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五丨国家综合试验区里的守护者

人民武警 2020-02-04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是举国欢庆上下同乐的大喜日子。但是武警福建总队福州支队平潭中队指导员陈小峰没有选择休息,因为他所在的中队担负着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巡逻任务,守护着平潭40万人民的安居乐业。

  

10月1日,指导员陈小峰带领官兵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附近巡逻。  


清晨,他带着3名战士乘坐防暴巡逻车来到了距离中队约30分钟车程的苏澳镇。不久前在这里,中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成功合龙并全线贯通,这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当巡逻组徒步穿过高耸的桥墩,走在这全长16.34公里的宏伟桥梁之下,陈小峰不禁感叹:由126个岛屿和702块礁石组成的“千礁岛县”平潭,它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与台湾岛距离最近的地方,虽然是中国的第五大岛,但因为交通闭塞、战略要冲等客观原因一度沦为全国知名的“贫困县”。直到2010年,平潭升格为国家级的综合实验区后,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引人瞩目的一方热土。短短9载时光,这里实现了质的飞越。

  

1985年1月20日,中队官兵帮助地方百姓贴春联。  


而早在1951年,前身为县公安中队的平潭中队就奉命驻岛。此后,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中队官兵与驻地同成长共进退的决心与初心。

  

  这一晃就是一甲子的时光......

 

天堑变通途  

 

曾几何时,平潭四面环海,非舟楫不能往来。交通瓶颈一直制约着平潭的发展,也制约着中队的建设,让每一个平潭官兵都“望海兴叹”。

  

  “今天怕是走不了了!”2006年7月,台风“格美”即将登陆福建。平潭附近海域乌云密布、狂风不止,正在码头附近焦急等待的平潭中队士官何涛涛这样说道。

  

  原来,当时他们正在按照预定计划与看守所干警一道押解十余名重刑犯,转移至省内某监狱服刑。谁知这老天爷一变脸,轮渡停运,船只归港,任谁都束手无策。

  

  虽然中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几次来到了渡口,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轮渡工作人员还是头摇得像拨浪鼓。逼急了,还两手一摊:“老天爷作难,我们也没办法,真出了事故谁负责?”闻听此言,官兵们只能将犯人押回看守所,等到天气转好时再行转移。

  

2004年2月22日,中队官兵参观游览驻地。  


押解计划就这样耽搁了11天之久。这11天里,风雨包裹着平潭岛,官兵们只能“蜗居”在只有两层的营房内。任务完不成不说,生活补给也成了大问题。平潭本身粮食、蔬菜匮乏,只能依靠船只输送。轮渡停了,这下官兵们被迫自给自足,压箱底的酸菜拌饭要严格计量分配,珍藏的方便面也成了珍馐美味。

  

  实际上别说台风,只要是风力稍大,轮渡就无法通行,整座平潭岛就成为了一座“孤岛”。当时中队官兵的遂行任务、后勤补给、探亲休假,只要涉及出岛,基本上就是看天吃饭。据中队老文书何威统计,中队官兵所需食材的“误餐率”高达70%。

  

  时任中队司务长的刘成龙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来机关办事,刚好顺路与送菜师傅一起返回中队,临上车前为了写一篇中队搞好伙食保障的新闻,还特意拍了张配送新鲜蔬菜的照片。可不曾想,当天突然刮起了7级大风,他和师傅硬是在平潭对岸的渡口呆了2天。等到了中队一卸货,之前还鲜嫩的上海青已经泛黄了,还飞舞着几只苍蝇。看着照片,再对比一下实物,刘成龙也只能苦笑。“照片里的青菜绿油油,送过来的青菜蔫巴巴”的段子也在官兵中不胫而走。

  

官兵和退伍老兵依依惜别。


2007年11月30日,海峡大桥正式动工兴建,项目总投资11亿多元,平潭开始了架桥圆梦的征程。2010年11月30日,平潭海峡大桥通车,依靠轮渡进出海岛成为了历史。

  

  中队官兵的工作生活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押解中的“等风走”“轮渡难”的尴尬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步到位、直达终点成了新常态。同时,闽侯的橄榄、莆田的卤面、闽清的竹笋也在品牌超市的统一配送下经由跨海大桥来到官兵们的餐桌上,台风天里美餐一顿也不再是难事。

  

  “我们中队是距支队机关最远的单位,之前坐船过海就要2到3个小时,到福州办事基本上是‘一天干活两天在路上’。而如今从营区出发抵达机关也只要1个半小时,我们也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了。”指导员陈晓峰兴奋地说,“最令人期待的,是将于2020年完工的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这是我国首座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建成后平潭也将实现自己的‘高铁梦’!


旧貌换新颜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吹石子满地跑。”这是过去平潭流传甚广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岛上植被少、风沙大,尤其到了秋冬、风沙凛冽,纵然坐拥“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的美景,也没游客来。

  

  2010年起,平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武警福建总队党委主动向福建省委、省政府请战,派出千余名官兵担负起绿化平潭的重责。时任中队长童玉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是主场主战,不把平潭岛的风沙制服,我们还算什么子弟兵?

  

官兵进行擒敌训练  


时任平潭林业局副局长的林福平打开一张泛黄的平潭防风治沙规划图,指着中间一处海滨沙滩对记者说:“当时中队官兵就战斗在平潭最大的风口——长江澳。那里是植树造林最为困难的地域,被列为全区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官兵们在长江澳沿岸堆起防风沙堤,在堤上覆土种植老鼠刺,筑起多道挡风篱笆构成防风障。

  

  中队服役时间最长的士官邹伟金当时还只是一名卫生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种树时必须身穿防暴服、戴防暴头盔,否则就会被狂风裹挟的沙粒击伤身体。“穿着厚厚的装具,还要扛着树苗、洋镐,单单从下车点走到植树点就会汗流浃背,更别提顶着30度的大太阳!”邹伟金说,“但是,我们没有一名战友掉队,就算是中暑生病,也是吃了药睡一觉,第二天还是嗷嗷叫地往前冲!

