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曾一封报告震惊中央,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他娶个妓女,把她培养成世界一流画家,英国为她设博物馆,法国为她建墓立碑!

2018-04-29 王强(安徽) 光纤通信论坛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作为中国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他为革命奋斗一生,为改革鞠躬尽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科技进步的新时代,如今,他虽已离我们而去,可是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将永世长存。

张劲夫   1914年6月6日,安徽省合肥县(今肥东县)东北乡大张村的一家农户,出生了一名男婴,取名张世德,因为生肖属虎,乳名叫“虎仔”。

按中国农历,虎仔的生日是5月13日,那天恰是芒种。虎仔长大成人以后,也始终都像是处在芒种时节的农民,只是他后来的人生舞台要比农田宽阔得多。

从农家走出来的张世德,后来更名“劲夫”,行而知,知而行,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战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勤勉自强,不遗余力,确确实实一“劲夫”。

从某种意义上说,革命事业的耕耘者可以不问个人的收获,然而,当历史学家用“黄金时代”来概括科学院文革前的十年时,当经历过科学院初创辉煌时期的人们,把自己一生中最甜美的回忆与张劲夫的名字联在一起时,那不正是为当年的耕耘者竖起的一座丰碑么!

综观首长一生,他的专长是在经济工作上,因此,早在建国初期经济最混乱时,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地方工业部副部长;

1975年,文革末期,在国家走到“崩溃的边缘”时,他又临危受命出任国务院财政部部长、之后又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直到离休。

我国经济的转危为安,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和稳定,战胜金融风暴,他的指导与支持,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劲夫在安徽淮南任新四军二师第四旅政治部副主任的时候,在历次肃反运动中最反对在革命同志内部制造冤假错案。

但在这次“肃托”运动中,比他地位高的领导人,假公济私,挟私报复,竟然绕过他、把已经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并受到他高度赞赏的三位优秀的青年干部,按“托派”罪名轻易地杀掉,还诛连到他们的亲属,使他们受到很大的灾难。

虽然事后张劲夫亲自做大量工作,进行平反,对他们的家属,进行安抚。但当时因战争年代,这个过程拖得很长。

直到80年代他出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时,才得以完成。在向别人讲述此事时,他仍表现出极度的痛心和叹息,耿耿于怀,一直难忘。

这充分反应出首长敢于主持正义,为弱势民众说话的公正、有为的精神。

正是这个精神,在建国后的50年代,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时,“反右派”运动开始,他敢于向毛主席讨得“尚方宝剑”:“不在科学家中划右派。”

从而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使1956年至1966年成为中科院“黄金的十年”,为我国此后在科技领域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

而在1959年他参加庐山会议,应该反左而变成反右,“亲眼目睹批斗彭德怀元帅情况……百思不得其解,我在向科学院党组传达时,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之后他为平反此案做了许多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张劲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是中国科大的创校元老之一,和郭沫若一道,对中国科大的创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8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代表科学院党组向负责全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和中宣部呈交请示报告,建议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月2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予以讨论,并在聂荣臻副总理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上亲笔批示:“书记处会议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成立这个大学。”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也审核同意书记处的决定。6月5日,聂荣臻副总理批示:“张劲夫同志即办。”

从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创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只有短短的110天。

期间,张劲夫与郭沫若等院领导,以及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们一道,为学校的筹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58年首批共招生1600多人,可学校没那么多宿舍。“正好隔壁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我找了副院长莫文骅同志,借了两栋楼做宿舍,借用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就这样,科技大学从酝酿到招生开学,只有四个月,就办成了。”张劲夫曾这样回忆道。

1956年,张劲夫出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作为郭沫若院长的助手,主持全院的日常工作。

张劲夫是一个非常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领导,他既有军人的果敢,又有文人的细腻。

他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走上新的岗位,赴任之初,就向科学家表示:"

我不懂科学,来当学生,向大家学习,一起做好向科学进军的工作";"我要做'思想的桥'、'感情的船',我们的底子差,只有靠大家,才能做好'向科学进军'的工作";

"科学家是我们的'国宝',是'纵通专家',而我是'杂家',专起上传下达和'连横'作用"。

张劲夫要来新建的西苑大旅社三座大楼,作为中科院办公地点,解决了科学家们的后顾之忧。

科学家们都很爱听张劲夫作报告,他通常脱稿发言,出口成章,会场总是鸦雀无声。有一次,他讲着讲着,挽起了袖子,提高了嗓门说:"

