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王宝虎:一名特战队员的人生突击

人民武警 2021-09-21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


  

王宝虎:一名特战队员的人生突击


  记忆,不仅仅是过往风景的留影,更是解读一个人、一个群体精神面貌的编码。第22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宝虎曾是一名普通青年,特战之路上的淬火成钢,成为他的青春记忆。在记忆中与过去的自己相遇、对话,遇到丰碑,知道这丰碑的来之不易;遇到坎坷,重温这坎坷被跨过的喜悦。有痛过之后的领悟,像刺破泥土的嫩芽;有回望来路的成熟,像水滴穿石的艰辛。
  
—题记
  
  日前,天津总队对新兵入伍动机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68%的新兵憧憬特战生活,23%的新兵选择入伍就是奔着当特战队员来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普通青年到特战尖兵的跨越?让我们走近王宝虎,听听他的故事。
  
  王宝虎,1987年出生,2004年入伍,现任天津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中队长。作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宝虎的15年特战生涯里堆满了荣誉。
  
  有人曾说,人的脸就像是履历表。王宝虎面庞黢黑,两颊刀斫斧凿般棱角分明。这样的相貌,想必是特战训练淬炼的结果。“有时候就是为了争口气。否则,做选择的时候可能不够自信,坚持不住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放弃。”王宝虎点燃了一根烟,随着烟头一明一暗,烟雾缓缓升起,他15年的特战经历也在烟雾缭绕中浮现在记者眼前。
  


选择特战,就是选择炽烈燃烧的青春
  
  2004年12月,位于天津南郊的总队新兵训练基地操场上,新兵王宝虎兀自站立。
  
  左手五指并拢,指向前方,左膝微弓,右脚蹬地,王宝虎猛然扑倒,向前滑出去,一次、两次、三次……地面冻得几欲裂开,训练场上完全没有草皮,全是煤渣。王宝虎手掌蹭破了皮肉,磨烂的棉裤翻露出棉絮。
  
  “停停停!”班长孙正国喊停后,拖着王宝虎回宿舍,脱下衣服一看,肘、膝、胯,全都血肉模糊,跟衣服粘在一起……十几年后,特战大队副大队长孙正国仍清楚记得当时那一幕。
  
  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绰号绝不会起错。王宝虎当兵后不久,就得了“狠人”这样的绰号。
  
  当兵前练武、学散打的经历,让王宝虎敢于挑战更高的目标。“老想着啥苦没吃过、啥场面没见过?”他似乎不太满意初出茅庐的自己,“当时就是好逞强,很自负。”但话说回来,那时候,幸亏有了这么一股劲,要不然,王宝虎很可能进不了特勤班。
  
  家在沂蒙山下,从小在原野上奔跑,但接触高空,王宝虎会害怕。一天下午擦玻璃,脚踩在四楼窗台上,王宝虎的两条腿止不住地颤抖。“宝虎,你是不是恐高?”班长一句话,更令他惊慌失措,“还想带你去特勤班,恐高怎么练攀登?
  
  恐高的事,王宝虎决定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在攀登训练场上,王宝虎脚一离地,心里就慌,看地面忽远忽近,会眩晕、冒汗,甚至莫名地瘫软、疲惫。王宝虎强作镇定,每次攀登前,反复给自己做心理工作。
  
  “别人不知道那种痛苦。好像你永远也逃不开那种恐惧,但有些事,带着恐惧照样能做好。”恐高丝毫没有影响王宝虎进入特勤班,而且在日后的特战生涯里,他攀登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快,他愈加信奉一句话:“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与自己作战。
  
  王宝虎对“第一”充满渴望。十几年前的他,并不理解“武无第二”的深刻含义。他只是向往着特战、融入特战,觉得自己必须像真正的特战队员一样做事。
  
  “特战队员一定不服输。”2006年刚晋下士,王宝虎得知总队即将举行“强体健美”比武的消息后,便动了心。但因为身材不够强壮不被领导看好,王宝虎被拒之门外,几番申请后,才被加入集训队。
  
