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密林深处

人民武警 2021-09-21

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

密林深处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守库官兵的山中岁月


雪域高原、密林深处、茫茫大海……在万物互联的繁华盛世里,还有一个个孤独的角落、藏着一代代军人的默默坚守。因为懂得了保家卫国的意义,因为扛起了为国奉献的使命,丰盈的精神世界鼓起信念的风帆,他们在艰苦中昂扬拼搏,寂寞得坚韧泰然,孤独得阳光灿烂。

——题记
  

  今年春节后,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参谋长李勇带队再次去执勤一中队检查勤务。还是那条熟悉的路,远离市区繁华。他们从长深高速福建段路旁的一个小镇径直进入,向不远处的大山驶去。沿途的村落逐渐稀疏,到了曲折绵延的山路口已无人家,中队独特的“三点一线”呈现在眼前。

  

  位于山脚的是中队部,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向上盘旋2.5公里,便抵达中队大门验证哨,这里被称作执勤班点。从班点再沿峭壁上的山路向上翻越5公里,便可以抵达中队的最高处——执勤排点。在执勤排点有着中队最重要的一处目标哨——海拔1249.8米高的岗楼哨。岗楼哨地处悬崖边,一眼可纵览山谷。从山脚到山顶,唯一的山路“一线”连起了中队的“三点”,每个营区前的五星红旗在万绿丛中高高飘扬。28年来,一茬茬中队官兵与寂寞共舞、与国旗相依,扎根深山守卫目标。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山里比想象中更冷一些,刺骨的冷风吹到身上,李勇的思绪回到自己的山中岁月。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中队队史上写下了闪亮的一页,中队也成就了今天的他……

  


点散人不散——

爱上山,恋着山,干在深山

  

  2009年1月,到另外一个县中队任职才几个月的李勇临危受命,接任执勤一中队中队长。

  

  中队组建于1993年3月。建队之初,基础薄弱,中队官兵接力奋斗,终于在2000年第一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时隔几年,中队建设出现滑坡,干部骨干管理方式简单,不良风气抬头,“脱贫”又成了燃眉之急。

  

  对于中队基础薄弱、人员分散的现状,支队早已决定下大力进行帮建,但是由谁来当这位举旗人呢?支队党委“一班人”精心挑选,通过综合衡量,把这副带兵育人、负重爬坡、“脱贫摘帽”的重担压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李勇身上。

  

  李勇到中队任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拾起规矩”。“中队的铁纪军规早被某些人抛之脑后,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他与指导员陈功开定下了“改变面貌、快速‘脱贫’、争创先进”的建队思路。

  

  新班子的“三把火”把这堆“潮湿”已久的“干柴”彻底点燃了。

  

  第一把火,扎实落实军事训练“三点”评比周会操、月考核制度,强化以训促管,从训练中抓管理,从管理中肃风纪;第二把火,积极开展干部骨干“站排头”活动,以特色管理的方式记录老同志对新同志的帮带故事,树立“依法带兵、科学带兵、以情带兵”的理念,密切部队内部关系,浓厚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第三把火,把“精品建队”理念贯穿日常一针一线、一米一水、一帚一箕,推动各项工作精细化开展。

  

  李勇从自己做起。训练时,他冲在前、站排头;干活时,他挑大粪、浇菜地,事事带头干,绝不搞特殊;集体看电影、课外休息时,他主动走上哨位,替战士站岗,让战士尽情地放松身心。

  

  在中队创建“先进中队”的关键时刻,指导员陈功开连妻子分娩都没回到她身边照顾,孩子的第一次哭声还是从手机中听到的。他请身为音乐家的岳父为中队创作队歌《大山的士兵》,作词作曲并拍摄制作成MV,倾情教唱。

  

  把战士们的烦恼当成自己的烦恼,为战士们的开心而感到开心。党员干部用心换心、以情生情。

  

  原本只顾着自己利益的个别骨干被深深触动。他们学会了关心战士,组训时一丝不苟,生活上悉心爱兵,还经常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担起了“兵头将尾”应负的责任。

  

  “中队长,中队部和大门口班点的5公里跑集体成绩突破了18分。”“中队长,执勤排点的器械训练整体水平达到了五练习。”……负责队部值班的班长杨家亮、班点工作的老班长凌梦琦以及执勤排点的值班员查显德三位班长纷纷向李勇、陈功开报喜。

  

