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尺码,女人,戏法,以及不存在的标准

T China T 中文版 2022-05-12


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一次或者多次碰到这样的场景:兴高采烈地拿着中意的衣服走进试衣间,一套,穿不上。再次确认领标旁的尺码,没错,和平时无异,于是脑中立马浮现出昨天晚餐多吃的两口饭、前天晚上缺席的健身课,继而责怪自己怎么就没忍住、怎么就不多运动,甚至追根溯源,上升到基因「缺陷」导致的易胖体质。

但偶尔也会碰到另一种场景:抱着侥幸心理拿了比平时小一码的衣服,一试,居然穿上了,于是立刻冲到柜台忙不迭结账。

然而,对自己的指责也好,夸奖也罢,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 上述场景发生的原因不在于你,而在于服装尺码 —— 并不一定是你的身材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服装尺码根本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


也许你凭借多年的购物经验,早已体会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服装品牌的尺码间的差异,比如美国码偏大,日本码偏小。这一判断背后的潜台词是一个国家的服装尺码有统一的标准。其实不然。国家标准虽然存在,但服装公司一般都不会采用。

以中国现行的 GB / T 1335.2—2008《服装号型》为例,这本服装号型国家标准修订于 2008 年,其中的女装部分《服装号型 女子》通过胸腰围差将女性身材分为四类:A(标准)、B(微胖)、C(稍胖)、Y(苗条)。A 代表胸腰围差在 14~18 厘米,B 代表胸腰围差在 9~13 厘米,C 是 4~8 厘米,Y 是 19~24 厘米。165 / 84A 这种尺码标记的方法正是源自于此。但是,这样分类并不能充分反映人的实际体型差异。比如一个人身高 162 厘米,胸围 70 厘米,腰围 60 厘米,B 型身材;另一个人身高 168 厘米,胸围 90 厘米,腰围 80 厘米,同样是 B 型身材。但是,显然前者要比后者小上一圈,若是两个人现实中站在一起,也没有人会认为她们同属一种身材。

而且,《服装号型 女子》的适用范围是成年女性,从 18 岁的少女到 60 岁的老年女性都包含在内。然而,女性在成长、衰老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体型会有显著的不同。都说生育和更年期是分割女性生命进程的重要事件,这种意义不光是象征性的,女性的身体也会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被孩子撑开的骨盆、腹部和臀部不断囤积的脂肪、因绝经而变缓的新陈代谢,以及下垂的乳房。这也是不少国家将女性体型按年龄进行划分的原因。

搬运透明人台的过程中,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一画面中的隐喻

令GB / 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不具实操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数据陈旧。GB / 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是在 GB / T 1335.2—1997《服装号型 女子》基础上进行调整,女装尺码的部分除了增设身高 180 一档外,其余数据和 1997 版的标准几乎没有变化。而 1997 版的标准又是在 1991 版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1991 版的数据则来自于 1986 年进行的全国性人体测量。也就是说,GB / 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的数据基础,还停留在 1986 年。而且,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居民身材差异明显,1986 年的人体测量仅在全国六个自然区域的十个省市、自治区展开,比如中西部地区仅取样了陕西和河南两个省份。对于越来越成熟、市场越来越细分的中国服装工业来说,这些数据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显然都不够强。

因此,一般大型服装公司都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根据自家消费者的数据确定服装尺码。消费者的身材什么样,就把尺码定成什么样。就如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鸟)女装品牌部负责人 Misso(化名)所言,「我们的产品做出来,肯定要适合我们的顾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在挑选衣服。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服装公司相中了我们。大型服装公司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消费者是谁。


太平鸟制板部门负责人龙哥(化名)告诉《T》中文版,开发一个全新的服装系列,首先基于消费者需求确立系列的风格定位,再根据系列风格定位推导出顾客画像人群,包括地域分布、身型差异等。设计师完成设计稿之后,制板师会根据系列风格和顾客画像等一系列因素制作板型和确定尺码。在采访中,几位服装行业业内人士都曾向《T》中文版提到国内南北方尺码的差别:相较于南方服装品牌,北方服装品牌的尺码更大。有的服装款式从开发阶段就是针对北方市场的,因此尺码会做得相对大一些,针对南方市场的款式尺码则会相对小一点。如果是南北同款,会做一个折中的尺码。