  “一开始什么都不是,只能跟着替补队员练。”心里的不平、不服,激起了他的“狠人”做派,杠铃卧推、哑铃扩胸、负重深蹲,不管数量、时长,王宝虎都要做别人的2倍,硬是照着这样的计划咬牙坚持。
  
  伤病毫无征兆。一天中午训练时,王宝虎突然感到胸口炸开似的疼痛,呼吸困难,走路只能一步一停。比武临近,他越想越怕,决定到医院检查。“两厘米气胸。就是说,你的肺上裂开两厘米的口子。必须马上住院。”医生的话像晴天霹雳一样,把王宝虎吓蒙了。
  
  王宝虎问:“有没有办法暂时缓解一下,因为马上要比武。”医生摇头。他又问:“如果不做手术,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医生没有回答。他问:“能不能不住院,带上药回去治疗?”医生又摇头。
  
  王宝虎站起来转身就走。一位年龄稍大的男医生拉拽着他,另一名女医生指着他的鼻子大声斥责:“你不要命了!”王宝虎喘着粗气,要给医院写保证书。
  
  医生最终没有拗过他,无奈地让他离开。比武剩下10天时间,王宝虎喘着粗气、忍着剧痛照常训练。比武中,他赢得了两项第一、一项第二,凭借着优异的综合成绩夺得了总队冠军。在返营的大巴车上,战友们兴高采烈,但他痛不欲生。支队随后举办了庆功宴,战友邀请他举杯庆祝时,他脸色苍白,随即倒下。
  
  王宝虎最终还是躺在医院,局部麻醉使他感到浑身一阵清凉,管子从胸口插进肺部,积水抽出来,他终于能够畅快地呼吸。昏迷中,只看到医生的样子越来越模糊……
  
  这一阵剧痛,成了王宝虎最鲜明的青春记忆。
  
  他没想到,特战生涯一开始,他对特战事业的爱燃烧得这样炽烈。
  


吃大苦才能担大任,这是一路走来最深的领悟
  
  烈日当空,燕山脚下一阵枪响。
  
  王宝虎举枪射击,百米开外并列的10个靶子应声倒下。
  
  这是武警部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比武中的一个课目。一组5人,接力攀登、射击、下滑,考验精度、速度和协同配合,爬得快,还得打得准。王宝虎攀上顶部,转身去拉后面队员时,右手卡进滑轮,猛地一拽,指甲脱落。
  
  “你肯定没见过手心冒烟。”王宝虎说,戴战术手套影响射击精度,更影响速度和时间。为了快几秒,他们用护膝代替手套。80多米,抓绳滑下去,用来掌控速度的“8字环”烫得没法碰,“护膝早破了。绳子上尽是血,两手麻木,毫无感觉……”
  
  “总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候是漫长的煎熬、忍耐,甚至钻心的疼、刻骨的痛……”王宝虎的记忆中,有太多这样的片段:饥寒交加,忍受着肌肉的抽搐,在冰水里跋涉;扛着重物奔跑,却感觉离终点越来越远;烈日下拼尽全力,想大喊一声,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有时候,真的是不要命了。”王宝虎描述那种感觉,“当你真正冲破一道极限时,会给自己一个坚定的信号,包括身体的、意志的、心理的极限。
  
  2008年,总队与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一次联合演练。他在20多米高的楼层攀爬时,只觉得左腿被什么东西剐蹭了一下,后来,靴子越来越沉,像被黏稠的液体粘住了一样。他查看左腿,迎面骨上被扯掉巴掌大的一块皮肉,露出的白骨上划出一道青色痕迹。他扯掉衣袖绑住伤腿,一瘸一拐地向终点挪去,直到战友冲上来将他背起。
  
  “当时攫住你的,不是疼痛,而是震惊和恐惧。当时就想,要冲过去、战胜它。”王宝虎说,有些关口,是事到临头一咬牙、一狠心就能过去的,有些却像水滴穿石。“反正,想在特战岗位立足,就得吃大苦。吃大苦,才能担大任。
  
