,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而在梅州三河坝分兵后留下来阻击敌人的队伍也损兵过半。危急关头,朱德稳住了部队。


当时,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南昌城头升起的一面血染的战旗,将会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朱德似乎意识到了,他在自己的佩枪上刻下了“南昌暴动纪念”的字样。如今,这支枪号为592032的毛瑟枪,正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主题展中展出。


两万余人的起义大军,最终仅仅保存下了800人,但正是这样一批“火种”,由朱德率领,在八个月后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南昌起义,走出了七位元帅、三位大将。


8月1日,后来成为建军节——“八一”,人民军队最鲜明的符号和标志。

二、铸魂


——夜风,拂动枫叶。三湾村头古老枫树的生命年轮里,从此刻上了足以光照史册的印迹。


月色朦胧,一支队伍在罗霄山脉九陇山脚下悄然前行。南昌起义一个月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的秋收起义失利,队伍向苍茫的大山之中转移……


此前召开的“八七”会议上,34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原本希望毛泽东到上海的中央机关,毛泽东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好汉。“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就是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


这是1927年9月29日晚。遭遇攻打平江、浏阳的连败和20多天惨烈征战,部队已由5000之众锐减至不足千人……


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一家名叫协盛和的杂货铺,毛泽东召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这支快要垮掉的队伍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村头的大枫树下,毛泽东向士气低落的队伍宣布,想留的留下,不想留的可以走,视路途远近发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革命讲自愿”,后来成了共产党人动员群众的“口头禅”。


700人选择留下来。毛泽东宣布了三件事:


第一、把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这就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第二、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一切重大问题,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由士兵选举的各级士兵委员会,参与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账目公开,军官不许打骂士兵。


夜风拂动枫叶。古老枫树的生命年轮里,从此刻上了足以光照史册的印迹。


一个月后,毛泽东对初上井冈山的红军宣布三条纪律:不拿农民一个红薯;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行动听指挥。转年1月,毛泽东又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就是至今仍然雷打不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 


25岁的罗荣桓就在这支队伍中。这位后来的元帅评价说:“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


此时,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也经受着与秋收起义部队同样的考验:行至赣南,饥饿疲惫的士兵哄抢了县城里的当铺。


多少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垮掉的。南昌起义的火种,面临着熄灭的危险。


朱德命令26岁的73团党代表陈毅立刻把部队拉到城外集合。陈毅高喊:“站队!站队!”


第一个站到陈毅面前的,正是朱德。第二名,是参谋长王尔琢。第三个,第四个……


朱德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


队伍中没有几个人知道1905年的俄国革命,但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却从这位舍弃高官厚禄投身革命的长者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力量。


从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到朱德领导“赣南三整”,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在这支军队的生命幼年艰难探索……

三、寻路


——两人从此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亲密无间的合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毛”被外界认为是同一个人。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部与毛泽东会师,当时全国工农武装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朱毛”红军由此诞生。


毛泽东找人连夜赶做了一套灰布军装,换下长布衫,背上枪,下山迎接朱德。据说,崇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一生中只有这一天背过一次枪。


宁冈龙江书院,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改编后的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第四军”番号是朱、毛两人商定的。是时,全国的红色队伍并没有统一的序列。后来,人们给出的解释是:“朱毛”的部队主要来自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为传承“北伐”的战斗精神,故称“第四军”。


这一年,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正值年富力强的时节。两人从此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亲密无间的合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朱毛”被外界认为是同一个人。


时间,静静流淌。起初小心翼翼打量着这支队伍的山里人发现,眼前的队伍,与他们以前见过的军队有着天壤之别:朱军长与挑夫一起挑粮上山,毛委员与群众一起插秧收割,官兵们帮农民耕作,帮年老体弱者砍柴,买米买菜如数付钱,借宿有年轻姑娘的人家从不骚扰……渐渐地,方圆几百里的年轻后生集合到了这支队伍之中。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是人们后来总结的井冈山精神。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让这支虽然弱小却信念坚定的 31 49720 31 15535 0 0 2131 0 0:00:23 0:00:07 0:00:16 3804队伍,在莽莽群山之中,深深扎下根来。


1928年6月18日,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召开。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布哈林还在为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能完全移植到中国革命之中而遗憾,他甚至担心,“中国红军会把农民的最后一只老母鸡吃掉。”


以俄为师,并不意味着复制俄国革命的道路。令万里之遥的共产国际无法想象的是,尽管红军正在遭受重重“会剿”“围剿”,深深植根农村和农民中间的“朱毛”队伍依然风生水起。


