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纪录片《生命里》如实记录了一群“等死的人”
思政课 · 直面死亡,临终关怀
点击视频链接,看【第1集:记得】:
https://v.qq.com/x/cover/qjqq6hdzms3e393.html
点击视频链接,看【第2集:陪伴】:
https://v.qq.com/x/cover/qjqq6hdzms3e393/l0027xi71xo.html?
点击视频链接,看【第3集:心愿】:
https://v.qq.com/x/cover/qjqq6hdzms3e393/r00279xo52n.html?
撕开中国人不敢触碰的禁忌,这部良心片8.9分我嫌低
来源 | 槽值 | ID:caozhi163
作者 | 槽值小妹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
是疯狂地去完成所有想干的事,还是什么都不做,安静地等待死亡?
演员万茜前不久发了一条微博,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以及一部叫做《生命里》的纪录片。
这部影片如实地记录下了一群“等死的人”。
观众评论说: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怎么和世界和平相处,《生命里》第一次教我,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01-
“死亡”病房里的
百态人生
中国人总是忌讳“死亡”,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至亲离去、朋友永别,是自己“行将就木”。
怎样与他们、与世界告别?
《生命里》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人的答案。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的病房。
这里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大多数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积极治疗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几乎每两天就会有人死去,来这儿的人都无法忽略这种“死亡的气息”。
医院对面的很多居民忌讳,就在窗前安了镜子,要把“晦气”挡回去。
一些病人刚来便忍受不了要走:“这里根本不是医院!医院是救人的,但我刚进来,隔壁床的人就没了!”
就连见惯生死的新来护士,也说这里好像“地狱”。
她们无法延长病人的寿命,只能让他们“走得更坦然、舒适一些”。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生命开始倒计时,似乎每个人都有无法忘却的回忆和放不下的牵挂:
新疆的瓜果、年轻的“风光”、儿孙的将来、此生无法再见的老伴……
鲁胜兰是一名乳腺癌患者,预计生存时间只剩一个月。
得病不久,她想过自杀,但舍不得儿女。
现在死亡已成定数,她反而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看着旁边的病友去世,她说自己“没压力,也不紧张。”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躺在病床上的她状态不错,十分健谈。
她向剧组聊起年轻时待在新疆的经历:“那儿的瓜实在好吃,回来后我好几年都不吃上海的瓜。”
“在新疆吃这个瓜,是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的......”
现在她已经没法再去新疆了,只能躺在病榻上反复咀嚼回忆,回味瓜香。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黑子叔快要80岁了,病痛让他连捡起掉在胸前的鸡腿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一提到抗战胜利,他就能立马神采奕奕。
那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一张张翻阅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给自己挑选遗像。
还让儿女带来了假发,说要戴着走,隆重体面地迎接人生最后的时刻。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沈和敏的病床前总是很热闹,丈夫、儿子、孙子、好友来来往往。
给她做饭,陪她唱曲儿,连护士都感叹她一定是“人缘极好。”
她时常和亲友们调侃自己如今不能去跳舞了,否则假发会掉下来;
向他们“埋怨”孙子总是考不到100分、丈夫从来不愿意分担家务。
轻松的言辞之下,无法掩盖的是她对儿孙的牵挂:
她希望自己承担孙子今后所有的病痛,好让他一辈子都能健康平安。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回忆过往,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生了这个儿子,有了这个孙子……”
亲手带大孙子,是让她最自豪的一点。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片中有一对夫妻,丈夫躺在养老院已经意识不清,妻子躺在安宁病房等待死亡。
护士为了让两位老人“见见面”,两头跑着录下视频。
他们都将走向生命的终结,却无法走到对方面前道个别。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安慰话,在这里毫无说服力。
“生命就是这样,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如今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没人能够违背自然的规律。”
然而,冷冰冰的死亡,总是会因为亲情、友情、爱情稍显温暖。
就像三集纪录片的小标题:“记得”、“陪伴”、“心愿”。
“每个孤独脆弱的个体,是因为有了爱与陪伴,才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希望。”
-02-
死亡面前
爱也被同时放大
爱,是舒缓疗护区里永恒的话题。
癌症晚期的陈晓军,浑身没一点力气。
他跟医生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止痛,一个是能下床走。
其实他是想,如果能站起来,自己努力锻炼,可能会多活两年。
可是,他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说以他的状况无法再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暗淡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在以往的人生中,陈晓军并不习惯看病,经常能拖就拖,因为“钱是要替女儿攒起来的”。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女儿经常来看望父亲,为他擦脸、刮胡子、聊聊天。
在女儿面前,他总会尽力露出笑容,好让女儿少操些心。
女儿离开后,陈晓军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他不想死,他想多活几年,想亲眼看着唯一的女儿出嫁。
可是,陈晓军没能等到那一天。
住进舒缓疗护区25天后,他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人在死亡面前,总是很无力。
亲属都知道,他们没法以“等你出院了”作为开头欺骗自己和亲人。
他们只能尽可能地完成亲人们未了的心愿。
