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他是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却将这个头衔隐瞒终身,为什么?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他是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
却将这个头衔隐瞒终身,为什么?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打得十分艰苦、十分顽强,能够展现我军顽强作战风格的一场战役。对于这场战役,过去已经有过不少记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这场战役的第一线总指挥。他率部接替上甘岭防务时,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对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觉了。”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充分发挥了能打硬仗的作风。此战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挥十二军打了30天,对打赢这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动请缨率部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爆发时,李德生是第二野战军的一个师长,正率部在驻地进行休整训练。没有想到,休整不久,朝鲜就发生了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李德生从中央文件中认识到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主动请缨,要求率部入朝作战。1951年,李德生所率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师,他担任师长,入朝作战。李德生率部入朝后,正赶上第五次战役。他们立即投入战斗。在同美李军作战中,李德生所率领的部队不仅保持了在解放战争时形成的敢打敢拼同时也灵活机动善于运用智谋的作风,以及在艰苦的战争中形成的能吃苦耐劳,善于在现代化战争中科学组织兵力,对敌人开展近战、夜战的作风,因此,在第五次战役中,李德生率领的师,打了许多胜仗,成为志愿军部队中的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师。
李德生率部入朝后不久,就被提拔担任了三兵团第十二军的副军长,接着又参加了金城战役。这是一个以防御为主的战役。在这个战役中,李德生的部队担任主要作战任务。他组织部队修建了各种各样的坚固工事,科学配备火力,和其他部队一起,守住了阵地,并且向前进行了拓展,予敌以沉重打击,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使美李军队闻风丧胆。
出任上甘岭前线总指挥
金城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金城战役后,上甘岭战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守住上甘岭,成为我军与美李军较量的关键。当时,上甘岭战役已经打了前期阶段。按照我军部队轮流作战的安排,上甘岭前线的部队需要换下来休整,由另一支部队顶上去。当时李德生率领的部队完成了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按计划应该于1952年11月撤至谷山地区休整,充实兵员和武器。但当李德生于10月底率部向谷山地区转移时,突然接到兵团命令,让他抽出部队精锐力量,作为第十五军的预备队,准备参加上甘岭战斗,李德生本人则应该立即去兵团接受任务。
李德生到达兵团指挥部后,兵团司令员王近山亲自向他交待任务:为了打赢上甘岭战役,已经决定,第十二军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由十二军和十五军联合进行上甘岭战役。为了统一指挥,前线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兵团下属的第十五军和十二军在上甘岭的兵力。战役情况,要直接上报兵团司令部,也要报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十二军和十五军要搞好协调。当时,李德生的职务只是十二军的副军长,而现在接受的任务是:担任五圣山战斗指挥所总指挥,统一指挥上甘岭前线的第十二军和十五军在上甘岭的所有部队。李德生心里清楚,这是一种非常的安排,打好上甘岭后期战役,坚决守住上甘岭的重担,已经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接受任务后,李德生顾不上休息,立即回到军部,向军部其他首长讲了接受任务的情况,和军部其他首长一起研究了作战计划,做好了十二军部队调动工作。之后,李德生立即赶赴上甘岭。