罗霄山脉,竹涛阵阵。万山丛中,旌旗猎猎。人民,成了红色队队的再生父母。五百里井冈,成了养育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从井冈山出发,“朱毛”一同领导创建中央苏区根据地和反“围剿”,一同领导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又一起在21年后登上天安门城楼……烽火岁月里,他们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夕阳西沉,远山如血。他独自一人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思绪万千:“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1976年元旦,毛泽东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发表,病榻上的朱德聆读再三,欣然不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昔日上井岗,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四、涅槃


——古田会议将这支军队的“灵魂”和“生命线”永远铸入了血脉。从此,红军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如同罗霄山巅的崎岖小道,造就一支新型军队的过程,不会一片坦途。


1929年1月,从井冈山游击赣南的红四军在瑞金城北的大柏地大获全胜。然而,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三湾改编”之后,这支队伍已经开始拥有了灵魂,但一支军队的铸“魂”,远非赢得一场战斗那么简单。


打下闽西古城汀州,红军筹集到5万银元,旧式军队“打家劫舍”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年5月,一位名叫刘安恭的中央特派员辗转来到红四军,他指责毛泽东“自创原则”,提出实行“完全选举制度,使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来解决纠纷”。


在这样的背景下,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争论”的最后结果是,毛泽东失去了前委书记职务,被迫离开红四军到闽西养病。


红四军又召开了“八大”,结果争论依旧、问题依旧: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思想卷土重来,打骂士兵、枪毙逃兵等旧军队习气再度抬头,创建根据地工作也一度被放弃。更为严重的是,动摇了党指挥枪原则、忽视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建设的红四军,连战连败。


新当选的前委书记陈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几经周折,他来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分管军事工作的周恩来以中央名义,旗帜鲜明地肯定了毛泽东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和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主张,明确指示维护“朱毛”领导,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在周恩来指导下,陈毅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消息传来,已是菊花怒放的九月。毛泽东登上上杭城里的临江楼,心情一如秋日晴空,挥笔写下《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没有想到,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共产国际英文版《国际新闻通讯》发了一则简短的讣告:“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病,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返回红四军途中,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不禁开怀大笑。


趟过坎坷的山路,中国革命又见平川。


1929年11月23日,朱德率红四军再占汀州城。11月26日,毛泽东从上杭赶赴汀州。老友见面,分外欣喜:“朱毛,朱毛,朱不离毛,毛不离朱。”


11月28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五天之后,红四军开赴连城新泉,进行著名的“新泉整训”。毛泽东与陈毅主持政治整训,朱德主持军事整训,为红四军“九大”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毛泽东起草了会议决议主要部分的初稿,让大家用半个月时间,逐条讨论修改。他要做一篇大文章,回答一个共产国际和当时的中央都未能回答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如何使一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的军队脱胎换骨,真正建成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风云突变。国民党攻占长汀,直逼新泉。为确保会议安全召开,红四军移师山区小镇古田。


深夜,古田“松荫堂”灯光闪烁。思重千钧的毛泽东甚至忘记了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自己的生日。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


那是南方少有的大雪天气。廖氏宗祠厅堂里,烧旺的炭火映红了人们脸庞。毛泽东的建党、建军思想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了全体代表的拥护。


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规定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规定了红军中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地位,规定了红军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


一周之后的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留下了又一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黑暗遮不住如炬的目光。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毛泽东脑海中,夺取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蓝图已然形成,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先期离开古田,转战赣南。毛泽东则率领另一部阻击从龙岩方向来犯之敌。两路大军调动敌军狼奔豕突,国民党“三省会剿”被彻底粉碎。望一眼万山丛中的猎猎战旗,毛泽东欣喜高吟:“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如果说,南昌起义赋予了人民军队的“形”,三湾改编赋予了人民军队的“魂”,那么,古田会议无疑将这支军队的“灵魂”和“生命线”永远铸入了血脉。从此,红军浴火重生,彻底与有悖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种种旧军队习气决裂。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要知道从哪里来,更要知道向哪里去。85年后,习近平亲自率领军队高级干部赴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深情寻根,革弊鼎新,与种种侵蚀军队肌体的腐败现象一刀两断,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

五、炼狱


——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走过万水千山,他们眼中已经没有无法逾越的山了。


至1931年秋,“朱毛”红军接连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把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面积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的中央苏区,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