  李勇和陈功开讨论认为,这些都远远不够,他们提出了“同甘共苦”的口号。每日晚点名,官兵都要齐呼一遍“同甘共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队建设面貌逐渐得到改观,呈现向上发展的态势。中队连续3年在勤训轮换中夺得第一名,连续3年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中队因此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李勇也被支队表彰为“爱队奉献标兵”。

  

  “同甘共苦”作为“队魂”被中队传承,时至今日,站在中队营区,仍能听得见这响亮的口号声,看得到荧屏上这醒目的四个大字。它没有停留在官兵的口头上,而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影响着一茬又一茬的官兵。

  

  现任中队长宋太宇,每星期三雷打不动地会出现在执勤班点、排点。为解决点多人散、教育管理难等问题,中队主官每个月轮流驻点,每周还会搭“送菜车”去各点组织勤务研究,集中统一军事训练动作,传达上级指示,解决各类困难。

  

  现任指导员胡慕林说:“中队虽然点散,但人心不散,每季度按纲建队考评结束后各点都会进行人员互换,中队也会结合人员集中之机组织烧烤晚会、文艺汇演等,给官兵单调的日子绘上颜色。”

  

  一茬茬官兵到了中队、融入中队,自信自觉、自动自发地履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为“队魂”增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注脚。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看这段视频,而后,由我为大家示范一遍正确动作,请认真对比中间存在的差异”。这天下午,班长彭志刚采用“视频和示范正误对比”的方法组织刺杀操训练。

  

  彭志刚在总队、支队“四会”优秀政治教员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还代表支队参加总队“武教头”教练员比武取得了第一名,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在总队封闭式的比武集训中,他每天在教室里学习到凌晨,午休时间就到晒衣场上放开嗓子背教案。战友们经常问他:“你干吗这么拼命?”彭志刚说:“比武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学得多些,就可以多带些经验回中队。”

  

  去年5月,班点上有名列兵的小腿在体能训练时被马蜂叮了,导致皮肤溃烂,整个腿都肿起来了。班点距离中队卫生室2.5公里,每天就等着送菜来的时候把他带去中队治疗。

  

  有次等车时,这名列兵说:“送菜的车有时候来得早,有时候来得晚,车来得晚的话,皮肤就会疼,很难受。”

  

  卫生员杨傲听到后,二话不说便背起他送到中队的卫生室。从那天起,杨傲每天都会提前背着他去治疗,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山路上总有一对迷彩的背影,一条崎岖的山路,来回5公里,就这么背了一个多月。

  

  一辆赛车由15300多个零部件组成,发动机、方向盘、车轮、螺丝钉……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零件组合在一起,各司其责才能让赛车如离弦之箭般驰骋。一个中队的建设也是如此,朝着共同目标的同甘共苦,必然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出接续发展的动力。这或许是执勤一中队十多年蝉联先进的秘诀。



山高志更高——

抬头看山,低头看人,山高人为峰

  

  “我们目标一旦发生情况,损失绝对是无可挽回”,这是目标单位保卫科科长每年新兵下队时给新同志们讲的一句话。

  

  在这里,人不多,任务区数千亩,自然条件艰苦,但官兵的目标只有一个:打胜仗。28年如一日,一茬茬官兵毫不懈怠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

  

  上勤伊始,中队就从实际出发制定执勤规范、设置执勤哨位,并根据时代发展、情况变化查找短板弱项,不断加以改进。

  

  李勇到任不久,就与骨干优化中队执勤方案和兵力部署。中队党支部决定对库区“走一遍、看一遍、绘一遍”。李勇带着骨干,背上干粮,天黑了就睡在山里,花了5天时间把占地数千亩的库区走了个遍。哪里有大路,哪里有小道,哪里有缺口,哪里有水源,哪里自然灾害系数高,他们一一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他们定出了更为合理便捷的上勤路线,一直沿用至今。

  

  “飞泉似电雨非雨,空翠几重山又山”,这是四班班长陶开顺刚下队参观中队执勤点时的第一印象。

  

  除了从山顶流淌下来的泉水发出的哗哗流淌声,还有山中偶尔传来的鸟兽鸣叫声。

  

  凌晨三点半,陶开顺和往常一样走在去往目标哨的路上,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空中飘荡。每年的雨季都是执勤点安全风险系数最高的时候,山里的毒蛇蚊虫出没,山体落石也时刻威胁着执勤哨兵的安全。

  