李德生在上甘岭前线指挥所,见到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听他们介绍了前线战斗情况的介绍,大体掌握了当面之敌的数量、装备和敌人进攻作战时的特点,我方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一起总结了经验教训。此次李德生到上甘岭,主要任务就是来了解情况,加强前线兵力的。但他到达上甘岭后了解到,十五军防守上甘岭阵地的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减员也很严重。作为前线总指挥,李德生提出了两个意见,一是加强前线部队,把已经坚守很长时间,减员严重而且没有休整的前线部队换下来。二是除了上甘岭前线指挥所外,再建立一个靠近前线的五圣山指挥所。李德生的意见得到重视。兵团司令王近山也早有在五圣山建立一个指挥所的打算,立即批准。前线部队领导人和李德生反复研究后,决定接受李德生的意见,撤出已经疲惫的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将十二军第三十一师拉上去,接守第四十五师的阵地。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三十五师也调上去,作为第三十一师的预备队,如果敌人与我决战,则将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全部调上去,与敌决战。这个意见也得到王近山批准。这样,李德生一到前线,前线指挥部便同时下达两个命令:调向前线的部队立即开拔,五圣山指挥所也由前方指战员立即着手建立。
会后,李德生立即出发,他要到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去靠前指挥。志愿军首长和李德生都知道,靠前指挥,是非常危险的,五圣山指挥所在美国军队重炮的射程之内,而美军飞机也将五圣山指挥所包括在对我方阵地密集轰炸范围内,但是,李德生越是危险越向前。一个副军长、上甘岭战役总指挥,竟然在敌人火力范围内设立指挥所,指挥战役全程,这是美军和李承晚军队高级将领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他们更做不到。
李德生出发时,向上甘岭前线调动的部队已经开进,李德生则跳上吉普车,命令司机加快速度,他要在调往前线的部队之前到达五圣山,接手指挥所的指挥工作。去五圣山原来根本没有路,战役开始后,部队草草修建了一条简易路,很狭窄,道路本来就崎岖不平,加上敌军飞机和大炮的轰炸,路面上坑坑洼洼。急速开进的吉普车上下颠簸,李德生紧紧抓住扶手,否则就会被甩出车去。敌军的炮弹不时在吉普车旁边炸开,爆炸掀起的泥土、石块打向李德生,吉普车有随时被击中的危险,但他面无惧色,仍令司机全速开进。
李德生到达五圣山时,前线指战员已经按照军部命令,初步建立了一个简易指挥所,调来的参谋人员也已经到齐,只等总指挥李德生到来。李德生到五圣山指挥所后,立即命令大家投入指挥工作。在处理完紧急事情后,他召集前线的师、团领导干部到指挥所来开会,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针。
发扬民主精神解决三大问题
在战争年代,李德生就被干部战士们称赞打仗肯用脑子,总是以智取胜。实际上,李德生的智慧,主要是他在军事斗争中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集中正确意见。在朝鲜,李德生仍然坚持他的这个好作风。会议开始,李德生让师、团领导干部们先谈防御作战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边谈问题,一边商议解决办法,往往是提出的问题,在集思广益基础上,马上就有了解决办法。李德生则从总体上思考着打好上甘岭战役的统一布置问题。
当时,上甘岭战役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敌人集中重兵,使用较我军先进的步兵武器,以连为建制向我军阵地不断发起集团冲锋,还调来许多重炮和飞机,日夜向我军阵地轰炸。我军则顽强地坚守阵地,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我军的士气高昂,战士们的勇敢精神无与伦比,防守战术安排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长期坚守,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敌军强大炮火和飞机轰炸下,弹药供应、食物供应、通信保障经常被打断,这严重影响了我军作战。二是敌人冲锋前用重炮猛烈轰炸我军阵地,造成我前线战士伤亡严重,在敌人冲锋时,我军防守兵力较弱,炮火也跟不上。三是工事构筑有缺点,敌人重炮一轰炸,往往就毁掉一大半。三个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是第一个。
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李德生反复思考,又和师团干部们反复商议,最后,大家一致认定,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保障前线的武器弹药、食物供应,保障前方与指挥所之间的通信不中断,这是长期坚守阵地,保证打赢这场重大战役的关键。如果前线指战员缺少武器弹药,没有吃的喝的,又不能及时报告战况,就很难坚守上甘岭。集中大家意见后,李德生拍板:再抽调一些部队,加强保障弹药、食物、通信的兵力,同时对供应线路也进行了调整,在阵地后方挖掘较深较隐蔽的通道,做到不管战斗多么严酷,也能够保证前线的弹药和食物饮水的供给。他决定做出后,下令立即执行。实践证明,李德生通过军事民主做出这个决定后,上甘岭战役后期,我军的供应线一直保持畅通无阻。
