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定格在忠诚路上的青春

2017-09-28 人民武警 人民武警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小编的话

      对这些年轻的忠诚卫士而言,每一次冲锋都是一次生死抉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奉献和牺牲其实一直都在。在这些闪烁的青春面前,他们似乎早已没有年龄的意识,而只具有兵的责任、兵的自觉。是他们,把舍身的瞬间化作生命的彩虹,把悲壮的出征化作泪水中的凯旋,把大写的人生化作美丽的中国。这些年轻的生命没有走远,他们青春的容颜将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壮烈的牺牲必将化作伟大的精神。敬礼,亲爱的战友!致敬,壮美的青春!在“争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活动开展20年之际,没有谁会被遗忘,也没有谁会被忘却。


忠诚路上无悔的选择

——“献身使命的忠诚卫士”万金刚烈士事迹回溯



历史奔腾,众浪齐涌,淘尽万古英雄。


千秋边陲,沙场风流,见证赤胆忠心。


“虽然他走了,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用板报来纪念万队长,能天天看着他和他拉拉话。”新疆总队乌鲁木齐支队五中队副中队长姜兴卫盯着万金刚的画像眼中泛起了泪花。“我的命是队长救回来的。他送我突围后,被疯狂的暴徒卷进了他们的包围圈。他倒在血泊中,可暴徒还在向他扔石块,战友们拼命将队长背出重围。当晚8时45分,队长壮烈牺牲。”


隔着时光的河流,我们依稀可以看见彼岸的硝烟和那用生命书写使命的壮举。


2009年7月5日,在境内外“三股势力”煽动策划下,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一天,万队长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用血肉之躯保护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这一天,队长曾有3次远离死亡的机会。


第一次是当天18时许,中队要向国际大巴扎派遣执勤分队,需要去一名主官带队,时任指导员周进良给正在轮休的万队长打电话说:“我要去带队执勤。”没想到,他的话刚一出口,就被队长堵了回去:“我是军事主官,我去!”


第二次是19时许,指导员再次打电话给万金刚: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从现场回来一名执勤干部担负机动处置分队指挥员。队长看到现场形势严峻,决定自己留下来,安排副中队长郭春雷返回中队。


第三次是19时35分,队长、哈杰提两人商量谁留在距现场200米的市公安局特警二大队院内协调指挥,“我是队长,上一线是我的职责。”说完,他直奔处置现场。


“三次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姜兴卫说,这既是老队长关键时刻英勇无畏的生动写照,更是他平时忠于职守、忠诚使命的集中展现。


热爱是忠诚最原始的动力。万金刚用爱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用爱滋养着新疆的这片沃土,用忠诚践行了青春的誓言。


一个英雄倒下去,一座丰碑树起来。今年年初,新疆举行了反恐维稳誓师大会,铿锵誓言响彻云霄,在万千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身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万金刚的影子。虽然万金刚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化作历史长歌,在天山南北唱响,激励着一批批革命军人前赴后继、不辱使命!(记者:张银博、杜松江)





那支浸血的钢枪······

——一个关于“时代楷模”张楠烈士的记忆章节



身披戎装去,盖着国旗归。


在海盗横行、战火纷飞的恐怖之都索马里,张楠两次喋血疆场。第一次,他以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挺了过来、站了起来;第二次,英魂永驻异国他乡、青春永远定格在了28岁。


忠诚穿越时空,时空见证忠诚!


英雄回家的那个夜晚,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一支编号为“08569”的高精狙击步枪静静地躺在张楠身旁。尽管,主人身体已经冰凉,可浸满他鲜血的枪管仿佛仍有温度⋯⋯


张楠与“08569”的初次见面已是当兵的第七个年头。


2011年7月,张楠代表支队参加总队特战分队比武,就是用这支枪打出了总队狙击应用射击纪录。总队党委决定将此枪配发给临沂支队,为张楠专用。


2012年6月,总队军事比武,张楠再次斩获狙击应用射击竞赛冠军,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被誉为1号狙击手的他,进一步夯实了自己“枪王”的地位。


2015年2月,张楠携带高精狙击步枪出征索马里⋯⋯4月14日,使馆附近枪声大作。担任机动警戒任务的张楠当机立断,迅速发布袭击警报。为能更准确地掌握情况,做到第一时间还击,他将“08569”架上肩头。透过瞄准镜的拉近功能,他看到“青年党”成员正在索马里教育部附近与政府军交火。就在此时,一颗流弹穿过玻璃,击中他的左胸⋯⋯


