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倬云 | 希望大家,能以同情、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

许倬云 许倬云说历史 2022-08-08

《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十年前,许倬云先生在匹兹堡家中,口述了这部《台湾四百年》。序言中他说:“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


当时的全球化还欣欣向荣,充满了乐观的希望,积极进取的精神。未曾料想,十年后反观,如此景致,已是“昨日的世界”。


如许先生说:“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希望经由此书,两岸同胞对彼此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境况,都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同情。



1948年,我们举家迁至台湾。当时我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于是,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


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我就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我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服务。


台湾大学


1970年来到美国,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我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大陆是我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浓厚的感情。


由于战乱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彻。因为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我都经历过。在台湾的这几十年,占我人生的一半光阴。所幸我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因此我觉得自己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


内外两层的比较,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我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上面所说的情形,使我在口述台湾发展史七讲的时候,既写下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还写下了我的感想。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我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


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在陈述时,我努力控制情绪,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词句。这些情形,我必须剖白给我的读者,读者才能理解我,也才能原谅我。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做“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


我希望读者能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台北金融大楼


现在,台湾正在一个转变的关口。这个转变的关口,在于世界局势复杂,两岸关系微妙,经济难关必须突破,政治制度必须改进——在这种种框架之内,我们要靠一部小书来交代一切,当然非常困难。


在本书的结尾,我对于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陈述。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我才坦白地批评。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两岸之间,同根同种,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相较于借鉴旁人而言,更为真切。


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我想这本书,还是可以提供给各位一些背景知识的。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更多许先生视频资讯
请关注YouTube“许倬云说历史”频道

E N D


责任编辑 | 赵欣
转载/合作 | 微信:zhuzhustars
点击“在看”👇  从世界·看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