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西省民族分布

2017-04-12 吉庆有余民族风情文化


 山西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27%,全省119个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是回族,有近6万人,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省没有自治县、民族乡,只有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分布在大同、晋城、运城、长治、临汾、阳泉6市的22个县。除阳泉市盂县东白水村为蒙古族聚居村外,其余都是回族聚居村。巨兴街西侧有一个回民心中的圣地——清真寺,这是阳泉市唯一的清真寺。运城市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也是山西省民族工作重点市。运城市共有少数民族23个,人口1.2万余人。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8个,占山西省(42个)的43%左右。



山西省少数民族聚居村(42个)


蒙古族聚居村(1个)


阳泉市

盂县东白水村



回族聚居村(41个)


运城市(18个)

平陆县爻里村

盐湖区陶村镇石碑庄村

临汾市(9个)

翼城县北关村、中石桥、下高村、曲沃县东关、吉县辛村、寨子壕、襄汾县晋城村、侯马市金沙村、北堡村

晋城市(5个)

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阳城县凤城镇南关村、陵川县礼义镇东街村、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陵川县附城镇附城村。



山西省长治市(5个)

壶关县五龙山乡少数民族聚居村——东、西黄野池村,东黄野池村是壶关县唯一的回民聚居村,西黄野池村是该县唯一的回汉两民族聚居地。长治市西街街道瓦窑沟社区,西街街道三道营:营口、南头、铜锅街。

大同市(4个)

大同县杜庄乡马家会村,周士庄镇三条涧村;南郊区马军营乡田村;阳高县马家皂乡袁家皂村



“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山西省四极: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




山西的民间文化

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广禅侯故事讲的是阳城县兽医常顺因医治战马有功,被宋徽宗钦封的历史传奇。“广禅侯”被认定为是中国历史上授官位最高的一位兽医,也是唯一被钦封的兽医侯。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

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

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晋商大院文化: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



山西传统面食

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流程再到面食成品,都有相当的讲究。其中包含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和山西面食文化内涵。山西面食百面百吃,味形俱佳,其中尤以杂粮面最具特色。制作的技艺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运城市······“古中国”

运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市、传统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这里的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后土文化、大院文化,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处处散落着具有“古中国”标识的历史遗存。



“一缕曙光、一堆圣火”这里有4000万年前人类最早起源的中华曙猿化石,有18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西侯度遗址,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建在运城;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等优美传说都发生在这里,并孕育了猗顿、廉颇、关羽、王勃、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一批文武俊秀。各类文物旅游景点多达1600余处,国保单位90处、省保单位5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25项,天下第一武庙解州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永济鹳雀楼、艺术宫殿芮城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永济普救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华夏望族裴氏宰相村等景点驰名中外,关圣文化建筑群名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五位。 




关羽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于世,为历代统治者追奉,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关公精神源远流长,穿越古今,影响中外,其对国以忠,为人以仁,处世以义,作战以勇的精神品格,集中而具体地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这也是关公文化产生和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全球华人道德品格中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位于运城解州镇的世界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是国内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被称为“关庙之祖”。

关羽是汉末名将,今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人。文学作品中的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更被编成戏曲、话本、连环画、电影及电视剧等,关公形象、故事和精神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广为传播而深入人心。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制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为海内外信徒、游客,朝圣观光、寻根谒祖之圣地。目前,世界上对关公的信仰和崇拜已达16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庙貌遍天下,无处不焚香”的景象。 




运城盐池是中国最早的盐业生产基地,开发历史在4000年以上。盐湖提供了华夏民族早期最重要的生活资料。这里有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其他两个是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之一——运城盐湖。  

夏县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证明这里是丝绸的发源地。平陆枣园出土的牛耕耧播图,为我国农耕文化提供了一组形象、权威、可靠的依据。运城是琴诗书画衣食住行的重要发源地。当年,舜帝在此抚琴、《诗经·魏风》等名篇在此传唱、画坛始祖敤首、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都是这里人。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傅说发明“版筑”等优美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舜帝故里,运城历史上一直有祭拜舜帝的习俗,舜帝“孝行”“德政”思想在当地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运城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15公里处的鸣条岗,其环境有形胜壮美之称。据碑文和史志记载,舜帝陵始建于夏禹,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现存建筑分别为元、明、清时代。自北魏至明清1400多年间,历代帝王、官宦、百姓祭祀不绝。