钢枪在手,使命在肩。


作为警卫小组第一狙击手,在战火纷飞的索马里,伤愈不久的张楠手持这把“08569”号高精狙,和战友先后完成使馆驻地、路线和现场警卫等重大任务100余次,确保了使馆和工作人员绝对安全。


2015年7月26日,使馆所在的酒店遭到恐怖袭击,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之后,“08569”又一次沉浸在主人灼热的血泊中,但是,奇迹再也没有出现⋯⋯张楠喷涌而出的一腔赤诚热血,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 


“如果祖国需要,我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张楠的誓言犹在耳畔回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英雄精神指引下,一茬茬官兵依然会像张楠那样,带着这支历经战火洗礼的“08569”号高精狙,随时准备为国而战,勇敢地奔向前方战场!  (记者:潘明、陈波)





来不及冲洗的37张照片

——怀念为新闻事业献身的共产党员康波



2007年7月16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让山城变成水城。下午3点,重庆总队紧急出动800余名官兵赶赴灾区一线。


雨越下越大,昏暗的天空炸响一声惊雷。康波从办公室抓起相机就往外跑,救援队伍马上就要出发了,名单里并没有他。“我是新闻干事,我必须去!”康波跳上了运兵车。发雨衣时少了一件,他摸了摸李刚的光头,开玩笑地说:“下雨不愁,要啥子雨衣嘛!”到了灾区现场,康波将雨衣硬塞给了李刚。也没人注意到,他把身上的救生衣给了一名在洪水中转移的孩子。


17日15时,灾情最严重的梁滩河两岸楼内群众受困。康波再次要求跟随前指冲锋舟侦察灾情,为指挥部提供救灾资料。他将相机背带缠在手臂上——这是他多年的习惯,身为新闻干事,相机就是他的枪,他当宝贝一样珍惜。


他一个箭步跨上冲锋舟,小舟如离弦之箭冲进汹涌的洪流。挺立在船头的康波,像他过去参加的每一次报道任务一样专注地拍摄。取景框后面,是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他不知道,几秒钟之前按下快门,会是他最后一次拍照片。当前侦队完成任务返回时,冲锋舟被大浪打翻,没有救生衣的康波不幸落水…


19日13时,当战友们在离落水处四公里的梁滩河下游找到康波的遗体时,他手中依然紧紧攥着相机。最后照片的拍摄时间与他落水时隔仅46秒…26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007年7月17日17时17分14秒。


听闻康波乘坐的冲锋舟侧翻后,在另一组救援队的李刚马上拨打了康波的电话。“刚开始无法接通,后来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李刚强忍住哭声,脑子里全是平时和康波一起工作生活的场景。“别看康干事胖乎乎的,一有新闻,他总是跑在最前头”。康波时常对他说,“新闻人是历史的记录者,要冲得上、挺得住、拿得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是我们一生的事业。”


康波最后一篇作品被整理出来时,李刚实在不忍心给他的名字加上黑框,几次用铅笔画在草稿上,几次又含着眼泪轻轻擦去。那部与他朝夕相伴、被泥水浸泡了40多个小时的相机,导出37张来不及冲洗的救灾照片。战地摄影记者的敌人是瞬间,也是这些瞬间让他们变得永恒。他的头像变成了黑白,而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永远色彩斑斓。(记者:王洪平、胡昌良





草原上,那串永远作响的风铃······

——追忆西宁支队卫生员段磊的大爱人生


2月27日,藏历新年第一天,巴塘草原,晨曦微露。玉树州结古镇白吉拉毛阿妈家的院落里挂满了五彩经幡,春风拂过,吹动了屋檐下用小药瓶制作的风铃。清脆悦耳的铃声勾起了老人对抗震抗洪英雄段磊无尽的思念。她遥望天边绚烂的朝霞,摇动着转经筒,虔诚地为恩人诵经祷告。


2010年4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强烈地震。被房梁砸伤的阿妈白吉拉毛被救出时已经呼吸困难。段磊将阿妈平放在地上,将卡在她口中的痰吸了出来。“阿妈,有我们在,您只管安心养伤!”灾区断电停水,让高原的严寒愈发刺骨,可阿妈却觉得入口的水尚有余温。


后来,阿妈从小孙女卓玛口中得知,水是段磊揣到怀里焐热的。她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段磊正发着高烧。


清创、包扎、打针、消毒⋯⋯刚到灾区的那几天,段磊每天休息不到两三个小时,太累了,就用冷水浇脸提神。别人劝他赶紧打吊针,他却连连摆手:“药品紧缺,用在我身上是治病,用在灾区群众身上是救命!”随后掏出几粒感冒药对付一下。那些天,段磊一直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再多救一个人!”