  今晚恶劣的天气让陶开顺心中有点不安,他示意同组的哨兵:“都走到我右边来。”话音刚落,一阵石头滚落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陶开顺下意识一把揪住前面的哨兵往后扯。一瞬间,一块圆桌般大小的石头落到离哨兵不到一米远的位置。

  

  类似的险情陶开顺遇到过数十次。中队官兵纷纷出谋划策寻找解决办法,最后是炊事员看蜘蛛结网时产生了灵感,想出了给大山“穿衣服”的招儿来规避险情。

  

  “固山网”是大山的“铁衣服”,就是在松动的山体上钉上一张由金属缆绳制成的巨型铁丝网,“兜住”那些随时有可能掉落的石块。但一张铁丝网不可能将整座山都罩住,中队的老班长们给大家总结出了几句防险顺口溜:“一看二听三靠右,岩石掉落树震动;四拉五跑六汇报,应急避险发信号。”

  

  面对如此危险的执勤生活环境,有人问官兵们怕不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回答:“作为军人,我们在危险任务面前就应该无所畏惧。”冰冷的细雨打在他们稚嫩的脸庞上,月光照耀下的身影更显笔直挺拔。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官兵们同样遭受着火灾的威胁,库区内植被茂密、地形复杂。中队其中一个驻点就在库区天然形成的井口内,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将无处可逃。

  

  “大门口遭到可疑人员潜入!”正午时分,一阵警报声在营区响起,应急小组闻令而动,15秒内迅速着装出动,1分钟到达事发地点进行先期处置。

  

  情况发生在大门口验证哨,13时05分,刚上哨不久的士官廖泽鸿看见一名可疑人员向他走来,廖泽鸿令其止步并出示证件,可疑人员并无证件且拒绝接受哨兵检查,企图强行闯入库区。

  

  当班哨兵果断口头警告、拉响警报、并协同应急小组将可疑人员控制。中队在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先后成功处置了10多起潜入库区事件。

  

  “班长,我们的岗楼好高大上,连门禁都有人脸识别。”今年1月,又一批新兵来到中队。新兵杨志在执勤时对领班员发出了感叹。“那可不,执勤环境大改变了,要是换在以前可没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在中队“智慧磐石”工程完工之前,每次夜间哨兵都要提前半小时起床,徒步750多米走过陡峭崎岖的山路才能上勤,途中还要提防蛇虫叮咬,也没有路灯,都是手拿应急棍摸黑探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智慧磐石”工程在中队落地,执勤信息“四体系、一平台”,外围屏障、信息感知、综合报警、联防联动、基础支撑等体系相继落户中队。班点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登记,金属探测仪检查进出人员,车体检查镜检查过往车辆;执勤排点全方位监控目标,徒步上勤变成了乘车巡逻;队部监控各点及执勤目标情况,实现全程遥控指挥……

  

  中队党支部没有因科技强勤带来的便利而放松对中心任务的要求。在支队召开的执勤安全形势分析会上,他们提出了“智慧磐石”工程建设条件下的人装结合勤务训练。

  

  “一班一组汇报:不法分子袭击我哨兵后向沙县岔路口方向逃窜,我组正对不法分子展开追击,无人机已锁定不法分子并实时高空跟踪。”每周五下午,执勤一中队都要组织执勤方案演练。

  

  “嗡嗡,嗡嗡,嗡嗡……”操作手钟朝顺操纵无人机对库区进行全方位的巡查。

  

  “里面的人听着,你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手中武器投降是你唯一的出路……”在果园上方80米高空中,应急班班长颜少伟通过无人机喊话器发起政治攻势。

  

  “新战友”的加入让此次行动事半功倍。中队辖区面积辽阔,加之点多人散,一旦遇有情况发生,搜索和抓捕行动困难重重。无人机、电磁反制枪、夜视仪等信息化装备配发后,全区搜索、智能锁定跟踪、摄录取证、高空警告等全方位一体化技术配合执行任务,大大提高了行动效率和处置效果。

  

  “行动!”中队长一声令下。“应急班汇报:我班已将不法分子围困在果园,并成功将其抓获,无人员伤亡,无弹药损耗。”

  

  “无论硬件条件怎么改进,我们都要坚决纠治麻痹思想。”中队党支部“一班人”头脑清醒。

  

  在多重考验面前,中队官兵28年来确保库区安全无事故。目标单位领导说:“大山深处,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有这么履职尽责、本领过硬的武警战士守卫库区,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一茬茬中队官兵的回答是,我们守在深山,就是为祖国的强大出一份力,祖国的强大又不断提升中队执勤条件、作战装备,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练强本领、履职尽责呢?



