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王蒙利: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搏击赛

人民武警 2021-09-21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王蒙利: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搏击赛


  每一次改变命运的抉择来临之前都毫无征兆,每一次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个人命运总是被时代的浪潮拍打,总有一些人没有随着光阴的逝去而跌入尘埃,他们总能以最美的姿态,迎接照进生命的每一缕阳光。

  

  ——题记

  

  汽车驶入特警学院大门,远远就见到等候在办公楼下的王蒙利。记者刚从车里冒出头,就听到她特有的大嗓门:“哈,真要采访我呀!我太平凡太普通了吧……”

  

  王蒙利是特警学院特战搏击教研室的教员,之前在另一单位当过新闻干事,和记者是老熟人,所以说话毫不拘束:“你们可以采访一下我现在的领导和同事,他们中有‘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有好几位世界冠军,立过的一等功10个指头都数不过来……”运动员出身的她,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有点像打机关枪。

  

  “我们就是想听听你的故事……”记者截住她的话头,一同上楼在办公室坐定,围绕事先拟定的提纲聊了起来,眼前这位身高183厘米的国际级运动健将的经历逐渐清晰……

  


跆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20021025日清晨,王蒙利在母亲和启蒙教练史敏的陪同下,乘坐列车到达北京西站。


  迎接他们的是武警体工队跆拳道女队教练员黄志度。已比母亲足足高出半个头的王蒙利,怯生生地跟在大人后边,耳朵听着大人的寒暄,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四处乱看。毕竟只有15岁,还是一个孩子。


  一行人上了体工队的汽车,母亲、教练们继续交谈,而王蒙利却把脸贴在了车窗上,近乎贪婪地望着窗外世界。高高的楼房、宽阔的道路、涌动的人流……首都繁华的街景,让这个来自塞外青城的女孩看不够。这也难怪,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北京。


  转眼间,汽车驶上了长安街。天安门!王蒙利指着窗外雄伟的建筑惊喜地喊叫起来。大人们中止了谈话,愣了一下,不禁笑出声来。王蒙利有些不好意思,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今天她就将成为武警体工队的一员,即将生活在这个繁华大都市里。


  王蒙利与体育结缘是因为个儿高。她从小个子就特别高,上小学三年级时身高就接近170厘米。爸爸妈妈送她上了体校,小蒙利就此走上了运动员道路,练了一年就在呼和浩特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夺得跳高冠军,2002年又在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运动会上拿到成年组跳高冠军。


  不知不觉,一行人乘坐的汽车驶出繁华闹市,道路越走越窄,后来竟驶上一条土路。王蒙利为眼前变化的景色感到有些失望,但目光很快就被路边行走的几名武警女兵所吸引。


这是咱们体工队的队员,她们应该是请假外出办事。黄志度向她介绍。


  王蒙利来北京当运动员,与其说是被首都的光彩所吸引,更不如说是被军装的帅气所吸引。


  在那次拿到自治区运动会跳高冠军后没几分钟,黄志度就出现在王蒙利爸爸面前,问他是否愿意让孩子到北京当武警、当练跆拳道的武警。


  晚上,一家人和史敏教练聚在一起商量。父亲母亲不看好孩子练跆拳道,觉得孩子练田径很有前途,改练搏击项目缺乏一股狠劲。史敏不怀疑专业队教练的眼光,但也觉得从跳高改练跆拳道,这界跨得太大,一时不敢为这家人拿主意。


要不,听听孩子的意思?史敏提出建议。


我愿意去北京,我想穿军装!坐在一边的王蒙利好像憋了很久,迫不及待地大声说出心里话。


  王蒙利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商店售货员,家里没人当过兵。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王蒙利喜欢上了军人的威武,喜欢上了穿军装的潇洒。当兵而且是到北京当练体育的兵,这让她又惊又喜。


  父母拗不过女儿,最终同意了她的选择。


  武警体工队位于京北一个村庄中,出大门没几步就是农田。我们呼和浩特没有北京大,但也是个省会城市,怎么来了北京,却进了农村……”王蒙利的母亲心里嘀咕着。但事已至此,她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这里试一试。


