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驯美人,训美人

T China T 中文版 2021-05-31


李嘉伦的微博昵称是「针线李叨叨」。他是做「针线活」的整形外科医生,又是个话多、爱「叨叨」的护肤博主。在这两种身份之间,存在许多种关于变美的可能 —— 从脂肪干细胞中的外泌体如何促进创面愈合,到不同品牌的烟酰胺精华是否有效。他构建、推广这种可能,也在实践、消费着对变美的想象。他做过抽脂、植发,也打玻尿酸、肉毒素,以及光子嫩肤和超声刀。不久后,他将在眼睛里植入一块晶体,彻底摘掉近视眼镜。
 
以下为李嘉伦的自述。
 


我是一名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同时也是有近 50 万粉丝的护肤博主。
 
我把自己定义为整形美容的体验派。刚毕业不久,我在自己科室接受了抽脂手术,后来陆续做过许多医美项目,红蓝光、果酸换肤、光子嫩肤、超声刀、玻尿酸注射、肉毒素注射,几天前我植了发,过阵子会去植入晶体治疗近视眼。
 
我在微博发了植发后的照片,剃光了头发,额前和脑后布满红点。有些植发广告宣称午休时间做手术,下午不影响上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在手术床上先是趴着取毛囊,然后躺着种毛囊,花了五个小时,打了六次麻药,每次都是十几针,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都很疼。
 
我看到过一份关于美容整形的调研数据,数据说,男性的市场份额只有女性的七分之一,但是平均客单价是女性的 3 倍以上,男性七千左右,女性两千左右。这大概是因为男性脱发者多,而植发手术的费用非常高。整体来看,美容整形手术的溢价很高,也反映出人们对变美有很高的需求。
 


今年消费降级的说法盛行,但从我的后台数据上看没有明显的变化,品牌商称我的粉丝为「沉默的有钱人」—— 虽然互动不多,但总是默默下单。
 
我想,人们看到我是男性,又是医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我是「理性派」「成分党」,因此我的粉丝讲道理、购买力高,这也许是我的身份带来的优势。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正因为我是医生,有些人看到我的推荐就会说,这个东西在临床上根本没有用。
 
我一直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临床和美容领域的的思维模式、评价尺度是不同的。在临床上,我们如果要证明某种成分或者某种药品有效,要看的是统计学上的 P 值(P 值可被粗略理解为概率,一种在原假设为真的前提下出现观察样本以及更极端情况的概率),得到显著性差异,这是科学思维;但在护肤品上则是用户思维,我对某个产品的个人体验不错,同时有实验数据支持,我就会说它「有效」,并推荐给读者。
 

李嘉伦在上海整形外科年会上进行分享。


有时候,在医生和博主的身份之间,我也会感到分裂。在最基础的层面,这两种身份的语言类型就很不同 —— 写标书、写论文要求非常严谨的科学语言,但写微博内容必须用最生活化的简单表达。所以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读三个小时的文献,写读书报告。
 
做了护肤博主之后,我经常会被医院里的人说,「他无非就是一个网红」。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了我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做出的努力,我觉得这是很负面的评价了。但另一方面,我不在乎他们的看法,我就是一个网红 —— 已经有 50 万人来讨论我的生活和隐私了,我还在乎这一点议论吗?
 


我的正职工作包括科研和临床,从广义来讲,所有涉及体表器官修复再造的工作,都属于整形外科。在这之外,如果我想多赚一点钱,那我就可以去做美容方面的手术,比如开一台双眼皮。
 
我现在在做一项关于脂肪干细胞的研究,希望能提取脂肪干细胞的外泌体,制成药品及护肤品。这项研究的灵感源自我刚毕业时做的抽脂手术。
 
那时我得了一种病,叫做男性乳腺发育,需要手术切除部分腺体和脂肪。我和主刀的师兄商量,既然要抽脂,那就把肚子的脂肪也抽了吧。于是我做了腹部脂肪环吸,属于整形外科里级别最高的四级手术。
 
我当时想知道,为什么有些男性会患乳腺过度发育的疾病,于是对脂肪干细胞做对比研究,发现患者的脂肪干细胞活性确实大于正常人。这也启发了我做接下来的关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我们目前发现它具有很高的活性,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促进骨再生。从美容的角度上说,它可以促进年轻化,或者说逆转光老化。我现在的研究计划是把脂肪干细胞中的外泌体提取出来,做成产品,然后尝试商业化。
 

