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 | 走进忠诚卫士的心灵世界(五)

2017-09-12 肖一沙、陈超 人民武警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尹欣欣:血性应当是军人的本性


肖一沙、陈 超



人物小传

尹欣欣,现任上海总队九支队特勤中队副营职指导员,第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获得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卫士”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关键词:血性


记者:你的事迹中有多次奋不顾身、勇斗歹徒的经历,你当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尹欣欣:我觉得,作为一名武警战士,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面对犯罪分子或者歹徒,第一反应都应该是不顾一切挺身而出。那年探亲休假,在银行门口遇上一名中年妇女被3名歹徒抢劫,我不顾生死以一对三制伏歹徒。其实,当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心里也有一瞬间的犹豫,一击不中怎么办?歹徒身上有凶器怎么办?歹徒周围还有更多的同伙怎么办?可想到中年妇女无力追赶,我身为武警战士,当时又刚成为反恐特战队员,如果视而不见,老百姓怎么看?父母又怎么看?以后还好意思对亲朋好友说自己是一名特种兵吗?虽然当时没有穿军装,但我是一名军人!所以,听到中年妇女大喊“抢劫啦,快追”的那一刻,我不顾一切冲了上去。其实,人人都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但对一名军人而言,特别是对一名特战队员而言,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善举,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要求我们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以命相搏。


如果你踢过足球,你就会有体会,当双方队员为争球而相撞时,越用力的一方越不容易受伤,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一名军人应有的血性。



记者:都说你是一名有血性的军人,这是因为性格,还是因为信仰?为什么忠诚卫士需要血性?


尹欣欣:应该说,每一名军人都是有血性的,只是显现出的形式不同而已。我从小性格内向、懦弱胆小,到了部队训练成绩虽然靠前,可是总少了一股敢打敢拼的冲劲。刚进入特战分队那年,总队组织“两反”实战对抗,我第一次负责突击A队解救人质,但由于武力突击时犹豫不定,少了快刀斩乱麻的果断,失去最佳解救时机,吃了败仗。事后想想,如果是实战,输掉的就不只是一场演习,而是人质的性命。


从那以后,我骨子里的血性基因开始裂变,慢慢造就了临危不惧、果敢无畏的性格。不可否认,血性关乎性格,但更离不开信仰。123年前,日军3万人不到3天,就攻陷了清朝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后有史学家认为,清军输掉了“绝对不可能输”的一仗。64年前,完全处于劣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赢下了一场“绝对不可能赢”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与清军的血性有着云壤之别,但从根子上看,清军之败,败在信仰;志愿军之胜,恰恰胜在信仰。我理解的血性是信仰与忠诚的熔铸,是灵魂与本事的迸发。对于忠诚卫士来说,必须坚守“曲戟在颈,不易其心”的忠诚信仰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生死抉择,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能把血性铸成本性,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记者:有人说,军人血性是“刺刀见红”战斗形式下的特定产物,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尹欣欣: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精确式打击取代了肉搏式冲锋,鼠标对抗取代了刺刀拼杀,“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但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永不过时。实践证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不仅仅是科技和装备的对抗,更是精神和意志的比拼。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军人直面硝烟、横刀立马的血性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007年8月,我参加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时候,与试飞英雄李中华有过交流。他说,每一次驾驶新型战机离开地面的瞬间,都有与家人生死诀别的感觉。无数次面对生死,为了试飞新型战机,他从未有过胆怯与退缩,这就是信息时代对军人血性的最好诠释。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系统性、联动性、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个战位、每名官兵都是制胜的关键节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新的战争形态对官兵意志力、专注力、心理承受力的考验,并不亚于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


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化战争的较量,虽然靠的是高新装备,但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是信念与信念、体系与体系、意志与意志的对抗。无论是什么战争形态,有血性永远是军人品格的闪亮标签,永远是战之必胜的精神利剑。作为反恐尖刀,特种兵的战斗可谓“步步生死步步命”,要随时做好与暴恐分子短兵相接的准备,在对抗中敢于较量、在较量中敢于拼命,更要有横刀立马的底气、一往无前的士气和不怕牺牲的勇气。



记者:正如战斗对于军人而言并不止于战场,其实血性对于军人而言也不仅见于刀枪。你觉得,军人在日常训练、工作和生活中应当如何体现血性?