  进了体工队,王蒙利并没有立即穿上军装,按规定还要经受试训期的考验。部队重视政治工作,军装虽没发,政治教育却已展开。这天,王蒙利和十几名试训队员被带到一个门口写有荣誉室字样的大房间。在这里,王蒙利认识了体工队:


  武警体工队组建以来,运动员胸怀报国之志角逐国内外大赛,邢志杰亚运会夺金、黄鹂世界杯摘银、韩志成勇夺国际搏击大赛金腰带……


  王蒙利实实在在地被满屋子的奖杯奖牌震撼到了,她记不得那么多荣誉的名称,印象最深的就是为国争光”“为武警争光


  要想为国、为武警争光,不能空喊口号,必须具备出众的竞技实力。刚到队里时,我就是个白板,除了长得高什么都不会。跆拳道是对抗项目,需要掌握大量技术动作,还要培养与对手面对面搏斗的勇气,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忆起往事,王蒙利有些感慨。


  王蒙利的主管教练就是曾获世界亚军的黄鹂。黄教练很快发现,这个新来的内蒙古小孩儿是训练场上最用功的,训练时间内很少见她主动停下来,就是到了休息时间她也经常对着镜子练步法、查动作。竞技运动员在赛场上要保持高度兴奋,这个刚入队时一说话就脸红的女孩儿很快变得敢于大声吆喝,嗓门不比老队员低。


  按惯例,试训队员一般要练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特招入伍,但训练成绩异常突出的王蒙利来队几个月就破格实现了这一目标,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橄榄绿。


  又过了几个月,王蒙利入选国家青年跆拳道队。这样的进步速度,让见多识广的黄鹂也感意外。


  十几年过去了,王蒙利对自己在国家青年队的训练生活记忆犹新。我在那里练就了钢板腿,当时连一同训练的男队员也怕我这招儿。她得意地说。


为了在队内站稳脚跟,王蒙利发挥军人特有的勇猛顽强作风投入训练。迎面骨是人腿比较脆弱的部位,但王蒙利在对手进攻时敢于用自己的迎面骨迎击。这个大胆的动作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她趁机由守转攻,取得场面上的主动。和对手对腿,王蒙利其实也疼得厉害,但她忍住不叫疼,硬是以此打出了名气,形成了勇字当头的战术风格。


随着运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王蒙利为武警争光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她在国内大赛中不断取得好名次,并由此受到国家队主教练的青睐。2006年,她以替补队员身份进入国家队,备战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九届跆拳道世界杯赛。


  跆拳道的每个级别都有替补队员,往往还不止一个。备战期间,替补队员主要做主力队员的陪练,有时还得做些按摩、疗伤等辅助工作。王蒙利把这些工作做得一丝不苟,但也没有放松自己的训练,时刻做好上场准备。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机会还真的就来了。由于所在级别主力队员意外受伤,状态颇佳的王蒙利临危受命进入参赛名单,随中国代表队来到泰国。


  这是王蒙利第一次出国,面对有天使之城美誉的曼谷的热闹与繁华,她却不像4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时那样好奇了,她根本不去看街景,一门心思放在比赛上。


  上了赛场,王蒙利犹如初生牛犊,发挥技战术特点充分,连续战胜两名欧洲选手闯入半决赛。这表现,让领队和教练惊喜万分。


  与韩国选手争夺决赛权的比赛拉开战幕。王蒙利求胜心切,打得急躁,被对手连得4分。在教练的提示下,她调整心态、稳步反击,得分迫近对手,但终因实力差距没能实现反超,止步于半决赛,获得世界杯个人赛第三名。


  在随后的团体赛中,王蒙利和队友顽强拼搏,又夺得一个第三名。


  初登国际赛场,王蒙利就取得了武警选手在跆拳道世界大赛上的第二个好成绩。消息传回国内,体工队营区一片欢腾。


  斩获两个世界季军,赛前名不见经传的王蒙利受到新闻媒体关注。有报纸专门介绍她,称她是中国跆拳道运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预告她必将在今后的世界大赛上取得更好成绩。


  比世界季军更好的成绩,那就是世界亚军甚至世界冠军!