我这个副院长,就是给你们做后勤工作的,我要让中科院变成清净的科研园地,让你们安安心心地搞科学研究,只要你们做出成果,我给你们拎包都可以。"

这是一位副部级领导把自己摆在公仆位置的真情表白。会后,人们奔走相告,庆幸科学院有这样一位正直、有远见的领导,可以放开手脚好好搞研究了。

他注意抓大事,把中科院日常工作托付给秘书长裴丽生,全身心抓科学规划。

他重视发扬民主,制定规划完全采用科学家民主协商的方法,真心实意地向他们请教。

" 士为知己者死",由于张劲夫尊重科学家,科学家们众志成城,大干快上,工作进展神速。在张劲夫的组织下,科学家们制定了《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共计600万字,提出了57项重要任务,包括616个研究课题,重点任务12个。

张劲夫带着《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向周恩来汇报,周总理认为重点太多了。

一向注重抓重点的张劲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当机立断,趁着参加规划的科学家们还没有离开北京,又召集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各抒己见,最后确定了6项重点:

原子弹、导弹(这两项属于保密的军工尖端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子学。

2015年7月31日23时58分,张劲夫在北京因病去世,廉政爱民的他带着无愧于心的微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

作为新中国最后一位中顾委常委,张劲夫真正地做到了执政为民,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这样一位人民好公仆,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他。

他娶个妓女当老婆,一手把她培养成世界一流画家,英国为她设博物馆,法国为她建墓立碑!


她童年不幸,很小就成了孤儿,14岁时,被舅舅以两担大米的价钱把她卖进了妓院。

从妓女到油画大师再到一代画魂,她的一生真真的演绎了何谓【传奇】。

其画作多次在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巡回展出,法国政府及博物馆、英国皇家学院均有珍藏。

其中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她的雕塑作品有《张大千头像》和水彩画《浴后》。

西方画坛誉其为绘画、雕塑两艺齐名的艺术家。

1959年,她接受巴黎大学授予的“多尔烈”奖,由巴黎市长亲自为她颁奖。

1977年7月,她病逝巴黎,葬于巴黎市公墓,碑刻汉字“潘玉良艺术家之墓”。

1984年,安徽省博物馆将她的遗作4000余件自巴黎运回,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桐城县博物馆展出。

说起潘玉良,一部《潘玉良传》和影视剧《画魂》,让这位在民国时就已出大名,后来在国内又被冷寂了很长时间的大画家变得家喻户晓了。

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潘玉良原本并不姓潘,而是姓张。

她是因为感恩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桐城人潘赞化才改姓潘的。她后来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于遇到潘赞化。

从拯救到留洋,潘赞化不仅仅为她慷慨解囊付出金钱,还给了她至死不渝的爱情。

晚年潘玉良客死他乡,潘赞化独守爱到死。

那个可以纳妾的年代,潘赞化用忠诚抒写了爱情传奇,也成就了他的绝无仅有!

潘家楼位于桐城西乡,是潘赞化的祖籍地,也是他的出生地。

现在他的故居可能已是片瓦无存了。以前,那些熟悉潘赞化的老年人,凑在一起闲聊时,“小老爷”潘赞化和潘玉良的陈年往事,经常是他们聊天的资料。

那时的孩子们虽小,对于大人嘴里常提起的这个名人,也懂得了敬佩。

听见过潘玉良的老辈人说,潘玉良长得并不美。肤色较黑,面长,但身材非常好。冬天喜欢穿绿尼旗袍,外罩米色大衣,气质极佳。

当然,这些相貌上的东西对于潘玉良来说并不重要,她是以聪慧才华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立下了丰碑。

(潘玉良自画像)

在民国时期的知名女子中,潘玉良的身世算是很惨的了。而她也算是有福的人,她有幸遇上了潘赞化这个好男人。

一棵大树的成长,是需要土壤和栽培的。可以说,潘赞化正是潘玉良的土壤。就像潘家楼老辈人挂在嘴边的话:“没有潘赞化哪有潘玉良呢?”

