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一家有烈士墙、牺牲了150多位记者的媒体
88年,150多位记者牺牲
这可能是唯一一家有烈士墙的媒体
新青年 2019-04-05
社史馆里最震撼的其实是烈士墙。新华社可能是唯一一家有烈士墙的新闻单位。
——微信网友ryuka
几天前的3月28日,一场缅怀先辈、致敬英烈的纪念活动在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内悄然进行。
1931.11—2019.4,新华社成立88年来,150多位新华人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英勇捐躯。
他们用忠诚与鲜血,写就一首首壮丽的生命赞歌:周以栗、瞿秋白、何云、李竹如、沈建图、黄作梅、李平、邵云环……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缅怀为祖国更好的明天拼搏终身的他们,向他们致敬!
2016年,新华社建社85周年视频故事《品格》↑
从筚路蓝缕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冲破重重封锁的红色电波,到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步伐奋斗不息……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身影。
瞿秋白
1934年2月任红中社社长
主编《红色中华》报
1935年,他高唱着《国际歌》,
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博古
1940年底起任新华社社长
1946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时
因飞机失事遇难
左起:沈建图、黄作梅、李平
沈建图时任新华社对外部主任;
黄作梅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李平(李炳衡)时为新华社记者
1955年4月11日在赴万隆参加
亚非会议报道途中
因所乘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
遭国民党特务破坏而牺牲
邵云环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
1999年5月8日
北约用导弹袭击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邵云环不幸以身殉职
……
“新华社英雄烈士谱”上,是150多位烈士中,留下了照片的新华人
88年来,从战火硝烟的红色岁月,到奋进争先的火红年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华人的足迹和笔墨闪闪发光。
1931年11月7日,伴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宣告成立。
1931年11月7日红中社在瑞金叶坪首次播发新闻的电台旧址
革命战争时期,新华社记者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既是战争的报道员,又是冲锋的战斗员。
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说:“新华社虽然没有红军番号,但也是‘长征部队’。”
新华社记者吕厚民拍摄的朝鲜军民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感人镜头
在新华社很多国内分社的采编室,高悬的“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尤为瞩目。这是老社长穆青写下的新华人的座右铭。
“人民的儿子”穆青曾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一篇篇满含深情的新闻名篇载入史册。
长期生活在战士间、工人间、农民间的新华社记者华山,把人民群众比作力量和智慧的海洋。他说:“如果你善于向海洋学习,你的知识,你的力量,不也像海一样的广阔了吗?”
1990年,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左二)在河南省兰考县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凉山上,一个马蹄印之外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女记者张严平跟着王顺友静静走在毗邻青藏高原的马班邮路上,寻找着这个乡邮员20年无悔奉献的答案。
记者郭超人用两个多月时间考察多条大江、大河,采访几十个水利项目,记下20多万字的笔记,撰写了长篇通讯《驯水记》,记录亿万人民在驯水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
新华社记者镜头下的1998年抗洪救灾
1998年抗洪抢险,80多名新华社记者在长江大堤与抗洪军民并肩坚守了50多天,最后一批撤离泄洪区的,是新华社记者;
2008年汶川抗震,100多名新华社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从空中、从水上、从地面兵分6路与救灾部队一起向灾区突进,最先向世界发出震中现场报道的,还是新华社记者。
“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新华社记者工作状态和职业追求的真实写照。
……
1955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新华通讯社新闻大厦
从三两个人、一部半电台的“茅屋-马背通讯社”,发展到今天拥有1万多名员工、32个国内分社和180个驻外分社的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步伐,浸透了一代代新华人拼搏奋进的血汗。
缅怀活动现场
在活动现场,新华社副社长、机关党委书记严文斌说:
88年来,先后有150多位新华人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英勇捐躯。他们用生命诠释对党的无限忠诚、用信念铸就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怀、用传承保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用创新汲取不断前进的永恒动力。烈士身上体现出的新华精神,穿越时空, 历久弥新, 已经成为全体新华人永世长存的宝贵精神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新华精神,接过先辈们传下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众一心、拼搏进取,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烈士赵振国的孙女赵旖聪,正在读大三。她说:
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我从小就没有机会感受爷爷的疼爱。但从我记事那天起,爷爷的名字就已烙印在心中。爸爸和姑姑是在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我也要继承革命传统。
赵振国,新华社记者。1968年8月,和同事在新闻采访途中因飞机失事,因公殉职。
国际部编辑邹多为,是社史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她无数次向国内外参观者讲解新华社英烈墙以及150多位英烈的故事。她说:
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时代不同,精神如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国社青年,面对媒体融合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挑战,我们在缅怀先烈丰功伟绩、致敬他们伟大精神的同时,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光大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礼兵为烈士敬献花篮
向新华社英雄烈士鞠躬
青山埋忠骨,鲜花寄哀思
让我们铭记,
这用血与火铸就的史诗
向英烈们致敬!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新华新青年等
老编我以为,自媒体也是媒体
也要有媒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