也是在1931年,27岁的王明执掌了中共中央领导权。


连红军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的王明,以他在苏联课堂上听来的所谓马列理论,开始驾驭出生入死的红军。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中央苏区派出代表团,排挤毛泽东在苏区的正确领导。一年之后又排斥毛泽东对军事的正确领导。1932年10月26日,因病在长汀福音医院治疗的毛泽东,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失去了对他亲手创建的红军的直接领导权。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口口声声指责毛泽东为“山沟里马列主义”的临时中央便在大城市无法立足,不得不从上海迁往苏区。


接着到来的还有一位名叫李德的德国人。尽管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既不精于军事更不懂中国实际,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博古却把这这位洋顾问奉若神明,将指挥大权拱手相让。


动用50万重兵第五次“围剿”红军的蒋介石请来的顾问也是一位德国人。正当这位名叫汉斯·冯·塞克特的前德意志国防军总司令出谋划策,让国民党在苏区周围建起3000个碉堡,步步缩小包围圈的时候,李德却命令几乎没有重武器的红军与国民党打硬碰硬的阵地战。


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一败涂地。1934年雁阵惊寒的10月,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此后一年之内,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不得不撤离各自的根据地,突围转移。


同样是因为脱离实际的瞎指挥,长征之初,中央红军撤离的队伍长达90公里,大搬家式的行军捆住了红军的双脚。湘江之战,8.6万人的大军在激战五天五夜后锐减至三万余人。


 战死者的鲜血引发了生者的反思,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刚刚度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重掌指挥权。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独立自主选择了党和红军的核心,也将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是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3万:40万,这就是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前,红军与国民党追剿部队的力量之比。人均枪不足一支、弹不到三发,红军需要枪支弹药、药品食品,更需要一场鼓舞士气的胜仗。


在川、黔、滇边界的崇山峻岭间,毛泽东上演了军事生涯中最具光彩的篇章:四渡赤水、威逼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等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毛泽东回来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能征善战的红军回来了!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巍巍雪山,穿越茫茫草地,处处是险境,步步生死关,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三支长征大军于1936年10月在西北会师:仅一方面军就历经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一次前路渺茫的仓促撤退,变成了一场向死而生的进军;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张学良谈到与红军作战,曾这样自问自答:谁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而且依旧保持着昂扬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能做到这一切!他们的队伍里没有官大官小之分,打起仗来争着往前冲。


走过万水千山,已经没有任何的高山与大河能够挡住这支队伍前行的步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大本营从此奠基西北,党和红军挺进到了抗击外来入侵的最前线。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鲁迅来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六、淬火


——强敌,逼出顽强的队伍。抗战淬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日臻成熟,人民军队由铁成钢。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未将共产党的武装视为对手——刚刚经历过长征的队伍不足四万,不少士兵手中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然而,他们忽视了这是一支历九死而重生的队伍,忽视了这是一群血性迸发的年轻人。


“铁流两万五千里,只朝着一个坚定方向。首战美型关,威名天下扬……”


1937年9月25日,一一五师血战平型关,13公里的山谷中倒下了坂垣师团1000多具尸体。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首次遭到破灭。


23天后,一二0师设伏雁门关,几十辆汽车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日军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想,如同雁门关下升腾的浓烟一样随风消散。


又过一天,一二九师再传捷报:七六九团夜袭阳明堡,击毁敌机24架……屯居山西的日寇一时失去空中突击力量,不得不分兵防御后方。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以战斗姿态亮相抗战最前线,让不可一世的日军从此记住了这样一群浑身战伤的军人。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证;勇敢,属于为尊严而战、为光明而战、为自由而战的勇敢者。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对外来入侵最勇敢。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军队潮水般溃退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朝着骄横的日军迎头而上。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10000多名走出深山野林的游击战士组成新四军。30岁的粟裕率先遣支队初战卫岗,在日军眼皮底下打了一个漂亮仗。九年战火淬炼,这位南昌起义时的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已经成长为年轻战将。


哪里有民族的召唤,英雄就从哪里出发。跟着共产党人冲锋在前的脚步走,多少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成了勇敢无畏的钢铁战士;跟着共产党鲜红的旗帜走,多少人甘愿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血染的战旗上。


敌后抗战,八路军伤亡34万多人,新四军伤亡八万多人。


砥柱中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强敌,逼出顽强的队伍。抗战淬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日臻成熟,人民军队由铁成钢。

七、奠基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他身旁,站满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路征战而来的战将。


解放战争的结局——从蒋介石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发动战争的那天起,就注定了。

但蒋介石并不这么认为。到1946年6月,美国已经为国民党装备了45个师,训练了15万人,运送了54万人到内战前线。就在毛泽东飞抵重庆谈判的第二天,重新印发蒋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已经发到国民党各战区。