对于第二个问题,李德生和大家反复商议,最后根据战场实际,确定了一个“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办法,即,在阵地相对平静时,前沿阵地只放少数兵力监视敌军,大部分兵力放在阵地侧后休息,前沿我军的数量能够打退敌人小规模进攻即可,这样,在敌人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时,可以减少敌军炮火和飞机轰炸造成的我军伤亡。当敌军炮火延伸,打不到我军前沿阵地,我军面对的只是敌步兵发起的大规模集团冲锋时,我在阵地侧后休息的部队立即进入前沿阵地与敌军作战。我军的火炮和其他一些重武器,集中放在前沿阵地隐蔽。当敌军发起集团冲锋时,我军大部分兵力进入前沿阵地即可运用这些火炮和重武器,打击敌人。实践证明,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减少我军伤亡,二是能有效运用重武器打击敌人,三是减少了重武器搬运中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个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敌方重炮和敌机持续轰炸,敌军反复冲锋,前方战士几乎没有时间修筑牢固工事。志愿军战士只能在敌军发起冲锋前利用一点儿有限时间构筑简单的掩蔽洞。这种洞很浅,敌军重炮即使没有击中,也经常被震毁,把战士压在里边。志愿军战士为了减少损失,又在掩蔽洞外挖深沟,在深沟上加土木掩盖物。但这种开掘式工事,在敌人用重炮和敌机轮番密集轰炸时,很容易被毁掉。敌人轰炸和冲锋,都给志愿军战士造成很大伤亡。大家讨论来讨论去,仍然没有拿出好的办法。
李德生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到前沿去,看看前沿战士们在战争实践中有什么办法。发挥军事民主,集中前沿战士们的智慧,从他们中寻找解决办法,是最可靠的。李德生不顾其他指战员的劝阻,决定亲自到前沿实地查看,寻找解决方案。
1952年的冬天朝鲜山区格外寒冷。11月中旬又下起了大雪。李德生只带着作战科长狄循踏着深深的积雪,艰难地爬到上甘岭我军阵地前沿。他们到前沿后,别的什么也不问,只是一个一个地看战士们构筑的工事,查看问题。李德生查看了几个工事后,在一〇三团七连二班构筑的阵地前站住了。他发现,这班战士减员少主要是因为他们构筑的阵地和其他班不同。这个班的战士也没有什么窍门,就是下功夫把原来的掩蔽洞再向深掘进了六七米,形成了一个非常深的坑道掩蔽部。这样深入地下达十多米的坑道掩蔽部,敌人的重炮轰炸和飞机投掷的炸弹炸不毁,战士们很少伤亡。敌人冲锋时,战士们从坑道掩蔽部里冲出来迅速进入阻击阵地打击敌人,打退敌人后,敌人再轰炸时,他们就迅速进入坑道掩蔽部。李德生又接着查看,发现一〇四团四连副指导员邓从宽带领三班战士也挖了同样的坑道掩蔽部,达到了一〇三团七连二班同样的效果。李德生对战士们的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他没说什么,接着继续看,还要寻找更好的方法。他到达战斗最激烈的746.5高地后,发现这里战斗虽然激烈,但相对伤亡较小。他马上钻进战士们构筑的工事中查看,发现守卫这个高地的一〇四团三营指挥所在构筑坑道掩蔽部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一步,把几个深达十几米的坑道之间挖通,再在坑道掩蔽部上面加盖土木掩盖物。这样的工事,非常坚固,敌人每日用上千发炮弹轰击仍然安然无事,而且坑道掩蔽部之间相通,打仗时可以灵活调动兵力,互相支援。
李德生通过到前沿查看,从中寻找到了办法。这就是:深挖坑道,形成更深的掩蔽部,将坑道掩蔽部之间挖通,再加上土木掩盖物,就能形成坚固的坑道工事。这种工事最适合朝鲜战争这样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他立刻通知各团以上的领导都到阵地前沿来,让大家现场看,现场学,然后召开“筑城”会议。在极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战场上,李德生竟然将志愿军的团以上指挥员全部集中在前沿阵地开会,这种大无畏精神,是一种无声的政治动员,给予全体战士以极大鼓舞。他们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与此有很大关系。另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让团以上指挥员都现场学习前方战士从实战中取得的经验,从中启迪创造思维,解决老大难问题。通过现场看,会上议,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就采用这种办法解决问题,立即在全师各阵地上推广这种经验。各团团长回去后,全师各班立即按照学到的办法,深挖坑道,抢筑工事。有的班挖得更深,坑道深入地下达十五六米,里边也挖得更宽一些,利于战士休息。