中码(M 码)的样衣制作完成后,先由试衣模特进行试穿,尺码会根据试穿结果再进行一轮调整。试衣模特和 T 台模特不同,试衣模特需要有「代表性」。这里的代表性指的是能代表品牌的消费者。以太平鸟为例,这家公司内部有一个过去二十多年累积出来的消费者数据库,制衣部门会按照太平鸟消费者的平均身材去选择试衣模特。

在服装推向市场之前,还有一道流程 —— 订货会。在针对加盟代理商的订货会上,品牌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反馈,集中整理后,根据代理商的意见进行再一轮的尺寸调整。代理商能代表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意见。太平鸟设计部门的负责人崔崔(化名)说:「有的连衣裙小个子穿好看,从设计构思开始就会倾向小个子人群,但在我们的订货会上如果广受南北市场的好评,那么我们就会对这款连衣裙的板型设计进行微调精进,或者从材质面角度选择包容性大的弹性面料,让更多消费者穿上这款连衣裙。」

一个象征女性「标准身材」(胸围 88 厘米,腰围 68 厘米,臀围 94 厘米)的人台

目标消费者的年龄也会影响尺码标准。太平鸟集团旗下有三个女装品牌,太平鸟女装、乐町和 Material Girl。三个品牌的牛仔裤尺码标准不尽相同。龙哥解释说,太平鸟女装的核心消费者是 25 岁左右的女性,而乐町是少女品牌,因此乐町牛仔裤的腰围会稍小一些,但两者差别不会太大。

受到目标消费群体、品牌定位形象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每家大型服装公司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尺码标准。哪怕是在同一家服装公司内部,不同的子品牌、不同的服装系列都没有统一的尺码标准。《纽约时报》也曾在 2011 年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不同服装品牌的 8 码最大可相差 5 英寸(约 12.7 厘米)—— Marc Jacobs 高端系列的 8 码对一个腰围 68 厘米的女性来说正合适,但是在另一家美国成衣品牌 Chico's 的尺码标准下,她属于 000 码。同属 GAP 集团的三个子品牌 GAP、Banana Republic 和 Old Navy 都有各自的尺码标准 —— Banana Republic 女装的 8 码相当于 GAP 的 2 码。而同样是 8 码,Marc Jacobs、Michael Kors 和 Ralph Lauren 这些品牌中等价位线的 8 码要比同品牌设计师线的 8 码更大。


在这个追求个性的年代,除了在研发、制作、供应等各环节较为成熟的大型服装公司,越来越多的小型服装工作室因其独特的风格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财力,它们无法像大公司那样建立庞大而翔实的数据库。对于小型服装工作室,尺码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随机成分存在 —— 可能和设计师本人的经历与价值观有关,也可能和品牌希望达到的传播效果有关。

妍和晓薇(化名)从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毕业后,一同回国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Marchware,并在淘宝开设网店,从设计打板到扮演淘宝客服都亲力亲为。两人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她们只是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身材来制定服装尺码。

根据两人查到的数据,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是 1.63~1.65 米。她们不想推崇以瘦为美,但同时也不想让顾客认为无论多丰满的身材都是好的。所以,两人以健康身材的 BMI 值为基准,制定了品牌的 L 码,最大的腰围是 75 厘米,胸围 95 厘米,臀围 96 厘米。这几个数据的选择和二人的经历有关。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穿 2 码,相当于 M 码或者略小于 M 码,她平时有健身的习惯,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是「fit」的身材,她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回国后,她却被许多男性指责「胖」,买衣服也全都得买 L 和 XL 码。晓薇的身高较高,在美国穿 2 码或 4 码,回国同样变成了 L 和 XL 码。作为服装行业的从业者,两个人都希望能尽一份力,抵御唯瘦为美、越瘦越好的风气。所以,Marchware 的尺码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品牌会稍大,S 码相当于其他品牌的 M 码,L 码相当于其他牌子的 XL 码。

我们在尽可能市井、日常的环境中创作了这组视觉

然而,想象总是比现实美好。网店营业一段时间后,因初始的尺码标准对于身材丰满的女性比较友好,Marchware 在小圈子里火了起来。「每天都有丰满的女孩来问衣服自己能不能穿,有的腰围上了 80 甚至 100 厘米。她们按照医学定义,其实已经不太健康,需要注意内脏脂肪了。听说穿不上,她们会有点生气,就觉得你都给 74、75 的女孩做,为什么不给 80 的女孩做?」妍说,「我一方面有负罪感,得告诉别人『对不起你穿不上』,另一方面又很委屈,觉得自己也是一片好心。」