刚刚结束手术的李嘉伦。


医疗美容中的许多成分最初都来自于临床医学:玻尿酸在成为水光针之前是眼球和膝关节的润滑剂;肉毒素的来由更广为人知,最初用于缓解眼肌痉挛,现在成为除皱产品。
 
2015 年博士选择专业,我执意去整形外科,家人都不赞成。老一辈说,你读到医学博士了之后去给人开双眼皮啊?他们认为这不像一个真正的医生。
 
当时整形行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提到整形外科,人们想到的都是电视上那些做双眼皮手术失败的人。我们那时候科室轮转,整形外科甚至不在轮转的科室名单里,足以说明它不被重视。
 
领导问我,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科室?我说,我想去一个向阳的科室,希望它是朝着阳光技术的科室。
 


我还有另外两个选项,骨科和妇产科。骨科是传统的「高富帅科室」,手术量大,涉及很多医药耗材,收入也很可观。妇产科也很向阳,每天接生新的宝宝是非常愉悦的事情。但我后来都没选,因为我认为自己是「花拳绣腿」的人,性格比较温吞,也比较「细」,可能就是所谓的「女性化」,不适合骨科那种大开大合的手术。妇产科虽然好,但宝宝出生瞬间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很多关乎性命的医疗决策,我觉得我并不具备这种临危不乱的功力。
 
肿瘤科也是大热门,医生收入高,工作不是特别累,而且与癌症相关的科研相对比较容易做出成果,这意味着在体制内的晋升有保障。但我没选,因为肿瘤科的病人是很难治好的,最终都要走的。
 
最后我还是去了整形外科,我跟家里人说我去了创伤外科,听起来「高大上」一点。
 
整形外科很少有病人去世的情况发生。有一位车祸受害者,被卡车拖行,整个小腿部几乎没有组织了,下肢伴有严重的感染,我们在她身上打了很多扩张器,进行皮瓣移植。治好后她给我们发来一张笑容灿烂的照片,这就是我说的「向阳」的意思,让人觉得很温暖。
 


另外,我觉得整形外科是唯一一个能够通过手术方式从外在去解决一个人内心困难的科室。有一个女生来我们科室,她脸上有一颗痣,大概和《青春有你》里面的安琪那颗痣一般大,其实也算是一种标志,但她过不了内心的坎,一直很自卑,不敢和男朋友结婚。后来她在我们科室花了一千块手术费,加上三天的恢复期,解决了自己的心理负担,结婚的时候还给我发来了照片,我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来我也发现人们对整形和医学美容态度的变化,以激光、注射类美容为例,2010 年之前,这还属于小众的高端消费,更多是明星需要做;到七八年前,它变成了轻奢消费;最近两年,打玻尿酸、瘦脸针变成了「午餐美容」,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变美成为普通人消费习惯,医美也已经常态化,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讳莫如深。
 

 
来找我做整形手术的人,我称呼他们为求美者或者客人,从不叫他们患者,我觉得他们没有病,只是想要改善。我的服务意识很好,会给客人发糖、发护肤品。但我的老师不希望我这样,他认为这是降低自己的身价。我不这么想。我把自己当服务者,别的服务者是被选择的,我也是被选择的。
 
我之前做抽脂、最近做植发,除了自己需要,也因为我希望体验全麻、体验手术的过程,在以后自己实施手术时更能和患者共情。
 
整形美容或者说医学美容区别于其他科室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选择性。在整形美容领域,美是非常个性化,医生的水平除了体现在专业技术上,更体现在他 / 她能够在求美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你选择了一位医生,也就是选择了他 / 她的审美。
 


我个人比较喜欢顺势的美。比如有些人有 W 型的下巴,被人说是「屁股下巴」,他们就想把下巴填掉,我会告诉他,我们不如把它加得更深一点,更特征化。有些人脸比较圆,想要变瘦,我会告诉他我们要有限度的溶脂,同时加深鼻部特征。
 
