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不如争气
求人不如求己
心动不如行动
01
生气不如争气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秦游说各国失败后,用光了身上的钱,只能心灰意冷地回家。可是,回到家中后,妻子不理他,哥嫂不给他饭吃。但苏秦没有和任何人辩解,他只是闭门不出,拿出之前的书,一本本重新苦读。
学成后,苏秦再次出山,成功游说了六国合纵,佩带六国相印,执掌六国之军,扼虎狼之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真正的君子,不在情绪上较高下,只在能力上争输赢。格局越大的人越明白,斗气是最无用的消耗,斗志才是最成熟的表现。
脾气越大,身体越差;脾气越温,福报越深。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没死在为关羽报仇的沙场上,反倒在暴躁脾气的“阴沟里翻了船”,丢掉了性命。
清代作家李渔排解的方法是写字:“予无它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
郑板桥更加直接,当郁郁不得志时,就提笔画竹。画完以后,心里就舒坦了,画技也愈加纯熟,一箭双雕。
被脾气控制的人,伤人又伤己;懂得控制脾气的人,化脾气为争气,这样的人才是高情商。
其实,人生不论到了哪一级台阶,总会有人俯视你。
在这情绪泛滥的年代,大发雷霆、针锋相对太容易了,难的是轻拿轻放,静默努力。
人生在世,生气不如争气,翻脸不如翻身。
02
求人不如求己
《论语·卫灵公》里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蔡康永说:“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当你消耗太多,存储太少,就会亏空。”不顺心的事,独自消化;不如意的生活,努力周旋。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运气不好,很有可能是能力不够。
或许没有人喜欢直接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便将一切归咎于运气,这样看上去就自然一些且无伤大雅。
但福气与能力是成正比的,越努力,便能够抓住越多的机会,福气自然也就越多。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大家都很清楚,当量变到达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同样,当我们的能力到达一定程度,自然也会收获别人得不到的福气。
梁启超看起来就是个“有福”之人。年少得遇名师,声名大噪;出外期间妻子操劳照顾,任劳任怨。但细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福气”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梁启超年少勤奋,“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不会官话的他在碰了钉子后,立志学官话,夫妻二人制作了小册子,早晚勤加练习,终于以官话“驰骋于全国!”
多学一样本领,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多经历一重磨难,就少遭遇一份灾难。靠自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
虚度时光不如努力奋斗,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把玩手机、说闲话的时间拿来看书、发展兴趣爱好,那么我们的努力早晚都会用到。
03
心动不如行动
不知大家是否会这样?
羡慕别人气色佳,自己决定不熬夜,结果晚上睡觉时看视频又到了下半夜;佩服别人有才华,打算抽空多读书,结果刚看了十分钟就忍不住进行了一些娱乐项目;赞叹别人身材好,计划要跑步健身,结果从床上到门口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说到底,不过是,心动的时候太多,行动的时候太少。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生命长短也由不得人去谋算。但时间又是不公的,我们可以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充分利用,今日事今日毕,甚至可以一天当做几天用。
当然,也可以浑浑噩噩,数十年如一日地浪费光阴。
不愿意付出,不想担风险,不努力尝试,再多的心动,也都是无用功。
“任计划再怎么周全,攻略再如何详尽,也开拓不了人生疆土的一尺半寸。与其一直谋划着梦想,觊觎着别人的位子,在等待中慢慢枯萎,倒不如先利己器,开疆破土,在行动中自由地绽放。”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懒惰等死。”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罗网。
曾国藩说:人从昏怠状态中挣扎出来,就如同青年人赖床一样,开头最容易反复。最好的办法不是在一边轻声催促,而是上去直接扯开被子,在他脸上泼上一盆凉水。
王阳明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一次行动,胜过千万遍心动。
生气不如争气,不轻易大动干戈,是最好的修行;求人不如求己,不随便消耗善良,是最高的情商;心动不如行动,不恣意拖延时光,是最顶级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