舜帝陵庙占地1778亩,以古柏广场为界,分为风景区和陵庙区两大部分。风景区由门前舜帝广场、舜帝大道、条谷苍野、历山、舜王坪、北湖、南湖、沩汭河组成,景区内道、路、阡、陌和以舜帝四大臣命名的皋、夔、稷、契四桥相互连接,四有亭、同善亭、牡丹亭、月季亭、圣贤亭、懿德亭点缀其间,园内花木扶疏,水波潋滟。2004年9月,中国先秦史研究学会在舜帝陵设立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舜帝陵被确定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基地”;2013年,更名为“舜帝德孝文化主题公园”,并免费向公众开放;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盐湖区每年都举办“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运城舜帝陵融历史、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钟灵毓秀,大气磅礴,不失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的圣地之一。



后土文化,在古人观念中,掌管阴阳生育的女神,有诸多称呼,如“地母”“后土皇母”“后土娘娘”等,被作为创造大地、繁衍五谷的神灵而被祭祀的。历史上有43位皇帝来运城祭过后土,其中汉武帝一生6次来祭祀,并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除了官方祭祀外,民间的祭祀文化和由此形成的民俗民风更是绵延不绝。民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十月初五后土庙会时,人们都要敬祀后土,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祭祀礼仪规范和民俗风情,对民族文化心理、当地的生活习惯,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塑造。



李家大院······晋商大院

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这一建筑群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李家人的行善理念是“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有着“晋商慈善家”的美誉。王宇燕说,善行天下的美德美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稀世罕见的三雕艺术、浪漫传奇的异国爱情是李家大院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



临汾市······寻根祭祖圣地

临汾市最东段在安泽县良马乡西坡以东,最西段在永和县南庄乡咀头附近,最南段在翼城县大河乡关家窑以南的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脚下,最北段在永和县坡头乡白家崖附近。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同样也是著名的旅游圣地。临汾市国家AAAA级景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临汾市汾河公园景区临汾市尧庙-华门旅游区、临汾市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临汾市侯马彭真故居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明代移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的一场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元代政权,建立在军事暴力征服基础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最野蛮、最黑暗的朝代。由于阶段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战乱连年不断,加上自然灾害的肆虐,使河南、山东、陕西等原黄河流域地区民不聊生,出现了“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现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着手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面对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情形,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泉、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由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洪洞县是平阳府人口大县,是晋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贾村驿,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物资。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树也由此走进历史的记忆,成了记录沧桑移民历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




临汾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晋南威风锣鼓、天塔狮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平阳木版年画、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走亲习俗、洪洞道情、翼城琴书、曲沃琴书、通背缠拳、尉村跑鼓车、曲沃碗碗腔、任庄扇鼓傩戏、晋南眉户、麒麟采八宝、晋作家具制作技艺 

霍州威风锣鼓 

相传起源于唐尧时期,为尧王避暑霍山时,祭祀中镇霍山神的迎送礼仪。后流行于晋南大地。而以霍州威风锣鼓最负盛名。霍州威风锣鼓的演奏乐器以鼓、锣、铙、钗四种为主。分河东河西两大派系。传统曲牌有:《单刀赴会》、《二仙盘道》、《四郎探母》、《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郎闯阵》、《八仙庆寿》、《九凤朝阳》、《十样景》等。表演时,排队布阵,尤如雄师出征,十分壮观。待锣鼓齐鸣又如春雷滚动,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最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北方民族之粗犷,骠悍,倔强,豪放的精神风貌。河西以白龙、陈村锣鼓为代表。河东以杨枣、下王锣鼓为代表。霍州威风锣鼓,威振京都,名扬华夏,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翼城花鼓

翼城花鼓翼城历经千年传衍,遍及全县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节奏欢快、情绪热烈、动作奔放、幽默风趣,给人们带来无尽乐趣。翼城以“花鼓之乡”而闻名遐迩。翼城花鼓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翼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之乡”。 

