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让「虚假新闻」喜闻乐见?

T China T 中文版 2022-12-31


事关国际的假消息正在人群中「无差别传播」:不分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每个人都有中招的可能。假新闻的一个标题、一句话、一张图片,总能掀起转发狂潮。相较于国内的假新闻,这些利用了信息差的海外假新闻更具蒙蔽性、欺骗性,语焉不详或断章取义的同时,却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人们乐此不疲地吃着远方的「毒瓜」,似乎真伪不再重要。诚然,「毒瓜」并不会给受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切实的影响,但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种错觉 —— 对这个世界的「假的知觉」。


「有据核查」是一家专门核查流传于中文互联网的国际资讯的非营利平台,2020 年 8 月,由资深媒体人魏星发起。


作为一家全部由志愿者组成的平台,「有据核查」并不那么「有名」。甚至有受众会发问:那,你们是可信的吗?


今天,《T》中文版特别邀请魏星,谈谈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现状,以及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辨别真伪。


以下是魏星的自述。

坦率地说,目前国内涉及国际新闻的虚假消息,99% 都是为了赚钱。虚假信息制造者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生产、传播那些虚假、夸张、片面的信息,来赚取流量变现,进而实现假新闻商业化。


「假信息」对应的英文有两种说法,misinformation 和 disinformation,前者指无心导致的,后者指刻意操弄的 —— 目前中文虚假信息中两者都有。


自 2015 年、2016 年起,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大事件:美国大选、英国脱欧 …… 知识界忧心忡忡,大家发现虚假信息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易于辨别,它的规模、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已经如此巨大。因此,一些事实核查组织应运而生。


对我个人来说,2020 年开始暴发的疫情,是我发起「有据核查」最直接的动因。2020 年的三四月份,我发现中文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外国疫情的报道,跟我看到的原文报道的差别很大,有些甚至很离谱,但它们都已经被大量转发,我身边亲朋好友都在分享。那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做些事,且持续地做。这年 8 月,「有据核查」正式启动了。



总体来说,大家很关心热点问题、热点地区。今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正式对乌克兰宣战,从那一天的那一刻起,中文世界关于「俄乌战争」方方面面的信息就迎来了爆炸式增长,虚假信息随之「水涨船高」。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去年的塔利班掌权阿富汗和东京奥运会时期。每当有事件发生,对很多中国老百姓来说,就是「吃个瓜」的心态。


热点地区中,毫无疑问,中国人最关心的是美国 —— 不管是带着喜欢、讨厌还是恨的情绪。七八成的虚假信息都和美国有关;其次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俄罗斯;欧洲可能占 25%。坦率说,比较远的地方,比如非洲、拉美,中国人并不关心。比较流行的虚假国际新闻大致有一套固定的叙事:「我们很牛」「外国吓尿了」「西方不行了」等等,不少人喜闻乐见。这套叙事中当然有事实(的部分),但遗憾的是,很多虚假信息也随之登堂入室。



2022 年 4 月开始,关于俄乌战争,中文互联网一直有个说法:亚速钢铁厂内藏有「大鱼」,这个「大鱼」是美国、加拿大或者来自北约的高级别军官。战争进入到 100 多天(的阶段)(我们)仅仅有关「大鱼」的核查就发布了 8 条。战争第 84 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首次回应「大鱼说」:无法判断这些媒体报道的真实程度。但「大鱼说」依旧流传很广,比如「俄罗斯采用水攻方法,迫使数条『大鱼』浮出水面,向俄军投降。」我们核查发现,俄罗斯军队没有使用水攻打击亚速钢铁厂,投降的近千名乌克兰军人和武装分子中也没有「大鱼」。第 87 天,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战事全部结束,「大鱼说」又有了新的版本:「视频显示,『大鱼』其实是第一批俘虏,他们乘坐了和其他俘虏不一样的封闭车辆,直接开进俄罗斯境内。」事实上,相关视频显示的是 89 名乌克兰战俘在 5 月 17 日被带到俄罗斯塔甘罗格市的场景,这批战俘乘坐的是俄罗斯联邦监狱管理局的车辆,并无特殊之处,也不是什么「大鱼」。


为什么不停地有人制造这些假消息?很明显,最重要的肯定是(为了)流量,这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说法,很多人爱看。其次,它符合主流叙事,不少人支持俄罗斯,认为俄军(之所以)一直围困亚速钢铁厂,一定是因为里面还藏着北约的坏人 …… 辟谣很多次,还是有人不断转发(假新闻),很多人深信不疑。而且来来回回也就是这么一批账号在操弄。