  想想这些,王蒙利都很开心。

 


不服输的“千年老二”回来了

  

  时光转瞬到了2012年。此时的武警体工队,营区周边已是商店、饭馆林立,一派城乡接合部的模样。

  

  此刻的王蒙利,坐在体工队办公楼一个房间内,正在熬夜写着什么。桌上是刚刚泡好的一杯速溶咖啡,一只飞蛾不知疲倦地围着台灯转圈,不时撞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王蒙利是在写训练日记,还是在写比赛总结?不,她是在写新闻稿件。

  

  曼谷世界杯过去6年,王蒙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运动生涯的不断延伸,更由于部队深刻的政治教育,夺金牌、为国家和武警部队争光的目标在王蒙利心中树立得愈发牢靠。可是夺得世界季军6年来,梦想中的世界亚军、冠军没有拿到,她却从竞技场上退了役,在体工队机关当起了干事,主要任务是给新闻媒体写稿,报道本队比赛成绩和建设成就,表扬队里好人好事,同时兼办队里自办的训练小报。

  

  退役时的王蒙利才25岁,正处于运动员的黄金年龄。6年间,她一次次在国内大赛上取得第二名,第一名不是奥运金牌得主陈中,就是另一位奥运金牌得主罗微。

  

  有人开玩笑说,王蒙利太不走运,总是在跟奥运冠军争全国冠军。

  

  因为总拿亚军,王蒙利得了一个“千年老二”的绰号,在国家队被队友叫得山响。王蒙利脾气好,听了也不生气,不管谁当面叫,她都会咧嘴乐乐。但她心里并不服气,也不认命,总想在下一次比赛中战胜奥运冠军,戴上金牌,摘掉绰号。

  

  可是理想往往不是现实。

  

  严重的伤病让王蒙利不得不艰难地作出退役的决定,遗憾地与以更佳战绩为国争光的梦想挥泪告别。于是,她变成了王干事,写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就是一个“千年老二”的故事,不过不是写她自己,而是写本队一位男队友。

  

  运动员没有一个没有伤病,王蒙利自然也不例外,但如果不是赛场上太要强、拼得太狠,她本来不至于这么早结束运动生涯。

  

  2009年5月,王蒙利随队到乌鲁木齐打全运会资格赛。这时,她的双腿半月板已严重损伤,虽然接受过一次手术治疗,但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一天训练下来,她膝盖处的积液和水肿就会特别严重,隔段时间就要用针管把积液抽出来,一抽就是两管。

  

  如果退出比赛及时治疗,可以减轻伤痛甚至调理康复。但当时武警体工队跆拳道项目面临青黄不接,整体运动成绩下滑,每夺得一个名次都很重要。为了给全队鼓劲,为了武警部队的荣誉,王蒙利主动要求带伤参赛。那次比赛,她以绝对优势取胜,拿到了全运会决赛阶段的入场券。

  

  比赛是5月12日17时结束的,由于过度疲劳,王蒙利当晚早早休息了。第二天凌晨3时,她的母亲从呼和浩特打来电话——身患肺癌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说,父亲是听到女儿获胜的消息后闭上双眼的,临走时嘴里念叨着女儿的名字和比赛等字眼。

  

  父亲4月曾到北京看病,得到了体工队的全力保障,这让王蒙利非常感动。父亲从诊断病情到病逝,只有短短半年多时间。王蒙利忙于全运会备战,此间没能回呼市探望一次。

  

  “没想到父亲病得这么重,更没想到父亲走得这么快……”放下电话,王蒙利泪流满面,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她想在运动场上争取一次突破性的成绩,以此纪念自己的父亲。

  

  但现实没有给予王蒙利这个机会。此后几年,她多次接受治疗且又动了一次手术,但都没能使伤病有根本性好转。

  

  鉴于身体状况已严重影响竞技状态,王蒙利思考再三,含着眼泪向组织递交了运动员退役申请。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现实的决定。

  

