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颜晓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访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
原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7-15
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来,经历了时代的巨大变化,经过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承发展,面对许多在创立之初未曾遇到、未曾料到的实践课题,仍然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追根溯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此保证自身的科学本质和真理本性,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机活力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境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和真理本性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的前提条件
▲(采访者简称▲,下同):颜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一论述内涵深刻,请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谢谢!我们知道,科学性和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和根据。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这一重要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开辟新境界之内在机制的深刻揭示,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历史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的深刻把握。
第一,要把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内涵要求。科学究其本性而言,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及其结果。科学的目的是求真,究天地之律、察历史之脉、析人文之理;科学的方法是求实,从实际出发、用实验证明、经实践检验;科学的本质是公正,不因人们对它的好恶而改变,不因不同的人而选择偏向,是一种“铁的必然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科学,尊重科学,公正无私地对待科学。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科学。真理是客观在主观中的真实反映,在主观中趋近客观,而不是客观适应主观;认识真理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渐进过程,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也会有精准程度的差别;真理有自身的条件和边界,超出这些条件和边界的限制,真理就会走向反面。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是不从主观愿望出发,不按照主体偏好去选择真理、修正真理,而是尊重真理、服从真理;就是不把一次性的认识当作终极性的认识,不把正确认识当作绝对真理,而是不断地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就是不把真理推向极端,不把真理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依据具体实际,掌握适用条件,科学运用真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二者是统一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是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前提,只有具备科学态度,才能具有真理精神。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要求,真理的本性是科学。
第二,要了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一是历史条件,科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真理从宗教的裁判中摆脱出来,依靠实验的证明。二是社会条件,科学的力量得到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真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反对迷信、崇尚理性,摈弃教条、崇尚实践,成为社会共识。三是主体条件,具有捍卫科学、坚持真理的勇气,掌握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在真理面前敢于修正错误。四是制度条件,具备科学的评价体制和机制,形成保护科学发现、鼓励探索真理的完善制度。
第三,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具备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自身能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赋予了这种能力。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科学的权威得以确立、科学的精神得以普及的时代,是崇尚理性、崇尚真理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个时代锻造的思想武器,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公正彻底的社会科学,探索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赋予了这种能力。马克思主义是代表工人阶级、服务工人阶级的理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和私利限制,能够揭示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能够随时纠正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赋予了这种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个人富贵生活和进入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追求,不屈服于资本主义统治的压力,为了真理和科学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是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颜教授,请谈谈您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科技革命、实践创新,不仅没有“淡出”历史,而且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经受了历史、时代和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强调发展的永恒性,包括人的认识成果也不能成为“终极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以理论的彻底性对待他们自己创立的学说,同样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终极化、教条化。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并且根据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对原有的观点作出调整和修正。这样做不仅无损于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反而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针对唯心史观的影响,更多地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历史观的革命。随着唯物史观的普及深入,又出现了一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否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恩格斯不拘泥于马克思和他几十年前的研究结论,在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更多地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的反作用,使得唯物史观更加完善、更加全面。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比如,社会主义能不能首先在一国胜利,最重要的根据不是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留下的主要是理论的设想、逻辑的推断。列宁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实践远比理论更复杂。列宁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要求。颜教授,您能展开论述一下吗?