路远心不远——

心中有国,眼前有家,遇见更好的自己

  

  群山环抱、山谷狭长、植被茂密、位置偏远、孤独寂寥,这是中队最真实的写照。

  

  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冬天气温常常在零下四五摄氏度,市区出太阳、山上执勤点飘雪花。到了梅雨时节,被子潮湿得都能拧出水,常年衣服要靠烘干机烘干。许多战士因为天气湿冷患上了风湿等疾病。

  

  前些年,执勤点生活设施较差,唯一的水源就是半山腰上的小水潭,取水稍加过滤净化一下就是中队的生活用水。下大雨时,落下的树叶堵住了水管,水就流不下来了。只能等雨过后,跑到1.2公里外的水源处通水管。到冬天时,水管又会因为气温骤降而结冰冻住,只能取冰化水。守在深山的官兵,最期待的莫过于与家人通一通电话、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但山里并没有这个条件,信号基站还未在这里铺设,几十号人唯一能用的还是中队定制的插卡电话。

  

  如今,这里已是大变样,执勤信息化建设走在了支队前列,官兵们的衣食住行也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曾经的上下铺变成了单人木床、水潭取水变成了自来水、插卡电话变了移动4G,还新建了阳光房晒衣场,配备了智能烘干机,大家笑着说,“生活终于奔小康了”。

  

  2019年年底,战友们从山下运来建筑材料。在海拔1249.8米的山上,一个智能一体化的哨位改建完工,建成了集备勤、休息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岗楼。大家那个高兴:“2号哨一楼终于有宿舍了。”

  

  但是有些是无法改变的。

  

  “王书鑫,在上面咋样啊?”“好着呢,你咋样啊?江明灿。”这是同一个中队的两名新兵在通过微信视频对话。

  

  中队守卫的目标地域被国家林业局鉴定为原始森林,生活在这里,官兵们经常自嘲,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是你在中队部、他在大门口班点、而我在执勤排点。中队建队至今没有拍过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官兵们有时还会因为手机没有信号而满山找信号与家人联系。

  

  每年新兵刚分配到这里,都会感觉难以接受,情绪波动较大。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夜晚,新兵李温博第一次自己上2号岗楼哨,望着岗楼外寂静的大山和天空中的月亮,心里冒出了这样的想法。

  

  之前一直有老兵带哨,今晚开始单独执勤了。没有老兵和他唠嗑,2个小时的执勤时间显得更加漫长。

  

  从北京来当兵,原本激情澎湃的他,望着眼前的一切,不由得开始想家了。

  

  “嗒、嗒……”楼梯传来了脚步声,指导员胡慕林上来查哨了。

  

  “我看你最近好像心神不宁,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胡慕林看出了这名新来的同志有心事。“这里的环境还能适应吧?”

  

  “跟我想象中的部队不大一样。”李温博已经站了一个小时,见指导员问他,索性向指导员倾诉心声,“感觉这里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每天都要执勤,条件也特别艰苦,并没有从军前想象的‘抛头颅、洒热血、上一线’,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听完了李温博的话,胡慕林点了点头。“你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从大都市来到这大山深处反差很大,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但是高原、海岛甚至更艰苦的地方都有我们的武警官兵在坚守着。部队大家庭的每一分子,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组织赋予了你这一岗位,你坚守好岗位,确保目标安全,便是在为祖国做贡献,自我价值也由此而实现。”

  

  从那之后,李温博慢慢变了,变得身姿挺拔、眼神笃定,他还喜欢听老班长朱顺平讲过去的事。

  

  上士朱顺平是中队当兵时间最长的战士。当年,执勤点只有“铁窝子”。“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上下铺铁架床放得满满当当,20多个人也就这么一股脑地塞进了‘铁盒子’。”朱顺平说,“铁窝子”没法做饭,大家钟爱的美食是方便面。为了改善伙食,他和战友从山下提来暖水瓶泡面。半天过去,暖水瓶就成了“凉水瓶”。后来,“铁窝子”拆了,建起了小平楼。为了让大家吃好喝好,朱顺平向党支部递交申请,参加了厨师培训,成功转型为一名合格的厨师。

  

