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任防长首次外访选择俄罗斯,背后有重要考量

2018-04-06 王强(安徽 光纤通信论坛

中国新任防长首次外访选择俄罗斯,背后有重要考量来源:114产学研

当今中国,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和锐利武器,扮演着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动机的角色。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论认为中国正在摆脱科技创新跟踪者的角色,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以赶超者的姿态,加快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制定“三步走”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创新型国家到世界科技强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再到创新发展新理念,这一系列的方略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从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到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全面提升,再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走过了60多年辉煌发展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新理念、新战略、新纲要、新规划到新行动的一整套创新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召开“科技三会”,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是党中央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规划了我国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和方案。

 

基于这样的战略规划,“中国创新环境”日臻完善,一些影响创新的痼疾正在破除,资源配置、计划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在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面,优化整合百余项各类计划,形成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等五类科技计划。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示范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院士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近五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建成各类众创空间2000多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2500多家,2015年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培训上市和挂牌企业600多家。

 

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

 

近年来,“中国创新力量”快速崛起,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出现由跟跑向并行乃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和科技体系,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就。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煤化工、人工智能等持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核电、超级水稻等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向国外出口。铁基超导、中微子、量子信息、外尔费米子、纳米科技、空间科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已接近世界前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科睿唯安公司等发布的《2016研究前沿》报告指出,在国际180个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30个,超过了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这30个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覆盖了8个领域,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比较集中,在物理、生物、工程、数学、计算机等领域分布均匀。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方面已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来,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以高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的45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5440亿元,占GDP比重达2.1%,占全球研发支出的20%以上。中国在世界学术的产出占比,已由20年前的不到3%上升到2015年的18%左右。从2008年到2014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增长400%和450%,分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大科学装置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和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科学装置有26个,还有10个大科学装置进入初期规划阶段,将有力支撑我国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

 

我国比较好地利用后发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在开放合作中创新,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世界占比已超过27%。在一些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创新品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对全球创新的影响》表示,中国在计算机产品和制造程序的改善两个领域的创新领先世界。中国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普及程度远超世界其他任何地区。中国高铁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投入运营的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55%,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代表了“中国制造”成长的速度。

 

在科技人才方面,我国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人,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批科技帅才和领军人物活跃在国际舞台。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研究机构正向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迈进。中科院在2016年汤森路透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中排名第11位,比2015年上升5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多项排名中进入世界大学百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在短短20年时间里,华为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苹果公司。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求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战略选择。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发展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全球抢占创新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弯道超车,加快创新发展,实现“从大向强”的转变,加快迈入世界创新中心。

 

认清差距是更好前行的基础。国际上普遍认为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是创新型国家,其共同特征: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研发投入在GDP的比例一般为2%以上,四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五是在世界专利强势国家和地区所获得的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

 

与之相比,我国在相关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多项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世界第20位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40%,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自主品牌出口在10%左右。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存在着创新路径依赖问题。特别是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基于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构建创新引领和支撑发展的技术和产业体系。首先,创新引领和支撑“中国创造”,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材料技术、农业技术等的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其次,创新引领和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人们享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再次,创新引领和支撑“健康普惠中国”建设,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医疗服务模式,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最后,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中国”建设,满足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新安全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

 

要加快建设世界教育中心。近现代科技发展以来,世界经历了四次科技中心的转移,路径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每个国家科技的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姜国钧《论教育中心转移与科技中心转移的关系》一文研究认为,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前提是成为教育中心。教育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方法,优化教育结构,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造就世界上最宏大的创新创业队伍。要倡导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创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中国成为世界各国有志创新人才向往的沃土。

 

科技的国际竞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比拼的是创新的速度、耐力和持续性。国际竞争形势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研判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和重点。要善用优势,出奇制胜,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旺盛的需求优势、紧迫的环境承载压力,需求倒逼创新、压力倒逼创新,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再做出像造纸术、指南针那样足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形成中国源流的学派。


中国创新要正视的挑战,敢于挑战


第一,中国的创新,主要的重担还是在各科研院校身上。而中国科研的坏境相对于前些年有些好转。国家大力扶持创新,鼓励创新。“双一流”,“长江学者”等政策层出不穷。可以看见国家层面,对科研院校寄予厚望,给予科研人员更加完善和谐的科研环境。


第二,中国的创新,科研成果,依然面对着质量堪忧,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成果保护不当等问题。不过近年来商业化的专为科研院校服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弥补了这个问题,服务机构的出现,是走好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让科研成果,得以发挥其价值。


第三,中国的创新,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有企业。企业应该加大研发的投入,注重技术的研发。欧美国家,诸如美国硅谷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创新型企业。目前来看,国内的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做的好,但还不够。


第四,欧美等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欧美国家摆着一副千金不换的样子令人厌恶。但是好像这难不倒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中国近年来,航天,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但仍需继续发展,不能沾沾自喜。