  上级领导非常关心这名为国家和武警部队夺得荣誉的国际级运动健将,安排她进入体工队机关工作。按常规,留下来的退役运动员多在运动队担任助理教练,进入机关一般也在训练部门任职。王蒙利的安排,多少有些另类。

  

  王蒙利爱学习,当运动员期间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4年的苦读,不仅让她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更有效提高了她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她到新岗位后,深入运动队采访运动员教练员事迹,回到办公室敲键盘写新闻稿。由于对运动员生活非常了解,加上体工队不断取得运动佳绩,她写的稿件命中率很高,上了《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国体育报》。几年下来,她在各类报刊发表稿件71篇。

  

  王蒙利的“二次就业”非常成功。每次在新闻媒体刊发稿件,她都挺高兴,但谈不上特别兴奋。每次经过训练馆,看到昔日队友高声呐喊着腾空搏击,她心里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很多运动员退役后,身体会发胖,但王蒙利的体形却保持得特别好。有同事向她取经,她说是写稿累的。这个同事半信半疑,进行了一番跟踪,结果发现王蒙利每天下午都会到田径场跑跑步、踢踢腿,跑的距离还不短,踢腿能踢成个一字。

  

  与王蒙利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的干事谢兴华也发现,别人在办公室坐久了会伸伸懒腰放松一下,王蒙利却在楼道里做一些拉韧带、横踢、下劈、侧踢的专业动作。

  

  确实,从搏击台上退役的王蒙利,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怀念起训练场上的日子,尽管那些日子带给她的不都是欢乐。

  

  “难道我真的就和搏击运动拜拜了?十几年练就的拳脚功夫,难道就只能作为一种回忆了?”王蒙利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大的变动,王蒙利也许就会在这种回忆中平平淡淡地工作生活下去。可就在这个时候,武警部队成立了野战搏击小分队。

  

  成立野战搏击小分队,是武警部队围绕部队战斗力提升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分队由武警体工队散打、拳击、跆拳道等搏击类项目的金牌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组成,他们赴基层展开巡回培训,全力提高一线特战队员一招制敌能力。

  

  2015年5月下旬的一天,小分队乘坐火车前往武警驻豫某部,开展为期15天的搏击培训。队伍中闪动着王蒙利的身影,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小分队行动,身份不是队员,而是随队新闻宣传员。

  

  出发前一天的晚上,武警散打队夺得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王蒙利连夜赶写稿子,然后就接到了随小分队出发的命令。尽管节奏紧张,但她很欢喜,感觉特像自己当运动员时外出打比赛。

  

  到了基层部队,小分队队员马不停蹄展开工作。王蒙利也忙碌开来,手持摄像机拍摄精彩瞬间,还不时与基层单位报道员商量新闻报道事宜。

  

  这时,一个突发情况出现了——一名分组教练员身体有些不适,不能继续执行任务。

  

  “这可怎么办?”带队领导犯了愁。小分队人员精干,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替补队员。这时,他看到了王蒙利,想到她是运动员出身,便顺口问了她一句能否救个急,临时担任分组教练员。

  

  没有多想,王蒙利放下摄像机立刻补位干起了教练工作。尽管她此时还没有专门钻研野战搏击技术,但凭借跆拳道的根基给特战队员做起了示范,一招一式很见功夫。

  

  在做身体柔韧度训练时,王蒙利指导一个因腰身过硬而被称为“铁棍”的队员把身体做到了完全放松,令大家敬佩不已,现场响起一阵热烈掌声。这掌声令王蒙利有了一种成就感。

  

  小分队领导对王蒙利的表现甚为欣喜。从这天起,王蒙利不仅是随队新闻宣传员,还兼职干起了教练员。

  

  “告别了赛场,我以为从此失去了为国争光、为武警争光的机会。如今走上野战搏击训练场,我发现了一个发挥自己特长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贡献力量的宽广舞台,战士的掌声让我找回了登上领奖台的感觉。”王蒙利在教学笔记中这样写到。

  

  为了胜任小分队的教学任务,王蒙利拜散打教练邢志杰、朱忠华、青格尔等为师,用心体会野战搏击的深刻内涵,刻苦学习裸绞、木村锁等野战搏击的高端技术,训练馆里经常闪动着她不知疲倦的身影。