平水雕版 

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由于那里盛产雕版印刷的白麻纸、墨锭、枣木而很快接受了这一先进技术,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设立经籍所,委派书籍官,专门管理官民经营的书坊工铺,逐渐形成家置书楼、人蓄书库的盛况。其雕版印刷之兴旺,可以与燕京相比,出现了以张存惠为代表的一大批刻书家。平水雕版主要编集经史、道教经卷、民间文艺和农医杂书。最著名的有《平水韵》,风行全国,成为后来历代诗人做诗押韵的依据,被称作《诗韵》。有“平水诗韵行天下”之说:经藏《赵城金藏》、唱本《刘知远诸宫调》为传世最早的诸宫调;医书《铜人针灸图经》;大型版画《四美图》是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




少数民族村


“一村一品”的种养殖产业格局也已形成,如吉县辛村的烤烟、苹果种植,壶关东黄野池村的核桃种植,平陆上堡村的牛羊养殖等都已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东白水村······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阳泉市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了解全村发展和兴办民族风情园的情况。这个村地处县城区域内,村里有114户蒙古族群众,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7%。2005年省民委将这个村确定为“蒙古族聚居村”以来,全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规划发展了“蒙汉团结一条街”、“蒙晋塔海民族风情园”、“阳光住宅小区”等一批民生项目,全村的民族经济、特色文化建设逐步加强。在村里兴办的民族风情园里,洪发科与蒙古族群众亲切座谈,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洪发科说,市委高度重视“蒙古族聚居村”的发展建设,盂县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高起点谋划好全村的发展思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不断壮大全村的经济实力、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




石碑庄村

运城市盐湖区石碑庄村是我区陶村镇下辖的行政村,共有10个居民组,680户,2980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430人,占全村人口的14%,是我区少数民族聚居村。该村的冬枣和葡萄种植产业,盐湖区在特色村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了民族性与经济性双赢。 




临汾市翼城县北关村

该村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加工服务业,涉及11个行业,有大小企业300余家,人均收入近万元,各种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齐全,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临汾市积极打造翼城县北关村文化体育事业亮点,目前,该村已建成了可容纳1500人的体育馆和露天陀螺球训练场,是全省唯一一家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命名的首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

吉县辛村

纯农业村发展典型的吉县辛村。该村立足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完成了果园节水灌溉和农田低产改造工程,建成了高标准的养殖场,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山西大院文化


山西大院文化是汉族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汉族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汉族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此后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出现在山西省旅游名胜行列之中。 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汉族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它也是晋商 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其中王家大院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

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伦理学、民俗学的缩影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大院里也有民俗风情的尽情展示: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花样层出不穷,包涵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从地图上不难发现,这些精美恢弘的大院都密集于晋中盆地。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勤俭、诚信、团结的作风,严密、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明。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但明清晋商终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纷乱的时代,衰落不可避免。

祁县乔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 榆次常家庄园、 介休侯家大院、 太谷曹家大院、 祁县渠家大院、 阳城陈家大院、 襄汾丁家大院、 万荣李家大院、 临猗闫家大院、 壶关王家大院、 大同薛家大院、 孔祥熙故居、 阎锡山故居等,每个大院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乔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公元1862-1875年)、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及民国(公元1912-1949年)初年多次增修。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国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占地1.0642公顷,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由6个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在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全院以一条平直通道将6个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其门窗、阶石和栏杆等,造型精巧,独具特色。   乔家大院建筑设计精巧,做工考究,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清代山西省的商贾文化,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王家大院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 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 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 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 座落在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族耗费半个世纪(1762年至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总 面积达15万平方米,目前4。5万平方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52间。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依山就势而起,随形生 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近 年来,大批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均从不同角度给予较高评价。王家大院除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韵味之外,静升王 氏家族的发家历史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常家庄园

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为明清晋商巨贾常氏家族府邸。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每个院落中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触目可见。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




曹家大院

该宅院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南北通融,结构独特,雄伟高大,堪称“中华民宅之奇葩”。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三多堂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



皇城相府······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皇城相府景区游览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 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阎锡山故居

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阎锡山故居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



李家大院······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和文化特点,又因李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申家大院······棋盘二十四院

申家作为潞商的代表,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兴盛上,从宅院建筑规模、建筑风格上也不难看出申家当时实力的庞大、财力的雄厚,申家最具代表性的宅院要数中村的棋盘二十四院,至今保存尚算完整。虽从外观上看有破败之处,但仍掩饰不住申家昔日的辉煌和骄傲。二十四院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宅院群落,故称“棋盘二十四院”,其布局都保留了晋东南民居的特色,即古朴典雅,又不失豪华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明清两代民居建筑嬗变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吕家大院······清朝财政大臣吕塘的的宅院

