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艰巨的使命

人民武警 2021-09-21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艰巨的使命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回眸(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小米加步枪”打天下,这是对国内战争中人民军队以简陋供应方式加上落后的武器来夺取胜利的概括。进入朝鲜战场后,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的美军,志愿军仍要继续发扬敢以劣势装备迎战强敌的老传统,同时又必须掌握一些能与敌抗衡的技术装备。当时毛泽东就对全军强调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31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根据中共中央“边打边建”的方针,新中国的军队将战场作为演习场,经过实战锻炼,部队的装备和技术飞速发展,与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从此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以引进装备和实战锻炼提升军队装备技术水平

  

  近现代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代表着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旧中国因长期停留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百年间严重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及武器装备也同西方国家出现了“代差”,直至洋务运动后才靠购买国外枪炮来装备军队,又因国家贫困和外部限制而导致购入的装备量少质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后,长期处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艰苦环境,靠战场缴获来解决装备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全军武器还都是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万国牌”老旧装备,又缺乏弹药和零配件来源。中共中央研究入朝的决策时,毛泽东专门让周恩来赴苏洽谈武器供应,在争取免费和租借未果后,最后达成以出厂价五折的价格购买所需装备。

  

  志愿军入朝时,从苏联采购的装备尚未运到,只好继续使用杂牌武器,又紧急采取了“换枪”方式。由于此前一个班的步枪口径常有好几种,部队为供应弹药只好按枪炮的口径、型号统一作了互换调配,以军、师为单位使用同一型号武器。如第38军基本上都使用日制的三八式步枪等步兵武器,第40军则主要使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制枪械。由于国内缺少相应的弹药生产线,中央军委紧急通知各大区采取“打扫仓库底子”的方式搜集不同口径的子弹、炮弹,分类后送到前线,这样才勉强维持了前四次战役的最低需求。第五次战役开始前,入朝部队大部更换了运到的苏联武器,虽然其中大半是二战中用过的旧装备,却实现了制式的标准化,能及时保障弹药供应,并可以得到维修装备的零配件,我军过去“小米加步枪”的面貌变成整齐配套的各种枪械加大炮。

  

  在入朝初期,志愿军不仅没有海空掩护,也没有坦克、重炮,只能依靠步兵武器和中小口径炮,并以徒步运动方式,同高度机械化的强敌交战。部队靠着英勇顽强和近战夜战,大胆实施穿插迂回,能够一再突破美军及其仆从军的防线,使其败退到三八线以南。不过通过实战也证明,志愿军因缺少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很难达成团以上规模的歼灭战,尤其是在夜间包围敌军后“啃不动”,天亮后就挡不住敌在飞机掩护和坦克群开路下突围。特别是到了第五次战役期间,美军摸清了志愿军的弱点,有了应对进攻的方法,其前线反扑也愈来愈凶猛,对中朝军队后方的绞杀式轰炸随之花样翻新。1951年夏季以后实施阵地防御战时,志愿军如果不加强前线火力就难以挡住敌军的地面进攻,不增强以空军为主的防空力量也无法保卫后方。坚强的意志能在一定时期内弥补装备落后的缺陷,却不能取代武器的作用,想取得持久作战的胜利离不开装备和技术的改善。

  

  抗美援朝战争前8个月的运动战,相当于给新中国的军队开设了活生生的现代化战争课堂,全军上下通过全新的现代化战争实践,打开了一扇在军事上睁眼看世界的窗口,充分认识到掌握现代化装备的重要性。随后,志愿军提出了“阵地作学校,变工事为操场”的要求,前线部队和国内预备参战的部队在更换苏式装备时都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国内有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踊跃报考军事学校,许多人经过短期学习后就尽快毕业,被分配到新建的技术兵种充当骨干。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央军委派刘伯承到南京迅速组建军事学院,并于1951年1月开学。许多师以上干部经过短期学习后就到朝鲜战场任职,同时学院又邀请志愿军中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轮番来授课。后来,毛泽东还要求解放军除驻西藏、新疆外的作战部队师以上干部都要轮流到朝鲜战地见学,并强调“不许不去”,这又让全军高级干部普遍对现代化战争有了实际感受。