  

  同事们说,不服输的“千年”又回来了。


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2016年12月12日,王蒙利与爱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一年,王蒙利生下了可爱的宝宝,是一对宝宝,而且是一对龙凤胎宝宝。

  

  王蒙利的家庭观念很重,虽然15岁就远离父母在外打拼,但她特别懂得孝敬父母,每次回呼市探亲,运动包里都塞满了给父母买的北京特产。

  

  运动员退役后,王蒙利和同年龄女孩一样,渴望爱情、渴望婚姻,但爱神迟迟未向她走来。这里边原因很多,比如单位环境偏远封闭、比如练拳脚的姑娘给人感觉比较威猛,但更可能是因为她183厘米的高挑身材……

  

  记者那时和她联系工作,说完稿件总要半开玩笑地说说找对象的事,她会咯咯笑着叮嘱一句:“您帮我好好找一个哦,比我矮几厘米都可以……”

  

  经过几年的实践,野战搏击小分队已成为一支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效益明显的教学团队,受到基层部队特别是基层特战队员的热烈欢迎,上级领导多次给予表扬。王蒙利和战友们深受鼓舞,决心在这个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

  

  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变化——随着部队编制体制的调整,王蒙利的工作岗位面临变动,她不再参与小分队的活动。

  

  王蒙利的爱情就在这时突然来临了。由于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繁忙,她在2016年秋季回呼市休了一个完整探亲假。一到家,她就被母亲催婚,招架不住就见了一个对象,结果这个对象就成了她的丈夫。

  

  “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仅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用时髦的话说,我这绝对是闪婚了。”王蒙利笑着说。

  

  有了丈夫,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宝宝,王蒙利的幸福感爆棚。但即便是休产假时,她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事业,和同事打电话总要围绕这些话题聊上几句,看电视读报纸也格外关心军队深化改革的新闻。

  

  个人何去何从,成了王蒙利此时的所思所想:

  

  转业回呼市吧,丈夫的事业在那里,妈妈在那里,在市区新购的180平方米的四室二厅花园洋房,要比北京远郊区逼仄的筒子楼宿舍舒服N倍,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一定轻松愉快……

  

  自主择业发挥专业特长开家跆拳道馆吧,世界季军的头衔一定能引来大批爱好者,或者到朋友开的馆里任个技术总监也不错,每个月的收入有二三万元……

  

  这些念头不时在王蒙利脑海里萦绕,但总也无法左右她的决定。这些不是她的真正追求,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因生孩子中断的体能训练也自觉恢复了。但什么是自己的真正追求,自己究竟在等待着什么,王蒙利说不清楚。

  

  直到一个通知传来,王蒙利才弄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在等待什么。根据上级通知,王蒙利可以报名参加一个考核,通过了考核将被安排到特警学院工作,具体岗位是特战搏击教研室教员。

  

  “特警学院!搏击教员……我不是在做梦吧?”王蒙利高兴得叫了起来,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女子特战队员的“霸王花”形象。她没有犹豫,立即填写了工作志愿书。对于这个工作,她充满了渴望、也充满了信心。

  

  特警学院是武警部队机关领导和指挥的特战院校,是培养特种作战人才的基地,是全武警部队反恐精英梦中都向往的地方。2014年4月9日,习主席视察特警学院并为“猎鹰突击队”授旗,极大地振奋了全武警部队的士气,也使特警学院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专业基础考核开始……”主考官发出口令,考场上只听见答题笔在纸上的沙沙声。参考人员先是考理论,然后到场馆考授课并接受面试。王蒙利每个环节的表现都不错,最终以排名靠前的成绩顺利通过严格的考核,经上级批准成为特警学院的一名教员。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美梦成真,王蒙利每天早晨都是带着笑容开车上班,车上的音响播放的是汪峰的歌曲《飞得更高》。

  