  “宝虎队长以前还有个绰号,叫‘王一发’,好多人都不知道。”中士程正通笑着说:“意思就是,打靶只能上一发。
  
  打得准不准,关系到特战队员的颜面。特战队员比你想象的还要在意他们的射击成绩。谁要是上不了靶,一定会成为大家揶揄的对象。程正通跟王宝虎一样,习惯性地定睛注视,眉毛上挑。程正通说,这和射击专业训练有关系。他伸出右手食指,“我们特别爱护这根手指。哪里受伤都无所谓,这根手指要爱护起来,扣动扳机要靠指肚的敏感度。
  
  被人喊“王一发”的那段时间,王宝虎把沙绑腿缠在手腕上练据枪,晚上睡觉也缠着。平躺着,右手仍保持握枪姿势,把右臂端起来,睡熟了,一放松,沙绑腿砸醒自己,醒来后再继续端起来。“也不知道这个办法是否科学。”他说:“就是不达目标不罢休,跟自己较劲。
  
  王宝虎本来是以爆发力见长的。力量从接触地面的支撑点聚集,传过腰和臂,在拳锋与拳靶接触的瞬间完全爆发出来——这是最让他痴迷的。但射击是针尖对麦芒,在毫秒之间争高下,要收心、要克制,要随时能静下来,把精力凝聚于一点。
  
  “有些苦是锤炼筋骨,有些是磨炼意志,更难的是打磨心性。精神专注是一种力量。”除了持久定型、反复训练,激活动作惯性,强化肌肉的记忆力,王宝虎也像其他队员一样,在手腕上挂杠铃片、用针线穿米粒,反复按压一次性电子打火机的引火簧,来锻炼食指的敏感度和力度。
  
  一次野外驻训,一轮手枪精度射击下来,队员们最好成绩只有48环。
  
  “怎么没有50环?”王宝虎问。
  
  “48环已经很不容易。光线环境、枪械和人员的状态都要考虑。”程正通说。
  
  王宝虎一言不发,端枪连射,打出50环。
  


像一柄利刃藏在鞘中,待机而发
  
  2010年4月21日,宁静突然被打破,他听到使命在召唤。
  
  “8时许,一名歹徒闯进南开大学某学院女生宿舍楼,劫持1名宿舍管理员和4名女学生,警方经过谈判,解救了其中3名人质。随后事态演变成僵局。”中队长刘红军在车上通报任务。
  
  此时,汽车正鸣响着警笛,一路超车、抢道,向现地赶去。
  
  王宝虎坐在刘红军对面,紧挨他的,是同一编组的下士刘雪松、修伟毅。3人同时注视着刘红军。“兄弟们,根据通报的情况,歹徒带着凶器……”刘红军的目光与3人交汇。王宝虎的脑海里,浮现现场会发生的各种情形。刘雪松、修伟毅同样一言不发。3人正襟危坐。车里的气氛,只是一个“静”字。
  
  警戒线外,聚集了上千名师生。一名公安人员握着对讲机,从人群中跑过来,车辆停下,特战队员下车,跟随公安人员向警戒区内跑去。
  
  指挥组设置在事发地点对面的宿舍楼内。“为学生考虑,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开枪、不要见血。”校方领导几乎是在央求。王宝虎贴近窗沿,望向对面的宿舍楼,狡猾的歹徒将4楼一间宿舍窗帘全部拉上。公安人员抓拍照片,从撩起的窗帘后,露出一把明晃晃的砍刀,一名女生被歹徒钳住脖子,挡在身前。
  
  据公安人员介绍,该名歹徒5年前因劫持人质被判有期徒刑,3个月前刚刚刑满获释,有作案经验,而且凶残狡猾。不久前出狱后,与前女友发生感情争执,对方避之不见,杨某气急之下闯进校园,劫持人质,要挟警方将前女友带到现场,要与她“做个了断”。
  
  视线阻挡,狙击不可能。特战队员查看与现场结构相同的一间宿舍,王宝虎提出采用破门突入、瞬间制伏的战法。此时,谈判专家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歹徒似乎已经达到情绪崩溃的临界点,声嘶力竭地向外喊话,“你们不要拖延时间。”“再不把人带来,我就要动手了。”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紧张的气氛,压迫着人们的神经。
  