  

  朝鲜战场激战正酣时,国内开办了许多技术门类的军校进行速成教育,如十几所航校都对飞行学员展开了突击性训练。按世界上训练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的惯例,一般需要训练300个小时以上才能进行战斗飞行,在美国则需要500个小时。新中国的飞行员急需参战,只好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训练方法,由苏联和国内的教员带飞50至60个小时,飞行员掌握了简单的驾驶技术后即奔赴战场。国内各炮兵学校和训练基地也进行了速成式培训,当苏式火炮运到后,只讲解了要领并进行短时间操作和实弹训练后,就到战场上去实战。坦克兵训练更是用“一对一教”的办法,由苏联调来10个现役坦克团,中国相应地以10个团按苏军编制对应地接收这批运来的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T-34坦克、JS-2坦克以及S-100自行火炮)。因时间紧迫,接收时打破训练常规,由苏军讲解员通过翻译做简单讲解,再由各个坦克乘员手把手教,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画,用三个月便完成了参战突击训练。中国坦克驾驶员仅驾驶四五个小时,炮手也仅发射过二三十发炮弹,刚刚达到“开得动、打得响”就入朝作战。

  

  1951年春季之后,中央军委派部队入朝参战时又采取了“轮战”形式。换装了苏式装备的部队大都马上开赴前线,经过锻炼后再到战区后方或国内休整,再派新的部队去一线接替。这样既解决了志愿军的休整、补充,也让全军大部分的陆军、空军单位有了现代化战争的实地锻炼。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以“志愿军”名义入朝的部队先后达297万人,其占全军的比例如下:

  

  步兵共25个军79个师,占全军比例73%

  炮兵共16个师,占全军比例67%

  坦克兵共2个师,占全军比例67%

  铁道兵共10个师,占全军比例100%

  航空兵共12个师,占全军比例52%

  

  得到苏制武器的持续供应后,全军又掀起学文化、学科技的热潮,又有了朝鲜战场作为实战锻炼的场所,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从很低的起点上起步,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当时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毛泽东对此曾高兴地说过:“我们过去打了二十几年仗,从来没有空军,只有人家炸我们。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16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向世界强手学习,建设现代化技术兵种

  

  志愿军的装备和技术得到大改善后,抗美援朝战争才真正进入了现代化战争的阶段。前线部队在同世界上火力最强的敌手交锋时,能有效地守住三八线附近的固定阵地,空军在后方也能进行大机群交战以掩护交通线和重点目标,名副其实是越战越强。

  

  在世界战争史上,军队由以枪战为主过渡到以炮战为主,是军队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军队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完成了这一历史性过渡的。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火炮都是战场杀伤的主要武器,造成的伤亡占作战伤亡比例都在70%以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因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在国内历次战争中主要还是以步兵武器消灭敌人(只是战略决战时炮兵杀伤才占了多数)。志愿军入朝进行运动战时,仍主要依靠随身携带的步兵武器,进入阵地战后才以火炮作为杀伤敌人的主要武器。志愿军装备的各种炮达到1.5万门,火力虽仍不如美军,但在集中使用时也能同美军对等地进行炮战,并能有力地摧毁敌前沿工事并拦阻其进攻。例如在1952年秋的上甘岭战役期间,炮火杀伤就占歼敌数的70%以上。

  

  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即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还首次拥有了局部炮火优势,为部队在敌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坚固阵地中突破打开了通道。据美军的统计,在朝鲜战场上的伤亡约32%是枪弹造成,62%是由炮火所造成,这也说明新中国的炮兵经过这场战争真正变成了“战争之神”。

  

