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2053 1947 0132 0022 0948
老编我在公布标题数字的含义前
先请您看一看下面这一篇推送哈
↓↓↓
这首《东方红》,陪伴了无数人的每一天
央视新闻 2019-09-17
《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
这一次,我们带你打卡城市地标建筑,
标记时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留下太多印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与你一起成长的建筑,一段常说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在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今日起,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微视频《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带你每日“点亮”一座城市地标建筑,在共和国70年蜿蜒前进的足迹中,解封历史;从一代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我们,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北京电报大楼
☟四分钟快速打卡☟
▽ 北京电报大楼“名片” 滑动查看
北京电报大楼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是中国第一座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兴建,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生产。北京电报大楼的总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总高度73.37米(主体部分共6层,高为32.5米),总长度101米。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钟的直径为5米),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2017年6月15日,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停业。电报大楼,想起它就觉怀念
∆ 1958年9月30日,落成后的北京电报大楼。图/北京日报
∆ 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落成纪念》邮票发行。
∆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电报大楼外景
《通读长安街“电报大楼”》
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们会觉得它
虽然是一栋非民族传统的建筑,
但是却因其线条的简洁明快,
能融汇在古色古香的
京城传统建筑群中,
不显得突兀刺眼,
反起着增添清韵的作用,
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 北京电报大楼明信片 图/北京日报
来自已故的优秀建筑师林乐义。
这位1937年毕业于
沪江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师,
给中国留下了很多建筑精品,
包括“北京电报大楼”、
北京饭店西楼、首都剧场、
北京国际饭店。
∆ 建筑师林乐义
回响在城市上空、永不消逝的钟声
这是当年由周总理亲自选定的乐曲,
每天早7时第一次报时,
播放全曲,
其他整点时播放前几小节。
在特殊的日子里,
电报大楼的钟声也会变成
典礼或纪念日的一部分,
为重要活动报时。
直至今天,
当你整点路过电报大楼时,
依然能听到那曲熟悉的《东方红》。
∆1959年6月的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大厅。图/北京日报
∆1959年6月的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大厅。图/北京日报
《我的北京我的家》作曲
王黎光曾回忆道:
后来就写出了这首歌。”
从电报大楼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
这里的灯光就从没有熄灭过,
大楼里员工24小时轮班。
在电报业务最为繁忙的
上世纪80年代,
电报部门有员工近700人,
机器200多台,
在一楼营业厅都能听见
3层和4层发报机的声音。
∆ 1962年,北京电报大楼的报务员。图/北京日报
伴着绿皮摩托的声音,
纵横交错的胡同里,
隔着老远就听见有人
扯着嗓子喊“有电报!”
还要到派出所打听收件人位置。
∆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电报大楼内景
再见,电报!
2001年8月1日,
当时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了
公众电报特急加急业务,
电报由此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
2017年6月15日,
陪伴了北京人59年的
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停业,
北京唯一的电报业务窗口
搬至复兴门内大街。
“电报大楼”这栋楼,
从此告别了“电报”。
电报,也是一代人的青春
汉字电报码,又称汉字四位数电报码。“四位数字代表一个汉字,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必须死记硬背。”至今提起这门本事,当年的电报人仍有一种自豪。
曾经,许多年轻人在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后,对报务员的职业充满向往,投身于当时如火如荼的电报行业。有的老报务员,每听到一个汉字,就能条件反射般地顺畅说出对应的四个阿拉伯数字代码。
电报大楼一层停业前,一位老报务员,自己给自己发了最后一封电报:“吾于1982年入职北京电报局,目睹35年变迁,时代变革天翻地覆,无以言表,故以此纪念。”
如今手机、网络技术发达,
2053
1947
0132
0022
0948
你猜出标题中这组电报码的含义了吗?
可能眼尖的朋友已经猜到了。
对,答案就是开头歌曲的歌名
↓↓↓
我
爱
你
中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