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期特刊丨特战之躯

人民武警 2021-09-21



特战之躯

——探寻武警四川总队乐山支队特战中队中队长甘文涛的军旅人生


随着改革的深化,特战力量在武警部队使命任务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殊的战场,需要特殊的技能。时代要求他们必须树立从难从严的实战导向、锻造极限制胜的特战本领、涵养追求卓越的精英品质、弘扬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困难与磨炼对于特战队员而言,不过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就是要瞄准钢刀之刃、利剑之锋,以血汗铸造特战之躯。


——题记

  

“这就是甘文涛?”即便与甘文涛面对面,也很难相信这位面容清秀、身材修长、略显腼腆的青年,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竟然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征战总队、武警部队、国际比武场都取得骄人的成绩。若要说出个第一印象的话,金庸先生描写独孤求败玄铁剑时的8个字可能适合——大巧不工,重剑无锋。

那晚,记者与甘文涛敞开心扉作竟夜之谈。夜鸟啾啾、蝉鸣声声,微风轻拂中,揭开了甘文涛13载军旅记忆,令记者不由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那句名言:“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会说话的。一般形容军人的眼神,多是凌厉、冷酷、坚毅一类的“硬词”。但在甘文涛那一双眼睛中,记者还看到了一束单纯而又清澈的光芒,蕴含着对军旅生涯的憧憬和向往。也正是这束光芒,一直照耀着他从军的初心,从未蒙尘。

2007年,读大一的甘文涛收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礼物——当时的军训教官、解放军某部转业军官王强看他训练刻苦,便送给了他一套迷彩服。

从小对部队充满向往的甘文涛如获至宝、双眼放光。空闲时候,他便开始幻想着自己参军的样子。等到了大二时,甘文涛因为军事技能突出,被选为学校军训教官,第一次穿上了迷彩服。可当他站在队列前面时,还是忍不住暗暗自嘲:“‘假的’没意思,一定要穿上真的才巴适。”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当兵就是做对的事情。”2008年,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后,18岁的甘文涛从军报国之心更切。那年冬天,甘文涛入伍,来到火热的军营。

新兵下队,甘文涛服役于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在高原两年的摔打,练就了他坚实的军事基础和坚韧的意志品质。那时候,他的梦想只是争取留队转士官,并未想过当特战队员。他说,当兵就是梦想,无论在哪个岗位,兵当好就行。

2010年,20岁的甘文涛成功选取为下士,并在当年考取原杭州士官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对甘文涛而言,下一步或许就是顺利走向后勤岗位,然后安安心心地当一个司务长。

在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甘文涛丝毫没有放松军事训练。不管别人如何休闲娱乐,找出什么理由宽慰自己,但甘文涛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并在学校组织的军事体育比武中拔得头筹。他说,不管将来在什么岗位,当兵就是要准备打仗。

2012年,甘文涛从士官学校毕业,分配到四川总队乐山支队机动中队。凭着前期打下的基础,他经过层层选拔,第一次代表支队参加总队反恐比武就取得个人全能第五的成绩。2013年,他在支队反恐比武中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从此,甘文涛的名字在支队传开,属于甘文涛的特战篇章就此拉开序幕。排长黎云飞说:“甘文涛从来都不是最有天赋的,但却一直是最有韧性的特战队员。”

“眼神很好,打枪很准。”这是身边战友对甘文涛的一致评价。特战中队组织快速射击,这个课目要求特战队员在5秒内要打出10发子弹,通过完成射击时间和弹着点集中程度来判断队员射击水平。甘文涛能够做到在子弹没有上膛的情况下,3.8秒内完成15发子弹瞄准和击发。

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从后勤士官到特战队员,尽管行道迟迟,但甘文涛终于寻到了自己的路。他说:一定要让每一次击发都有收获,每一颗子弹都有价值。