●:是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系列理论成果的过程,与此相一致,是一个不断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就、改革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认识规律,可以看出,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基本线索,就是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此指导党带领人民从事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国外传入的。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决定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能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看起来是对马列主义的“忠诚”,但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本质。经历了我党早期的革命实践,特别是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我们党开始意识到,马列主义的本本不能直接拿来照搬照套,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来自中国实践、符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具有原创性的自己的思想理论。这就意味着开始从迷信“西天的经”向写出“自己的经”转变。以实践的态度理解和发展马列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1930年写作的《反对本本主义》,旗帜鲜明、观点犀利,是讨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第一篇檄文。1937年,为了从理论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从根子上清除教条主义,毛泽东写下《实践论》《矛盾论》。《矛盾论》深刻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中对矛盾特殊性的论述特别精辟,深化了列宁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证明。《实践论》强调了认识来源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了实践的基础性和本源性,推翻了“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的错误观点,证明了马列主义从根本上说,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实践,包括来源于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实践。因此,那些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革命和战争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不是那些只从书本中了解马列主义的人,才真正具有领悟马列主义、发展马列主义、解读马列主义的资格。从《反对本本主义》到“两论”,再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的著作,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从“幼稚者的蒙昧”中解放出来,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证明。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是从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践标准开始的,是从“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的。要坚持毛泽东思想,但又不能搞“两个凡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这正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我们党由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了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坚持科学态度、真理精神,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能否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这一角度,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光彩。新实践孕育新理论,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我们首先从这一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来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在新时代的拓展和深化。邓小平提出并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都在继续回答并拓展深化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拓展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由于在当今世界,认识社会主义最大最重要的样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40多年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认识,从道路、理论到道路、理论、制度,再到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重大时代课题是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理论回应。世界之最大变局,是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变、从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趋势也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人类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是要用事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新中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新的伟大实践,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是打破现代化由资本主义垄断的伟大历史创举。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最为重大的历史贡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活的灵魂。这与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是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个活的灵魂的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将这一活的灵魂充分展现于科学理论体系和新时代创新实践中,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生动写照。
体现在解放思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指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实践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勇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不仅在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在实事求是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客观准确认识中国国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及时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体精准的现实基础和基本依据。
体现在与时俱进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体现在求真务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回答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重视调查研究,反对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要求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实再抓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一阵风,稳扎稳打向前走。
▲: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怎样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金钥匙?
●:我认为,从这把金钥匙可以洞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理想、使命意识、宽阔视野,可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主义,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鲜明地表明了这个国家的性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人民成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就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强大根基。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和中流砥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用中国梦凝练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深刻揭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怎样理解这一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我们说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明这一思想回应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我们说这一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表明这一思想回应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内含的思想理念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既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前进方向与世界前进潮流融合起来,既适用于中国发展进步,也适用于世界发展进步,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重视中国实践,同时要更加重视在中国实践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化、世界化;要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同时要更加重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在许多方面和许多观点上。比如,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结构的思想。比如,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了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紧密配合的系统布局,抓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矛盾,形成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攻方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途径的思想。比如,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百年时期进一步区分为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初级阶段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初级阶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思想。比如,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突出社会运行的治理之维,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机制的思想,等等。
三、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态度和真理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思想新理论并且产生了新思想新理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是一个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这样一个丰富复杂的实践土壤上,推进理论创新以指导新的实践的迫切性极大增强,对新思想新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要求极大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
●:科学是时代的科学,蕴含于时代之中;真理是时代的真理,产生于时代之中。马克思主义是观察时代的结晶,是解读时代的理论,又是引领时代的旗帜。这就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升华,又是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的科学洞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融合的最新成果。
观察时代是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前提,需对时代作出全面准确的把握。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认清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理清各种社会事件之间的内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胸怀“两个大局”,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在这“两个大局”的交汇融合中,察知天下大势和时代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展开的,既有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风险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于世界大变局,是一个主动有为的重要变量,需要精心筹划、积极运筹,推动世界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演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两个大局”这个最为宏观和根本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解读时代是在观察时代的基础上对时代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分析,是引领时代的理论根据。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时代,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当今时代的大趋势是怎样发生、又将是怎样发展的,揭示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从事业传承、奋斗目标、人民幸福、伟大复兴、国际地位等维度确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描述这个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时代的深刻解读,为全党认识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提供了科学指导。
引领时代是思想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引领时代就是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并提出解决世界面临重大问题的实践路径。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推进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实践之树常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坚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习近平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与丰富的实践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突出的开创性。
第一,从历史走向当代,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传承中国古代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智慧与精华,但这是在扬弃中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本质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有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影响,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要求,法与德的内涵及其关系、实施方式都具有明确的政治和时代属性。
第二,从经典汲取智慧,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最新实践,是列宁领导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到实践、从经历挫折到在中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后,老祖宗还要讲,但要依据世界和中国新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不能用教条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结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
第三,从苏东开创新路,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我们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重蹈覆辙,没有成为倒下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汲取苏联、东欧等国家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导致国亡政息的深刻教训,坚持把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主轴,作为建设全面现代化的平台,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第四,从西方借鉴经验,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国改革开放,必然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开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比,有着本质差别、鲜明特色、显著特征,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会成为西方的现代化。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人类思想的科学结晶都加以探讨,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坚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
●:我们知道,宽广视野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摆脱了资产阶级狭隘性的限制和资产阶级偏见的束缚,打破了分割式的专业划分而能从总体和联系中把握世界。在坚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也赋予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创新日新月异,人类文明成果呈加速度增长,更加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和与时俱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强调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要相互排斥和取代,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在这样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视野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更加注重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力和吸收力,以此扩充和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资源和力量,增强和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世界历史的共同价值和普遍意义。
坚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之中。比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就包括近几十年来国外对发展目的、发展代价、发展道路反思的思想成果。比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不同于西方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却又反映了人类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形成共识的共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精神怎样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中?