还有一部分纯粹是「原创」的国际假消息,虽然占比不高,但都比较离奇和耸人听闻。去年 9 月,中文互联网上广传拜登会见英国首相约翰逊时,大小便失禁,把记者全轰走了。这是无稽之谈嘛。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基本判断力,根本不需要是国际问题专家,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说法,但当时这条消息传播得非常非常广,我们也做了核查,核查内容也传播得非常广。其实在英文的社交网络上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个消息的内容。


还有前段时间,有假新闻说俄罗斯援助了上海 600 万斤大米,大米和面粉已经乘着火车呼啸而来。俄罗斯媒体、俄罗斯的社交网络上完全没有相关信息。这就是生造的、纯原创的虚假国际新闻。


这种假消息其实很好分辨,我们发核查还有很多人来批评:这么弱智的内容,还核查它干吗?那是因为它依旧会骗到很多人,更多「沉默的大多数」不但在转发,而且笃信这种看上去就很荒唐的内容。


当然,不仅在中文网络,虚假信息在任何地区都相当有市场,英语世界常见的种族主义的、阴谋论的也常常被转译过来。



被虚假信息欺骗其实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国外研究显示,虚假信息常常会带来三种感受:恐惧、悲伤、震惊。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到一张图片,拍案而起,你就很容易相信它。虚假信息的制造者非常会利用人在情绪上的「弱点」。这些信息一般很具有挑逗性,不论是文本、标题还是图,都很简短,并且直接给结论,不会过多论述。


简体中文的读者缺少选择。你关注的几个博主、公众号也许不错,但它们是碎片化的,一般来说只关注某一领域。比如有的博主时尚写得好,但读者不能从他 / 她那儿满足日常资讯的需求。机构媒体有自身的各种限制。即便有心找,也很难找到可以持续供给媒介营需求的产品。这很悲哀。


结果就是只能等待被投喂,被平台投喂,它们用算法来决定你「吃」什么。而所有人都在吃的,肯定符合「恐惧、悲伤、震惊」这类情绪标准。



最近几年,短视频承载了最大量的中国人的信息来源,而且这个量还在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可能只有 0.1% 的人能认真看完一篇文章。大家越来越喜欢碎片化的短视频,以视频形式出现的虚假消息也越来越多。


微信毫无疑问是中国人使用最多的社交应用软件,(经)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传播的信息肯定是最多的,虚假信息量也是最多的 —— 而且是基于熟人传播。


很多人早就不看媒体号了,连今日头条、大厂新闻客户端看的人也少了,他们对信息资讯没有很高的要求。对大多数人来说,3 个微信群就是每天所有资讯的来源了。这 3 个群一般是亲友群、同学群、行业群。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些社交关系圈里的内容。「我大伯发的」,总比「我也不知道是谁的」哪个记者写的更靠谱吧?这种基于强社交关系的信息传播,效率高,生命力很顽强。


头条、抖音等基于算法的平台的传播力度,这几年相信大家都有体会。算法非常强大,如果你点赞一条虚假信息,机器可能会认定你喜欢这种内容,接下来就会不断投喂。一个人很容易被裹进信息泡泡里,越陷越深。微博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但大家也看到,微博上各种观点的撕裂,极端化的言行也很吓人。



这一切当然会影响一个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而为了各自极端化的观点,寻找符合自身观点的叙事这一行为也愈演愈烈。寻找比较全面、客观的信息源,越来越困难。


极端化的言论和虚假信息是互相作用的。虚假信息在极端观点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一个人如果对某种观点深信不疑,会认为只有符合这一观点的才是事实,任何相悖的观点肯定是假的。


大到一个组织,小到一个人,如果一直只接触类似「地沟油」的信息,就会产生误判。说句夸张的话,这关系到世界观的问题。如果一代年轻人都这样,会很让人担忧。



最后,如果说要给普通人一些核查的建议,有以下这些。


相对来说,要对没有写明时间、地点、场合的内容保持天然的怀疑。比如以「据媒体报道」「据澎湃新闻报道」「据纽约时报报道」开头的文章。「据媒体报道」这个说法会让文章的可信度打个折扣。


其次,如果标题非常具有煽动性,比如有「震惊!」「刚刚!」等字眼,也要天然地打个问号。再其次,违反常识的内容,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总的来说,机构媒体的可信度稍微高一点,起码基本事实层面比较靠谱,但也存在问题,可能会挪用事实、选择性报道。坦率地说,到处都是地雷和陷阱。


「有据核查」这个项目是从线上起步的,线上当然是很重要的生态。但有可能的话,我挺想尽量(延伸)到线下去。接触到真实的人,在当下的社会太稀缺,也更重要了。人与人见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