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专访内容来自益盒Charity Box对李劲先生的访谈,感谢益盒授权转载。 LOCF 2021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常常关心、讨论的“公益”二字,似乎变了味。面对瑞典环保小将Greta Thunberg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的一句“How dare you!”,中国网友大多报以质疑和嘲讽的态度。“比如他每天可以…… 几十块也好,一百块也好…… 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也不乏热心公益的明星,因为号召呼吁粉丝捐款而被批评为“何不食肉糜”。尽管与公益活动相关的争议层出不穷,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人是冷漠的。无论是疫情还是河南暴雨,灾情发生时的捐赠活动都能动员全民。如张桂梅等奉献自我、为社会群众谋福祉的人物也被更多人看见,备受尊重。横看中国公益的现状,有褒贬不一的声音。然而无论是质疑和批判,还是探索和创新,每位心系公益的中国人,都在展望着中国公益的发展未来。西方公益的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中国模式的公益未来何去何从? 普通人参与公益的动机是什么?普通人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用?一、专访嘉宾介绍李劲,国内知名公益人,深圳壹基金第二任秘书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于北京大学学习政治学,1998年赴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国际发展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并于2000年获得公共政策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国际计划(Plan International)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工作,并在2009年接手创立中的万通基金会任秘书长。2014年,李劲成为深圳壹基金第二任秘书长,并在2018年-2020年担任三一基金会秘书长,致力于“用科学理念指导公益领域的实践”。二、分论坛简介“公益”,即“公共利益事业”,从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汇。一些人认为公益以及利他主义是一件纯粹的好事,而另一些人坚持这是西方白左鼓吹的形式主义、政治正确,是何不食肉糜式的道德绑架。除了对公益本身意义的争论,中国现有的公益模式也存在着流于形式主义、监管不力等等问题。因此,应该如何促进公众正确理解公益、让公益有效落地,是我们都急需思考的问题。李劲受邀加入今年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之公益分论坛—— “来自东方的善—公益本土化与有效性”。该分论坛的出席嘉宾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和MyH2O吾水信息平台创始人任晓媛。在公益分论坛中,三位嘉宾将深度探讨中国公益的独特性以及争议性,并思考如何让公益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基于国情,什么样的公益模式才能精准帮助到受助人?对于公众人物而言,做公益究竟是他们宣扬正能量的责任使然,还是其塑造“人设”的必经之路?李劲、徐家良与任晓媛将从多种角度辨析当下中国公益发展的困惑与难题,展望中国公益的未来。嘉宾特访在专访中,李劲先生从公众性,有效性以及志愿性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公益的定义,以及自己理解中的中国公益的未来发展道路。访谈中讲到许多公益话题,包括如何做有效的公益、捐赠人的思维局限、权利vs福祉观念下的公益。公益、社会问题、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究竟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公益代表了什么价值观?中国模式的公益未来何去何从? 本次专访内容节选于益盒的第四期对话笔记,由益盒CEO、2018年牛津中国论坛主席何流、益盒研究总监李治霖和益盒志愿者李政轩完成的对李劲先生的采访。欲查看完整的访谈内容,请见评论区链接,或搜索‘益盒 Charity Box‘公众号,详见’益盒对话笔记004‘。公益是个以价值观为导向、以使命驱动的事业“您当时回国从事国际发展的时候,也是外国NGO进入中国井喷的年代,您现在如何回看整个公益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李劲:2000年那时,国际NGO就像当年的外企,有资金、技术、人才。我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受到很多训练,更多讲的是以权利为基础的赋能方法(rights-based approach),这个和以需求为中心的方法(needs-based approach)有很大区别。以需求为中心的方法主要关注的是受助人自己的境况,补其所需、解其所困;而以权利为基础的方法则更关注社会中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致力于实现一种多方参与、可持续的正义。正因如此,权利分析框架的核心在于,公民是权利的享有者,政府是责任方,政府向公民征税,因此需要去实现公民的权利,向公民负责。社会组织是不是责任方是有争议的,因为我们的钱是从公众来的,那是不是也要对公众负责,服务弱势群体?在这个框架里,社会组织是夹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调和作用。当时许多做国际发展的NGO都认为公民、社会组织、政府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边界。我们扶持一个社区发展的核心是扶持社区成员的发展,令他们的权利得以实现。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的情况还是具有特殊性。如果想要成事,社会组织需要修正一些以往国际NGO所秉持的那套方法,尊重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决策逻辑,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大的方针战略。同时结合自己的优势,发挥专业性与灵活性,更好地服务目标受众。“您之前提到过“需求导向”的概念,即先不急着把各个行动方的权责定义明确,这种策略会不会更适用于中国公益的组织与发展?”李劲:就做事的逻辑而言,价值中立是有益处的。这与公益的“志愿性”也是一致的,即每个人本来就是自愿参与公益的,“志愿”代表的是每个人在意志上是平等的,这是现代性中重要的概念,也意味着多元价值观可以并存。尽管我认为,公益不能没有价值观、只做为一份机械式的工作或流程式的任务。如果公益只被当作一种工序,我就只做筹款、完成服务,但不去不去思考公益组织如何承担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使命,这还是一种没有根、没有价值观支持的东西,无法走远走好。