  朝鲜战争开始了世界航空史上以喷气式飞机交战的新时代,新中国空军刚建立仅一年就参加了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空中战争,并以实战将自己锻炼成为一支强大的全新的技术兵种。解放战争期间开办的东北老航校,只培训出几十名刚会驾驭螺旋桨飞机的飞行员,却实现了人民空军最初的奠基。至1950年秋天,解放军建立了一个航空兵旅(后改为空4师),空军总共有150架飞机。此时美军总共有3.1万架飞机,在朝鲜半岛保持着1000多架作战飞机。同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对手交战,既要冒极大的风险,又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当时新中国建设和使用空军有一些特殊有利条件,首先全军选调的飞行员都是在政治上经过考验,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并经历过战斗锻炼的连排干部,其中许多人还是英雄和功臣。他们虽没有空战经验,在陆战中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战斗作风和不畏艰险的心理素质。同时,新中国的空军建设和入朝作战得到了苏联空军的帮助,当时苏联战斗机的性能和许多航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使中国空军的训练和作战能从一个较高的基点上起步。

  

  1950年12月,毛泽东同意刚建立的空军在苏联空军掩护下开始初战,并指示“采取稳当的办法为好”。他还特别指出:“一鸣则已,不必惊人。”中国飞行员最初参加空战时,主要是以小规模出击了解空战知识。经过9个月的初战,中国空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空战,不久后又能独立作战,在鸭绿江至清川江之间形成了一个“米格走廊”,掩护了地面的主要运输线。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于1951年11月2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感叹:“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参战的中国空军部队都要求得到“志愿军”这一光荣称号,经毛泽东批准,凡参加朝鲜空战的部队都算志愿军。由于空军的作战机场都在中国东北,除空勤人员起飞入朝的短时间外,大多数人还留在国内,因此被人称为“抗美援朝不过江的志愿军”。

  

  抗美援朝期间的激烈空战,锻炼出新中国第一批有着史诗般经历的英雄飞行员。空4师和空3师最老的一批飞行员出身于东北航校,是在以牛车当牵引车,以酒精代替航空煤油的情况下开始训练的。入朝前部队改装米格-15飞机时,有的人只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飞行训练,就敢于同有过2000个以上飞行小时的美军飞行“老油条”交锋。他们上天后,起初技术生疏,就以“空中拼刺刀”的方式同敌机做近距离拼搏。在这种激战中,志愿军空军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空3师的大队长王海带领全大队团结战斗,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1952年2月10日,美军第五号王牌的飞行员乔治·A·戴维斯少校在空战中机坠人亡,击落他的飞行员正是着名的志愿军空4师的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被誉为美军头号王牌飞行员的约瑟夫·麦康内尔上尉在1953年4月12日的空战中被击落,他本人跳伞到海上逃生。在战后经过中美双方核实,击落他的是中国空军第15师的飞行员、二级战斗英雄蒋道平。另外一位美军的“双料王牌”(击落过10架)飞行员费席尔于1953年4月7日偷袭志愿军返场飞机时,被空15师飞行员、二级战斗英雄韩德彩击落。后来费席尔曾到中国访问会见韩德彩,笔者曾参加了会面,在场听到二人回忆当时空中搏斗的过程,深深感到志愿军空军新手能打掉那个老手,就是靠部队倡导的“勇敢加技术”。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空军几乎是白手起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不过美军航空兵因有世界上最强的实力,在战时还一直能控制朝鲜的制空权,不过其在北朝鲜西海岸上空的活动却常受到中国空军的打击。朝鲜北方和鸭绿江边的一些重点目标如当时亚洲的着名水电站水丰电站,因中苏空军的保护一直没有被美机炸毁,这就保证了对朝鲜北方和中国东北的供电。经过这场战争,解放军空军已发展到拥有23个航空兵师,近3000架飞机。

  

  抗美援朝战争的实战锻炼,使中国陆军传统的步兵学会了打现代化战争,又打出了一个强大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等也按现代战争要求有了飞跃发展。中国空军的发展速度更是举世未有,从战斗机的数量和质量上看仅次于美苏而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抗美援朝战争是部队装备技术进步最快的阶段之一。这种发展既是中国军民自己奋斗的结果,也是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先进军事科技成果产生的效应。周恩来曾就此指出:“虽然在装备、武器和火力上,我们比美帝国主义还弱,但是我们从敌人方面学会了不少东西,现在我们已经锻炼出来了,我们懂得了如何击退他们的进攻。”“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有几方面:向老师那里学习,这就是向马列主义和苏联学习;向群众学习;还有一条,我们要向敌人学习。所以,朝鲜战争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297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通过同有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美军反复斗智斗勇,中国军队也从对手那里学到了不少打现代化战争的知识。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上将克拉克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时曾叹息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来自于敌方统帅的这段话,也证明了中国军队在这场当时世界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中越战越强。