  突击方案敲定了。王宝虎带两名队友,在结构相同的一间宿舍内,设出模拟现场,通过演练确定突击方位、时间、距离和协同动作。随后,特战小组悄无声息潜伏到案发现场宿舍门外。后续处置的公安人员和新闻记者屏住呼吸,在距离案发宿舍20米左右的楼梯上静静等待。战斗一触即发。
  
  “3、2、1!”王宝虎打完手语,修伟毅起脚破门,刘雪松顺势上去控住门板防止弹回。王宝虎腾身跃起,扑了上去。
  
  歹徒大吃一惊,手里的砍刀向王宝虎迎面抡来,王宝虎侧身一闪,贴身上前,一个夹颈别肘,把体重将近200斤的歹徒摁倒在地。数秒后,其他人赶上来。歹徒被戴上手铐,押离现场,从他身上卸下一把匕首、一把砍刀、一把自制手枪。
  
  两名女大学生受了惊吓,蜷缩在椅子上,想要起身致意,但脸色苍白,双腿颤抖。时间突然缓慢下来,王宝虎脑子里一片空白。方才破门的刹那,他的视域里,只看到歹徒的一张狰狞的面孔,不断放大。他跟随公安人员之后,走出宿舍楼时,在外面等待的师生们夹道鼓掌。
  
  王宝虎回到车上,感到后背一阵凉风,伸手一摸,衣服从里到外都已经湿透。刘红军从车窗外递过来一瓶矿泉水,问道:“没受伤吧?”王宝虎抬起左手一看,手掌外侧擦破皮肉而已。他静静坐着,渐渐平复下来。
  
  处置行动前,他向刘红军要来手机,想给家里打个电话,还没拨出去,又把手机还给刘红军。当时,只想跟家人说句话,但时间太紧,他很快把这个念头抛之脑后。
  
  9年一晃过去了。王宝虎先后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30余次,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这次突击的记忆以及萦绕着记忆的思考,一直在沉淀着。“考验真正来临时,战士心里就是那两个字——忠诚,它会驱使着你、支撑着你,让你一往无前。
  
累累疤痕,记录着跋涉的足迹
  
  王宝虎在特战分队一扎就是15年,他几乎参加了这些年来部队组织的所有比武、集训、演练,毋庸置疑地成为一名“老特战”。他在武警部队组织的首届特战分队骨干集训中获得“勇士徽章”;当“魔鬼周”极限训练写进大纲、列入每季度训练计划时,他由跟队参训,转而带队组训。
  
  上等兵陈同金纳闷。他早就听到中队长王宝虎的故事,想尽办法来到特战中队,就是想要成为像王宝虎一样的英雄。他想象中的王宝虎矫健、勇武、出类拔萃,但在一次“魔鬼周”极限训练中,陈同金从队伍后看到王宝虎的背影。在崎岖的山石路上负重奔袭,王宝虎用一根树枝作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王宝虎的背影看上去与30多岁的年龄不符,更与陈同金想象中的英雄形象不符。新兵总在向老兵学样,陈同金却因此困惑了。
  
  “那次演练中,一名战士跟宝虎队长搭配,由于他的疏忽,宝虎队长伤到了膝盖。当时‘咔嚓’一声没在意。晚上,膝盖肿得像馒头一样。”上士班长孙启峰对陈同金说,那名战士看见宝虎队长的伤势流下了眼泪。“咱们特战队员间,有一种很深的、特殊的战友情……”
  
  中队的老兵们告诉陈同金,特战队员把伤疤看成一种荣誉,那是经过历练的象征,是艰苦跋涉的足迹。
  
  “魔鬼周”极限训练中,长途奔袭、抢占坡顶、推行车辆等体能课目接连展开,正午时分,队员们大汗淋漓,烈日照得陈同金眩晕乏力。这时,他真正佩服起王宝虎——面对不间断的突发情况,王宝虎始终不急不躁,从奔袭、抢坡,到最后冲刺,表情中看不出激动和紧张,更没有丝毫困乏、疲怠。他的形象,始终硬得像块钢铁。
  
  陈同金想,这才是特战队员应该成为的样子吧!
  