300多年前,一个叫吕天平的汉子来到这里,传说此人系李自成的一个族侄,原本姓李。“闯王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改为吕姓,带着一营兵马隐居在这个村庄谋生。秉承“耕读传家”、“笃志诗书”的家训,百年渔樵耕读,子孙亦官亦商。在数代苦心经营之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院——吕家大院——阵容显赫地威立在两河交汇之处。

吕家大院分为南大院、胶坊院、油坊院和旗杆院等八个大院。南大院以经营农业为主;胶坊院以做皮革制品和熬胶为主;油坊院以生产经营食用油品为主;旗杆院以读书做官者居多。现存较为完整的旗杆院,共由六个相互连通的院子组成,是清朝财政大臣吕塘的的宅院,一座仿皇宫四合院建筑;整座大院曾经的门上悬挂着进士、贡士等御赐牌匾,门前栽有旗杆,高高的台阶,威严的石狮;朱漆的大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整套院落建筑规模在当时晋北堪称一流,属晋商文化的一部分。



师家大院······“三晋第一村”

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鼎盛时师家的店铺、钱庄,北抵太原、北京,南达洛阳、开封、湖南湘乡,西至西安、米脂,师家一度成为我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真正使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三晋第一村”。 师家大院最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现存的门楼、槎廊、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




山西传统村落


运城市

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稷山县西社镇马跑泉村 

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 

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长治市

长治县贾掌镇西岭村 

平顺县东寺头乡神龙湾村 




大同市

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村 

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 

大同县杜庄乡落阵营村 

阳泉市

平定县冶西镇苇池村 

平定县张庄镇桃叶坡村 

盂县孙家庄镇乌玉村 

晋城市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 

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 

高平市河西镇新庄村 



朔州市

山阴县张家庄乡旧广武村 

晋中市

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榆次区什贴镇小寨村 

平遥县段村镇普洞村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忻州市

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

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临汾市

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吕梁市

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 

柳林县柳林镇贺昌村 

柳林县王家沟乡南洼村 

石楼县龙交乡君庄村 

交口县回龙乡明志沟村





裴柏村······中华“宰相村”

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柏村,全国现在有105万裴氏人,裴柏村有260余位裴氏人,主要是务农。为了保护裴氏家族文物,展现裴氏文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闻喜县政府建立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裴氏碑苑、裴晋公祠、裴氏宗祠、裴氏名人纪念馆、中华裴氏文化城等景观。1994年恢复了中断70年的裴晋公三月三古庙会。裴氏碑苑、裴晋公生平业绩展、裴氏文化旅游区微缩景观、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将军坡,等景点,已开始接待游人,海内外的裴氏后裔纷纷前来寻根问祖。



在上下两千余年间,裴柏村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 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 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公元126年,裴家的第25代裴晔,跑遍了整个河东,寻找家族居住的地方,裴柏村成了他的最终选择。裴柏村地处群岭环绕的一个小岭凹内,紧靠涑水河,三面环山,坐北朝南,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完整而不封闭,独立而又自然延伸。村子被九岭围绕,每一道土岭最高处都有一棵挺拔的翠柏,合在一起有个好听的名字“九凤朝阳”。



 裴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和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修身自重的道德典范,这才是真正的、弥足珍贵的财富。“耕读传家”遗风犹存,许多人家的门楼上面都端端正正地雕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

裴柏村至今都保留着一个中国所独有的风俗:挂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个挂旗很有讲究,软旗和硬旗。软旗:在旗子上写一些勉励子孙的话放在门楣上,生儿子就写“建国英才、祖国栋梁”等。生女孩就写“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等。硬旗就是竹子。添喜之家还把两棵青青带叶的竹子分立于门框两边,寓意是让孩子茁壮成长,长大要有高尚的气节。




尧寓村······尧王故里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尧寓村是古绛大地上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山村。尧寓村之所以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是由于在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帝尧史迹刻石。 尧寓村位于绛县城以南4公里的中条山北麓,涑水河畔。村南有三座巍峨高峻的土岭,分别是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是一个古老的村庄。 