另外从情绪美学上讲,每个人的外观,展现给他人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应。比如我看到刘亦菲,会感觉很自然舒适,而惠英红就会让我有压迫感。延伸在整形上,这种严厉的长相可能就不适合做可爱型的双眼皮。
 
我的两部分工作 —— 整形美容与修复重建 —— 要求我有不一样的沟通方式。我与求美者或者客人的沟通更偏向于商量,我们彼此妥协,你觉得这样美,我觉得那样美,那我们取中间的一条路。但对患者,我会希望他们更多地听我的意见,因为我们对医学领域的话语权确实不同,只有听从专业的意见才能治好病。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运营微博。最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占领一些流量阵地,做整形方面的患者教育。我在微博上发了很多负面或正面的整形案例,科普比如乳房再造等医疗技术。这样的「黑科技」很让人兴奋,我可以滔滔不绝讲很久,但发到微博上,点击量非常低,根本没人看。
 
转型做护肤博主之后,我在粉丝群里聊过这个问题,他们说,整形手术相关的内容太「重」了,看了会有压抑感。他们希望能看到轻松的东西。我想也有道理,人们总是追求阳光的。
 

李嘉伦会在微博发布自己的生活照片。

为了增加关注,我试着「钻空子」,晒一些自己的好看的照片,吸引了一些少女少男粉丝。后来我又开始做美容外科科普,比如双眼皮、隆鼻相关的知识。然而从运营上来说,这些内容依然没办法转化,或者说没办法商业化。
 
我于是想,更接地气的是什么?刚才说到整形里的美容分支,先是手术美容,然后是激光、注射等皮肤美容,再往下是什么?是生活美容。五年前,整形美容还是被污名化的,很多人持拒绝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他们一定会护肤 —— 也就是生活美容 —— 这部分的流量池非常大,是整形美容的许多倍。转型后,我的微博粉丝数不断增长,去年八月 20 万,今年一月涨到 30 万,到现在接近 50 万。

 
现在我平均每个月收到 50 到 80 个不同的产品,今年双十一期间我收到了 200 个产品,最终会选择 30 个发出来。我的浴室里总摆着至少 10 款洁面,我每天早上用两款,晚上用两款,隔天更换,一周之后换下一批。其他护肤品我也逐一试用,偶尔会过敏,全脸红肿。
 
每个产品我都要求品牌提供详实的实验报告和原料厂信息。如果是美容仪类的产品,还必须有临床数据。现在很流行「成分党」的说法,但有些成分党看起来专业,其实很容易落入一种千篇一律的重复描述之中,和以前的「品牌党」一样,依然是盲目的。
 
比如,同一个成分有不同的配方体系、浓度和原料厂,会导致产品效果差异,而很多所谓成分党只懂成分,忽略了这些差异。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成分属于「概念性添加」,比如很多品牌宣传的「灵芝提取物」「人参提取物」,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浓度甚至不到 0.01%,只是存在了,但没有任何作用。
 

李嘉伦拍摄护肤品使用照片。


虽然能从理性的角度了解护肤品,我也依旧免不了被安利、种草,平时除了使用品牌方送来的产品,我在刷微博抖音时,常常「剁手」。今年双十一,我忙着发布产品、推广内容,同时也在不停消费,购入了一万多块钱的护肤品。我自己也算是个美容领域的超级消费者。
 
最近我做了植发手术,有人说我太追求完美,我回复「不完美怎么当整形医生」,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确实认为整形医生要尽量让自己体面。社会在发展,人们都看起来更年轻了,对美的追求和消费也在不断升级。
 
但归根结底,护肤品是贩卖给女性(和越来越多的男性)的一个梦,一种对「我会变美」的想象。有时候这种想象能成真,有时候不能成真。我想我能做的,也只是让这种梦更接近成真一点。


今年 10 月,李嘉伦在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整形外科完成了他第一阶段的博士后交流实践。回到家乡武汉后,他已经基本恢复了自己整形外科医生的身份。他的故事具备了流量叙事的多个必要元素:专业过硬、相貌出众、不吝惜知识分享、不忌惮私人生活的曝光,以及,切实击中了这个时代的兴奋点。真实的李嘉伦如何,其实并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内,但考察「针线李叨叨」及其背后有社群集结之势的群体,或许能为我们解答一个问题:顺流,可取吗?如果可取,你愿意顺流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