与此同时,两人发现由于尺码定得偏大,她们损失了一批身形纤细的顾客。这部分顾客是许多品牌必争的消费群体。既损失了一部分消费者,又对另一部分消费者心怀愧疚,压力积蓄了一段时间后,妍和晓薇决定改变原定的服装尺码标准,把各个码都下调 2 到 3 厘米,做成了现在的品牌尺码标准。她们提到,在服装行业里,故意把尺码定得偏小、把码往小了做是一种不算罕见的操作 —— 目的是筛选消费者,说得难听点,是不想让「胖人」穿。虽然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但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这么做有其合理之处。这两年 Brandy Melville(来自意大利的少女服饰品牌,以下简称 BM)火起来的原因之一,便是通过尺码筛选出了一批被称为「BM 女孩」的极瘦消费者。能穿上 BM 的衣服,身材不可能不瘦,也可以说成,身材不可能不「好」。女孩们穿着 BM 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病毒性传播,其结果是,BM 的品牌形象坐火箭般蹿升 —— 很多女孩以能穿上 BM 的衣服为荣,并因此将自己饿瘦。


除了有目的地筛选消费者,服装厂商 —— 特别是做服装批发的厂商 —— 还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故意把尺码做小。在淘宝上,不难看到有些网红店铺把模特修图成芭比娃娃,再配一段多达上千字的文案,一看价格,100 出头。不少这类店铺的衣服都是从服装批发市场批发而来的。深圳市穿针引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国内服装行业专业交流平台「穿针引线网」)的副总经理王恒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白马、红棉,杭州四季青的一些中低端定位的档口,市场货尺码会普遍偏小一码。因为批发市场是走量的,利润很低,尺码偏小的话,同样的布做出来的衣服更多。」

有的厂商故意把尺码做小,有的厂商故意把尺码做大。就我的经验来说,虽然我对欧美码偏大有预期,但有时还是会碰到大得离谱的衣服。明明平时穿的是 M 码,到了 Zara,穿 XS 才合适。虽然我曾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窃喜立刻结账,但总觉得能差出两个码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直到我发现「虚荣尺码」(vanity size)现象的存在——不少欧美服装公司会故意将尺码调大。原本应该穿 L 码的消费者在虚荣尺码的策略下「穿上了」M 码,这会显著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并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用扯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的理论,只要有购物经验的女性都知道,虚荣尺码的策略会奏效。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美国女装品牌的尺码在不断「膨胀」。1958 年美国女装的 8 码相当于现在的 00 码,1970 年的 12 码类似于今天的 0 码。玛丽莲 · 梦露当年穿的 12 码放在今天是 4 码或 6 码。

人台上绕的每一把软尺就代表着一种标准,女性的身体总是受种种标准的束缚

有研究者将尺码的膨胀归因于虚荣尺码,也有质疑者认为,这一判断过于武断 —— 服装品牌放大尺码只是为了配合现代人不断增长的体重,并不是故意「欺骗」消费者从而促进消费。毕竟,现代人越来越胖了:当今美国女性的平均体重和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男性的平均体重相当。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17 年,美国经济学家 Wan-Ju Iris Franz 在统计了 54 个服装品牌的数据后认为,虚荣尺码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只在女装领域存在。

统计数据显示,对于美国女性,体重和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收入水平低的群体,体重最重;收入水平中等的群体,体重次之;收入最高的群体,体重最轻。男性则是相反,体重和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如果说服装品牌只是为了配合美国人身材的变化,那么廉价的品牌服装尺码应该最大,因为这类品牌的目标消费者体重最重。然而,根据 Franz 的统计结果,中等价位和高价位服装品牌的尺码反而比廉价品牌更大。中等价位品牌的 XS 码,平均腰围比廉价品牌大 1.93 英寸(约 5 厘米)。这说明尺码被刻意调大了。(中等价位的品牌包括 Gap、Abercrombie & Fitch等,高价位的品牌包括 Ralph Lauren、Guess、Tommy Hilfiger 等。)