李德生所率部队进入上甘岭阵地后,只要是战斗间隙就修筑工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原来简单的掩蔽洞全部改造成坑道掩蔽部,总共挖成坑道675条。每个坑道掩蔽部又根据所处位置和敌人进攻方向而有所不同,有的离前沿战斗工事很近,有的略远一些。各坑道掩蔽部在地下都相互连通,在地面又有交通壕相通,各作战单位之间可以相互支援。当敌人在一个方向集中进攻时,我军其他方面的作战部队可以及时支援这个方向上的作战,能够有效打退敌人成连成营的集团冲锋,同时也为志愿军在坑道掩蔽部中休整、调动兵力、屯粮、屯弹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人员伤亡大大减少,为进一步稳固阵地,战胜具有优势装备的敌人,创造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李德生又经过思索,提出了增加修筑新工事的意见,得到前线指战员赞成。按此意见,志愿军在原来已经修筑的工事基础上,对原来的工事要进一步加固,而且每次战斗之后要马上修好毁掉的工事,还要比原来的更好,保证工事永远处于坚固状态,能经受住敌军重炮的轰击,还要增加修筑一些通道。
李德生和大家议定之后,立即执行,果然克服了我军在前一段作战中的不足,我军阵地更加坚固了。敌人的冲锋被一次次打退,大量敌人丧命于阵前,即使有时敌人花血本冲锋并占领我军前沿阵地,但志愿军通过地下掩体工事和地下通道,迅速调动兵力进入前沿阵地地下工事,从地下发起突然反击,很快就消灭阵前敌人,夺回阵地。实际上,我军阵地已经不怕暂时丢失。丢失了,马上就能夺回来。有时,志愿军还故意放弃前沿阵地,待敌人占领前沿阵地时,突出从地下掩体中冲出来,从前后夹击敌人,将敌人全部消灭。
李德生对这个办法作了总结,认为有三大好处:一是能避开敌人优势火力,二是能减少我军伤亡,三是能发挥我军长处,大量歼灭敌人。李德生的这个经验和他的总结,被志愿军总指挥部转发到在朝鲜的全体志愿军部队,要求学习。
采取主动出击战术
但李德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要在很好的基础上寻找更好。为此,他又冒着枪林弹雨,多次到前沿阵地详细察看作战情况,反复思索。他思考的重点是,在和武器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作战时,如何将现在已经构筑的有效防守工事,发展成能够进攻敌人的工事,将单纯的被动防守转化为攻守兼备的工事。他结合战士们的作战经验,经过慎重考虑并征求其他前沿阵地指战员的意见后,决定将已经筑成的坑道工事向敌我双方之间的空白区延伸。李德生一声令下,战士们说干就干。
山地的地下掘进,是在志愿军地下十几米的坑道、地下掩体工事、地下通道里实施的,掘进时,敌人发现不了。挖掘出来的石头又可以运到前沿阵地加厚加固工事。虽然有这两项好处,但是,在地下再向深向前挖掘极不容易,挖掘时,遇到的全是硬石头,而只有锹和镐。但是,前线战士为了坚守阵地,不畏艰苦,打仗间隙就用铁锹和大镐日夜掘进。到1952年4月,前伸坑道工事大体完成,志愿军的地下坑道全线直逼当面敌人阵地前。
通过地下坑道向敌方“挤阵地”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敌人一开始不知道志愿军有此一招,在向我阵地进攻时,我军突然从许多地下通道口中冲出,在敌人侧后发起攻击,甚至直接向敌方前沿指挥部攻击。敌人在我军的前后夹击下,损失惨重。敌我双方之间的空白区随即被志愿军占领,我军前沿阵地就这样逐渐向敌方阵地推进,敌人也摸不清我军地下坑道的具体方位。从此以后,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越打越主动,敌人损失越来越大,而志愿军的伤亡则越来越小,敌方的重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和轮番进攻则在我军阵地前完全失去了威力。我第三十五师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就是从这个节点上发生的。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美国军队和李承晚军队向防守上甘岭的第三十五师阵地发动十余次大规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士气更为低落。
在最严峻最艰苦阶段坚守上甘岭
在李德生的统一指挥下,上甘岭我军给予进攻之敌以沉重打击,以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敌人,一直坚守着阵地。敌人恼羞成怒,组织重兵对上甘岭进行重点进攻,上甘岭战役进入了最严峻最艰苦的作战阶段。敌人的重炮大幅度增加,除了敌军冲锋到我军阵地前沿双方近距离交火的时间外,剩下的时间全是敌人重炮轰炸的时间。上甘岭原来有树,在敌人重炮和飞机轰炸下,地表连一颗草也没有了,山石全部被炸成碎沙,原来的石头地表被敌人重炮炮弹轰炸得变成了将近一米厚的碎沙。敌军的集团冲锋接连不断,还经常发起以营或者数个连建制的冲锋。但是,在李德生的指挥下,我志愿军战士以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誓死坚守上甘岭,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甚至与冲到我阵地前沿的敌人展开肉搏。没让敌人向我阵地前进一步,而志愿军的阵地却在作战中更加巩固,还向敌方前沿逐步延伸。