潘玉良创造了传奇,成了一代画魂,这与潘赞化的栽培是分不开的。就像那句名言“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个好女人”。潘玉良的成功,也正因为她后面有个好男人。

潘赞化在任芜湖海关监督时,为当时还是个青楼女子的张玉良赎身,并结成夫妇,正因为如此张玉良为感其恩遂改姓潘。

新婚当晚陈独秀夫妇是仅有的贺喜者,陈独秀也自然成了证婚人。

而这样一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救出了一个姿色平平的风尘女子,他并没有像同时代的某些文人那样与原配离婚,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宁愿自己承受纳妾的道德压力。

在玉良看来,潘赞化为她做的最浪漫的事,不是为她赎身,不是你侬我侬,而是为她讲解《爱莲说》,教她读书写字、知事明理。

潘先生教书很严,前一天教的内容,后一天要抽查背诵,学不好就不教了。

潘玉良为了让他多讲一些,宁可没日没夜泡在书房苦读。直到某天潘先生发现她古书背得比自己还溜,还瞥见玉良桌上的莲花图:“好画好画!”潘玉良羞得慌忙藏画,却已掩盖不住灵气。

潘赞化见张玉良聪颖慧质,对绘画有特殊爱好和天赋,遂为其延师授教,悉心培养。

(潘玉良和潘赞化的铜像)

廖一梅说:“人的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懂得。”

潘玉良太幸运,潘赞化是大气的不一般的丈夫,能教的文学知识、历史典故,都一箩筐倒给她,未精通的绘画就请专职老师来教她。

难怪潘的原配醋意大发:“人家纳妾,要么为了寻欢,要么为了传宗接代,你倒好,是为了养个有文化的闺女么?”

1918年,潘玉良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刘海粟等人建议潘玉良出国深造,潘赞化在安徽通过关系为其搞到官派留法的名额,两人一别就是八、九年。而这样开明的丈夫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极其罕见的。 

于是她就在丈夫的资助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专习画,与徐悲鸿同窗。

1925年,复游学于意大利国立罗马美术学院油画班、雕塑班。1928年归国,相继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南京大学油画教授,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名动当时画坛。

现在有不少关于潘赞化怎样培养潘玉良的故事。现今这些故事被反复搬上舞台和荧幕。细节的像与不像都不会影响潘玉良的形象。这足以让潘赞化的族人感到骄傲和欣慰。

很多人知道潘玉良是个名人,其实潘赞化也不是个小人物。

潘赞化是老同盟会员,曾和柏文蔚等追随孙中山革命并一同流亡日本,并在认识潘玉良的海关监督任上,筹措大量经费给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受到孙中山亲自接见并表彰。

还和柏文蔚一起到云南协助蔡鄂倒袁并成功(时任讨袁军旅长),获蔡鄂颁“云南起义纪念章”,除此之外,蔡将军还送给了他一块极其珍贵的怀表。

陈独秀晚年潦倒时,潘对其多有资助,后来陈独秀过世,潘还助其子料理其后事。

1940年,潘赞化从重庆离职回到桐城故里,开始倾心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他在任桐城孟侠中学校长期间,为家乡办了两所小学。“黎阁小学”是用他祖父的名号命名的,就设立在潘家楼的后面,大横山的脚下。

另一所“木崖小学”设在离潘家楼八九里路,有一湖(高赛湖)之隔的潘家祠堂,并聘请笔者的父亲任校长。

潘赞化赠了一副油画给木崖小学,就挂在校长办公室的墙上。那是一幅油画,近看很模糊,远看非常美,是一艘航船飘荡在大海上,寓意很深刻。

潘赞化大概是为了勉励家乡学子,努力学习,要有扬帆远航那样的远大志向吧!送这样的画,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化,最终,这幅扬帆远航的画也不知去向了。

不过在那个霍乱的年代,他还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建国后他任安徽文史馆首任馆员,59年过世。

潘玉良旅居法国多年,许多人都曾请她回国,她却一直没有成行,也许她在等丈夫的呼唤。

奇怪的是,潘赞化至死也没有开口。

也许只有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才明白,潘赞化晚年生活贫困,又被打成右派,于1960年在安徽去世。

当时中法尚未建交,两年后潘玉良才从大使馆的人口中得到潘赞化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

生前潘赞化曾给潘玉良去信,暗示她不要回国,潘玉良的出身经历,回来少不了要被扣上几顶大帽子,不被打成牛鬼蛇神才怪。 

潘赞化是个好男人,默默的付出,默默的等待,不管情况如何都在为妻子着想。

潘赞化永远也没有等回潘玉良,后人将潘玉良的衣冠与他葬在了一起,而他的妻子在异国他乡与令一个叫王守义的男子同穴而葬。

在民国知名女子中,潘玉良身世可谓最惨,可她创造了一个传奇,人们给予了她一代画魂的荣誉。

而除此也只有鲁迅被成为文胆了。有人说,青楼女子有两样东西看的最准,一是首饰,二是男人。也不尽然,毕竟像潘赞化这样的好男人是可遇不可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