同时,该研究还指出,虚荣尺码的现象只存在于女装,男装和童装都不存在。男装品牌应对消费者不断增长的体重,策略很简单,XXXL、XXXXL …… 有需要就加个「X」。童装也一样,因为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码,码数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于家长来说,尺码变大意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然而,尺码变大对女性来说绝不值得庆贺。身材不断膨胀,但尺码无法随之增长 —— 女装品牌为了留住消费者,一般都会以XL码为上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品牌只能将尺码越标越小,原来的 XL 码变成了 L 码,L 码变成了 M 码 …… 甚至出现了 XXXS 码。女装中的小码、加小码越来越多,这与男装的情况恰恰相反。事实上,几十年前是没有 0 码的,更不要说 00 码。名模 Twiggy 当年穿的 8 码已是那时最小的尺码,相当于现在的 00 码。所以,00 码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现代女性越来越瘦了,而是源于服装公司对于利润的追求。

把视线放到国内。国内居民的身高和体重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增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 169.7 厘米,中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 158.0 厘米,与 2015 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 1.2 厘米和 0.8 厘米。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 69.6 千克和 59 千克,与 2015 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 3.4 千克和 1.7 千克。而根据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的数据,2016 年,中国的肥胖人数正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象征女性「标准身材」的人台,变体

不过,虚荣尺码在国内的应用似乎并不那么广泛,否则本土服装品牌也不会隔三差五被质疑不考虑身材多样性、只服务瘦女孩。上文提到的以 1986 年人体测量数据为基准制定的 GB / 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其中 165 / 84A 对应的腰围是 66~70 厘米,和现在大众服装品牌的 M 码差不多。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类别 —— 这几年火起来的大码女装 —— 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更被鼓吹成女性自爱与自我尊重的实践。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明明男性肥胖比例比女性高得多,为什么没有大码男装,只有大码女装?

文化批评家、理论家 Dick Hebdige 在他的经典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中提到,商品是社会的象形文字。当女装尺码出现 XXXS 的时候,当丰满的女性被划归为另一个类别的时候,当服装品牌通过摆弄尺码左右女性自尊心的时候,社会对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的自我物化毋庸赘言。

妍和晓薇坦言曾经不得不使用虚荣尺码。她们设计过一款廓形的衬衫,由于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都比平时的衣服大,所以只做了 M 和 L 两个码。平时穿 S 码的女孩可以穿 M 码,M 码的女孩穿 L 码,L 码的女孩由于穿上效果不好一般不会买这类款式。学商科的朋友强烈建议她们把 M 和 L 改成 S 和 M。「我们一开始没有听,真的是吃了瘪,才听他的建议改了码,」妍说,「虚荣心每个人都有,有时候确实没办法避免。」

透明人台中的食用油代表了脂肪,睡莲代表内在的纯净

二人的小店开了三年多,积累了一批顾客,也逐渐有了初步的顾客画像 —— 受过良好的教育,25 岁到 35 岁之间的事业女性。顾客的收货地址多为律师事务所、高级写字楼等。事业的成功、经济的独立,并没有给女性带来足够的自信去坦然面对自己的身材。通过和顾客的交流,妍和晓薇发现,大部分顾客都对身材感到自卑。她们认为「美若天仙」的顾客却自觉肩太宽了,屁股太扁了,胸太小了等。不少顾客第一次来询问尺码时会先报上自己的身材数据,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能穿上吗?」更多时候,妍和晓薇根据顾客提供的身高体重三围推荐了尺码,但顾客还是会买小一号。「穿不上有时候退,有时候就不退了。说自己努力瘦一瘦,等到瘦下来的那一天再穿。」妍说。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为了把自己塞进 S 码的牛仔裤而累得满头大汗时,我问自己,我究竟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美 —— 大腿部位绷得紧紧的,反而更显胖;也不是为了舒适 —— 坐下后要不时吸气,腰部才不会被勒得发疼。可能只是为了标签上的这个「S」。更可笑的是,这张标签只有我自己能看到。

透明人台与领口部位的 M 标,是本次拍摄最初的灵感来源

美国作家、知名女性主义者 Naomi Wol 于 1991 年出版的《美貌神话》(The Beauty Myth)如今看来仍有现实意义。她认为,化妆没有问题,只有当不化妆女性会感到不安时,问题才存在。运动塑身没有问题,只有当缺席健身课的女性会自我唾弃时,问题才存在。女性可以打扮得精致、可以穿得漂亮,可以接受整形手术,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对美的追求给女性带来的往往不是快乐,而是自我贬低、自我怨恨 —— 是痛苦。

有问题的是,我们女性让一张小小的标签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自我认知。更添荒诞意味的是,尺码根本没有标准。尺码的制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服装公司的尺码不同,同一公司不同品牌的尺码不同,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尺码不同。服装公司出于种种目的,会刻意扩大或者缩小服装的尺码。而我们,还那么在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