  一次次服役期满,朱顺平没有犹豫,次次选择留下,他说:“在中队,大家干啥都是冲在一起、干在一起,我舍不得走……”

  

  一茬茬官兵用自己的言行在大山里铸成了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他们自编自创自拍了《小哨岗》等原创歌曲和MV;发挥个人特长举办兴趣小组,副班长廖泽鸿组建的街舞社、一班长刘益教建立的口琴班、列兵曹亚强担任组长的吉他小组、指导员胡慕林负责练习的葫芦丝小队受到了热捧;根据中队点多人散的特殊情况,推出“每月指导员跑面上大课、每周政治教员讲微课、每人提前一周备好课”的教育模式,培养出许多“政治小教员”……

  

  从这里走出去的战士带着阳光、带着拼劲。去年,支队进行“我行我秀才艺大比拼”活动。基层各中队都选派“身怀绝技”的高手参赛,20多名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博得“导师”的转身。

  

  台下一阵喝彩声突然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只见,来自执勤一中队的10号选手廖泽鸿走上舞台,简单地作了个自我介绍,然后潇洒对着“场控”说了句“drop the beat”,场内响起躁动的舞曲,“《青春街舞》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为了今天的比赛,他准备了很长时间,辛勤的付出让他得到了“导师”的转身,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在天气暖和的日子,老班长高用杰会坐在那块能望见夕阳的石头上,抱着吉他弹一会儿。“这里的孤独没有尽头,这里的哨所守望在高天里头……”听到歌声,李温博和战友们都从屋里出来,围坐在高用杰身边。

  

  远方,红霞泛着淡淡金光,在云雾吞吐中若隐若现。一瞬间,霞光映在官兵的脸上,他们的笑容那么清澈。

  

  坚强的堡垒可以抵御狂风与暴雨的摧残,但坚强的堡垒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砌成。大山中,一茬茬年轻的士兵,他们的世界无外乎三尺哨台,但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个世界,那里装着祖国的山川湖海、人民的幸福安康。

  




短评:  在寂寞的山谷长成大树

李明

  

  官兵们日夜守护的地方,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心灵的高地。

    三明支队执勤一中队是福建总队驻地海拔最高、生活最艰苦、地处最偏远的基层中队。一个中队驻守在3个点,几乎与世隔绝。中队历届党支部“一班人”琢磨最多的,就是怎样把3个分散执勤点官兵拢在一块干。他们认真雕琢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干得有板有眼,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官兵一茬接着一茬干,奉献大山、扎根大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接续打基础、抓建设、强底蕴。他们28年驻守在大山深处,确保了目标万无一失,确保了部队建设全面过硬。建队以来,中队先后10多次被总队、支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四铁’先进中队”和“基层先进党组织”。    一茬茬官兵理解了驻守的价值,爱上了这巍峨的大山,更在大山深处建功立业,成长出像支队参谋长李勇、中队班长彭志刚、战士陈程等一大批优秀官兵。现任的5名中队干部都是90后。他们传承发扬扎根深山的精神,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给新下队的战士送上关心与关爱,带领中队官兵守着清贫谈富有、伴着孤寂话繁华,接力用自己的青春守护八闽大地上这片巍巍大山。官兵们明白,努力奋斗的青春才能彰显其价值,军旅短暂,不抓紧奋斗的青春只会蹉跎虚度。    岁月长河无尽,兵走了,兵又来。伴随着一个个晨起日落,中队官兵始终不变初心、坚守战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一个又一个辉煌。他们在任务中锤炼,在山中长成一棵树。官兵们常年走在7.5公里的执勤路上,用自己的脚底板丈量忠诚。上勤路旁,满山遍野开着不知名的小花,鲜艳而夺目,像极了这大山里的官兵。他们一茬又一茬,不管从何处来,终究有一天会脱下这身军装奔向祖国的四方。但这座深长寂寞的山谷永远不会忘却,他们就像那曾经开满山野的繁花,留下了一路芬芳。



文字:熊修宁、胡 鑫、许 恺

供图:程子健、胡鑫、胡慕林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可能还喜欢

 

1、星期特刊丨穿越时空的相遇

2、星期特刊丨艰巨的使命

3、星期特刊丨艰苦的战斗

4、星期特刊丨艰难的抉择

5、星期特刊丨一生坚守英雄的阵地


本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赵冰晶、温东琪

邮箱:wjxinmeiti@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