“当特战队员就是要拼搏。”回忆起最初走进特战队的日子,甘文涛心里充满了不为人知的酸楚。

2013年,支队选拔备战参加上级比武的特战队员。最初,后勤专业出身的甘文涛并未被纳入视线,在第一轮筛选结束后,甘文涛走进了选拔队伍。

可训练时,习惯了的54式手枪突然换成92式,很不适应的甘文涛成了“甘一发”,第一次考核排在了第14名,离淘汰只差一名。身边一些关于“不自量力”“爱出风头”的话传到了他耳朵里,甘文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看着每个星期都在淘汰不合格的队员,甘文涛不甘认输。为了弥补差距,他每天坚持只睡4个小时。别人端枪3分钟,他就5分钟;别人吊一块砖,他就吊两块;别人休息放松,他就加操加练。

仰角射击课目是甘文涛的弱项。现场组训的参谋罗国华规定,每人每天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如果想再多练一次,便要来回冲那一栋8层高的楼房10次。

“冲就冲!”训练之初,甘文涛理所当然成了这个课目垫底的人。别人一次训练不过,就因为疲惫而选择了休息,可甘文涛硬是为了加练而甘愿受罚。

“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那段时间,甘文涛数不清自己冲了多少趟楼房。但就在这样的拼搏过后,考核成绩表上,除了第一次的第14名,甘文涛其余的考核成绩均排在了前三。

有的人可以接受被毁灭的事实,却无法接受被打败的事实。起初并不优秀的甘文涛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坚定和勇毅,打破了所有人的质疑,取得了比武的入场券。

当然,甘文涛的眼中也盛满过巨大压力过后泛起的涟漪泪光。但他心里一直告诫自己,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017年7月,刚从警官学院毕业的甘文涛就接到任务:带领支队特战队员备战总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比武。

9月25日,全总队200余名特战尖兵齐聚峨眉山,展开突击、侦察、排爆等5个专业17个课目的“巅峰”对决。

夜间战术射击是此次比武的最后一个课目,此前,甘文涛带领的小队已经落后第一名4分。这一课目要求特战队员迅速转换姿势、瞄准目标、完成击发,想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必须有丰富的射击经验和足够的目标辨别能力。

原先这一课目是由另外一名士官负责,可在上一场比试中,该士官脚踝扭伤无法参赛,甘文涛临时扛起大旗。

“身边的队员满身是伤,若是自己有半点失误,将怎么面对他们呢?”第一次带队比武的甘文涛看着身边战友期望的眼神,如有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比武现场,当甘文涛按要求赶至指定地域时,现场环境让他措手不及:射击战术板由以往的9孔变成了5孔,仅有的战术照明灯几乎看不清远处的靶子,脚下泥泞的地面更是让射击雪上加霜。他迅速调整状态,站姿、跪姿、卧姿,据枪、瞄准、击发,一气呵成。

“1号射手用时14秒54,命中10发。”对讲机中传来裁判员的声音,甘文涛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一次比武,他最终不负众望,取得了含金量最高的指挥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所带小队也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可当带队的参谋长走到跟前,甘文涛却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了起来。这是甘文涛入伍以后第一次流泪,也是至今唯一一次流泪,他知道,经此一役,他的心经受住了锤炼,迎来了淬火新生。他的眼神更加坚定。



拳头


甘文涛有一个招牌动作——说话时总喜欢在胸前举起一个紧握的拳头。他笑着向记者解释:拳头代表力量,特战队员就要当拳头。

无疑,甘文涛的拳头是很有力量的。2012年,在抓捕行动中,他成功抓获1名持枪犯罪嫌疑人;2014年,在乐山市社会综合治理行动中,他协助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40余名;连续在2017年、2018年总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比武中取得个人全能第一名;3次被总队评为“百名优秀官兵”“十大‘四有’革命军人标兵”,被总队评为军事训练“百名尖子”“军事训练标兵”“极限训练勇士”……

