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胡钰:《文创理论与中华文化创造力》
新 书
推 介
人民出版社
“迎接二十大”图书选题之一
国潮文创
乡村文创
城市文创
数字文创
• • •
01 / 图书简介
Book Introduction
近日,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教授的新著《文创理论与中华文化创造力》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人民出版社“迎接二十大”图书选题之一。
本书围绕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这一主旨,深入剖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世界意义与国际传播,系统阐释了文创理论的概念内涵、形成背景及其应用方法,具体梳理了基于文创理论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新样态:国潮文创、乡村文创、城市文创和数字文创。
全书既有系统的理论叙述,提出了观察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理论框架与分析视角,具有较强的学理性,也充分展示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实践,结合作者亲历的国际国内调研和学术活动,精心选择了大量鲜活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认为,中华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广泛的世界意义,在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中具有重要价值,而要发挥这种价值,需要运用崭新的文创理念,持续提升文化创造力,在返本开新与守正创新中,为人类新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据悉,本书繁体字版本拟由澳门地区出版机构在年底出版。
02 /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文创发展对中国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文创研究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意义。从实践上看,文创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基于文化传承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学术上看,要建构文创理论,就要打破学科壁垒,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实现对文创实践敏锐把握与积极尝试基础上的学理性阐释。
中国是“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创大国”。在国际交流中,胡钰教授发现,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传统认可度高,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认知度低,对中国只知道有“多古老”而不知道有“多现代”,只知道有许多文化而不知从哪里能看到这些文化,这就愈发促使作者关注中国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实践方面的探索,关注在文化发展理论方面的探索。
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理念逐渐形成,成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观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2016年,胡钰教授撰文论述了这一理念,相关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关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核心观点被《人民论坛》杂志评为“2017年理论界最具价值的70个观点”之一。之后,基于该理论的研究得到了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围绕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了推动文创研究与实践,清华文创院积极承担国家文旅部、科技部、乡村振兴局等的课题,撰写智库报告,同时,与行业校友、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等密切合作,参与创立澳门自强文创智库,创设博鳌国潮文创论坛,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乡创实践,推动基于文创理念的城市更新,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研究,扩展文创领域的国际合作,开设课程培养青年文创人才。与此同时,鼓励清华文创领域的研究生们积极开展文创产业实践,目前在浙江义乌李祖村与陕西礼泉袁家村都有这些优秀青年人的乡创项目。这些项目的推进体现了中华文化创造力与中国青年创造力。
文创理念是在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实践中形成的新观念,基础在“文”,即文化,关键在“创”,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狭义上来看,文创理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其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以一个更广阔、更多维的视角推动文化发展。从广义上来看,文创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其核心特征是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元素和带动力的新发展模式,通过文化创意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打造“乐经济”与“暖发展”。事实上,文创理念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以精神需求引领物质生产,以物质生产满足精神需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立国、以文济世。
从近年来国潮的兴起中,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不论是国货时尚品,还是博物馆文创品,日益吸引公众。东方美学是优雅的也是日常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愈发平视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年愈发理性而自信地看待全球视野中的中华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从近年来乡创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中国乡村文化的创造力。乡村承载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追求,美的生态中寄托着国人的精神追求,更蕴含着中华传统的习俗、美德与智慧,成为当代中国文创人的兴奋点与滋养地。
从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科技融合的创造力。数字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新技术、新媒体与各种传统文化结合,推动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学、短视频日益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具有影响力的新渠道。
从近年来红色文创的繁荣中,可以看到中国革命文化的创造力。一系列宣传活动、一部部影视作品极大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当代青年人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对党的成就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还原度高,人格化强,以青春之视角塑造青春之政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力与战斗力。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仅是以自己的工程、技术展现实力,更是以自己的精神、文化、创意展现魅力。在当代人类新文明的建设之中,中国人不能缺席,中华文创不能缺席。
03 / 作者简介
Author Profile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新闻学硕士、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自强文创智库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旅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课题若干。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要著作有:《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闻与舆论》《网络舆论教程》《论企业形象——如何成为受赞誉企业》《趋势——以自主创新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尼泊尔的性格》《水木烙印》(随笔集),另有《镜中的美国——威廉·马里恩·里迪评传》《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会被取代吗?》等译著。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