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有860万人,而我军同连地方武装只有120万人。凭借兵力和装备的绝对优势,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刚刚更名为解放军的人民军队,要靠小米加步枪,与拥有飞机加大炮国民党逐鹿天下。


解放战争之初,面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毛泽东果断决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1947年3月,国民党进攻延安。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留在陕北与敌人巧妙周旋,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指挥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


蒋介石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延安,巡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不过两年,人民解放军就攻占了他的总统府。


延安一座空城,换来了战略上的主动。战争头八个月,蒋介石以损兵正规军71万的代价占领了解放区的50多座城市。


地盘越占越大的国民党捆住了手脚,共产党却在轻装前进中越来越强。等到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力量对比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在东北、华东和华北战场悉数被歼。解放军达到400万,国民党军则下降至200万。22年间,国共两军的力量对比第一次发生逆转。蒋介石无奈写下“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黯然引退。


战场,是锻造战将的熔炉。血火洗礼,溶铸无畏的勇士。在各个战场上,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解放军将领群星璀璨。人民军队催枯拉朽,直插国民党心脏。


一面鲜艳的红旗,取代了南京城头的青天白日旗。


上世纪六十年代,蒋介石要求他的高级将领对败退台湾进行检讨,得出这样的结论:相比于中共军队,国民党军队是“六无”之军,“六无”的第一条就是“无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铁的纪律,没有信仰就不会懂得为谁而战,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共产党的军队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把“人民”两字镌刻在了旗帜上,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成为这支军队的至高所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二天早晨,蒙蒙细雨中,33岁的荣毅仁走上街头,惊讶地看到: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抱着枪和衣而卧。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风......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


仁义之师的仁义之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残余军队战略追击,用一场紧接一场的胜利,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奠基。


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一个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诞生了。这是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党和她领导的军队的初心。


这一天,离人民军队诞生整整22年又两个月。


毛泽东在身旁,站满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一路征战而来的战将。

八、胜战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钢产量还不到美国的1/146。毛泽东却决定打一场立国之战: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置中国政府一次次严正警告于不顾,悍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钢产量还不到美国的1/146,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1/16。


局势看似“一边倒”,毛泽东却决定打一场立国之战。毛泽东说:“美国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


毛泽东眼中的“气”,就是这支军队所具有的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的精神,就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首批入朝作战的队伍中,就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信誓旦旦地向杜鲁门总统保证:中国人不会出兵,如果他们出兵将遭到历史上最大的杀戮。


与一切轻视这支军队的人一样,麦克阿瑟的狂妄很快让他吃尽了苦头。


1950年10月,当麦克阿瑟在距前线1000多公里的东京“第一大厦”乐观地等待着“感恩节”——等待着他个人盲目确定的美国士兵得胜班师时刻到来的时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正乘着一辆苏制吉普车,单车奔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领先于部队到达前线的彭德怀,及时调整作战方针,把阵地防御战变为在运动战中寻机歼敌,打了一场被国际军事界公认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云山之战。激战三天,美国陆军王牌骑一师遭重创,1800人被消灭。直到这时,麦克阿瑟才不得不承认,红色中国的军队确实参战了。  


这一年,麦克阿瑟70岁。彭德怀52岁。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支军队的统帅能在大敌当前先于士兵深入变幻莫测的战场。但早在长征路上就“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敢,这支军队的每一位指挥员、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敢。聂荣臻元帅回忆,红军打仗,打得是党团员,打得是干部,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总数的25%,甚至50%。


此时的麦克阿瑟拥兵44.4万,喷气式飞机1170余架、舰艇200余艘。而志愿军全部的车辆还不及美军一个军的装备数量。首批参战的空军二十八大队平均在喷气式飞机上的飞行时间只有15小时,他们的对手却大都是参加二战的飞行员。


强敌面前,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又一次空前迸发。志愿军用一连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把“联合国军”彻底赶回了“三八线”,也打赢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尊严之战。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国军队:不管这支军队损失如何严重,只要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抵御能力。


上甘岭,这块不到三点七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曾经承受了美军23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的狂轰滥炸。


此役的美军指挥员是绰号“弹药量”的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43天的时间里,美军投入六万兵力、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3000架次飞机参战。山头的岩石炸低了两米,最终也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匆匆解职。那双曾经在日本投降书上签过字的手,没有签下朝鲜战争的胜利。  

两年后的7月28日,“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被迫签署朝鲜停战协议:“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同一天,彭德怀在停战协议上签下自己名字的同时,说了一句让整个世界从此记住的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1962年,麦克阿瑟在去世前两年,忠告当时与中国边境冲突的某国:“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朝鲜战争,美国花费:3410亿美元;中国开支62亿人民币。

九、消肿


——“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邓小平反问,“虚胖子能打仗?”