●: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推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机制。改革开放精神深深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也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过几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我们党对这个总目标认识更加系统更加深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专门作出决定,使之系统化、纲领化,首次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概括为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首次将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确定为13项目标要求。这就使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制度建设、治理能力建设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发展依靠开放,思想发展也要依靠开放。这就是广泛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推动中国思想走出去,推动思想交流、文化互鉴,让世界各国和人民在比较中接受和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思想与世界思想交流交融的产物,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已被多次写进联合国文件,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四、以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必须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面向新的实践、新的使命、新的未来,我们应该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敏锐把握和及时回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在继续提出和回答新的实践新的重大问题中不断开辟新境界。新问题不断产生,认识要深化、理论要发展,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就能展现出新思想的新境界。因此,必须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比如,聚焦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等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香港“修例风波”发生后,怎样坚持“一国两制”成为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强调始终坚定“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指出:“30多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当然,‘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在制度自信的前提下加以完善,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增强制度自信,是对待“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样才能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使“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比如,聚焦制度和治理等全局性战略问题。问题包含各种类型和层次,全局性战略问题是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考量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铺好路、搭好桥,构建好全面现代化的枢纽机制。制度是国家秩序的基本依据,治理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机制,制度和治理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跑道和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境界。
比如,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着力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强调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强调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等,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强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明生活需要。这就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科学性、真理性和人民性是什么关系?理论创新如何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统一起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实践中,在总结人民创造性经验和集中人民创造性智慧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断开辟新境界,就是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这就要求自觉拜人民为师,将理论创新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作为把握历史前进基本规律的理论基石,坚信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承认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因此,明确要求把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观点和理论创新,都是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实践紧密脉动的,都是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的,都是亿万群众创造性实践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升华。而且,提出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本身就是新境界,就是开辟新境界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改革,就是把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大包干”经验,上升为党的改革决策,推广为全国的普遍改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空前增长,这就更加需要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就是发源于浙江省桐乡市,现已成为基层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理论创新的源头在人民群众,理论创新的评价者也是人民群众。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让人民对理论的对与错、优与劣、利与弊作出历史结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人民阅卷人的拥护和赞成,因为这一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拿打赢脱贫攻坚战来说,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仅让我国贫困人口满意和高兴,而且让全体中国人民满意和高兴。
▲: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有生命力,怎样更好地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科学思想理论的力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得到展现和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的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实践更加复杂深刻,更加需要实现科学思想理论的力量转化。
第一,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体推进的前进力量。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这就要按照全面建设、全面进步的要求,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不强求同一水平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扬帆远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治理基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主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有序展开、稳步推进。
第二,转化为新时代国家制度建设的优势力量。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制度建设成就和经验,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增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底气。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归根结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支撑作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是来自我们党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开拓正确道路上升为科学理论成果,科学理论成果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转化为沉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复杂局面的坚强力量。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风险挑战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制度稳则国家稳,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必须依靠制度力量,制度建设固本强基。来自国际的风险挑战,很大方面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较量,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面对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不畏险阻,这个“定海神针”就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习近平把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有力保证,为我们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指明了正确方向。
▲:颜教授,最后能否请您谈一下,怎样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科学在发展科学的道路上完善自身,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愈有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在进行时,在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进程中,真理力量将展现得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
真理力量这种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展现,在于开创未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创新实践中,在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步推进的发展实践中,在于抗击重大风险挑战、应对“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的成功实践中。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对经济生产、社会运行、群众生活带来很大损失,这是一次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开展了一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合格,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理论意义。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得到充分检验和证明。这次疫情防控的大战和大考,也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制度为什么能、中国治理为什么强,这包括: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定海神针”,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中心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石,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机制等。这些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是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最有感召力的展现。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思想的火炬始终闪亮,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人成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承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又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集中体现,举起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最为重大、最为重要的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走向成功,是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最有力证明。这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思想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根据。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其底蕴和实质,都是担当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传承、发展、完善的崇高使命。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