  当晚休息时,陈同金挨着王宝虎坐下。他想说些什么,但又觉得自己的话一定太幼稚。他干脆一言不发地聆听,通过只言片语,拼接着王宝虎经历过的特战生涯。吃过许多苦,受过许多伤,那些伤疤,才是真正的荣誉勋章。王宝虎扶着身旁一棵柳树对陈同金说:“你看这些树,受过伤的地方会结下疤,这些地方往往更坚硬。
  
  山里不见星月,夜晚静得出奇。陈同金休息后,王宝虎也泛起了思绪。有时候,伤疤会提醒自己走过的路。右腿骨裂,左腿迎面骨损伤,右膝半月板损伤、软骨挫伤,精索静脉曲张,气胸,腰椎间盘两节突出、两节膨出,韧带松弛,神经性耳鸣,颈椎增生……这些伤,是自己在特战生涯中踩下的足迹,他因此感受到特战生涯之重,他习惯了这种负重,只有负重,才能走得扎实。
  
  排长白振兴手腕骨折后畸形愈合、腿部韧带损伤,但他早就习惯了带着伤痛负重前行。班长舒峰右脚距骨软骨损伤,这并不妨碍他在武警部队“巅峰”比武中夺回荣誉。班长曹建伟脊椎4至5节硬膜囊受压变平,大腿长时间麻木,但他仍旧坚持训练……特战分队里,这样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但有些伤痛,却超出了承受的范围。班长邢加兴半月板撕裂,他决定服役期满后退出现役,支队、大队都尽力挽留,王宝虎和指导员焦大海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劝他留队,邢加兴含着眼泪,在去留之间徘徊良久……中队失去一个好苗子,比什么都更令人惋惜,特战队员之间的感情,比什么都更难割舍。
  
  王宝虎总希望自己在经历一番拼搏后获得的启迪,也能同样地启迪官兵。当兵之前,他也曾迷茫、叛逆过,中断学业,丢掉书本,决定跟随叔父去当卡车司机,学会了喝酒、抽烟、讲粗话,任凭生活变成“眼前的苟且”;当兵之后,他多次受伤养病,曾经感受到从巅峰滑下的失落,也经历过挣扎、奋起的过程;他曾经莽撞、自负,也曾在压力之下做过一番内心斗争……这是真正的青春记忆。
  
  “挣脱的办法,不是驯服,不是忘记,而是战胜。”王宝虎沿着被伤疤记录下的足迹,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形成了一种信念:强大不是外在的,内心的强大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
  
时刻准备下一次突击
  
  什么是幸福?是能陪伴家人、能有所建树、能做出贡献、能获得闲暇、能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经历,还是能无怨无悔地走下去?随着年龄增长,王宝虎思考更多的是这样的问题。
  
  特战生涯是紧张、激烈、富有挑战的,但在许多时候,它也会归于平凡。并且,它的紧张、激烈和富有挑战,会令人更深刻、更直接、更难以逃避地感受到自己的平凡,并且认清自己的不足。
  
  他也有过一次次挫败的经历。王宝虎先后3次代表总队参加武警部队标兵教练员比武,但3次都以失败告终。他对严酷的挑战习以为常,但挫败感仍然难以驱散,一度成为他的心病。但军人对荣誉的崇尚、对胜利的渴望,驱使他必须向前。2018年,他在经历3次失败后,再次参与严酷的比武时,最终拿下“标兵教练员”的称号。
  
  他也感受到一路的坎坷和艰难。2018年年初,王宝虎担任改革后新成立的特战三中队中队长,当时的中队骨干缺、底子薄、基础差,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实战化对抗演练和比武中,他和他的中队,一次次成为别人蹂躏的对象。
  
  但平凡也是幸福的。王宝虎经常念叨,自己一个农村孩子能够扎根军营,这些年尽管再忙再累,还是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当父亲后,感觉自己心里有一块地方变得柔软了。而且这块柔软的地方,一直在生长、扩大。”他说:“自己亏欠家人比较多。但妻子是一名转业军人,能理解。
  