  

  来自江苏南京的独生子新兵黄文强,当时才18岁,在家连山路都没有走过,更不用说是拿镐挖坑种树。植树造林中,他总是拣重体力活干,手掌起了好几个泡,就贴上创可贴继续干。“白天干活累一点,晚上睡觉特别香。”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黄文强还是一脸怀念。

 

官兵进行障碍训练 

  

活了一辈子,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植树活动。”看着岛上漫山遍野的植树大军,平潭流水镇北港村74岁的老村长周发祥很感慨:“之前咱们平潭祖祖辈辈都种树治沙,但苦于人力少、技术差、力度小,一直没啥效果。现在好了,子弟兵来了,我们也不能落下!”老村长以及百余名村民被官兵们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所感染,自发组成了植树造林小分队,与官兵们并肩作战;还有的村民熬制了平潭特有的“解暑佳品”草燕,顶着烈日给官兵送到最前线去。“这种草燕可解暑热,清肺化痰。看着这些年轻的娃娃消暑了,咱们甭提多舒心了!”周发祥欣慰地说。在为期半个月的绿化大会战中,武警官兵在4100多亩的荒山上种植85万株相思树、木麻黄树苗,为昔日光秃秃的平潭岛披上了点点绿装。

  

  如今,长江澳绿色屏障已经形成了一片5万多亩林海,是目前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生态效果最好的示范区。根据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报告,目前平潭沿海风沙灾害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平潭前沿与内陆的年均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常年空气质量达到1级。得益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平潭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坚守恒不移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简单的回眸,一个善意的帮助,一场跨越世纪的鱼水深情,就这样持续了42年。它用时间的直尺丈量了幸福的距离,它用坚守的力量叩开了命运的大门。

  

  1977年的早春,平潭看守所门前一个跛脚的幼童扒拉着门柱,久久不肯离去,只是呆呆地望着中队院子里的官兵。老班长张如庭把孩子带到了饭堂,好一顿狼吞虎咽!吃完,孩子害羞地说了句谢谢,还多拿了一个馒头一瘸一拐地走了。

  

官兵协助地方抓捕罪犯


  官兵向周边的居民打听,才知道了孩子悲惨的身世:他的名字叫黄成生,从出生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跛了脚。父亲过世,只剩下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年仅5岁的小黄。为了活下去,残疾的小黄只能选择乞讨。但即使乞讨,也常常讨不到食物,毕竟70年代的平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满400元,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了解小黄的情况后,官兵们便开始自发照顾他的生活,从吃穿到学习,小黄成为了中队编制外的一个“兵”。

  

  时间飞逝,平潭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找到了方向,传统农业、渔业开始更替,新兴的航运船舶、旅游开发走进了岛民的生活,小黄也找到了拉货的工作,整天骑着官兵们为他“攒”的电动三轮车来往于平潭的街头巷尾。但每隔几天他都要回中队看看,和官兵们说说话,不少战士也把他当成了 “知心朋友”。

  

官兵组织抗洪抢险


  新兵李中华来到平潭中队后一直很苦闷,因为他梦想的军旅是冲锋陷阵,而眼前只有平静的海风和默默地执勤。他把心事告诉小黄,小黄就隔三差五地找他谈心,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他——只要坚持,一定能够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2006年春节前夕,李中华在监墙二号哨执勤。刚刚过了午夜,他突然发现一个红色被单越过了4号监舍上方的铁栅栏,并迅速被拉紧——不好!有人想越狱!李中华迅速报告了中队值班室,并按照预案取出枪械,冲到了监舍附近的监墙上,将企图逃窜的犯罪嫌疑人挡在围栏里。李中华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5年1月,平潭首批保障性住房已完成验收工作,即将交付使用。老黄申请到了一套39.9平方米的保障房,对新房他百看不厌。“马上可以住进来了,很激动。我们这里不比城里的商品房差,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知足了。”老黄开心地告诉指导员陈小峰。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他更加感激官兵,只要有空,他还会开着那辆三轮车来中队看大家。

  

  如今,看守所即将搬迁,中队官兵也要住进崭新的营房,先进的“智慧磐石”系统将列装到位,鹰眼全景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枪支离岗系统将大大提高执勤目标安全系数,但哨兵忠诚履职、不辱使命的那份初衷却历久弥新,永不改变。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从一座落后闭塞的海岛一跃成为闽台合作、对外开放的前沿,平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向海而致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前进中的平潭中队与驻地风雨同路、一起成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同样用坚守的力量向着强军梦不懈奋斗。


作者:田栋、钟鸿浩

图片提供:钟鸿浩

稿件征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共和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着重彰显武警部队建设发展的成就和贡献,“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推出"光辉的足迹·奋斗的历程丨品悟武警部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专栏,征集历史老照片,挖掘报道老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和部队发展的奋进历程,营造"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光辉的足迹 · 奋斗的历程 | 品悟武警部队系列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可能还喜欢

 

1、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四丨巡逻在南京路上

2、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三丨“三模”精神永励后人

3、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二丨没有红军历史的红军连队

4、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一丨港城卫士三十六载守宁波

5、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丨山高水长,橄榄绿为你而来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张宇、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支云鹏、王宝元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