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航天云网为例,探讨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之路
【编者按】:2月20-2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简称AII)共同主办2017年工业互联网峰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与会参加,届时将给您带来现场报道及最新动向。
[造奇智能]近期推出工业互联网系列文章,梳理国内、国外产业界及联盟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观察工业互联网标准与实践进程,敬请关注。本文为第二篇。
文 | 刘成军,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创始人兼主编
【导引】:工信部原产业政策司司长、现浙江省分管工业和信息化的副省长冯飞曾公开表示,“很多企业介绍智能制造的经验,就谈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这其实是典型的工业3.0的内涵。如果说工业4.0引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其制高点在哪里?应该是工业互联网。”
据笔者观察,从现实情况来看,2016年,政府在组织层面和架构方面已完成了“双重布局”,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对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分别对应,这两大顶层制度设计中已明显体现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2016年12月8日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20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
中国既不希望走上其中某一个国家的道路,同时也不想对任何先进系统的跟进(或者叫跟随),这不仅因为每个国家的战略意图和生成环境不同,跟进单一国家的策略也意味着对其他战略的忽视,而这将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以上顶层设计的目标指向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抓住新工业革命。其他如“互联网+”战略计划虽然有文件支撑,但具体到企业层面要看是否符合业务状态,从现实效果看,大部分企业还只是当作了宣传口号和“追热点”的诉求。
克强总理为中国制造2025站台
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上,多个角色在其中发挥着链式作用,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走上正轨。其中,政府主导着顶层设计、产业引导、政策配套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同时利用国有企业、体制内研究机构及产业引导基金率先往前推进,一方面与国际前沿保持尽可能的同步,另一方面,也在激发民间力量中企业和组织介入,在更广泛的市场面上建立共识,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来源:工业4.0研究院
国内目前开展工业互联网探索与实践,可以分为国家队(国有企业)、大型民企、研究机构等三种主体,不同的主体和战略意图、行业要素共同决定了不同的探索模式和走向。
本文主要分析国有企业在推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策略和行动。
航天云网是典型的国家队,也是国内第一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是由航天科工集团搭建的,2015年6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它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在各种宣传平台直接打着“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字样,可谓意味深长,蕴含着国家意志和赋予的使命。
从官网了解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现由总部、6个研究院、1个科研生产基地、13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7家上市公司。境内共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职工14万人,体量庞大。
航天云网是“云制造”理念的最新试验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顾问李伯虎说:“云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模式就是由原来的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为主的网络化、协同化、敏捷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此前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明确表达了航天云网的搭建思路与所承载的使命,“航天云网与美国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德国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不相同。中国的工业企业基础参差不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不具备像美国和德国企业工业基础及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前提。”
高红卫介绍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航天云网采取的策略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手段和智能制造相关技术,首先搭建可以实现同行业企业横向整合平台,由优势企业逐步向下实现产业的垂直整合,最终落脚于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和工厂的基础之上。“我们相信这种路线符合中国国情、企情,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对于未来,航天云网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高红卫表示,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系统”,让散落在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者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让固化于企业的同质化资源在网上横向整合,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让有志于垂直整合的行业领军企业找到心仪的合作对象;让渴望冲出国门的企业找到“走出去”的绿色通道……
关于美国、德国及中国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不同的工业互联网道路,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总经理柴旭东在2016年2月1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进行了演讲,“德国侧重技术创新,走的是自下而上的道路;美国通过集成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自中间向两边延伸;而中国强调自上而下,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
航天云网总经理柴旭东演讲资料图片
在具体描述“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道路”时,柴旭东表示:“我们实际上采取了类似于消费互联网的一种模式,围绕适应互联网经济尤其是已经逐步开始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企业层形成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享与网络效应,为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使得产品和技术配置实现交易、并能充分使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航天云网总经理柴旭东演讲现场图片
但在GE工业互联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看来,“工业互联网是行业竞争大环境不断演变和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消费互联网的衍生品。”这个观点透露出GE内部对于工业领域发展逻辑的深度思考,而非简单跟风。
从以上表述看,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工业企业思维向互联网模式的跨越,理念看上去简单而时髦,对于这种消费互联网“成功模式”及其逻辑向工业互联网迁移仍有待探索,[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对其实践效果保持密切关注和观察。
据了解,2016年来,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在航天云网集中发布采购需求信息,覆盖金属、装备、电工、电子等制造行业。4月初,航天科工集团率先在航天云网平台上发布了430亿元协作采购需求,以需求牵引上下游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来看,航天云网依托国家和航天系统内产业资源,以订单需求为拉动形成产业链生态,在提供的业务板块里,如“云制造”、“工业品共享中心”等都是工业品交易型的平台(与纯粹电商有差异),创新创业板块则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为工业创业企业提供的孵化平台。从整体上看,航天云网偏管理和模式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底层框架搭建方面仍需努力。
——————————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并开展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机构,聚焦工业4.0与智能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以“深度影响智能制造进程,守望智能制造产业成长”为使命,联接产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等产业核心力量,通过创新和融合力量,共建共享智能制造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