  登上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还要具备更强的专业素质。王蒙利所在的特种作战系及特战搏击教研室人才济济,同事们荣立的一等功加起来有十几个,有两名同事荣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系主任孙博祥是爆破专家、学术领头人;教研室主任崔同庆也曾是跆拳道专业运动员,获得过全国冠军;教授杜振高是散打擂台上的传奇人物,写出学术专著39部……

  

  欣喜之余的王蒙利深感压力。与专家教授比,她自感学历低、文化程度不够高;与部队生成的教学骨干比,她自感阅历浅、对基层了解不够深。

  

  王蒙利知难而进,觉得笨鸟就要先飞。她把母亲从呼和浩特请到北京照顾年幼的宝宝,自己连续多日住在学院集体宿舍不回家,白天晚上连轴转地学习教学法,刻苦的劲头比刚当运动员时一点也不差。

  

  一天早晨5时,学院院长张力来到操场锻炼身体,偶遇正在这里苦背教案的王蒙利。了解了她的情况,院长对她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周一交班会上,院长说了一大段话表扬王蒙利,希望全院人员学习这名新教员的刻苦精神。

  

  王蒙利受到极大激励,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她认真观摩学院“教战·2019”群众性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同志们,稍息,我叫王蒙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搏击教员……”5月13日14时,一身特战迷彩服的王蒙利精神抖擞地站在学院训练场上。

  

  这是王蒙利在学院的第一堂教学课。她的面前,是150名英姿勃发的男学员。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站在搏击台上,王蒙利有些紧张更有些激动,当年第一次登上跆拳道赛场的感觉油然而生。

  

  “个人命运总是会被时代大环境左右,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搏击赛。”对记者说了这句挺有内涵的话,王蒙利轻声笑了。

  

  是部队建设的发展和军队改革的深化,给予王蒙利不断抉择人生的机会;是她对搏击台的深情守望,帮助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抉择。

  

  回首走过的路,王蒙利很感慨也很珍惜,尽管这条路充满汗水且并不平坦。

  

  “未来会是怎样?”合上采访本,记者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王蒙利严肃了面孔,沉吟了一下回答:“这个我真不知道。我只知道,删除我人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

  

  说完,她捋了捋刚刚剪短的头发,又笑了起来。


采访手记

  

聚焦“非典型人物”的大情大理宋亦兵 曹世凯

《王蒙利: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搏击赛》一文的采写颇费一番心思。主人公王蒙利既不是一般的“草根”,也不是有特别突出事迹的明星,如果把她从小到大的事都拿出来写一遍,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一点,就会失去重心,给人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杂乱感。通过整理素材,我们感到,王蒙利这个“非典型人物”在军队改革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与曲折经历才是报道的焦点。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捋顺逻辑关系,合理确定篇幅比重,将王蒙利个人发展与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部队建设内容相结合,对故事细节追求极致,写作手法上平铺直叙,用纪录片般的画面去呈现文本,力图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从中学生到运动员、从新闻干事到搏击教员,一个“非典型”的鲜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在人的一生中,决定人生走向的事情并不是很多,但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展现的姿态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王蒙利身上既有面临抉择时犹豫彷徨、不知所措的个人情绪,又有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家国情怀。她就是这样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会放慢脚步,最终却又沉稳冷静作出正确决定的人。

  

  抉择出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每一种抉择都可能使人的命运发生改变。王蒙利在几次抉择面前展现出的姿态,就对她人生之路的走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王蒙利奋楫追梦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的视线回归现实:绝大多数人不会成为伟大人物,然而这无碍我们培塑深沉的家国情怀。只要勇于迈出前行步伐,作出无愧于自己内心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决定,以大格局、大担当履行好职责,带着忧患意识、紧迫感投身事业,即便是平凡一人、普通一兵,也能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记。


文字:宋亦兵、曹世凯

供图:程子健、曹世凯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震撼视频 | 中俄“合作—2019”联合反恐演练

2、新兵连生活不止苦与累,还有这“十大幸福瞬间”

3、品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七丨 “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的故事

4、鸿雁传书,兵爸兵妈们的家书让人泪目!

5、这件事他们坚持做了20多年  无数女童命运为之改变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张宇、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王超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