  


改变文化科技落后状态,走国防现代化之路

  

  通过在战争中“边打边建”,新中国军队在技术装备上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逐步缩小。通过战争学习战争,部队进行现代战争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由于新中国在国力和技术条件上同美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短时间又无法弥补,志愿军主要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同敌人在朝鲜这一局部战场形成相对均势,迫使美国妥协停战。当年交战双方能基本形成势均力敌的状态,主要是在四个重要领域形成了平衡:

  

  双方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形成平衡——敌打联合国旗号,我与苏联结盟并促进国际民族解放运动;

  双方在作战空间形成了平衡——敌有海空优势,我有陆上优势和地下优势;

  双方在作战时间形成了平衡——敌控制白天,我擅长夜战能在晚间占优势;

  双方在军人战斗力方面形成了平衡——敌有技术优势,我有战斗精神优势。

  

  从战场双方的作战损失看,尽管美军的火力强度超过中朝方面许多倍(战时美军发射和投掷炮弹、炸弹共330万吨,中朝方面仅发射30万吨),从纯军事的角度看志愿军的人员损失还少于敌人。按战时中方统计看,志愿军战斗损失39万人(包括伤、亡和失踪),却歼敌71万余人(再加上朝鲜人民军的战果共109万人),与敌方的损失为1∶1.8。按照美韩公布的损失数字看,其伤亡高达113万(其中美军14万),估计其中有2/3以上为中国军队所造成。单纯从死亡人数(包括阵亡和不治的伤病人员)对比,中国战时统计牺牲14.8万人(后来加上国内伤病亡和民工损失共牺牲)18万人,朝鲜人民军死亡不足10万人,美军死亡5.4万人,南朝鲜军死亡22万人(“联合国军”其他成员国死亡人数相加总计不足1万人),双方军人死亡人数基本相等。在技术条件相差如此悬殊的条件下,从双方的伤亡对比也能看出志愿军有着相当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丰富实践,新中国的领导人和军队干部都普遍认识到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确定了当时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正规化、现代化和系统学文化。旧中国的经济落后,首要原因在于文化和科技水平落后,这也表现为军队中的士兵多是文盲,缺少现代军事科技知识。过去解放军长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官兵多来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贫苦农民。据1950年全军统计,受过初中以上学校教育的官兵只占1.6%,多数人是入伍后学了一些文化知识,还有28%的人是纯文盲。全军迅速建立起100多所文化补习学校,过去没上过学或仅上过小学、私塾的干部都轮流去学习,在解放初的几年内就为30万以上的干部实行速成的文化补课,后来全军进行现代化建设才有了重要基础。此外,军队技术部门先后聘请了几千名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辅导中国指战员如何操作新式装备。

  

  考虑到国家长远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不能只依靠速成式教育,也不能依赖外国人“手把手”式的教授,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军委就制订了建立各级正规的军事院校的方案。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主要领导人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其中特别提出:我军特种兵部队的建设不能长期依赖苏联的帮助,必须从建设国防的长远任务考虑,立即着手筹建为各特种兵培养军事工程技术干部的军事工程学院,以解决武器修理、装配和设计问题。报告送上后仅8天,毛泽东便批示同意,并要求迅速开始筹办。于是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出现了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校名——“哈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立的同时,军队其他门类的学校以及一些军事科研机构也组建起来并很快开学。

  