  15年特战生涯加深了王宝虎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身体、意志的极限被突破时,日常的纷扰、杂念全都离你而去,心里一尘不染,非常空旷。这时候你会认清自己是谁、明白人生的意义、知道什么东西最珍贵、最重要。”王宝虎说,在那些艰苦的极限训练中,他也会想着自己的妻子,抽时间跟儿子视频。特殊的经历,更让他感悟到家人的重要。
  
  训练场总是魂牵梦绕。每次被事务打断后,王宝虎总是迫切地回到训练场,回归主业。不久前,他带队到蓟州盘山驻训时,患了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训练,他每天一早起来输液,赶在训练前调整好状态。他患有神经性耳鸣,但他每次都拿着秒表,在队员身后给大家卡时间。尽管一说话就咳嗽,但他还是忍不住要讲。
  
  实战化训练在不断深入。王宝虎萌生一个想法,在特战一中队打造一个书屋,这样能让队员们静下心学习,“打仗更要靠知识、靠头脑”。他联系特警学院老师,搜集反恐战例、教案、视频,购买300多册军事理论和有关战史、战例的书籍,供官兵“挑灯研战”。
  
  对抗成了训练常态,打仗的气息越来越浓。在盘山深处一所独立房外,红方分队展开“端黑窝子”处置行动。王宝虎依图讲解,通报情况,向队员们讲清突击方向、时间节点并参与演练,与队员协同配合。
  
  风停草偃,天高云淡,队员疾走无声。潜伏、逼近、合围,激战打响……
  
  眼前的一切那样熟悉。
  
  沂蒙山下,广阔的原野上,一群孩子自由地奔跑,在“战壕”间挥师跃进,攻城拔寨,畅快淋漓。麦收时节,金黄漫野,生机盎然。
  
  小时候,父辈给王宝虎和堂兄分别取名“林海”“雪原”。他仿佛又听到人们喊他的小名“林海”。他是红色沂蒙养育的孩子,红色沂蒙养育的人,都有很深的英雄情结。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是发自内心的,就好像吃饭穿衣、呼吸空气一样习以为常。
  
  王宝虎感到自己充满力量,他在准备着下一次突击。


短评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有人说,一个人在40岁之后,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父母的基因,决定了40岁之前的物理相貌。但40岁之后,在历练、打拼中成就的涵养、气度,会越来越多展示出自己的精神面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40岁不是唯一的分界点。变化气质的量化积累,每年每月每日都在发生着,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岁月消长中成就今天的你。从这一点来说,人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正是逐梦的意义。    “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宝虎曾是一名普通青年,特战之路上的淬火成钢,成为他的青春记忆。这记忆不仅仅是过往风景的留影,更是解读一个群体或个人精神面貌的编码。在记忆中与过去的自己相遇、对话,遇到丰碑,知道这丰碑的来之不易;遇到坎坷,重温这坎坷被跨过的喜悦。这记忆是鲜明的、灼热的,有痛过之后的领悟,像刺破泥土的嫩芽;有回望来路的成熟,像水滴穿石的艰辛……    成长是一种领悟。在记忆深处,这些领悟会绽放光芒,给未来以启迪,也会挽起狂澜,为将来拼搏注入澎湃的力量。那些登高才能见识的风景,在心海里洞然若炬;那些拼搏留下的伤疤,在结痂愈合之后变得更加坚硬。    鲁迅先生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新战士向往特战生活,正是因为“特战”二字彰显着青春的生力,革命军人要把这样的生力发挥到极致。    将来的记忆,是对初心的回答。投身逐梦强军的人生征途,绚烂精彩的青春记忆需要铭记,更等待每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去拼搏、创造。最后,用冰心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文字:闫宏斌

供图:程子健、周旭升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王蒙利:人生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搏击赛

2、星期特刊丨彝族军官布哈:一个文科状元的扶贫之路

3、星期特刊丨在琐碎与艰辛中传递温暖

4、星期特刊丨告别“阅兵村”

5、星期特刊丨国旗之爱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贾振雄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张宇、王文

值班编辑:王英豪、王超、李京哲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