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论到控评,中文互联网的评论区正在「修罗场」化
互联网时代,哪怕是制作再精良的内容,也难逃「评论区翻车」的噩运。最近的案例来自 Bilibili(以下简称 B 站):一则《后浪》,激起千层浪。
不同的网络平台自有不同的受众和不同风格的评论。微博上搜索 #后浪#,拒绝被代表的声音尖锐地指出「后浪话术」中的局限与陷阱;抖音的情绪反馈更为直接;知乎则看似冷静许多(尽管可能涵盖了大量相同的观点)—— 在「你如何看待……」这种固定句式下,讨论围绕着「如何看待《后浪》的负面评价」徐徐展开;豆瓣则发扬「不正经」精神,列出了视频中每一件电子产品的信息和它们代表的消费水准,让人在面对后浪一代时只能望洋兴叹;虎扑的氛围更混不吝一些 —— 不光吐槽《后浪》,更吐槽「吐槽《后浪》的人」。唯有 B 站原视频下的评论区一片澎湃,来自官方媒体的评论被顶到了首页,你得花点儿时间往后翻,才能看到真实的后浪们诚心的许愿,比如「2020 考研上岸」。
评论区的功能变化显而易见:从一开始被用来分享和交流观点(也包括单方面输出),到现在已然成为互联网营销的重要一课。有的内容会因在评论区收获大面积共鸣得以脱颖而出,有的则在评论区翻车得找不着北。除了对浏览内容作出反馈,评论区也给足了用户自行发挥的空间。在这个充斥着社交平台的时代,Andy Warhol 的预言「每个人都能出名 15 分钟」言犹在耳 —— 现在,让你的声音被听见的渠道,可能就是评论区的十几个字。
评论区的竞争相当激烈。在这片窄小空间里,你要做到字字珠玑兼具大俗大雅,才对得起群众把你推上热评之位,获得「出圈」资格。更多情况下,评论区都只覆盖了单方面的情绪输出和非此即彼的激烈 Battle。在微博上,因为碎片化的信息、营销号的春秋笔法和文字先天性的表意局限,导致一个接一个热议话题被划分出不同阵营。譬如「Papi 酱孩子的冠姓权」。
近两年流行的大字报式的评论,更加强了观点的直接输出。这种以海报形式呈现的评论适用于各种讨论范围,从社会新闻倡议到粉丝制作的明星成绩一览表,做大字报的门槛比有条理地敲出一段文字评论的门槛低,也不需制图技巧,只要能吆喝,你就能向一张图片中塞入 200 字的信息,并以最快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醒目的大标题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在更为直观地传达信息的同时,也阻碍了对话的发生,毕竟文字和图片处于对话的两个不同次元。
一手大字报、一手关键词,快准狠的「控评」(即操控评论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大面积流行。而精准地掌握了「控评」真谛的,要数饭圈。五彩缤纷、合辙押韵、图文结合、没有尽头,这是「控评」给微博用户留下的普遍印象。不同于评论区的本质 —— 对正文内容进行观点表达,「控评」更像是一种抢夺路人注意力的自说自话。以自觉削弱甚至消失的个性为代价、以集体无意识为精神特质,以标准规则和秩序为行动武器,「控评」展现了互联网时代下的「集体性行为」,并产生出一种暴烈、短暂但又巨大的能量。
知乎上有一篇关于「想问问饭圈控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的帖子,其中一条回复是,「我知道饭圈控评是从哪家开始的,但我不能说,因为我就是那家粉,一说出来就会被针对」—— 任谁都能从这条评论中读出无奈的情绪。组建控评专用号的初衷本是为了阻击差评,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但随流量市场的逐步成熟,粉丝在这种耗费时力的公关手段当中,展现了更深的渴望 —— 主导舆论风向,体现偶像的人气、号召力、吸金能力,以及粉丝团体的规模和体系。「控评」常见的方法是点赞、举报、灌水,将消极负面的评论沉入路人刷不到的区域,以达到「净化」效果。所谓「如果你方不去占领舆论高地,那么一定会被敌方占领」。
粉丝有组织、有体系地将偶像辉煌的成绩、特殊的才能、最新的作品,以告白信的方式和堪比营销团队速度,刷向评论区最显眼的位置。在流量时代,数据就是衡量一个偶像人气的标准,而互联网数据又决定了真金白银的数据。这是头部粉丝对粉丝群体展开的一场洗脑式教育:关于数据的重要性。好的数据,带来更好的曝光机会和更优质资源,吸引更多的路人,继而转化成流量,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 对于偶像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良性循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粉丝所能贡献的是为偶像征讨更多数据,而评论区则是体现这类力量的主战区。
在充满热情的控评区,粉丝和路人间的理解和误解并存。路人误会粉丝控评的目的是吸粉,实际上粉丝只是为了主导舆论风向;粉丝误会路人反感「控评」,实际上只是因为千篇一律的过量信息压垮了路人的承受阈值;路人误会粉丝的控评操作并不困难 —— 多注册几个小号,复制粘贴即可,但实际上想加入控评队伍,除了服从安排,还需满足各类资格,稍有松懈,就将被指控「参与度不佳」。双方有没有可能双向理解?有。可再多理解,也无法消解这种奇妙的矛盾。
当然了,评论区作为交流空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以发挥公众舆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互联网空间本身就是「公共领域」,利用舆论的声音,可影响权力主体的导向。有网友列出了 2019 年和 2020 年人民日报官博在母亲节当天发布的内容,从去年「记得提醒妈妈,这些(家务)细节要注意」到今年的「妈妈不用是超人」。这样的转变,显然证明了大众的「打拳」是看得见实效的行为。然而,与哲学家 Jürgen Habermas 的理想化公共领域不同的是,公共事务的理性辩论和共同决定在实际中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权力主体的决定性作用依然支撑着包括微博在内的公共社交平台。用户看准官方媒体在此类平台上定义风向的作用,并非为了检验自身的发声是否能产生影响,而是为了判断自身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权威定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官博和 KOL 能够轻而易举地带动普通受众的从众意识 —— 在大片无意识的转发和评论之中,我们很难真正看到言论的多样性。
抛开集群产生的舆论效应,在公共平台中开辟一个容纳孤独的专属私人空间,可以说是评论区的另一关键用途。在文案宝库 ——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你可以记录朦胧的单恋史,或者直白大胆的壮志豪言。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多少认同,交换多少见识观点,随缘就好:我们需要用别人的经历和感情,去佐证自身的合理性。
中文互联网的评论区如此多样,以至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正文内容和评论区组建了一种抛砖引玉的关系,在这样的模式下,逐渐建立了一个集体性的行为心理特征:网民像寻宝一样在评论区探寻有趣的天才回复,或是能引起共鸣的真实段子。而事实上,不论商讨时事,抑或单方面信息输出,言之有物的内容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