公益是个以价值观为导向、以使命驱动的事业。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更多逐渐富裕起来的普通人意识到,公益可以有更好、更科学、更有效的可能性,而不是一谈起公益就只有“热闹”——陈光标那种“作秀”式的捐赠、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或者部分基金会的丑闻或者争议等等。有效公益:社会问题需要靠公共服务、志愿精神和专业能力解决“您在三一所主持倡导“科学公益”,您认为这一理念在中国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李劲:我觉得“科学公益”的定位是清晰的,就是解决公益有效性的问题。在我的理解里,公益对中国的价值有四个层面:第一个是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第三次分配”;第二个是发现和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第三个是凝聚人心,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增加社会资本;第四个是有效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公益解决的是第二个维度上的问题:有效发现问题,并发现问题解决的新方法。中国公益目前是在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以修补为主,还属于比较表面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什么导致了公共服务的不足,如何让中国公益整体升级、降本增效,有价值观的去引领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要从效果而非效率出发去考察公益组织:你能否证明你在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公益无法给出答卷的,因此需要科学公益来助力。可能有少数机构做到了,但由于没有一个第三方机构做评估,有没有做到也很难说。“循证方法论在最近十年成为国际上的主流,然而循证方法论在国内是被忽略的,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李劲:中国公益还在看投入,看谁捐的多,而不是看谁干出了什么事,这是捐赠指导思想还停留在前现代化阶段的表现。《中国公众捐款》这本书中展示了对4000多个捐赠人样本调查的结果,发现只有10%以下的人对捐款之后的事情感兴趣。公益机构也还非常不成熟,比较少的组织能拿出过硬的成果。许多捐赠人、公益机构还在强调投入而非成果,认为投入就是成果。只看投入,甚至只看捐赠额度的多寡来论英雄,是一种把公益简单化的思路。会有捐赠人觉得,只要有钱就能解决社会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捐小学为例,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捐了钱不等于就修好了学校,有了学校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等于孩子们就获得了有品质的教育。如果我们从最终受益人的角度出发,这其中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考察和增强。物质的匮乏是钱可以补充的,但是好的老师、好的教育理念这些更决定教育质量的因素是无法轻易买到的,有许多进一步的工作需要做。“公益事业中能否应用商业逻辑,追求回报的最大化?您认为公益事业中的“回报”应当如何界定?”李劲:我绝对不同意在公益中一味强调商业逻辑。商业逻辑是我花A,要给我赚5倍的A,这就成功了。用这种逻辑来做公益就变成,我投入B,就要看到给我5倍的B,而且这个B是对我有利而不一定是对公众有利的,这个很不好。所以在我的定义中,公益就是两个特征,一个是志愿性的,即非交易性质的;一个是服务于公共目的,对社会有益的。公益就是私人资源自愿地进入公共领域,不再为私人目的而是为公共目的服务,寻求公共回报而非个人回报。中国公益的未来发展中,方法论应优于价值立场“中国公益目前正在由“从无到有”过渡到“从有到好”。您认为中国公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变量值得关注? ”李劲:中国公益的整体态势应该说是,国际力量逐渐势微,本土力量正在崛起——这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很多同行开始讨论未来中国公益到底是走西方的道路,还是中国自己的道路,这或许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公益在发展过程中,有来自西方的力量,也有本土草根的力量,也有官方慈善机构的力量。几支力量未来是相互作用融合为一,还是日渐分化,齐头并进,或者一枝独秀,现在还很难说。很大程度上要看党的新政策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具体怎么样落实,按照什么思路落实。但是无论怎么说,公益的志愿性和公共性都应该是优先的考量。四、论坛介绍伦敦政经中国论坛和牛津中国论坛在今年二度携手,愿能打破不同人群的知识边界,为心系家国大事的同好们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从不同的视角解析中国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鉴往昔事,望来时路,展明日希冀,“听百家言,论中华事”。伦敦政经中国论坛于2015年创立,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力图为各界来宾提供与世界顶级学者及政商界领袖交流的机会。历经六年磨砺,累计来宾逾三千人。牛津中国论坛成立于2013年,是全英规模最大的中国论坛,旨在为来自全英的学生学者们提供关于当代中国的多元化视角共同对变化中的中国进行深度的讨论五、测试时间测一测你的年收入能带来多少公益影响力?普通人是否能做好公益?普通人又该怎样参与公益?想知道捐出你年收入1%,5%,10%,分别能为中国公益带来多大的改变吗?关注公众号,回复“公益”获取公益影响力计算器,了解你的潜在公益影响力⬆️六、会务信息 时 间 / Time 2021年9月18日-19日 报 名 方 式 / Sign-up 扫下方二维码进行购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也可进入购票通道) 地 址 / Address 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纪大道8号如果无法进群,或者有任何问题请添加论论子和OCF小助手微信。协 办 方赞 助 合 作 企 业 钻石级赞助合作企业 酒水类赞助合作企业学 术 合 作 方合 作 自 媒 体特 别 鸣 谢 公益分论坛 / 范西林 高一婧 黄弈昀 韩博文Rachel Wu 钱潇驰 段旭中文案及排版/黄弈昀 创意设计/黄越玄 龚少君官方网站:oxchina.net新浪微博:OCF论坛知乎专栏:牛津中国论坛Bilibili:牛津中国论坛YouTube:Oxford China Forum抖音:OxfordChinaForum小红书:Oxford China Forum关注公众号,回复“论坛”进行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