1985年6月,京西宾馆。时年81岁的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个手指,震动了世界:中国军队减少员额100万。

以百万大裁军为标志,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结束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了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


当时,冷战的阴霾还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邓小平却敏锐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


3个月前的同一天,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这一年,中国边境线上的最后一场战争接近尾声。


整个国际社会都仿佛感受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政治气魄。它表明,继全党工作中心实行转移之后,这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开始了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1978年5月13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同当时的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以“消肿”为突破口,邓小平大刀阔斧地裁减军队员额——


1980年至1981年,裁并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至1983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军建制;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随着百万大裁军完成,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七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


三次“消肿”,军队总员额由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


如此大规模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慨然作答:“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肿,就是表现我们指导战争的能力不高。”他反问道,“虚胖子能打仗?”


邓小平说,中国军队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之后,中国又分别于1997年、2003年和2015年,宣布裁军50万、20万和30万。

十、强军


——强军!强军!强军!此时此刻,铿锵的战阵与震天的轰鸣声在蓝天与草原之间,汇成激越的交响。

内蒙古草原精兵云集。离建军90周年还有两天,人民军队以战斗姿态阅兵,接受三军统帅的检阅。


才下训练场,又上阅兵场。朱日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是人民军队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后的全新亮相。


三年前,就是在这方草原演兵场,来自当时七大军区的七个旅,与我军第一支专业蓝军旅展开实兵对抗。交战的结果却是六比一。蓝军大胜,红军惨败!


朱日和草原的冲击波,震动全军。习近平主席尖锐地指出,要说有短板弱项,能打仗、打胜仗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弱项,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不改革,军队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强国必须强军。以变革求强盛,古今中外建设强大军队的通则。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经习近平提议,党中央决定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写进全会《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新华社一条电讯引爆互联网——习近平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党的总书记亲自担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在习近平亲自运筹指挥下稳步推进。


紫禁城西北角楼,以它的精美结构吸引着中外游客。不远处的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里,从2014年春天开始,每一个夜晚都灯火通明,与中南海、八一大楼的灯光交相辉映。习近平改革强军的战略构想,在这个当年他工作过的古朴小院变成一幅幅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


2015年11月24日,北京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瑞雪。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习近平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行动号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它标志着,中国军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革命性改革全面展开。


先改领导指挥体制,再调力量规模结构,政策制度配套跟上,梯次接续、压茬推进。 


一声令下,雷厉风行。四总部告别历史舞台,军委机关15个部门全新登场。其中,正师级以上机构减少200多个,人员精简三分之一。


复兴门外的八一大楼,接连见证一个个历史性瞬间——


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


五大战区成立;


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形成。改革首战定局。“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立起了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在看似波澜不惊中,人民军队跨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大步。


战鼓催征。当又一个飘雪的季节来临,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又一场攻坚战打响了。


2017年4月18日,习近平接见全军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主官。


10天之后,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披露,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后的13个集团军番号同时公布。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只是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冰山一角。在新调整组建的军级单位中,还包括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中的诸多新型作战力量。


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并接见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主要领导。全军和武警部队院校在这轮改革中由77所调整为43所。


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重塑重构使我军体制和结构焕然一新,发展格局焕然一新,部队面貌焕然一新。调整之后,我军规模更加精干,结构更加优化,编成更加科学。


外电评论,中国军队改革力度、深度、广度空前。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


让我们再次聚焦内蒙古草原深处的朱日和阅兵现场。


沙场点兵,军心振奋;枕戈待旦,使命催征。


朱日和阅兵场,铁流滚滚。信心、力量和热血在奔涌。


强军!强军!强军!此时此刻,一个宏亮的声音回荡在耳畔:


“我坚信,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强军!强军!强军!此时此刻,铿锵的战阵与震天的轰鸣声在蓝天和草原之间,汇成激越的交响——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作者注:本文在今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第一军情有改动)摄影:岱天荣




来源:  第一军情



你可能还喜欢

 

1、沙场点兵  看热血猎鹰披挂上阵(独家视频)

2、揭秘!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是如何炼成的?

3、习近平沙场阅兵并发表重要讲话: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4、燃爆的大阅兵  在武警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

5、集结号 | 三军将士接受最高统帅检阅


 此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杨敏、孙延东、刘凤桥
图片监制:刘海山
主编:王文、魏国荣
编辑:张彦、洪虎、化炜、莫荒、张瑜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