在李德生负责指挥上甘岭防御战期间,敌军对上甘岭我军阵地的进攻,最大规模的是1952年11月初的那一次。这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最后发展成战役规模。
在11月1日至5日的5天时间里,敌军集中重炮和飞机,先对我九十一团防守的597.9高地进行地毯式密集轰炸,接着,以营、团建制的兵力,向我阵地进攻。李德生亲自指挥我防御部队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后,敌人又调来更多的飞机和重炮对我军阵地进行了反复轰炸,我军防守的这一高地被敌军炮火削去了一米多,我军阵地被反复炸平,我军战士伤亡也很大。但李德生是以能打硬仗闻名的,他组织部队,按照确定下来的“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方针,利用我军修筑的地下坑道、地下掩体工事、地下通道,及时而又机动地调动部队。前沿阵地战士牺牲过半时,他立即调动在前沿侧后休整的部队顶上去,顶上去的部队再次付出巨大牺牲时,他再调部队顶上去。就这样,他指挥部队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边打击进攻之敌,边重新修筑工事,硬是坚持了下来。此次战斗,打退了敌军数十次进攻,大量毙、伤敌人。在北京的毛泽东得知上甘岭我军作战情况,亲自起草电报,嘉奖李德生所部说:“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李德生率领部队坚守住上甘岭阵地后,又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实行积极防御,在总体打防御战中,也找机会对敌实施主动进攻,对认为我军只能防守、不能进攻的敌军发起突然袭击。在他的直接指挥下,1952年11月11日下午,经过精心组织的我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三路突然冲入敌军阵地,我军部分部队从抵进敌人的地下通道突然冲出,在距离敌人很近处发起突然攻击,志愿军几路部队相互配合,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全部歼灭守敌,占领了北山阵地,接着,又组织力量打退反扑之敌营、团规模的十多次进攻,巩固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在李德生统一指挥下,上甘岭最前线的我三十一师,一直坚守上甘岭阵地一个月,而且这一个月,打的全是最艰难的恶仗。到11月28日,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按照兵团命令,将阵地移交给第十五军。五圣山指挥所撤销。李德生率三十一师撤下来休整。至此,李德生胜利地完成了兵团交给他的指挥上甘岭作战的任务。
表现出高风亮节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德生与十二军一起回到祖国。不久,他被提拔担任十二军军长,授予少将军衔,率十二军驻防在淮阴地区。
此后,由于写通讯报道的记者和作家是在李德生率部撤出上甘岭后,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我军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时候到上甘岭采访的,他们写的报道、文章,自然要以他们采访的十五军的部队情况写成,这样,国内在宣传上甘岭战役时,往往忽略了十二军特别是三十一师的作用。十二军的许多同志不高兴,有的同志还在下边议论。一次,十二军有一个参谋一边听广播一边发牢骚说:“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最后全是十五军的功劳,提都没提我们军一个字。”李德生听说后,严厉批评这个参谋说:“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嘛!”李德生还把有意见、参加议论的同志找来说:不管怎么宣传上甘岭战役胜利,都是志愿军的功绩。你有功劳,是抹不掉的,党和人民是记得的,不要计较这些。
李德生在他担任军长的十二军专门作出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提,谁都不准再争。此后,军队中从未发生争上甘岭战役之功的事。李德生本人则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从不提自己指挥过上甘岭战役之事。多年来,他一直深藏着这一“前线总指挥”的头衔,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直到去世,新华社发的消息中,才公开了这一历史事实。由此可见李德生的高风亮节。
——摘自《世纪风采》2019年第十二期
作者:陈思 来源:文汇报
相关链接:
思政课 | 1→197653 :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英魂!
思政课 | 三“杨”开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
思政课 · 微视频 | 1950.11.25 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