十指成拳,背后有着数不清的锤炼。

采访中,记者发现甘文涛左手虎口竟然会反光。中队官兵们说,那是已经被手枪“盘圆润”了。

为了证明这个事实,官兵们找出了一个甘文涛的训练视频:虎口因为快速拔枪时扯下了一层皮,血滴滴答答顺着握枪的手掌往下流,枪身上竖立起的4枚弹壳却纹丝不动。甘文涛就这样据枪坚持了3分钟。

“那真是痛得钻心,但钢就是在烈火和急剧淬火冷却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不可摧。”甘文涛说,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他喜欢看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的王团长有句台词,一直激励着他在部队的成长:“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做到”。你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这里还有一件令甘文涛刻骨铭心的事。

“呼出的气凝在枪托上,十根指头冻得无法弯曲,真正是用汗水浇灌成长。”2014年春节,多年未见飘雪的成都突降大雪。甘文涛与队员们在该总队机动一支队集中备战第六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因为过年的原因,往日热闹的射击场上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雾凇。

甘文涛没有去跟战友们一同感受节日的喜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训练水平,他独自带着训练枪立在寒风中,枪口坠着装满热水的水壶,冰冷的枪身贴在脸上,呼出的热气化作雾水滴落在迷彩服衣领上,僵硬的手指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射击预习。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漫天飞雪,遍地孤独。但那一刻的甘文涛是坚强的,他双手始终紧紧地握着那支训练枪,就像握住了自己的从军信念。那几天,他都是练到手指发青、关节僵硬才回到班里休息。

就在那段时间,为了克服左手射击不稳的弱点,甘文涛开始用左手吃饭、左手刷牙、左手系鞋带、左手负重练射击……甘文涛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左手生活,而在训练场上,他的左右手互换射击也达到了优秀水平。

甘文涛的拳头还很有魔力。在他拳头的凝聚下,特战中队一个个小老虎团结成了一个大家庭。

2020年,中队参加总队特战分队干部骨干比武失利,甘文涛面对前所未有的质疑:能力不足、方法不对、不善管理、不会带队……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有个成语叫作“攥指成拳”,这时候,甘文涛彻底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他始终深信一个道理,任何限制,都是从自己内心开始的。改变,势在必行。

初春的峨眉山下,寒风刺骨。作为三江汇流的乐山地区,每年6月几乎都会出现洪涝灾害。为进一步提升官兵的应急救援能力,中队决定将游泳训练课目提前展开,抓好汛期备战。

“我先下水!”站在教导队的泳池前,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官兵们,甘文涛扬起他标志性的拳头,扑通一声,第一个跳进泳池当中。

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这样的行动,无疑能给岸上的官兵带来最直接的心灵震撼。大家见状,纷纷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泳池。如今,中队官兵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泳技能,并且无一人伤风感冒。

在中队,甘文涛潜心钻研训练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将自己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融入教学当中,自己也从“全能枪王”成功转型成为“金牌教练”。

“三弹一孔”是甘文涛自创的提高射击稳定性和精准度的一个基础课目。在5米距离上,利用手枪瞄准射击,要求3颗子弹从同一个弹孔里穿过,这个课目也成为检验特战队员射击技能的一块“试金石”。

不论是本能反应射击、利用战术板射击,还是多姿态变换射击和步手枪转换射击,甘文涛都能根据课目特点灵活应对,并总结出一套高效实用的射击方法。他白天在训练场上跟训指导,查摆训练中战士们存在的问题和痼癖动作,晚上进行教案编写整理,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

如今,甘文涛说,作为特战中队中队长,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中队战士拿着靶纸找到他说:“中队长,我合格了!”

同样,甘文涛的拳头也是充满温度的。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突发7.0级地震,乐山支队作为一线救援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甘文涛随中队官兵一同前往。

“快快!冲过去……”一路上,余震频发,滚石不断,在即将抵达宝兴县城的一段公路上,山体垮塌阻断了公路。为了能够早一分钟到达震中,官兵们弃车步行,向灾区挺进。

途中,一名急忙赶赴灾区报道的地方记者摔倒在了路边,山上滚石不断,路边河水湍急,正在赶路的甘文涛见状,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拉起他就往前跑。度过危险后,甘文涛伸出自己的拳头与那名记者的拳头撞在一起,鼓励他一同加油。记者备感温暖的同时也深受感动:“我从没想过仅仅是双拳相碰,竟也能传导这般滚烫炽热的温度!”