无论多累,段磊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看阿妈,从来没有打过针的阿妈将用过的青霉素药瓶全部收集起来。段磊用绳子将药瓶一个个串起来做成了风铃。“叮咚叮咚⋯⋯”听着悦耳的铃声,他们都笑了。


2010年7月,段磊又出现在了格尔木温泉水镇的抗洪抢险现场。这天,已经在坝上工作了20余天的段磊感觉浑身乏力,刚接过战友韩磊递过来的矿泉水,他就一头栽倒了。送到医院后,段磊被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致尿毒症晚期。躺在病床上的段磊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满怀歉疚地对父亲说:“爸,对不起,带我回家吧,别让部队再为我费钱了⋯⋯”躺在病床上的段磊,挪动颤抖的双手,敬上了一个军礼,前来看望他的人们都流泪了。


2011年2月6日,段磊因脏器功能衰竭不幸病逝。英雄走了,挽幛如潮,悲声恸地。宁可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好战士走完了他23年的短暂人生。他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名卫生员的尽职尽责,更是一名战斗员的英勇无畏。玉树的一草一木都记得他,格尔木的山山水水永远忘不了他!(记者:王金兵、刘晋磊)





“下辈子当兵,还想跟着您”

——深切祭奠“舍己救人好干部”邵荣雁


暴雨疯狂地下着,雷声震耳欲聋,闪电照亮了整个屋子,也照亮了广东总队江门支队退役老兵陈洪辉对18年前那场大洪水的记忆。


1999年8月21日晚上,八号强台风夹着暴雨直扑珠江口。江门市20余万人、近1/3的地方面临被淹危险。


“你穿上这套救生衣,注意安全!” 陈洪辉记得,这是副政委邵荣雁那天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部队分成三批,每15分钟调换一次,不足的救生衣轮换时大家加快速度!”简短动员仪式上,邵荣雁斩钉截铁地说:“这次很危险,兄弟们都给我活着回来!”说完就带头跳下“浮台”,官兵一起用锄头挖、铁铲铲、竹竿推、用手扒,在被浮莲堵死的桥拱处打开一个缺口。


退役后的陈洪辉经常想,如果当时自己执意将救生衣给邵副政委穿上,又或者“违令”把发烧的他弄上岸,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了。但邵荣雁凡事总是为战士着想,他把省吃俭用的钱给战士买复习资料、到基层蹲点时为崴脚的战士扛枪⋯⋯有一次,陈洪辉问他:官与兵之间究竟靠什么来维系?“将军奋勇,三军拼命。战友情深靠的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也许就是邵荣雁受官兵欢迎的原因吧。


2时15分,突然一个巨浪打来,由栅栏、零碎竹枝杂物和浮莲凝结成的障碍带被冲离岸边4米远,突如其来的滚滚洪流将陈洪辉、杨中华、吴培伟卷入洪流中。


邵荣雁扑通一声跳入洪流,奋力向他们游去。杨中华、吴培伟先后被救了上来。他发现陈洪辉的右手被绳子缠绕了一圈导致屡次救援失败,他立即让陈洪辉解开缠在手中的绳子,尽全力将陈洪辉推到岸边。当他往前冲的一瞬间,一个巨浪劈头压了过来,邵荣雁被巨浪卷进了3米落差的漩涡中⋯⋯泪水如汹涌的洪水,拍打着风雨中的陈洪辉,“一个都不能少!兄弟们都回来了,可是副政委您却食言了!”


每年的清明,陈洪辉都会来到这里看看邵副政委,照片上的他仍然英姿勃发。陈洪辉抹去脸上的泪水,心里暗暗说道:“如果有来生,下辈子当兵,我还想跟着您!”  (记者:陈国群、姜帆、廖彬华)



你可能还喜欢

 

1、硬起手腕根除宴请喝酒  武警部队“八个严禁”彰显决心

2、忠诚卫士——武警部队最靓丽的名片(震撼视频)

3、武警山东总队隆重举行转业干部退役仪式

4、山地越野  沙漠搜剿  这样的练兵战味十足

5、那些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瞬间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杨敏、孙延东、刘凤桥

图片监制:刘海山

主编:王文、魏国荣
编辑:冰晶、洪虎、化炜、莫荒、张瑜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