  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条件。旧中国极度贫困落后,再加上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很少,难以建设工业和军工业。如国民党政权的抗战前经济状态最好的1936年的财政总收入不过11.7亿元法币,仅相当3.8亿美元。后来抗战期间的约30亿美元的军费,其中一半要靠华侨捐款和苏、美、英援助。而美国在二战中所花的军费共2815亿美元。二战后,国民党当局打内战,半数以上军费都来自于美国支援,最后搞得出现经济崩溃。解放区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保证了财政支出和战争需求。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初,由于建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廉洁政府,在充分动员人民的基础上能迅速恢复经济并进行全面建设,有了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财力。战争期间,国家通过“边打边建”,在境外进行战争的情况下还能在国内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创纪录速度。战争期间,我国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真正做到了“打仗建设两不误”。至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指标上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随即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志愿军入朝参战虽然消耗了一些资财,直接战费为62亿元,1953年停战时的年国民收入却已由三年前的426亿元增至709亿元。抗美援朝战争的战费,只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3.6%和国家财政支出的12%。由于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都投身于捐献支前、拥军增产等活动,开展了增产节约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国内仍能有比战费更多的财力保障经济建设。

  

  中国入朝参战所用的大部分武器由苏联以信用贷款(即只靠信任而不需要抵押品)方式提供,双方又谈定“援朝共同负担”的原则,中方按武器成本的半价计账。战时虽欠下30亿元武器欠款(按汇率相当13亿美元),到1959年便还清,而且还债的数额只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3%,对国家的经济生活影响并不大。

  

  新中国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线”出兵朝鲜,使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并赢得了苏联敬重而获得了“一百五十六项”重大建设工程的援助,从而奠定了工业化的重要基础。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就说过:“苏联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中国人的呢?从打朝鲜战争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两国开始合拢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项。斯大林在世时是一百四十一项,后来赫鲁晓夫同志添了好多项。”(《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24-32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这个着名的“一百五十六项”援助,是重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全面配套,相当于苏联将自己全套工业体系的一个缩小版支援了中国,并派1万多名专家以“手把手教”的方式传授,并无偿提供了配套的技术资料。在这一全面的援建项目中,国防企业占了44项,包括陆海空三军的主战装备制造厂。中国能在几年时间内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这一回报是不可想象的,出兵抗美援朝确实如同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参战利益极大”。

  

  抗美援朝战争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在近代百年间因种种屈辱而受到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这场战争的辉煌胜利而得以重新恢复,全国上下迸发出建设祖国的巨大激情。20世纪的历史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使中国免除了亡国的危险,却未能使华夏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人真正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这场战争的胜利,为全国人民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所产生的巨大效益难以计量。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宝贵精神,更是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完成了历史赋予的艰巨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又历史性地肩负起“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这一艰巨的使命,我们坚信,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向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阔步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战略支撑!


  



短评:

  

从未远离最危险的时候

张 雯

 

  危急时刻,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70年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在异国疆场,志愿军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志愿军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故事和革命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官兵中传颂和发扬,一个个用鲜血染红的番号成为后人传承的精神图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国威和军威,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为全国人民赢得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复杂严峻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从未远离最危险的时候。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和良好发展的态势,又要强化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国家和平和发展就没有保障,国家就可能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就可能被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就可能被打断,中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习主席深刻指出:“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勇于从挫折中奋起,是我军重要的政治品格之一。人民军队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失败的危险,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在挫折磨砺中成长。我军历史上,无数官兵用信仰与忠诚、牺牲与奉献,支撑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伟业,书写了保家卫国、守护和平的辉煌,创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忧患源自责任,使命呼唤担当。对军人而言,备战打仗永远是第一责任,也是唯一常态,必须强化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使命担当,激发官兵不畏艰难、不畏强敌的高昂士气,着力锻造全面过硬、敢打必胜的素质本领,确保部队时刻保持枕戈待旦、严阵以待的战斗状态,关键时刻能够闻令而动、一往无前,如志愿军将士那般,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武警部队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接过英雄钢枪,高擎英雄旗帜,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奋起打赢之志,担当强军之责,砥砺胜战之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开拓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新局面,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文字:国防大学 徐焰

供图:程子健、贾大鹏、常兴科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艰难的抉择

2、星期特刊丨一生坚守英雄的阵地

3、星期特刊丨拔节之路

4、星期特刊丨穿越时空的精神长征

5、星期特刊丨燃旺心中那团火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邹零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