来源:参考消息网

据美国《海事行政》杂志网站4月3日报道,4月3日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对莫斯科展开了访问,在与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举行会晤前,魏凤和表示选择莫斯科作为其担任国防部长后的首次国际出访,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两国关系发展的高水平和两军加强战略合作的坚定决心。

中俄海军已于去年开始展开高层次的联合作战演习。去年7月,中国海军向波罗的海派遣军舰,参与俄海军演习,其中还包括实战演练。

中俄“海上联合—2017”军事演习中方参演兵力在日本海展开训练。图为舰艇进行横向补给。

另据俄罗斯《红星报》4月4日报道,来自95个国家的850名代表在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上齐聚一堂,其中包括31位国防部长。这场由俄罗斯国防部牵头举办的会议为的是讨论全球和地区安全的当务之急。

俄国防部长密集日程上的第一件事便是与中国代表团团长、国防部长魏凤和举行会谈,这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会谈。

俄国防部长首先谈到了中俄关系对国际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确保和平的重要因素。

香港《南华早报》文章关注魏凤和访问俄罗斯,称中俄军方关系密切。


谢尔盖·绍伊古说:“在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下,俄中关系如今更上一层楼,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成为确保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落实最高层关于发展军事合作的协议是重中之重。”“您把履新后首次外访的地点放在俄罗斯令人欣慰。这再次强调了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

魏凤和指出,中方参加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的目的是让美国人看到中俄军队的友谊和密切关系。中国国防部长强调:“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来支持你们。”

魏凤和表示,他履新后的首次访问旨在向全世界展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两国军队巩固战略协作的坚定决心”。

中俄不断推进更紧密的关系,不仅是因为双方早前的良好合作,而且还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西方国家正在向俄罗斯施加政治压力。这次会谈将促进两国军事部门加深友谊。

日本科学技术局首次开发出可工作在光通信波段的高速、片上石墨烯黑体发射器,与传统半导体发射器相比优势巨大

众所周知,将高速发光体集成到硅芯片上可支持硅基光电子学的新架构。但迄今为止,由于基于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光体难以在硅衬底上直接制造,因此将其集成到硅基平台面临着重大挑战。

近日,来自日本科学技术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高速、高度集成的基于石墨烯的硅基芯片发射器。这些发射体工作在近红外区域,包括电信波长(约1550nm)。研究团队表示,新型发射器“比传统化合物半导体发射器具有更大的优势”。

图为石墨烯发射器原理示意图


研究团队

团队研究人员包括:Yusuke Miyoshi, Yusuke Fukazawa, Yuya Amasaka, Robin Reckmann, Tomoya Yokoi, Kazuki Ishida, Kenji Kawahara, Hiroki Ago和Hideyuki Maki,该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作为一种二维纳米碳材料,石墨烯在电子、光学和热学特性方面均提供了特殊能力,可应用于光电子器件。在硅芯片上,基于石墨烯的黑体发射体在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也是有希望的发光体。


首次实现

尽管此前基于石墨烯的黑体发射体已经在稳态条件或相对较慢的调制频率(100kHz)下被证实,但是这些发射体在高速调制下的瞬态特性迄今尚未报道。 此外,石墨烯基发射体的光学通信从未被证实过。

该研究团队首次在包括电信波长的近红外区域中证明了基于石墨烯的集成、高速片上黑体发射器。该发射器有着约为100ps的快速响应时间,比先前的石墨烯发射器响应时间快了约105倍,该响应时间已经在单层和少层石墨烯上被证实。器件的响应时间取决于石墨烯层的数量,可以通过石墨烯与衬底接触来控制发射响应。


工作机制

基于包括石墨烯和衬底在内的发射体的热模型,通过对热传导方程进行理论计算研究人员阐明了高速发射器的工作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快速响应特性不仅可以通过石墨烯中的面内热传导的经典热传递以及向基板的热耗散来理解,而且可以通过经由表面极性声子(SPoPh)的远程量子热传递。

此外,这是首次实现基于石墨烯基发光体实时光通信,证明了石墨烯发射体有能力作为光通信的新型光源。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制造出了集成的二维阵列发射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了大尺寸石墨烯,该发射器可工作在空气中,并且由于它们的平面器件结构占用的空间小,因此能够将光纤直接耦合到发射器中。”

由于石墨烯发射器的简单制造工艺以及通过渐消场与硅波导的直接耦合,因此它们可以高度集成在硅芯片上,正因如此,石墨烯发射器提供了优于传统化合物半导体发射器的巨大优势。由于石墨烯具有高速、小尺寸和集成在硅芯片上的优点,这对于化合物半导体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石墨烯基发光体可以为高度集成的光电子和硅光子学开辟新的途径。


前景展望

研究人员总结道:“我们展示了实时光通信、高度集成的二维阵列发射器,可在空气中操作的、能够将光纤直接耦合到发射器的带帽发射器。该发射器可以为实现高度集成的光电子和硅光子晶体管,小尺寸和高速发射器开辟新的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