今年4月29日,一辆满载河沙的拖挂货车在行驶至乐山市峨边县一座大桥时,突然刹车失灵,撞上桥头停靠的另一辆货车。

“迅速止血包扎,先抢救伤员!”正在附近开展重难点课目巡回教学的甘文涛赶到现场后发现,撞击导致车辆严重损毁,车门变形无法打开,被困在车内的驾驶员大腿处流血不断,情况十分危急。

“不能睡,马上救你出来!我们是武警,你要相信我们!”为了让伤者保持清醒,甘文涛一边用自己的拳头捶在钢铁的车轮毂上发出声响,一边指挥卫生员探入车内为其止血包扎,并第一时间让官兵找来破拆装备,对伤者进行转移。

甘文涛对此的解读是:我们守卫一方的意义,就是不惜一切守护每一个生命。



脚步


当兵入伍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甘文涛从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他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从乐山走向成都,从成都走向北京,再从北京走向约旦,甘文涛一步步逐梦,一步步圆梦,一路途经的风景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蜕变。甘文涛觉得,青春就应该保持冲锋的姿态。

“5公里武装越野目前最快是19分30秒。”跑得快是甘文涛成名的一个重要标签。今年31岁的他,武装越野成绩在中队依旧遥遥领先。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战友,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2014年5月,作为“蜀剑”突击队队员的甘文涛与战友一道前往约旦阿卜杜拉国王特战训练中心,代表中国武警参加第六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与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18个国家的33支代表队,共231名特战精英激烈角逐。

在最后的高强度体能课目“国王挑战”比拼开始前,左膝半月板损伤的甘文涛体能已濒临极限。有的队员劝他:“不行就让其他队员替你上吧,不必勉强。”

“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倔强的甘文涛咬着牙,心里暗暗发誓。狠话虽然撂下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在甘文涛身上却没因此少掉半分,他面前能走的只有一条路:打赢。

夏季的约旦,骄阳似火。赛前甘文涛一遍又一遍地默背着比赛规则,生怕由于失误被扣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他汗水淌满脸颊,汗珠在黝黑的皮肤上显得晶莹剔透。

比赛开始,甘文涛迎着烈日上阵,腰板挺得笔直。爬高墙、越独木桥、过低桩网、踩轮胎,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随后奔袭到60度斜角山腰,对未知距离6个目标进行射击。接下来,来不及喘息,左腿已经微瘸的他又赶赴200米外的手枪靶场,对25米内25个钢板靶进行射击。就在准备射击时,突然闪现的模拟人质立牌让他始料不及,赛前可没说会有这样的情况呀!如果一不小心击中人质靶将功亏一篑。甘文涛迅速冷静下来,在电光火石间完成了此项射击任务。

可是比赛并未结束,“100米外对指定目标进行射击。”裁判的声音传来,甘文涛强忍剧痛奔向100米射击位置,压制住自己胸口拉风箱般的急喘,据枪、瞄准、射击,枪枪命中目标、弹无虚发。甘文涛的拼搏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叫好。

与甘文涛相熟的机动大队代理大队长任树军说,甘文涛不只懂得快跑,还善于长跑,坚定了目标后,就绝不会有丝毫偏移,就像他进入特战队伍后,就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你如果转业到地方,一定第一个接收你,第一时间解决好待遇问题。”这是甘文涛从约旦回国后,时任乐山市领导第一时间向他抛出的“绣球”。