尹欣欣:战火硝烟中你死我活的拼杀,枪林弹雨里义无反顾的冲锋,这样的场景是军人血性最直观的表现。但军人的血性不止于战场,嵌入军人骨子里的血性应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军改大幕开启后,原27集团军作为全军首个因改革而调整部署的军级单位移防山西,一声号令之下,全体官兵挥拳宣誓,放下儿女情长和个人得失,不讲条件,服从大局。军改期间,还有数以万计的官兵面临脱下军装,留,有舍我其谁的底气;走,有华丽转身的自信。这种服从,也是军人的血性。


军人的血性,不仅体现在胜利面前敢拼、危难面前赶上,更多时候还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那种面对歪风邪气的斗争、面对责任挑战的担当、面对困难挫折的坚持、面对利益得失的豁达。


年初,机关工作组到中队检查“三个半小时”落实情况,中队在收看晚新闻后另加了一个“朗读者”内容,被支队责令取消。我深感这个环节是官兵自创的“品牌”,且深受官兵喜爱,不应该取消,于是据理力争,最终将“官司”打到支队首长那里。后来经过论证,这一环节保留下来,并在全支队进行了推广。所以说,血性不只是体现于“刺刀见红”的闯劲,也包含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担当。



记者:众所周知,军人需要血性,特战队员更需要血性。如今,你已经是一名特勤中队的指导员了,你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特战队员的血性?


尹欣欣:习主席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血性”二字说来简单,但军人的血性并非与生俱来。“素练之卒,不如久战之兵。”要将血性融入特战队员的血脉,还需要千锤百炼、朝夕不怠。


我当指导员之初,专门设计了特战分队特有的“猎豹”队标,引导官兵要像猎豹一样伺机待出、一击即中,手中的武器要像猎豹的獠牙一样锋利,成为反恐处突的一把尖刀,后来逐渐形成了“勇于挑战、勇争第一、勇猛顽强、勇士决胜”的四勇精神,立起了“怕苦不进特勤门,怕死不当反恐兵”的血性标准。


特战官兵的血性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有关键时刻的瞬间升华,又要靠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严格、正规的日常管理入手,不折不扣落实部队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点滴养成,培养言出法随、令行禁止、听从指挥的纪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严谨守时、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培养敢打必胜、勇猛顽强、愈挫愈奋的拼搏精神。党员干部骨干是培养血性的重点,只有让有血性的人讲血性才有说服力,让能打仗的人去带兵才有号召力。因此,越是急难险重任务,中队党员骨干越是带头冲,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过平时的积淀,血性才会在关键时刻迸发,才会在反恐处突关键时刻豁得出去。


我还想补充一点,血性不只是迎着炮火冲锋的勇敢无畏,还更需要在面临复杂战场环境时临危不乱的沉稳坚韧,培养官兵血性精神固然重要,但没有理智、没有智慧的血性不是特战官兵的磨砺方向,失去理性的血性就变成了鲁莽。作为反恐特战刀尖,我们要打造的是智勇双全、无坚不摧的“急先锋”、“马前卒”。 




可能还喜欢

 

1、独家专访 | 走进忠诚卫士的心灵世界(一)

2、独家专访 | 走进忠诚卫士的心灵世界(二)

3、独家专访 | 走进忠诚卫士的心灵世界(三)

4、独家专访 | 走进忠诚卫士的心灵世界(四)

5、@班长,迎接新兵,你们准备好了么?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杨敏、孙延东、刘凤桥
图片监制:刘海山

主编:王文、魏国荣
编辑:冰晶、洪虎、化炜、莫荒、张瑜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