传说尧帝就出生在中尧岭半山崖上的窑洞里。尧王死后,百姓悲痛万分,普天下百姓为尧王致哀,三年不奏乐。为纪念尧王,窑峪村百姓将窑峪村更名为尧寓村,一直沿用至今。 尧寓村一带世世代代流传着尧王出生和生活的美好动人传说。 关于尧王的出生,传说尧的母亲庆都,一天乘船在“三河”(即现在的涑水河)捕鱼,忽然一条巨大的赤龙从天而降,在庆都头上盘旋许久。此后不久,庆都便身怀有孕,产下一位灵儿。这便是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的来源。 尧王在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12岁便受封于陶,15岁受封于唐,即分别为陶唐部落的首领。这即是后人称其为陶唐氏的由来。 



2001年秋,原临汾市襄汾县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学文来绛县古绛镇尧寓村走亲戚,在村中大照壁前发现一通古石碑,上书“唐尧寓处”四个楷体大字。上款竖刻着一行小字,“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他由此发文称,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记载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 此碑高92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顶是半圆形。据村民回忆,此碑原置于该村的三官庙内,上世纪50年代,村里建学校又将其垒于校墙内,后来又放在村中照壁前。此碑作为研究尧文化的珍贵史料,已被妥善收藏。 

在尧寓村还发现原嵌于古城门上的“陶唐遗风”石匾和村南一公里处山坡上尧王全神庙门上的“巍严配天”石匾。村南土岭上还发现娥皇、女英庙遗址一处,古灰坑、古陶窑遗址八处,并发掘出石锄、石铲、石斧、陶鬲、陶瓶、陶盘、陶杯100余件,古陶片数千片。 目前,《尧的传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尧的祭祀》和《尧王故里传说》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杏花村······中国酒都

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山西省的杏花村位于汾阳市区以北15公里,这里也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的产地。 汾酒,也因此被称为杏花村酒。诗酒之乡杏花村不仅是中国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特殊的旅游好去处。 在当地人心中,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就在汾阳。 早在1957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 2000年5月,杏花村汾酒公司成立“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观光旅游、旅行安排、旅行预订等业务。 酒都杏花村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




太阳渡村······黄河湿地观赏园

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有一个黄河湿地生态香莲观赏园。这片观赏园面积近200亩,园内水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有红、白莲等数种观赏莲花,有丰富的蒲草、芦苇等水生植物,还有白鹭、蓝翡翠、小翠鸟、东方大苇莺、斑嘴鸭、凤头鷿鹈、发冠卷尾等数十种野生鸟类,是摄影、休闲、自驾游的理想去处。 

太阳渡村位于平陆县西19公里处,平风线与新太路纵横交织村中,土地面积3183亩,耕地2183亩,属黄土高原性气候,土地呈梯田式分布于村中,是三门峡水库一九六○年建坝时的移民新村。太阳渡村是原平陆县老县城人迁移后所建,人员素质较高,文化修养深厚,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村民素有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捉海瓢,放河灯等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十分诱人。街巷规划合理有序,房屋建筑各具千秋,风景秀丽,环境宜人。




晋城市原村乡

原村乡位于高平市西南13公里处,辖27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共7281户,19047口人,总面积68.87平方公里。 名胜古迹众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晋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棚庙龙凤树、陆军十七师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蟠龙寨侍郎府,长平之战遗址安贞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户村,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下马游等。1979年,陈山村高平抗日县委旧址被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境内山高林密,植被良好,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地下资源丰富,煤的储量较多,境内有晋丰、金田、东峰煤业、前河煤业等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新型工业具备优势条件。历史上的原村乡交河村与沁水上梁村交界处有一个大豁口,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神农镇······炎帝故里

神农镇,位于山西晋城高平东北部,镇治距市区10公里,原为团池乡,2000年撤乡设镇改现名。神农镇自古就是泽、潞两府的分界地,因神农故里命名。 神农镇是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化古镇、煤炭之乡。东有虎头山和狗王山,西有郎公山,北有羊头山,三面环山,东仓河、西仓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硫矿、铝矾土、石灰石、优质矿泉水等。神农镇人民政府近年做出不懈的努力,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大量的宣传工作,修复了羊头山神农庙,清整了羊头山的遗址遗迹,修通了旅游公路,建起了羊头山祭祀大广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声明: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qq:3374591241
电子邮箱:3374591241@qq.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