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今日头条,非他莫属——王大珩 (héng)!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诗词歌赋Marx 2022-09-14

(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


今天,是王大珩(héng)院士

逝世九周年纪念日

今日头条,非他莫属!


王大珩院士照片荣誉牌由其女儿王森举起(左三)

在201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
王大珩与共和国领袖的照片
一起出现在“致敬”方阵礼宾车上
这是国家和人民对功勋科学家
至高无上的敬意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王大珩院士拍摄


他是“中国光学之父”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他用“光”影响和改变了中国
↓↓↓
他参与了几乎所有决定
中国命运的重大科技活动:
第一颗原子弹
人造卫星
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
新中国第一台激光器
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他在影响中国科技进程的
“863”计划
中国工程院组建
中国大飞机科研项目中
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大珩与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合影(前排左一为王大珩  后排右一为钱三强。梳麻辫子的女生就是钱三强妻子何泽慧 )



王大珩和彭桓武


1937年他参加赴英留学考试
当时报名超过400人
物理专业只有两个名额
最后,他和彭桓武被录取
61年后,两人一同被授予
共和国至高荣誉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大珩说:
 异国风光好, 莫忘民族心。
 须当爱国者, 志把中国兴。

1948年4月
时刻心系祖国的王大珩
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国旅程


在英国的十年
王大珩从一个物理系学生,
走上了一条全面发展光学玻璃
研究、设计和制造技术之路

回国时,他还背回来一件“宝贝”
——V-棱镜精密折射仪
这台仪器的发明人
就是王大珩

王大珩发明的 V- 棱镜精密折射仪


王大珩担负起创建
大连大学物理系的重任
为全校600余名学生
开设了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
这其中就有后来的中科院院士
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1950年秋
钱三强写信请王大珩到北京来一趟,
说有要事相商。
 

1946年夏,王大珩(右一)与周培源、钱三强、何泽慧参加剑桥物理集会后合影


1951年1月24日
王大珩被正式任命为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在长春正式成立
新中国的光学事业
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同年12月
中国第一台熔炉光学玻璃出炉

很快,晶体谱仪、大型摄谱仪

电子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等
8种高级精密光学仪器——“八大件”
一件件在长春诞生

毛主席前面的仪器,就是“八大件”中的“高精度经纬仪”


1960年美国刚研发成功激光

1961年王大珩就带领科研人员攻关

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轰动了整个科技界


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研制的关键时期

苏联却撤走了专家

王大珩临危受命

对核试验基地

刚建了一半的光测设备

进行全面安装调试

他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干

五个月后,全部正常运行


王大珩和他的研究生蒋筑英


钱学森高兴地说 :

“ 原子弹 、导弹中的光学设备

一定要让长春光机所来做!” 


1964年10月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
王大珩亲自上阵
带领光机所相关科技人员
把一些特殊的摄影仪器
布置在离核爆炸点很近的地方
它们在强烈核辐射环境中快速拍摄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
记录下了最珍贵影像资料


1970年“东方红1号”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其中光学设备至关重要
在返回式卫星上的对地观测相机
就是王大珩亲自挂帅研制的
正是这个相机
让中国人第一次从外太空
拍到了“蓝色星球”的全貌

1980年5月,中国成功向南太平洋
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远望”号空间测量船完成了
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
而他们使用的大型光学设备
就是由王大珩领导研发的

1986年初
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的王大珩
在参加完一个对美国
“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后
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里面很重要的一项
就是用现代激光技术
从外空间摧毁地面的
核武器及其核设施


除了“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
欧洲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日本、韩国、印度都推出了计划
中国,该怎么办?

王大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
这是关乎国家兴废的历史挑战
何去何从,将决定中国在新的世纪
能否站稳脚跟
而不是被淘汰出局


1986年3月5日

82岁高龄的邓小平

久久凝视着案头一份题为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的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由王大珩执笔

会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

航天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

三位年过古稀的老科学家

撰写了一个多月


他们在建议书中写道——
“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
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
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
我们若不奋起直追,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邓小平看到建议书后当即批示: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
此事宜速做决断,
不可拖延。”
根据这份建议书制定的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便是举世瞩目的“863计划”
 

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在“863计划”十周年纪念会议上合影

除“863计划”以外
王大珩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1988年,建议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
1992年,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最终促成1994年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1993年,提出加强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的建议;
1995年,提出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
2000年,提出尽快启动汽车集成电脑项目的建议;
2004年,回复对“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的征求建议。

王大珩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1958年,他倡导创办了

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现长春理工大学)

1978年,他负责筹办了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

(现哈尔滨理工大学)


王大珩对学生倾尽真情
不仅在学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把他们推向科学前沿
更多次为他们说话
为他们开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中国光学学科的发展
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与王大珩的努力密不可分


 


王大珩把个人名利看得很淡,他经常说:
我所有经历的事件和变化,
都是在国际形势下形成的,
是经济建设需要促进和推动的。
这不是我个人的优点。”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他创造的光学成就印刻在了
中国科学发展史上↓↓↓
198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99年9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1年,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
……

2002年3月28日
编号为17693号的小行星
被命名为“王大珩星”
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

而他自己的名字

也永远在宇宙中闪耀

2011年7月21日
96岁高龄的王大珩先生溘然长逝
八宝山南厅大门上的一幅对联
精要地总结了他的一生
↓↓↓
战略规划咨询务实为先
跟踪世界高新技术
光学仪器计量学用并举
献身国家科学事业


参考资料:

1.《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人民日报

2.《战略科学家王大珩:光耀中华 》 作者:马京生 王建蒙

3《礼赞70年,致敬科学家 |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4.《王大珩:光照万丈 膺啸东方》来源:中国科学家


—THE END—
 
来源:北洋之家,侵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