同样在今年3月,在乐山支队与乐山市公安局开展联训联演时,市公安局领导再次点名甘文涛,直言希望他早日转业到地方,争取更大的发展。

任树军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无数次向甘文涛发出邀请,但甘文涛始终都是一个回答:还是喜欢部队,渴望留在部队。

“又不是当啥大官,还把自己身体练坏了,你图个啥?”2018年,父亲突患癌症,本不富裕的家庭如雪上加霜,加上妻子工作繁忙、孩子年幼无人照料,家庭的重担几乎将甘文涛击垮。那时候,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劝甘文涛回到地方,更好地陪伴家人。

“选择了特战,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为此,我早就做好了准备。”这些年来,为了备战各类集训比武,甘文涛3次推迟婚期,9次放弃休假,一心扑在了训练场上。

此刻,肯定会有不理解的人指责:家庭很重要,何必去做一些“无谓”的牺牲?

“信念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在甘文涛的心里,穿军装的梦从未改变,他从不害怕别人对他的不理解甚至嘲笑,他坚信: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坚定而为信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时间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杀。这在甘文涛的军旅生涯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一路走来,尽管都在冲刺,但他从未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有过半点骄傲,每一步都走得既实又稳。

从小队长李振动那里,记者还得知了一个秘密,甘文涛有一套自己的“兵书”。

当记者带着好奇翻看那些“兵书”时,种类之多、笔记之全,令人惊讶:有新兵时当电影放映员的笔记,有士官学校后勤管理专业的资料,有当班长时的感悟和心得,有参加理论学习教育的体会,也有每一次备战比武后留下的经验总结……

这无疑是一座宝库,也正是这些零零碎碎并不断增长的笔记,完整地勾勒出了甘文涛的军旅人生。

如今,特战中队官兵脚踝和膝盖的受伤率已经不到5%,大家都说,这归功于甘文涛的“兵书”。为了让大家不走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甘文涛每天都会利用手机上的健身APP和专门搜索收藏的训练视频,科学组织官兵训练、放松。甘文涛说,希望中队的战友都能更好地“跑”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

夜色阑珊,微风吹过静谧的树林,几只晚归的鸟儿扑腾着翅膀搅动思绪。看着窗外远处的灯火,甘文涛无比坚定地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评论:  让理想之光点亮天空

龙智刚

再强大的身躯,也是血肉之躯。从娄山关、腊子口、泸定桥走来,经过上甘岭、长津湖、金刚川,踏上强军兴军新征程,人民子弟兵哪一个不是血肉之躯,可哪一个又不是钢铁之躯?正是因为心怀远大理想、牢记根本宗旨,一茬茬官兵舍生忘死、接续奋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不是与生俱来就带着光环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天选之子,只有自选人生。在遇到挫折时,有的人选择自怨自艾,有的人选择不屈不挠,不同的态度成为优秀与平庸的分水岭。从甘文涛的眼神里、拳头中、脚步下,我们看到了特战队员的艰辛与坚持。他也曾是青涩的少年、懵懂的新兵,有过迷茫、受过怀疑、经过失败。但一路走来,他凭着忠诚的信仰和顽强拼搏的意志,越走越远、越走越稳。在甘文涛的骨子里,理想之光是一直都在闪耀的。
在甘文涛所在的中队,官兵们十分熟悉这样一句话: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荆棘。这是甘文涛载誉归来时,送给中队战友的一句话,这里面既吐露着艰辛、包含着坚守,还蕴藏着为理想而作出的牺牲和付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强军目标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勇敢地站到排头,不惧牺牲、勇挑重担、奋力拼搏。
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有时,一个梦想足以点亮整个天空。”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摘金夺银、功成名就,但只要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自己的天空。



文字:吕俊飞、洪福乐、姜永安

供图:刘   鑫、洪福乐、陈渝忠、何伟俊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往期推荐

1、星期特刊丨丰碑

2、星期特刊丨下队

3、星期特刊丨结发战友

4、星期特刊丨弹道

5、星期特刊丨密林深处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王超、袁浩翔

邮箱:wjxinmeiti@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