82岁的吴留生奶奶做梦都想回一趟嘉兴海盐的故乡。
可是她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她亲自回去,于是儿子决定代替母亲,用照片记录下海盐。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谈及这些,这个在母亲面前一直笑着的高大男人,独自面对镜头时一下子垮了下来。
“本来我想带她玩一玩,出去旅游旅游什么的,这一切都成空想了。”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吴留生半靠在病床上,终于在儿子的手机中看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泪流满面。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这里从来不缺少让人无声哽咽的画面:
一边为母亲梳头,一边小声啜泣的孩子。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有想要回家的老人。
有母亲发出一串含混不清的音节后,仍然应着母亲的话的女儿。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作家柯云路曾宽慰那些看着至亲离世的人:“生者的悲哀往往在于不知道逝者去向何方,他们离去后是否安好。
对于那些一生善良的人来说,与其长期缠绕于病榻的苦痛与煎熬,另一世界的景象一定是好的。”
舒缓疗护承载的爱,是陪伴更是承诺: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我会带着对你的记忆,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
-03-
有尊严地离开
是他们最后的愿望
对于这里的病人来说,痊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
唯一一次离开病房的机会,就是告别人世的时候。
因此,这些即将离开人世的人们,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心愿:
渴望见到儿女结婚生子,孙辈环绕膝下;
希望见到曾经赌气分开的爱人、旧友,弥补年轻气盛时的遗憾;
想要回到故土,再次闻到熟悉的泥土味……
以及一个共同的愿望: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学者齐邦媛谈到死亡时说:“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
不要哭哭啼啼,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这也是舒缓疗护区所有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职责。
《生命里》有一位患者,因为家人护理不当,卫生状况极差。
送到医院时,护士发现他大小便失禁,指甲都已经变成黑色,指缝里残留着粪便。
身体上的硬垢只能用刷子刷,清理时的水都变了色。
或许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狼狈的老人,曾经是一名大学英语教授。
医护人员一点点地为病人做全身清洁,每隔几个小时就为他翻一次身,否则可能会生褥疮、甚至生蛆。
老人最后离去的时候,身体干燥洁净,头发和指甲长度适中,面容安详。
如同生前那个走在大学校园里文质彬彬、一丝不苟的教授一般。
带着他最后一点尊严,离开人世。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另一位老人汪昌明,胃癌晚期。
初来医院时,他的精神很好,时不时会吹上一段自己喜欢的葫芦丝。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和医护人员聊天时,别人问他和老伴“谁追的谁?”
老爷子特别开心地说了好几遍“我追她”。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坚持“不做任何积极治疗,死后也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墓地、可以海葬。”
因为他“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
化疗到头发掉光,吃不下饭也说不出话,心脏跳动,呼吸犹在,却连翻个身看看窗外的世界都困难……他不愿意。
可是,正如护士所说,她见过太多被送进来的病人,他们活得很辛苦。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因为更多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活,是在为家属亲人活。
他们往往不能选择生或死,更不能选择“怎样死”。
汪昌明想要“一切从简”,妻子却直白地告诉他:死后不是你说了算。
沈和敏临终前想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我身上已经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想想只有一双眼角膜有用了。”
她希望尽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也让自己的生命以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可是一直到她去世,家属都不愿意签捐献同意书,沈和敏的心愿最终落了空。
图片来源:《生命里》截图
一旦触及到死亡,许多人就变得十分敏感。
有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着”;
有人觉得长辈身陷病痛,不积极治疗就是“不孝顺”;
也有人认为,让至亲捐献器官、不设灵堂墓地是“没有道德”……
他们尽心尽力地想让亲人多活哪怕一天,病人孤零零躺着的ICU、全身插满管子、昂贵的药物……全都不在话下。
我们很难说他们错了,可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忘了去尊重病人的心愿。
“人人都知道优生,从来没觉得‘优死’也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对有些人而言,比起死亡,同样害怕的,是自己的不堪和无力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可是亲属们在“爱、舆论、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不肯也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
“临终关怀”这个词,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
“让生命走得更温暖,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意志”也成了不少人努力的方向。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能够“体面、圆满”地离去。这也是《生命里》最大的意义之一。
死亡究竟是什么?
《生命里》没有回答,它只是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些人离开的过程。
他们的故事和牵挂,遗憾和坦然,让屏幕外的人,能够“了解死,了解生”。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谁也无法控制离别,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当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